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職語文深度落實課程思政的策略分析

2023-06-20 23:17楊江琳
廣西教育·B版 2023年4期
關鍵詞:中職學校語文課程課程思政

【摘要】本文針對目前中職學校語文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改革語文課程思政策略,通過以下途徑提升語文教師課程思政的能力:挖掘優秀文章思政內涵,以文化潤養學生“三觀”;轉變教育教學方式,提升中職語文課程思政融合度;開展特色實踐活動,深化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內涵;加強師資團隊培養,提高中職語文課程思政質量。

【關鍵詞】課程思政 中職學校 語文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11-0030-04

中職語文課程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提升學生個人品德和審美情趣,這就要求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自古以來,我國文學創作就有“文以載道”之說,在歷代文人創作的詩詞文章中,包含著豐富的思政內涵,因此,教師要將語文課程與思政教育相融合,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中接受新知。本文重點圍繞思政教育與中職語文課程教學的契合點,提出現階段課程思政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挖掘優秀文章思政內涵,以文化潤養學生“三觀”

語文課程和思政課程都是中職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注重立德樹人。中職語文教材中有許多閃耀時代光輝的優秀文章。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在教授學生語文知識、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時,應充分挖掘文章內容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引導學生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同時,仔細品味其中的思政元素,促使學生全方位思考,并理解其中的精神內涵,從而實現“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在語文課堂中,教師要以優秀的文學作品為媒介,把思政內容融入其中,用潛移默化的教育方法引領學生形成良好的“三觀”。

例如,在教學杜甫七言律詩《登高》時,教師要在備課過程中搜集相關的背景資料,對杜甫寫作的時代背景、思想背景有深刻的體會。通過搜集資料,教師在課堂授課時才能將杜甫在作品中透露出的“暮年漂泊”凄苦景況以及“家國之憂”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對杜甫所處的時代背景有深刻的體會。由此及彼,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所處的時代背景如何?自身的理想抱負如何實現?自己要怎樣努力學習才能承擔歷史的責任?這樣將思政元素融入語文教學中,進一步增強語文教學的探索性,提高學生對時代的認知、對自我的認知,加強師生的溝通,促進教師對學生內心世界的了解,從而讓學生在無形中體會時代賦予自身的責任和使命,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中職生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還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思政引導,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規劃正確的人生目標,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懈努力,即“筑匠夢”。

同時,中職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俱佳、健康明快的選文,有許多膾炙人口且經久不衰的經典作品,這些作品本身含有許多和思政教育結合的契合點。思政元素的挖掘關乎語文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也是語文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改革和創新的關鍵點。因此,教師要對課程思政給予足夠的重視,在立足教材的基礎上,正確、充分、清晰地挖掘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隱性思政元素,并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堂教學中。

例如,在中職語文(基礎模塊)“現代詩文閱讀”單元中,教材選取了多篇優質的現代精品文章。如教師在講授老舍《我的母親》一文時,要充分挖掘文中閃爍著的人性光輝和人間真情思政元素,這些元素體現在“母親”用自己充實的人生給作者進行“生命教育”的意義,以及作者“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愧疚之情;季羨林《月是故鄉明》則強調了故鄉的月亮在作者心中是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表現出游子對故鄉的思念與眷戀之情,文本蘊含著心靈家園、民族自信的思政元素;賈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以科學性、趣味性、通俗性的文字介紹了荔枝的生長習性,每一次重大的科學發現都凝聚著科學家的心血與智慧,教師可從中挖掘科學之美的思政元素。教師要將這些優質的文化內容和觀念意識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內化于學生的思想、行為之中,使之樹立合乎社會基本要求的人生價值觀,從而達到“人道合一”的思政育人效果。

二、轉變教育教學方式,提升中職語文課程思政融合度

一方面,中職語文教師應該積極采用情境教學法,為學生創設生動鮮活的學習情境。情境教學法借助多媒體融視覺、聽覺為一體的優勢,可以增強語文課程思政的效果。大部分中職生的領悟能力較弱,對語文學科存在畏難情緒,根據中職語文新課標提出的“加強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這一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圍繞文章主題,通過多媒體展現生活片段、音樂渲染等手段,將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相聯系,喚起學生對生活的記憶,使學生深入文章情境之中。教學時,教師有機地融入思政元素,引導學生聯系個人的生活經驗對文本內容進行思考,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廣度,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語文知識。

