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實踐中求希望:晚清留美學生的學習、實踐與愛國精神

2023-06-20 09:10譚瑞杰
大連大學學報 2023年3期
關鍵詞:容閎詹天佑學生

譚瑞杰

(中國鐵道博物館,北京 100081)

從1872 年至1881 年,為了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在容閎的建議下,在曾國藩、李鴻章等洋務派官員的呼吁下,晚清政府先后四次向美國派出了120 名幼童留學。其中,就包括詹天佑、鄺景揚、梁敦彥、唐紹儀、歐陽賡、丁崇吉等人。這些留美學生歸國后,對當時的政治、外交、工商、礦業、鐵路等,都作出重大貢獻。

對于相關問題,自從美國學者拉法吉(Thomas Lafargue)在1942 年出版《中國幼童留美史》以來,國內學者紛紛跟上,成果紛呈。其中,尤其是對詹天佑、唐紹儀、梁誠等人的研究,學界涌現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大致來說,相關研究可分4 類:

1.從近代化角度,分析晚清政府派遣留美學生的歷史意義。例如,李喜所《近代中國的留美教育》一書,將1872 年的留美學生事件作為“近代中國較有規模的官費留學運動的開端”。王奇生《中國留學生的歷史軌跡:1872—1949》一書,將留美學生稱之為“孤獨的先行者”。石霓《觀念與悲劇——晚清留美幼童命運剖析》一書,將留美學生事件視作“晚清中國現代化啟動的一項重要步驟”。

2.對派遣留美學生背后相關問題的考察,尤其是對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在官派留美學生事件中的努力,并將其放置在洋務運動的整體中來考察。例如,王希蓮、張禮恒《李鴻章與中國首批留美學生》一文,專門考察了李鴻章對留美學生的支持舉措。孫崇文《清末官費留學生政策之考察》一文,復原了官派留美學生較為完整的制度設計。李忠《新世紀的曙光——晚清新式教育活動研究(1840—1911)》一書,強調了留美學生計劃是曾、李洋務運動中的重要一環。

3.對晚清政府突然中止留美學生派遣的原因分析。例如,潘向明的《留美幼童撤回原因考略》一文,認為是容閎本身的性格缺陷導致其與吳子登矛盾激化。李志茗的《“留學界之大敵”吳嘉善的再評價——兼析容閎與吳嘉善之沖突》一文,認為對整個留學事宜缺乏系統周密的部署是其半途而廢的最主要原因。

4.對留美學生的近代化貢獻與個案研究。例如,王善中《近代中國首批留美幼童的成就及其意義》一文,對留美學生的職業成就作了系統總結。茆詩珍、徐飛兩人則在一系列論文中,重點從科技史角度考察了留美學生歸國后的歷史貢獻。

這些研究成果,對于了解早期留美學生的問題,都起到重要作用,也為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然而,學界對于早期留美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內在的意識領域,關注尚少。鑒于此,筆者不揣鄙陋,擬從留美學生的愛國精神角度,對之進行一種嘗試性考察。

一、各方聯合派遣留美學生的最初目的

如果想要深入考察早期留美學生日后的愛國精神,必須先要了解一下各方聯合派遣其出洋的目的。因為只有將最初目的與其日后的實踐表現相參照分析,才能更清楚地看出其是否違背初心。

(一)容閎的追求

早期留美學生的派遣離不開容閎的倡導、發起之功。近代教育家舒新城即言:“無容閎,雖不能一定說中國無留學生,即有也不會如斯之早,而且派遣的方式也許是另一個樣子?!盵1]那么,容閎為何如此亟亟于留美學生的派遣呢?答案是作為近代中國第一個留學生,接受了耶魯大學高等教育的廣東人容閎,一方面見識了西方社會制度的發達、國力的強大;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中國自身的腐朽落后,以及嚴重的民族危機。因此,他迫切希望能夠通過學習、效法西方來改變中國。對此,容閎在其撰寫的《西學東漸記》中,便曾表述稱:“更念中國國民,身受無限痛苦,無限壓制……予無時不耿耿于懷……予意以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則當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學術,灌輸于中國,使中國日趨于文明之境?!盵2]

(二)曾、李的目標

作為洋務運動的主要實踐者,曾國藩、李鴻章等人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外在軍事、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差距。所以,他們更迫切地想要向西方學習,以達到“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目標。因此,在奏請派遣留美學生的奏折中,曾、李兩人便明確表述稱:“擬選聰穎學生,送赴泰西各國書院學習軍政、船政、步算、制造諸學,約計十余年業成而歸,使西人擅長之技中國皆能諳悉,然后可以漸圖自強?!盵3]153

(三)晚清政府的期望

作為留美學生派遣運動的最終決策者和資助人,晚清政府的目標更為明確,就是要學習西方的堅船利炮,以實現富國強兵。這一點在光緒六年(1880),有人奏稱留美學生多信奉基督教,留學監督區諤良管理松散時,光緒帝即諭稱:“朝廷不惜重帑,設立船政局,并派員管帶學生出洋,原期制造輪船精堅合式,成就人才,以裨實用。若如所奏種種弊端,尚復成何事體!”[4]

