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樂感及鑒賞能力的培養

2023-06-15 22:58馬蘭蘭
學周刊 2023年19期
關鍵詞:樂感鑒賞能力高中音樂

馬蘭蘭

摘 要:音樂是一門富有藝術性和專業性特征的學科。在高中階段,音樂教學具備培養學生藝術修養、提升其審美能力的功能?;谝魳穼W科的教育價值,本文將以培養學生樂感及鑒賞能力為目的,從歌唱教學、反復練習、分組指導等角度切入,探索培養高中生樂感的針對性策略,并以創設情境、學科融合等作為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的策略,讓學生在質量高、形式新、思想進步的音樂教學模式中,形成強烈的音樂感悟能力和鑒賞能力,最終完善自身的藝術品格,達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高中音樂;樂感;鑒賞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19-0145-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9.048

在高中音樂的新課程標準中,關注學生的多元化成長與發展,強調要培養具有綜合能力的人才,其中對學生的樂感和音樂鑒賞能力提出了培養要求,要求教師在音樂教學中以多元、貼切和創新的對策,培養學生感悟音樂、鑒賞音樂的能力,激活藝術學科對學生全面成長的價值。而以樂感和鑒賞能力為教學和培養目標,教師不僅要在教學方向上進行調整和改變,也要對音樂課堂中的內容、流程和細節等進行規劃和完善,讓學生在學習、練習和表演的過程中形成和強化樂感以及音樂鑒賞能力。

一、高中音樂教學的現狀

縱觀現階段高中音樂教學的整體實況,與新課程標準中的具體要求仍然存在較大差距,高中生的樂感和鑒賞能力處于發展階段,經過一番歸納和整理后可知,當前音樂教學中還存有一些不足和漏洞。在思想層面上,部分教師的觀念仍然較為落后,個別教師受到應試制度的影響,產生了“得過且過”的想法,未能準確認知音樂學科的定位,長久以來一直采取相同的教學方法,不具備與時俱進和隨機應變的能力。而在實踐層面上來看,教師所運用的教學手段、選取的教學內容以及創建的教學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音樂學科的教育性和審美性,學生在枯燥、單一的音樂課堂上,難以與音樂作品產生共鳴,自然也就無法理解其中蘊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這對于音樂教學以及培養學生樂感、鑒賞能力的需求來說,自然都是無益的。針對高中音樂教學的現狀,教師要適當地做出調整和創新的舉措,為培養學生音樂素養打下牢固的基礎。

二、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樂感的培養策略

當學生的樂感逐漸增強時,他們所積累的音樂知識逐漸增加,其音樂審美能力、創作意識也明顯增強,鑒于其重要價值,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的樂感為教學目標,通過歌唱教學、反復練習等舉措,讓學生形成樂感、強化樂感,并在不斷積累經驗的基礎上,形成強勁的音樂鑒賞能力。

(一)歌唱教學,激活樂感

在學習唱歌、感受歌曲的律動時,學生受到節奏和律動的影響,其音樂感知力也會隨之形成和增強,換句話說,教師應將歌唱教學與培養學生樂感的目標融合起來,繼而達到激活學生樂感的目的。在高中音樂課堂中,教師可以將經典、節奏鮮明的音樂作品作為音樂教學的素材,帶領學生分析音樂作品的節拍、韻律、節奏等,明確其音樂風格和特色,找出歌曲與眾不同的地方,并在學習演唱歌曲的過程中,將自己完全置身于音樂的世界中,從而在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產生強烈的樂感,在此基礎上,當學生接觸同類型的音樂作品或者聽到相同的音樂節拍時,他們的敏銳度也會有所加強,這也符合音樂教學“舉一反三”的要求[1]。而且,在信息時代下,高中生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不斷提高,他們欣賞音樂作品的渠道大大增加,針對這種情況,如果教師一味地按照教材中的歌曲展開教學活動,將其作為唯一的教學素材,長年累月,學生會產生審美和認知疲勞感。對此,教師可以在做好課前調研和學情分析的基礎上,引進主題積極、內容健康的流行歌曲,讓學生在學唱流行歌曲的過程中培養樂感,并能在現實生活中廣泛搜尋優秀的流行樂作品,這樣還能讓他們自覺地鑒賞流行樂作品中的審美要素,進而達成多種能力同步發展的目標。