例如,在鑒賞現代詩歌《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時,教師以一個短視頻導入情境,視頻播放我國近年來在國防科技、航天發展、北京冬奧會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在視頻音效和視覺的沖擊下,學生即刻可以感受到我們有一個繁榮富強的祖國,從而快速進入文本的情境中。此時,教師再將文本表達的主題內容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從我國國防實力在國際的影響,到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再到北京冬奧會體育健兒努力拼搏,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祖國在各方面都有突飛猛進的發展。接著,教師再逐步引導學生聯系個人的生活經驗,分組討論“祖國變強大還體現在哪些方面?”并派代表總結發言,進而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讓學生從靈魂深處樹立強烈的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真正做到“鑄匠魂”。

另一方面,中職語文教師應該將課程教學與社會生活有機融合起來,從社會生活中挖掘語文課程思政的元素。語文教學不要僅限于課本,教師還可以充分運用網絡平臺,搜集和梳理時文和熱點事件,并將之用于教學引導和課后延伸拓展。當前不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包括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都會從課本中進行選擇,這樣選擇教學內容沒有問題,因為教材內容是經過眾多教育專家精心設計、國家審定的,但如果僅停留在對教學內容的闡釋上,會讓學生對學習感到枯燥,甚至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要從多角度出發開展教學,從多個維度挖掘課文的深層內涵,可以通過搜集網絡材料、分析熱點事件、引出討論話題等多種方式,豐富教學內容,讓教學內容不再簡單地停留在課文,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更加有效地開展教學。

例如,教師在講解《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時,先引導學生思考:在當今的和平歲月中,辛棄疾身上的報國情感是不是仍然有用?然后依次播放中印邊防官兵為了衛國戍邊而英勇犧牲的畫面,讓學生深刻體會和平生活來之不易。在引入這些內容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是邊防官兵,在遇到沖突的時候你會怎么做?如果你是辛棄疾,處于那一個年代,面對這樣的情況,又會怎么做呢?這種在語文課堂上導入時文熱點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類比的過程中代入作者的角色,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此教學才不會枯燥無味。

三、開展特色實踐活動,深化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內涵

中職思政教育與語文教學的融合,不能僅局限于課堂上的研究、探討,還應該將理論延伸到實踐教學中,甚至延伸至課外。教師要積極開展語文課外綜合實踐活動,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課內課外聯動,將教學內容延伸到實際生活中,進而實現語文課程思政的目標。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專業特點設置語文實踐活動,同時探索實踐活動與思政元素融合的切入點,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實踐,充分發揮想象力,更加細膩地品味和鑒賞語文課程的魅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在校內實踐活動中,教師在立足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還要兼顧學生個性特點和專業特色,確定活動的內容和形式。

如在旅游服務管理專業教學《荷塘月色》一文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專業開展一次旅游景點介紹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提供的“荷塘”游覽路線設計一個景點講解活動,使語文學科與學生專業相融合,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在實踐活動中,教師把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進行角色扮演,每組成員輪流扮演導游和游客,教師以游客身份參與其中,并隨機對“導游”進行提問,以鍛煉學生的應變能力,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沉浸式地融入課文中。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作為一名導游,如何在旅游過程中給游客提供更好的講解和服務?這樣的實踐活動重點培養學生注重細節、有責任心的服務意識,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這對學生將來走上社會和工作崗位有很大的幫助。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了解語文學習的內容與現實生活中的聯系點,開展實踐教學也是實施課程思政的方式之一。如在講解小說《擦鞋合同》時,教師可讓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深刻體會主人公創業的艱難,進而學習他身上誠實、守信、堅持不懈的可貴品質。教師抓住文章主題,因勢利導,引入袁隆平“大國工匠”的故事,結合文中的敬業精神把這一內容延伸至課外實踐活動中。如筆者與合作企業溝通,在企業允許的范圍內讓學生參與體驗實踐教學活動,組織學生到校外養殖企業參觀養殖場技術人員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內容,并讓學生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參與雛雞的雌雄鑒別和飼養工作,體驗工作的辛苦和不易,并從技術人員身上學會專注、敬業的職業精神。借此次課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社會上的不同崗位,培養學生正確的就業觀念和堅強的意志品質,打造吃苦耐勞、愛崗敬業的“匠身”,為社會輸送更多有職業素養的專業人才。