(四)留學監督的管理

作為留學監督的陳蘭彬、吳嘉善等人,因為其反對留美學生自行剪辮、改穿西裝、學習跳舞等行為,而一直被視為保守頑固的代表。事實并非完全如此。

容閎第一次見陳蘭彬后,便記載稱:“其為人持躬謙抑,平易近人,品行亦端正無邪?!盵5]126顯然,陳蘭彬的人品是沒有問題的。赴美之后,兩人因思想認識上的差異而漸生裂痕,但容閎對陳蘭彬人品仍未予攻擊,只是認為其“當未至美國以前,足跡不出國門一步。故于揣度物情,評衡事理,其心中所依據標準者,仍完全為中國人之見解。即其畢生所見所聞,亦以久處專制壓力之下,習于服從性質,故絕無自由之精神與活潑之思想”[5]137。

吳嘉善在其就任儀式上,因為留學學生不下跪而勃然大怒,認為他們“適異忘本,目無師長”。稍后,其又多次向李鴻章稱:“此等學生,若更令其久居美國,必致全失其愛國之心,他日縱能學成回國,非特無益于國家,亦且有害于社會?!弊罱K,因為這些言行,吳嘉善被容閎稱為留學界之大敵。事實上,吳嘉善并非迂腐守舊之人。早在京師任職期間,其便曾“憂世變日亟,非知彼知己無以御侮自強,因從英法教士習語文,能讀英法二國原本書,博通西洋史地及數理之學”[6]。

一個是被容閎稱為品行端正無邪之人,一個是因為要御侮自強而自學西學之人,并且,兩人皆是進士出身,飽受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熏陶。那么,對兩人的“反?!北憩F,便不能以一句簡單的頑固保守而評價。

事實上,如果換一種角度,亦可以從陳蘭彬、吳嘉善兩人的表現中,探尋到其作為官方代表對留學事宜的態度,以及作為個人對留學事宜的期望。他們并非希望留美學生都不學無術,最終都一事無成,他們只是因為成長環境、個人經歷和知識結構的局限,一時間無法接受西方的新事物、新知識、新思想,他們害怕因為這些陌生的東西而影響到留美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進而背離了清政府派遣學生留學美國的最初設想,既辜負了朝廷的殷切期望,也難以對曾、李等人交差。所以,他們一方面,希望這些學生能夠苦學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將來成為可以報效朝廷的有才之士;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夠繼續使用封建傳統的人才培養體系,來管理、約束這些留美學生,以防他們離經叛道。顯然,這一點是很難做到的。所以,兩人便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

二、留美學生的學習及其問題

留美學生在美期間的學習都比較刻苦,成績亦非常優良。耶魯大學校長樸德(Noah Porter)就曾致信總理衙門稱:“貴國派遣之青年學生,自抵美以來,人人能善用其光陰,以研究學術。以故于各種科學之進步,成績極佳?!盵7]

對此,李鴻章亦表示了同樣的肯定態度。其在光緒十一年(1885)三月初三日便曾奏稱:“該學生等童年應募,遠涉重洋,學成回華,分派各處當差,均能始終勤奮,日進有功,迭經面加校試,考其所學。其習水師者,內如魚雷一種理法最為精奧,洋師每有不傳之秘,該學生等講習有年,苦心研究,于拆合演放修整諸事,皆能得法。此外水雷、旱雷施放靈捷,駕駛、測量講求精細。其分赴各營教習者,于外洋操法、陣法、口令,均臻嫻熟,所教弁勇,頗有成效?!盵3]167

就此而言,清王朝派遣學生赴美留學的最初目標是成功的。然而,這些學生在學習科學技術、軍事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社會制度、文化思想、風俗習慣等方面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其在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方面都與中國傳統的封建禮教產生了裂痕。突出表現之一,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學生不再習慣于穿著中國傳統的長袍馬褂,而是改穿西裝領帶,對腦后拖著的長長的辮子也不再滿意,私自剪掉,等到拜見留學監督時,再裝上一根假辮子。而辮子的存留問題在當時中國絕非小事。從清初的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到戊戌變法之際,慈禧太后告誡光緒帝“但留祖宗神位不燒、辮發不剪”,辮子的存留已經被長期視為一個嚴肅的政治問題,牽涉到對于傳統禮教是否認可與接受,及對清王朝忠心與否的問題。所以,當發現留美學生私自剪辮的問題后,吳嘉善才會氣急敗壞地怒斥學生,并向朝廷舉報稱:這些學生將來即使成才,“亦不能為中國用”。當然,其后留美學生被撤回國后的一系列實踐表現,證明了吳嘉善的杞人憂天。然而,無論如何,設身處地,在當時情形下,在陳蘭彬、吳嘉善等人看來,留學生們的一系列反常表現,的確是已經離經叛道,出現了難以掌控的趨勢。

