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點及其當代價值

2023-06-18 16:38丁春福張悅
黨政干部學刊 2023年5期
關鍵詞:契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

丁春?!垚?/p>

[摘? 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一個重要理論創新。二者之所以能夠進行有機結合,是因為它們之間具有內在的契合性,主要表現在思維方式、歷史觀、價值目標、知行觀、自然觀和理論品格等方面。當前,充分發揮這些契合點的價值,有利于增強人民對“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的認同感,有利于增強人民的文化自信,也會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展現出更加令人信服、更加強大的真理力量,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契合

[中圖分類號]D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23)05-0009-07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保?]16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時代化的過程中,不但要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還要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因為理論只有得到人們的需要和認同,才能真正地指導實踐。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非但不是對立,反而是相得益彰、相映生輝的。[2]在當前條件下,深入研究二者的契合點并加以引導,充分發揮這些契合點的價值,有利于增強人民對“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的認同感,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文化自信,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思維方式方面:唯物辯證法和傳統辯證思維的契合

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內容,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辯證法的總觀點是聯系和發展的觀點,聯系的觀點是指一切事物皆有聯系,且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發展的觀點是指世界是永恒發展、一直在變化的。唯物辯證法還揭示了事物變化發展的三大規律:其一是對立統一規律,所有事物皆有矛盾,分析問題時應去探索它的矛盾,矛盾里包含著可能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二是量變質變規律,量變引發質變,質變開啟新的量變,分析事物要考慮量變的極限與質變的影響;其三是辯證否定規律,對一個事物進行否定,也要對否定結果再進行否定,在處理各種問題時要結合時代、謹慎創新。其中對立統一規律是根本規律,也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強調從現存事物之間的聯系出發,把握問題本質,通過事物運動變化發展規律,抓住問題走向,分析事物矛盾轉化,尋找解題突破口。

傳統辯證思維是古代思維方式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古人認為,萬事萬物都處于普遍聯系之中,都是變化發展的;任何事物都包含著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且對立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普遍聯系和對立統一思想可以說是傳統辯證思維的主流。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思維,周易文化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由“陰”“陽”組成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體現了適度原則?!兜赖陆洝分械摹疤煜码y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蘊含了量變質變思想,“相反相成”“否極泰來”“物極必反”等觀點都具有鮮明的辯證思維,“福禍相依”“有無相生”等概念說明事物的對立并非亙古不變,不變的是對立面的依存,對立面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叭淌яR,安知非?!北砻鞴湃艘呀浺庾R到,在特定的情況下事物對立面可以發生轉化,世間萬物之間都是互相聯系、息息相關的??梢钥闯?,中國傳統文化視野下的辯證思維與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是很相似的。

在思維方式上,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和中華傳統辯證思維具有相通性,都體現了聯系和發展、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在當前條件下,我們要將二者有機結合,發揮出其當代價值。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唯物辯證法,以客觀全面、系統的眼光看待、分析、解決問題,并積極地吸收傳統辯證思維的養分,提煉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使人們能將辯證法與個體生存聯系起來,在認知上否定原先的自我,在困難中不放棄自己,在與生活斗爭中重塑自我,迎來嶄新的自我。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的科學思維,有善于從全局視角謀劃問題、用長遠眼光思考問題、從整體思路上把握問題的戰略思維;有堅持兩點論、重點論、轉化論的辯證思維;有從最低目標出發但要爭取最大期望值,牢牢樹立“紅線”意識的底線思維;有堅持科學統籌推進社會各方面改革措施協同配合及良性互動的系統思維;有從具體問題入手,積小勝為大勝的精準思維。這表明中國共產黨對于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和傳統辯證思想的應用已經上升到了一個嶄新的層面,是新時代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根本遵循。

二、歷史觀方面:群眾史觀和民本思想的契合

群眾史觀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內容。群眾史觀把人民群眾視為歷史進程的積極主體,認為人民群眾對社會發展起主要決定性作用。因此,群眾史觀也是馬克思主義區別于其他主義的一個重要標志。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內容。其一,人民群眾創造了社會財富。人類社會的物質生活資料,即物質財富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如科學文化、文學藝術等豐富人們精神境界的精神財富也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其二,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作為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主體,無論何時、面對何種情況,真正的革命運動實質上都是人民群眾團結起來推翻腐朽舊制度建立新制度的斗爭。其三,英雄人物來自人民群眾。英雄人物的出現絕非偶然,而是時代和群眾的產物,群眾史觀主張時勢造英雄,反對英雄造時勢。馬克思所說的群眾是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群眾,不是觀念里的群眾,也不是思想中的群眾,所以現實中的“人”是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落腳點,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馬克思主義在傳入中國以后,之所以能很快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與認同,與它的群眾史觀緊密相關;之所以能成為中國革命的一面指導旗幟,離不開它對人民群眾的高度重視。

