?

清初名士張潮的“功名之心”與“故國之思”再研究

2023-06-15 04:52孫浩
西部學刊 2023年6期
關鍵詞:張潮

摘要:張潮是清初文學家、刻書家,在清初文壇享有很高的聲譽。對其評價,學界有終其一生未能勘破“功名之心”和存有“故國之思”與對清政府“極盡諂媚”的矛盾心理之說。以張潮的生平及其作品為線索進行分析,認為其曾追求功名仕途,但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隨父僑居揚州后便放棄了“功名之心”,轉而追求閑雅自在的名士生活;以“昭代”命名從書絕非諂媚,意在利于版刻發行;對待晚明,僅限于艷羨其時文壇的自由風氣,并不存在“故國之思”的遺民心理。

關鍵詞:張潮;清初名士;《幽夢影》

中圖分類號:K2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3)06-0157-04

張潮,字山來,號心齋,新安(今安徽歙縣)人,出生于清順治七年(1650年)。清初小說家、文學家、刻書家。屢試不第,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年)捐納京銜,被授予翰林院孔目一職。譚戈單等以此為據,認為張潮一生都熱衷于追求功名與仕途[1]。此外,張潮編選的小說集《虞初新志》收錄了大量明代遺老文章,劉紅裕等因此認為張潮具有“故國之思”,而他刊刻的《昭代叢書》以“昭代”二字命名,是出于“媚清”的心理[2]。在筆者看來,張潮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隨父僑居揚州后便不再熱衷于追求功名與仕途,對明代也只是艷羨晚明時期文壇的自由風氣。他是一名書商,所謂“媚清”的行為只是為了在文化專制政策下能夠順利出版圖書。

一、張潮的“功名之心”

(一)功名心理

張潮13歲開始學習八股文,一生共參與4次科舉考試,但都未能高中。在《八股詩自序中》,張潮對自己的科舉之路進行了總結。

“遙計自乙卯溯于甲辰,積十有二載,星次為之一周,時物于茲迭變。人生幾何,誰堪履誤?又況此十二年間,苦辛坎壈,境遇多違,壯志雄心,銷磨殆盡。自是而后,安能復低頭佔畢,以就繩墨之文為哉?”[3]23

由此可以看出,多次的科舉考試與家中的變故已經使他身心俱疲,曾經的鴻鵠之志已經被歲月消磨殆盡。在《冢侄歷試草序》中,也有關于張潮對于科舉的態度。

“憶予與侄讀書詒清堂中,硯田墨池之間,互相攻勉者,歷有年所。后予循例入北雍,筮職得州司馬,妄冀膏腴之畝,所獲必豐,孰知阻于成格。歷十載而不得與于寶興之典,今且休矣?!保?]20

可見其早年間對于科舉還是具有很強的向往之心。

一些學者根據上述內容認為張潮雖然在《幽夢影》當中將自己刻畫成十分曠達、瀟灑,不在乎功名利祿的形象,但實際上對科舉與仕途是非常在意的。如譚戈單提出“張潮對舉業、功名還是費了一番心思的”[1],劉紅裕認為“終其一生,張潮也未能勘破功名?!保?]但在筆者看來,張潮早年確實致力于科舉,而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他隨父僑居揚州后,就不再熱衷于科舉與仕途,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張潮的家教非常嚴格,其父張習孔在家訓中寫道“貧莫貧于無才,賤莫賤于無志”[4]84。在其父的教導下,他并沒有沾染富家子弟的紈绔習氣,而是飽讀詩書,熱衷于與時賢交往。除父親的嚴格約束外,張潮自幼受儒家思想影響也較多。一方面是家庭內部崇儒,“其父名習孔,其叔名法孔,可見這個家族的家長對儒家、孔子的尊崇程度”[1];另一方面,張潮自13歲始學八股,而八股文的命題正是以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為主,可以說他早年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之上的。他本人對儒家經典也非常推崇,認為四書五經都“性平味甘,無毒”,如果服用的話“清新益智,寡嗜欲,久服令人晬面盤背,心廣體胖”[4]459。

在儒家思想影響下,張潮在早年可能產生類似于“得君行道”的思想,希望通過仕途來改善當時的政治環境。這一點在他選取《虞初新志》的文章上也可看出,他所選的文章有一類“俠士文章”,內容大都是俠士、劍客等仗劍走天涯,靠手中的利劍掃平世間的不公。