四、加強教師團隊培養,提高中職語文課程思政質量

在中職語文課程教學中構建課程思政教師團隊,能夠從根源上提升語文教師整體的學習能力、教學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有利于更好地落實語文課程思政建設,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及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具有關鍵作用。廣西農牧工程學校(以下簡稱我校)積極打造“青年教師+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三級教師梯隊,將同等條件下的語文教師和思政教師納入教學隊伍,跨學科協作,集中團隊成員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以此優化語文課程的教學資源,精準定位教材中的思政元素,通過定期討論形成常態化教研。另外還可以通過集體備課達到思政育人的目的,彌補教師單獨備課的不足。對語文課程思政而言,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不同的切入點,但教師的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導致在課程思政過程中存在個體差異。針對這一現象,我校語文思政教師團隊每周進行一次集體備課,由組長明確備課的內容、環節和目標,要求團隊成員全體參與,共同討論未來一周的備課計劃,并將課文的重難點提出來,共同討論如何設計教學內容并施教才能保證教學效果。同時,對準備用于教學的內容進行分析,分析其中能融入思政教育的內容,以此確保思政教育和語文學科教學的有效融合。

例如,在中職語文(基礎模塊)“古典詩文誦讀”單元中,詩歌鑒賞大多涉及唐宋時期的歷史知識,這就需要聽取歷史教師給出的教學意見,在古典詩文教學中恰當地聯系作者的創作背景,介紹唐宋時期的相關歷史,并在這一過程中找到融入思政教育的契合點,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優化課程教學設計。如講授李白《將進酒》時,教師如果只講解詩文的意思,而不聯系作者的時代背景引導學生鑒賞,就會導致學生與詩人、作品的對話不深入,致使學生對作品的感悟脫離文本,難以完成教學目標。在集體備課時,備課組明確提出將這首詩的教學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緊密相連,結合時代背景進行設計和教學。教師在教授本文時,要介紹李白的詩風與盛唐氣象之間的關系,把詩人和作品置于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中,引導學生準確地理解作品的內涵,深刻領會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同時,還要指導學生品味詩文中詩人的情感變化及其傳達的樂觀向上、自信有為的豪情,讓學生明白人生道路不會一帆風順,遇到挫折時更應積極樂觀、勇敢面對,從而培養學生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團隊育人可以增強語文課程的教學效果,達到合理引導學生的目標,教師只有將思政元素深度融入語文課程教學中,才能收獲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使語文教學更有思想、更有靈魂,進而觸動學生心靈,引發學生共鳴,真正做到“潤匠心”。

當然,落實課程思政首先應保證專業特征,不能因思政教育而磨滅學科特性。比如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應以保持語文學科特性為核心,將發展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思政融合起來,而不是機械地在語文教學中開展思政教育。

綜上所述,在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過程中,唯有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與技能,才能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夯實人才基礎。因此,中職學校要將語文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不斷提升教師的思政素養,結合思政教育的要求,不斷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要依照思政教育的目標,構建完善的語文教學計劃;要針對思政主體,創新與拓展新型的教學方法,將思政教育與中職語文課程教學巧妙融合,提高課程思政效果。

參考文獻

[1]姜云霞.基于課程思政的大學語文教學“一強一優三創新”策略探析[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1(9).

[2]薛松.立德樹人視域下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實踐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18).

[3]李斯,周晶,郭亞茹.立德樹人視域下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研究[J].河北交通教育,2021(4).

[4]胡渠路.關于語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思考與探索:圍繞1個中心,做好3個“+”[J].海外文摘·學術,2021(19).

作者簡介:楊江琳(1983— ),侗族,廣西柳州人,本科,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職語文教學、德育。

(責編 林 劍)

猜你喜歡
中職學校語文課程課程思政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德育工作淺談
利用微信做好班級管理工作的實踐研究
大學語文課程的“思化”品質認識
項目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程中的應用
語文課程改革深化中的學校擔當
高中語文課程應該更加貼近生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