民本思想是中國古代哲學最主要、最精彩的部分,它不但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與價值追求,也是中國古代治理國家的重要理念。在傳統的民本思想中,治理國家要把民心問題放在首位,古人認為民心向背關乎社稷安危,關乎社會穩定,所以及時調整國家與民眾的關系是治國的核心內容?!渡袝酚性疲骸懊裎┌畋?,本固邦寧?!边@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民本之源,強調了人的主體性地位,是當代“以人為本”思想的雛形?!墩撜Z》中“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講的是君主要關心民生,善待民眾;《荀子》“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把君主和人民比喻為舟和水的關系,來突出人民的重要作用;《管子》“政之所興,在順民心”、《尚書》中“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指出政權唯有符合民心才能長久;《孟子》“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表明“民心”是君主最寶貴的東西。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朱熹的“新民”思想、王陽明的“親民”思想、顧炎武的“厚民生,強國勢”等無不崇尚民本思想,“講仁愛、行仁政”思想始終在中國傳統的思想觀念和治國理政實踐中得到充分體現。雖然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從君主專制社會中誕生的,受到歷史條件和社會制度的制約,必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封建主義的殘留,但其實質依然肯定了民眾對于國家和社會的重要性及關鍵性作用。

在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觀上,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和中華傳統民本思想具有相通性,都體現了深厚的以人為本思想,在當前條件下,我們要將二者有機結合,發揮出其當代價值。中國共產黨百余年來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人在建黨之初就把推動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作為自身的文化使命,把握好“人民”這一根基,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牢記把握群眾路線這一工作路線,貫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依靠人民群眾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也創造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充分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緊緊依靠群眾,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己任,取得了發展的偉大成就。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高尚情懷,帶領人民共同奔向更美好的新生活,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對于人民群眾來說,日子幸福與否,他們是最能真切感受到的,是最有發言權的。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最受人民群眾關注的社會問題如果能一一得到解決,那么人民的幸福感也會更持久,更有保證,從而更加聽黨話、跟黨走,匯聚起磅礴力量,與中國共產黨一起共創民族復興偉業。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人民群眾裝在心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3]的重要論斷正是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的最好詮釋。

三、價值目標方面:共產主義和大同社會的契合

共產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奮斗目標,共產主義社會是無產階級的最終理想社會。馬克思以全面考察和徹底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為出發點,提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設想出一個建立在現實基礎之上而又超越現實的理想世界,這就是共產主義社會。在馬克思的描繪中,共產主義社會具有高度和諧的社會環境,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整個社會是自由發展的。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4]185,它是一種崇高的理想,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脫離現實社會條件的空想,而是一種對人的實踐和生存方式的更為深刻的認識和思考。在馬克思看來,我們在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之前必須經過兩個必要的階段:一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二是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人們通常把初級階段看作現如今的社會主義社會,當我們步入高級階段后,不僅落后的痕跡蕩然無存,社會生產力也會得到飛速發展,社會財富源源不斷涌出,人人得到自由全面發展,真正形成一個沒有階級和剝削的堪稱完美的社會。

大同社會是古人思想中社會發展最終達到的理想世界,被看作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大同社會是和諧美好的,人們是能安居樂業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每個人都希望社會能達到《左傳》中“親仁善鄰”和《尚書》中“協和萬邦”的狀態。在我國的儒家思想學說中,理想社會就是所謂“大同社會”,《禮記》是最早記錄其內涵的文獻。在這種“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理想中,應該是“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而不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墨子主張“兼相愛,交相利”,認為一個理想的社會應該是所有人都不分彼此的社會,是人與人之間可以和平共處的社會。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世外桃源”,也傳遞著這種美好的社會理想,洪秀全也提出了“無處不均勻,無人不保暖”的主張。大同社會反映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價值目標上,馬克思主義所提出的共產主義和古代大同社會具有相通性,都體現了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向往,在當前條件下,我們要將二者有機結合,發揮出其當代價值。在“共產主義理想”和“追求大同社會”的意愿下,共同富裕成了當下中國人民群眾共同的追求與期盼。中國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群、特定人群的富裕,而是屬于全體人民的“全民富?!?;是包括物質、精神、環境和公共服務等多方面的“全面富?!?;是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互幫互助辛勤勞動的“共建富?!?;是遵循規律積極有為、腳踏實地逐步推進的“逐步富?!?。在當前條件下,高舉“共同富?!钡拇笃炀哂猩羁痰母姓傩?,反映了億萬人民群眾的呼聲。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對共同富裕這一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一個突出特征,并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共同富裕理論,這對中國人民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除此之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一帶一路”倡議等,其終極目的都是追求全人類的共同發展。這既與馬克思主義所追求的理想不謀而合,也反映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高尚情懷。