但隨著清政權的穩固,清政府所施行的文化專制政策也越來越嚴格。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張潮認識到通過仕途來改變政治環境已經不可能實現,而且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們的思想。他本人之所以屢試不第,也是因為不愿按照八股文的行文方式參與考試?!鞍斯?、策論,予俱業之而未善也”[3]23他認為八股文限制了他的個性。然而八股文是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走上仕途的必經之路,因而可以說出于對八股文的厭惡,張潮自己切斷了獲得功名利祿的途徑。

其次,從張潮家譜來看,張潮是家中的次子,但他的長兄張士麟早逝,年僅23歲就因為修家譜過度操勞而亡。

“麟(修譜)用是棄去一切,殫宵旦之力,惟譜事是營。奈麟夙患體弱,二豎交攻,日以增劇,念父命所當承,雖日咯血數合,不敢不力疾供事。匝歲而稿本以成,家大人始有喜色,然麟疾似不可療??忠坏╀廴怀?,長用泯泯,爰書數語于簡末以布悃款?!保?]

大哥早逝,為家族爭光的重任就落在了張潮身上。雖然張潮生性曠達,但一方面受儒家思想影響,重孝道;另一方面出于早年希望通過仕途改善清初政治環境的想法,張潮非常認真地對待科舉考試。然而三藩之亂①的戰火燒到張潮老家安徽歙縣,張家所藏之書被焚毀,其母在同年去世,加之張潮屢試不第,憤恨八股文對他思想、個性的限制等因素共同作用,張潮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隨父僑居揚州后,便淡于進取,不再熱衷于功名與仕途。

在筆者看來,張潮僑居揚州后,就已經不再向往功名利祿,他對八股文的厭惡,可以說是自己切斷了獲取功名的途徑。因此,相關研究認為張潮一生都未能勘破功名的觀點是有失偏頗的。

(二)仕途心理

張潮經歷四次落第未能入仕后,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他通過捐納京銜的方式被授予翰林院孔目一職。相關研究以此為據,認為張潮一生都未能放棄對仕途的追求。如劉紅裕認為“直到康熙三十一年(1693年),他仍對其(仕途)一往情深,不惜捐輸家產獲取不入流的翰林院孔目一職,用他的話來說是‘雖不能身證仙班,亦可比于掃花弟子,算是稍遂己愿?!保?]

在筆者看來,張潮捐納京銜的行為確實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愿,正如他在《幽夢影》中寫道“十歲為神童,二十三為才子,四十五十為名臣,六十為神仙,可謂全人矣?!保?]119張潮早年屢試不第,面對仕途的不如意,這僅僅只是他無奈之余的感慨。他的朋友楊圣藻也回復道“人孰不想,難得有此全福?!保?]119少年得志,中年建功立業,出將入相,晚年閑云野鶴,這幾乎是每一名士人的人生理想。因此,并不能因張潮想實現自己的心愿而認定他沒有放棄對仕途的追求。

況且張潮并沒有出任翰林院孔目,在《八股文自序》中他寫道:

“又況此十二年間,苦辛坎壈,境遇多違,壯志雄心,銷磨殆盡。自是而后,安能復低頭佔畢,以就繩墨之文為哉?”[3]23

可見張潮在當時已無出仕之心。另根據清代捐納制度來看,捐納僅僅是朝廷在遇到自然災害或戰爭時,為解決經費問題所施行的臨時舉措“捐納事例者,定例使民出貲,給以官職,或虛銜,或實授,用以沖朝廷之急需?!保?]為了限制捐納官對正常吏治的影響,清代早期對捐納官的限制很多,如不授予實官,僅授予虛銜,地位低下等。直到康熙十四年(1675年),才開始授予實官。此外,張潮被授予的翰林院孔目一職在當時是由滿人、漢人共同任職,滿人為從九品,漢人為不入流,即無品。由此可見,張潮只是為了滿足年少時的科舉遺憾才捐納京銜。

除捐納京銜外,張潮還編輯出版了《昭代叢書》,其中“昭代”的涵義是指政治清明的時代,通常用來贊頌當朝。根據這一點,譚戈單提出“張潮刻書是有一定‘別心的……雖然書中所輯錄的文章,其實有很多都是明末清初遺老之作,而且《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對《昭代叢書》的評價不是很好。但是以‘昭代命名,對當朝的恭維、歌頌之旨就溢于言表,同時也有利于版刻發行?!保?]認為張潮此舉是在向朝廷示好,希望能夠被授予官職。