(二)反復練習,積累經驗

樂感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它與學生長時間的練習有較大的關系,當學生找尋到正確的練習方法后,他們即可在反復的練習中形成樂感、積累音樂經驗。在音樂教學中,當學生已經在課堂上學習音樂知識、掌握基本技能后,教師要引導學生依照個人需求和正確的方法,展開高質量的反復練習,訓練歌唱技巧、找尋高效的訓練方法,反復品析音樂作品中的節奏和旋律,感悟音樂作品中的高低起伏、沉郁頓挫,并能在練習中熟練地掌握唱歌的技巧。與反復練習相對應,為強化練習的效果,教師還可以借助體態律動法等音樂訓練方法,以音樂訓練任務為載體,引導學生根據音樂作品本身的節奏、旋律,編創一組手腳結合的體態動作,借助肢體動作傳達音樂作品中的信息,如節拍、變奏等,促使學生將肢體運動與音樂元素結合起來,讓他們在舞動的過程中感受音樂的節奏和韻律。

(三)分組指導,滿足需求

學生群體是由不同的個體組成,特別是在高中階段,學生的個性化特征尤為明顯,他們對于事物會有不同的看法,青睞的音樂類型也有較大的差異。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要考慮到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按照學生青睞的音樂類型、真實的音樂實力等,將其分為不同的小組,以小組為課堂教學和指導的單位,展開分類指導活動,如在古典音樂小組,教師可嘗試引進中外古典音樂的經典作品,讓學生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品味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在經典音樂作品的輔助下,不斷提升樂感。在分組指導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舉辦音樂家專項音樂品鑒會,將同一個音樂家的不同作品集中起來,引導學生在品鑒會上分析作品的音樂風格、藝術走向等,讓他們在藝術的熏陶下不斷強化樂感,并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感悟音樂作品中傳達出的深層思想和理念。

(四)口語描述,表達感受

口語表達是培養學生樂感的一項有利舉措,通過描述音樂作品中包含的具體內容、欣賞音樂的真實感受,學生會逐漸領會到音樂作品的魅力。在音樂課堂上,教師以某一個或者某一類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為例,通過智能音響設備播放音樂,給予學生自主欣賞的機會和空間,當學生初步了解其旋律、詞曲后,隨即步入到課堂的下一環節,讓學生用口述的方式,將自己聽到的、感受到的內容、情感和思想表達出來,從主客觀相結合的角度,抒發真實的情感,以此強化學生的音樂感悟能力。而針對高中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圍繞著音樂作品展開討論,從作品的節拍變化、音調的高低、音符的標注等多個層面,對其有更為全面的了解。與此同時,從音樂作品的文化內涵展開分析,也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教師提前將音樂作品的名稱發送給學生,讓他們在課堂教學之前查閱相關資料,了解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趣味故事和音樂家的生平經歷等,明確音樂作品背后隱含的人文要素,這樣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樂感,還能增加學生的人文知識儲備,可以稱之為一舉多得的措施[2]。

(五)音樂表演,強化樂感

在培養學生樂感的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專門的音樂表演活動,讓學生將課內所學的樂理知識、歌唱和演奏技能以及積累的音樂典故等,統統融入音樂表演之中,并將自身的情感體驗和主觀思想寄寓在音樂作品中,使得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進一步強化自身的樂感。從音樂表演活動的具體開展方式來說,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短時間的音樂教學內容,在班級內組織小型的音樂表演活動,引導學生以個人、團體等為單位,從獨唱、合唱、獨奏和團體演奏等多個方面展現出所學內容,并于班級內部進行評價和賞析,讓學生意識到自身對音樂作品的感悟是否貼切,也能夠提升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于音樂教學長期發展的角度而言,教師也可以牽頭組織全校級別的音樂表達活動,要求學生以學期為單位,經過細致的排練和反復的修改,力圖音樂表演的完善性,引導他們在表演中激活自身的音樂創造能力,將自身在音樂作品中體會到的思想和情感,以歌唱、演奏等不同的形式展現出來,這既有助于達成強化學生樂感的目標,也能在學校中形成良好的藝術氛圍。

三、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創設情境,欣賞音樂美

鑒賞能力是高中音樂教學中的重要培養目標,教師圍繞這一目標展開音樂教學活動,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和欣賞音樂作品的美,進而豐富審美和認知體驗。