四、知行觀方面:實踐觀點和知行統一的契合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指實踐是人類所特有的,能夠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包括三部分內容:其一,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類的所有社會關系都是通過實踐產生的,人只要進行實踐活動,就會持續生成多種多樣的社會關系,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社會關系,人才成為“現實的人”。其二,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是因為社會關系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實踐創造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社會發展的動力來源于實踐。其三,實踐是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徑。在馬克思看來,“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4]502。改變世界僅靠理論批判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通過實踐的方式來進行。馬克思主義具有實踐第一的特性,它不是僵化教條的理論,而是與社會現實密切相關的,具有實踐意義的理論。馬克思還強調了實踐與認識的關系,認為實踐是認識之源,對認識起決定性作用,因此,人不但不能以理論代替實踐,還要在實踐中充分利用理論,讓理論起到指導實踐的作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實現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改造。

知行觀是古代哲學史中極具特色的問題之一。中華傳統文化對于知行關系有著深刻的理解,在傳統哲學語境中,“知”與“認識”相對應,而“行”與“實踐”相對應,中國古代哲學史上一直存在著知行關系的論爭。春秋時期,孔子在《論語》中提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從學習與溫習的角度側面體現了實踐觀點;“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則主張少說多做、言行一致。漢代王充認為人類認識源于實踐,提出“眼見為實”的說法,朱熹認為:“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避髯右浴爸蝗粜兄薄安坏歉呱?,不知天之高也”來主張通過自身的實踐得出理性的認識。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認為知與行是一個過程中的兩個不同方面,王夫之的“知行相資以為用”“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表明了“行”是人類獲取真知的本源。中國古代的知行觀從維護社會穩定的角度出發,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道德準則。

在理論與實踐的知行關系上,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點和中華傳統知行統一具有相通性,都體現了理論要與實踐相結合,在當前條件下,我們要將二者有機結合,發揮出其當代價值。中國共產黨在對傳統知行觀進行繼承的基礎上,結合了實踐觀,形成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斷強調“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這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必然要求。中華民族是善于創新的民族,中國共產黨是勇于創新的政黨,我們永遠不會停止理論的創新,也不會停止實踐的探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的飛躍。習近平總書記不止一次強調“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新時代的中國正面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必須始終保持實踐的旺盛生命力,始終與時代同步發展,站在世界發展大勢的角度來看中國,在實踐中勇于探索,在理論上大膽創新,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五、自然觀方面:對立統一和天人合一的契合

自然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對自然界的總體看法。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自然是比人類更早出現的,伴隨著自然的發展人類才漸漸產生,因此他們非常重視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核心問題。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總體而言就是,人與自然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從對立角度來講,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通常會采取一定手段來改造自在自然,進而創造出人化自然。由于自然規律會對人類活動產生限制,因此人類在實踐中不但要遵守自然規律,還要協調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從統一角度來說,人是屬于自然界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要想獲得最基本的生存環境,就必須依靠自然,從自然中獲取生活條件。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的核心要旨也是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二者的統一是通過人類實踐活動實現的。恩格斯認為人類是由自然界孕育的,“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5]384。所以人具有自然屬性,一旦脫離自然界,人類也無法生存發展。他反對那種將人與自然相對立的看法,肯定自然的先在性,同時指出人并非必須完全順從自然,可以采取合理的能動性措施將“自在自然”變成“人化自然”。由上述可知,馬克思主義突出強調對于自然要正確理解、科學改造,人類在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同時要保護好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