在筆者看來,張潮以“昭代”二字命名,確實是為了便于版刻發行。首先,書中收錄了很多明末遺老的文章,如果以其他書名發布,很有可能因內容原因被禁止出版。其次,張潮作為一名士人與書商,希望自己的圖書能出版并流傳下去是符合常理的。而且從張潮的著作來看,其中一些著作被清政府作為禁書,由此可見張潮的某些思想定然是與清代官方思想不同或不和。加之清代文字獄非常嚴格,《昭代叢書》中又包含大量明末遺民的文章,以“昭代”二字命名是一種示好行為,但目的只是為了叢書能夠順利出版。

從張潮友人對他的評價來看,張潮也不存在對功名、仕途執著不肯放手的心態?!皬堊有詴邕_,藐視科第,尤不喜浮詞”[7],這是王晫在張潮50歲生日時所作的序言??梢娗拔闹刑峒暗膹埑币簧嘉茨芸逼乒γ挠^點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清初學者梅文鼎也評價到“近日文人不迂腐者頗多,心齋亦其一也?!保?]112

(三)張潮對名士生活的追求

張潮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隨父僑居揚州后,常與當時的文人名士往來,諸如冒襄、孔尚任、余懷等。同這些名士結交,提高了張潮在清初文壇的名氣,同時也彰顯出張潮的名士風范與才情。余懷在《幽夢影》序言中曾寫道:

“天都張仲子心齋,家積縹緗,胸羅星宿,筆花繚繞,墨瀋淋漓。其所著述,與余旗鼓相當,爭奇斗富,如孫伯符與太史子義相遇于神亭,又如石崇、王愷擊碎珊瑚時也?!保?]2

余懷是明清易代之際的知名文人,能夠對張潮有如此評價,張潮的風范與才情可見一斑。除與名士結交外,在《幽夢影》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張潮對閑雅自在的名士生活的向往。以讀書為例,張潮寫道:“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保?]14張潮依據四季不同的特性,閱讀相應類型的書籍,把閱讀書籍作為生活中一種樂趣與情趣,而不是用來追求功名利祿、求取仕途的工具。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張潮早年出于家庭原因,確實熱心于功名與仕途,但在家中遭逢變故與屢試不第的雙重打擊下,張潮開始淡于進取,轉向著書與刻書事業,他對八股文的厭惡之情,可以說是自己放棄了仕途之路。不過也正是由于他放下了“功名之心”,轉而追求名士閑雅自在的生活,才能夠創作出《幽夢影》這樣詼諧、風趣的佳作。

二、張潮的“故國之思”

張潮在小說集《虞初新志》中收錄了很多贊頌明朝忠臣義士的文章。因此,一些相關研究認為張潮有一定的“遺民心理”和“故國之思”。陳書良曾認為“《幽夢影》成書于康熙年間,其時明末清初這一場‘天崩地解的歷史劇變剛剛結束。在這期間,家國隳亡、衣冠淪喪的‘黍離之思,不僅在氣節剛強的愛國者中,就是在一般的士大夫中,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策€有不少士大夫利用詩文或隱或顯、或直或曲地表達故國之思,一抒胸中酸辛沉郁之氣。張潮就是后一類人?!保?]

也有一些研究認為雖然張潮選用了遺民的文章,但張潮此舉只是因為境況不好有所怨恨,他是個熱衷功名的人,且沒有證據表明張潮對清政府的統治有何不適?!叭绻娴亓私饬藦埑?,我們可以看到《虞初新志》的背后,是一個慶幸生于斯世的張潮;《幽夢影》的背后,則是一個熱衷功名的張潮?!保?]