1.以多媒體情境為依托。從高中音樂教學的傳統模式來看,一些教師忽視了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他們更加注重挖掘音樂作品中的專業知識,而不是審美元素和人文要素,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遲遲無法深入地解讀音樂作品,這也是對高中音樂教學目標的一種誤讀。針對音樂教學中出現的此種情況,教師要擺正自身的觀念,將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作為關鍵目標,以該目標為導向,創設視聽結合的多媒體情境,將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意象、意境等以圖像化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在多媒體情境中體會音樂作品的深厚美感。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高中階段所選的音樂教學內容,一部分被用作經典影視作品的主題曲或者插曲,這就為音樂鑒賞教學提供了新思路,教師可以剪輯電影或者電視劇中的經典畫面,制作為一個精簡的微課視頻,將音樂作品作為微課視頻的背景音,據此創設多媒體情境,讓學生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技術的驅動下,深入解析音樂作品的畫面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鑒賞能力會呈現出階梯式遞進的狀態。

2.以生活化情境為載體。藝術來源于生活,作為藝術中的一個重要分類,音樂是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基于此理念,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生活化情境作為載體,將與音樂作品相關的現實經驗、生活實物、真實案例等融入音樂教學中,讓學生在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感受生活百態,并能在情境化的音樂課堂上形成欣賞美和品鑒美的能力。依據音樂教學的真實情況展開來說,教師在備課階段要對音樂作品的歌詞、旋律、音樂家的人生經歷以及作品所產生的時代背景等多項要素展開解析,尋找其中與現實生活緊密關聯的內容,如音樂作品旋律中的“叮咚音”可以類比為生活中的“雨滴聲”,如此類推,要求學生在回顧生活經驗、講述生活故事的生活化情境中,感知音樂作品中涵蓋的人情美和藝術美[3]。

(二)學科融合,品析音樂美

自古以來,藝術與藝術、藝術與文化都是相融的,不同的藝術學科和文化學科之間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關聯,這些關聯便能成為教學的素材和資源。所以,在現階段的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科融合的角度切入,將音樂學科的知識與美術、語文等學科結合起來,讓學生在“以畫解音”“以詩入樂”的過程中,品析音樂作品中獨特的美感,從別樣的角度鑒賞音樂作品的藝術特色和創作理念,從而讓學生真正理解反映出的深刻蘊意。此外,在學科融合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嘗試著賦予學生解讀和鑒賞音樂作品的權利,指導他們根據歌曲、樂器中涵蓋的具體要素,有選擇性地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如針對打擊樂器,學生便可從物理學科的“聲音的長短、輕重”等角度展開鑒賞,讓他們借助自然科學知識闡釋音樂現象,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體會音樂作品的自然美和原始美,還能使得他們從別樣的視角品析其音樂美,這對于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具有重要價值。

(三)專題鑒賞,解讀音樂美

在高中音樂課堂中引入專題鑒賞活動,是強化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重要舉措,也是優化課程體系的有效辦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據課內教學內容所反映的主題,搜集與其具有相同主題的其他音樂素材,于班級內組織專題鑒賞活動,引導學生對比和分析不同音樂作品之間的差異,感悟它們的不同美感,并最終上升到思想層面,與其內涵和情感產生共鳴[4]。除了課內的音樂教學內容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四季更替的時節變化、傳統節日等,設置音樂鑒賞專題,圍繞著季節的變幻和節日主題等選擇恰當的音樂作品,將其整合為音樂作品集,引導學生將自身的人生經歷、獨特的民族風俗等與音樂內容結合起來,以此感悟其深層思想和內涵,這樣便能幫助學生解讀音樂的美感,也能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

四、結語

在高中階段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將樂感、鑒賞能力作為培養目標,借助歌唱教學、反復練習、分組指導、口語描述、音樂表演、創設情境、學科融合等手段和策略,讓學生在課堂上積累樂感、強化音樂感悟能力、提升音樂鑒賞能力,這樣既符合音樂課程標準的要求,也能為學生賦予感悟藝術美、欣賞音樂美的權利,使得他們在學習音樂知識、鑒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形成深厚的藝術修養,繼而逐漸成為具有多元能力和素養的儲備人才。

參考文獻:

[1] 杜燕.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樂感的培養策略探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1(22):74.

[2] 胡偉紅.淺議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樂感的培養[J].中學教學參考,2019(12):26.

[3] 楊艷莉.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中音樂鑒賞教學解析[J].新課程,2021(4):50.

[4] 姚婷婷.淺談如何打造優質的高中音樂鑒賞課堂[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1(28):53.

[責任編輯 薛曉靜]

猜你喜歡
樂感鑒賞能力高中音樂
高中音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如何在小學音樂教育中提高學生鑒賞能力
新課改下如何打造優質高效的高中音樂鑒賞課
古典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