天人合一思想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是古人探索天人關系的智慧結晶,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天人合一思想?!疤臁币簿褪亲匀灰幝?,“人”即人類,天人合一體現為外部規律與人類行為的辯證統一。儒家強調順應自然的生產,《論語》“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教導我們要保護環境,對于自然資源要有所節制地采用?!睹献印贰安贿`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提倡進行農業活動要依照天時,要想保障自然界生態平衡,就一定要注重合理開采利用;“仁民愛物”反映了如果對人親善,那么進而也會對生物愛護?!盾髯印贰疤煊谐5酪?,地有常數矣”、《管子》“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都表明自然界的變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有規律可循的?!肚f子》“天與人不相勝”認為自然與人是不可能相互對立、相互超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從價值目標來看,認為人與自然之間并非兩相對立、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是和諧統一的關系。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和中華傳統天人合一思想具有相通性,都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張。在當前條件下,我們要將二者有機結合,發揮出其當代價值。生態文明建設一直以來都關乎著人民福祉、民族未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上的關鍵一環。為補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滿足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順應人類文明發展歷史新趨勢,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給予了高度重視,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結合國內外發展現狀形成了邏輯縝密、內涵豐富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這一思想既繼承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基本思想和立場,又將馬克思主義自然觀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也使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得到了賡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等觀念,提出了“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新概念,“美麗中國”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所追求并且為之奮斗的生態建設目標。美麗的生態環境是人民幸福感的重要來源,也是人民宜居生活的重要來源??v觀現實生活,環保行動、新聞播報、宣傳標語隨處可見,隨時可聞,生態環保問題越來越得到人民的重視,也契合了人民的內心文化需求。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已經得到新時代中國人民的認可和支持,華夏大地正在逐步形成一幅美麗生動、宏偉壯闊的生態圖景。

六、理論品格方面: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契合

開放性是馬克思主義始終擁有的理論品格。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始終站在時代前沿。[6]9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并不是某個國家專屬的,也不是某個地區專屬的,而是屬于全世界、全人類的。在發展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不斷吸收人類歷史上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豐富自己”[6]9,無論時代怎么發展,馬克思指出的規律性內容從來沒有變過,不斷汲取人類進步的成果正是其歷久彌新的秘訣,他一生都未停止過思想探索。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在本質上就是自然開放的,這一開放性體現在指導某一民族或某一國家的實踐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不可避免地會將其所具有的獨特的民俗文化納入自己的理論體系中。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于其并非一成不變的理論,而是處于一種動態的發展狀態,通過實踐使其不斷地得到更新和本土化。這種開放性、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特質使它能夠按照人民的實際意愿來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

包容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特質和獨有優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海納百川,具有明顯的包容屬性,這種包容性不僅表現在各種本土文化之間的相互借鑒上,還表現在學習和吸收外來文明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向具有極強的接受能力,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一直崇尚和平,與人為善,從不采用侵略殖民的手段,而是通過與其他文明的交流對話形成新的文化形式。中華文化是以人為本的文化,不是宗教文化,佛教中國化、東學西漸、西學東漸這樣的典范都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并非排斥外來文化的封閉文化體系?!吨杏埂分小叭f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鄙羁腆w現了中華傳統文化兼容并包的美好品質?!昂投煌薄扒笸娈悺薄懊烂琅c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鮮明性格和突出特點[7],這就決定了中華文化天生就具有包容的特性,這種包容的特性是其能夠一直傳承至今的重要因素。

在理論品格上,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包容性具有相通性,都體現了兼收并蓄的特點,使得這種理論或思想體系具有較強的張力,有不斷創新的內在因素。在當前條件下,我們要將二者有機結合,發揮出其當代價值。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之日起,就成為了指引世界上許多國家發展的理論體系,其開放性在中國表現得淋漓盡致。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通過與中國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而使人民群眾能夠從合乎實際的文化特征、思維模式等方面來認識、認可馬克思主義,取得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巨大成功,更好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傳播和在世界上的影響,也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當前,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世界經濟科技的快速變化,我們要在堅持“兩個結合”的基礎上,更加重視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世界敏銳觀察深邃思考的新論斷,我們必須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不斷研究解決“時代之問”,要充分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成果,這樣才能永立時代潮頭,處于發展的主動地位,才能讓中國為世界和全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

總之,以上六個方面分別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歷史觀、價值目標、知行觀、自然觀和理論品格等方面來闡述二者之間的契合點,這些內容是兩大理論體系的核心內容,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都處于相當重要的地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牢牢把握二者之間的這些契合點,一方面,更有利于我們認識、理解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更有利于馬克思主義不斷中國化、時代化,也會使得廣大人民群眾更容易主動真心地去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并運用其指導我們的實踐,達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另一方面,也會增加廣大人民群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增強“四個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會凝聚起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二者有機融合,共同助力于國家的強國復興建設,也會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展現出更加令人信服、更加強大的真理力量,指引人們續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付洪,侯耀宗.論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的歷史基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01):33-39.

[3]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1).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7]劉建武.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歷史必然性[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2):56-63.

責任編輯? 宋桂祝

猜你喜歡
契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關于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
短劇教學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的應用研究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