在筆者看來張潮并沒有偏向“故國之思”或是“慶幸生于斯世”,而是處于一種游走于兩者之間的心態。首先,根據地方志的記載,張潮生于順治七年(1650年),卒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之后。他并沒有經歷明清易代,也就不能夠對明末遺民的心理感同身受。他的父親張習孔雖然出生于明末,參加了清政府組織的科舉考試,并于順治六年(1649年)成為進士,官職刑部郎中、山東督學僉事等職,但根據張習孔生平研究[9]來看,他并沒有“貳臣”心理,而是很自然地從明代過渡到清代。由此看來,張潮幼年時,身邊并沒有人向他灌輸“故國之思”或是“遺民思想”,加之張潮幼年家中生活條件優裕,他更不可能體會明代遺老的心理,也就不可能通過文章或直或曲地表達“故國之思”。

其次,張潮編撰《虞初新志》是出于時代的需求。他在《虞初新志》的序言中寫道“文多時賢,事多近代?!保?0]2明末清初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市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導致市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隨之增加。市民對于通俗讀物的需求不斷增多,當時的話本、小說、戲曲已經難以滿足時人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從當代人的作品中選擇符合時人需求的文章,編選成書便成為一種解決方案。雖然《虞初新志》入選的文章中,明末人士的作品約占三分之一,清初人士的作品約占三分之二,而康熙年間的作品僅有不到20篇。但從時間上來著,明末清初人士對張潮來說就是“時賢”,而他們作品中的故事就是“近代”。因此,不能因為張潮選用了他們的作品,就認定張潮有“遺民心理”。

張潮晚年曾兩次入獄“予不幸,于已卯歲(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誤墮坑井中”[10]2,“復遭不幸(康熙四十年;1701年)”[7]。雖然在文獻中并沒有記述說明他入獄的原因,但從張潮對八股文的憤恨、其書大量收錄明代遺老的著作、多部作品被清政府封禁以及清代越來越嚴格的文字獄政策等因素來看,他入獄的原因很可能是受文字獄影響。由此可見,認為張潮有“慶幸生于斯世”“熱衷于功名”的心理是不恰當的。

張潮編寫《幽夢影》時受明末文學風氣的影響很大,“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晚明公安派的袁宏道”[11]。張潮非常崇拜明代才子袁宏道,對他所提倡的“性靈說”非常推崇,在《幽夢影》中我們可以看到張潮“不拘格套,獨抒性靈”的書寫方式。筆者認為,張潮在研讀袁宏道的文學思想時,對明末文壇的自由風氣產生了向往,加之清代文字獄政策對思想限制越來越強,使得張潮更加向往明代,艷羨袁宏道等人。因此,筆者認為張潮并沒有偏向于哪一種心理,而是游走于兩種心態之間。

結語

張潮早年受家庭環境影響,世界觀、人生觀主要以儒家思想為基礎,隨著他與時賢的交往,佛、道思想開始對他產生影響。在《幽夢影》中有很多格言都是關于佛、道二教的。其中最能代表張潮思想的格言為“立品須發乎宋人之道學,涉世宜參以晉代之風流”[5]252。晉代的風流雅致,與宋學的“存天理,滅人欲”本是互相對立的思想,但在張潮身上卻巧妙地融為一體,體現出儒家的中和之美。筆者認為張潮對于現實生活的態度也是如此,他既向往晚明時期袁宏道等人“不拘格套,獨抒性靈”的自由文壇風氣,又遵守清代的主流道德規范,游走于向往明末文壇自由風氣與“慶幸生于斯世”兩種思想心態之間。加之他后期對功名利祿的灑脫心態,才能夠創作出《幽夢影》這樣充滿詼諧、幽默,能夠充分體現清初名士審美情趣的作品。

注釋:

①三藩之亂:是清朝初期三個藩鎮王發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參考文獻:

[1]譚戈單.山人張潮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2]劉紅裕.張潮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6.

[3]張潮.張潮全集[M].劉和文,校點.合肥:黃山書社,2021.

[4]王晫,張潮.檀幾叢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張潮.幽夢影[M].尤君若,評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

[6]許大齡.清代捐納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50:2.

[7]劉和文.張潮年譜簡編[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

[8]張潮.幽夢影[M].??冢喝h出版社,1991:2.

[9]王亭力.張習孔及《詒清堂集》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2.

[10]張潮.虞初新志[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11]劉和文.張潮研究[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130.

作者簡介:孫浩(1995—),男,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單位為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研究方向為文化史。

(責任編輯:張震)

猜你喜歡
張潮
張潮與黃周星交游略論
Plasma propagation in single-particle packed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s: joint effects of particle shape and discharge gap
幽夢影
Numerical study on the modulation of THz wave propagation by collisional microplasma photonic crystal
消失的趙三
雅致的生活
兇手叫門露馬腳
雅致的生活
夜來臨
愛的連環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