三、留美學生的歸國、實踐與抱負

1881 年,由于中外各方面的因素,留美學生被全部撤回?;氐絿鴥群蟮牧裘缹W生們,下船伊始,便感受到了強烈的中外差異。

作為首批留美學生之一的溫秉忠曾回憶稱:“曾幻想有熱烈地歡迎等著我們,也有熟悉的人潮,和祖國伸出溫暖的手臂來擁抱我們??墒翘靺?,全成泡影!”[2]

另一學生黃開甲在給美國友人巴特拉夫人的信中,亦寫道:我們“被獨輪車裝載著前往海關道臺。行程遲緩,使我們再度暴露在驚異、嘲笑的人群中……為防我們脫逃,一隊中國水兵,押送我們去上海道臺衙門后面的‘求知書院’?!笾獣骸殃P閉十年了,迷信的人們相信此處常有幽魂出現,驚恐的中國同胞言之鑿鑿。大門十年未開啟,墻壁剝落,地板骯臟,石階滿布青苔,門窗均已腐爛潮濕。當你跨進門檻,立刻霉氣熏鼻,這些陰暗似乎象征我們的命運。入夜,我們可以清楚看見那潮氣由磚縫中冉冉升起,使我們衣衫盡濕,一種昏沉襲罩著我們,這種侮辱刺痛著每個人的心。而令人最可怖的,是那引起留學監督頭腦中荒誕不經的思想,使我們學未成而強迫返華。如同狗之吠月,我們無能為力?!盵8]

不僅官方對其的迎接招待令人失望,整個社會輿論對于歸國的留美學生們似乎也缺乏善意。當時的《申報》便報道稱:“國家不惜經費之浩繁,譴諸學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中國第一次出洋并無故家世族,巨商大賈之子弟,其應募而來者類多椎魯之子,流品殊雜,此等人何足以與言西學,何足以與言水師兵法等事!”[9]

隨后,清政府又對這些歸國的留美學生們進行了在今天看來匪夷所思的安排。其中,分到天津北洋水師學堂任職的7 人,分到大沽口炮臺魚雷艇隊工作的6 人[10];分到福州馬尾船政學堂任職的16人[11]437,另有6 人進入天津海軍醫學校(北洋醫學堂)[11]449。因為當時政府負責的官員大多不懂近代西方的教育體系,所以,在安排留美學生工作時,“完全不按個人志趣及在美所學,全由中國官員來決定”[8],造成他們學非所用。例如,詹天佑在耶魯大學學的是鐵路工程,卻被分到廣東博學館教書,后又被派到黃埔水陸學堂教英文。歐陽賡在耶魯大學學的是機械工業,卻被任命為舊金山等地領事。這樣的人才浪費,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背離了派遣學生赴美留學的初衷。所以,一位留美學生后來曾經不無感慨地說道:“當年我們由美回華,實感遺憾??墒?,即使我們學成歸國,在那個時代,也不許可我們有所作為?!盵8]

這些留美學生盡管有些不滿,但是,仍然忠于職守,在各自的崗位上認真努力,作出巨大貢獻。修建京張鐵路的詹天佑、擔任民國首任總理的唐紹儀等佼佼者自不待言,其余諸人亦先后成為各個行業的領軍人物。例如:

周萬鵬,曾歷任上海電報總局會辦、提調、總辦、郵傳部技術監督鞥。他將西方各國的電報政策、技術規范章程予以搜集編纂為《萬國電報通例》,在全國頒行使用,對中國電報技術的規范化和與國際接軌作出重要貢獻。

鄺榮光,曾任直隸省各煤礦工程師多年。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張鐵路時,曾在開鑿山洞問題上受阻。鄺榮光時任臨城煤礦總工程師,便將豐富的煤礦開采經驗用于臨城煤礦。1905 年,他調任直隸省礦政調查局總勘礦師后,通過實地踏勘繪制出《直隸地質圖》《直隸礦產圖》和《直隸石層古跡圖》三份重要圖件,為近代中國礦業、地質與古生物學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因故未能走向科技領域的留美學生,亦努力進取,在各自的崗位上作出了重要貢獻。例如,在1904 年至1906 年的中英西藏問題談判中,唐紹儀縱橫捭闔,始終不忘立場,最終迫使英國“允不占西藏境及不干涉西藏的一切政治”[12]。

1912 年11 月3 日,俄國與外蒙古當局簽訂旨在分裂中國領土的《俄蒙協約》。11 月7 日,時任北洋政府外交總長的梁如浩向沙俄提出抗議:“蒙古為中國領土,現雖地方不靖,萬無與各外國訂條約之資格。茲特正式聲明,無論貴國與蒙古訂何種條款,中國政府概不承認?!盵13]

另外的一些留美學生,甚至為國家、民族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例如,在歸國的留美學生中,有50余名先后直接或間接參與了海軍建設。僅在1884 年的中法戰爭中,就有4 人犧牲,即薛有福、楊兆南、黃季良、鄺詠鐘[14]308。

這些參戰的留美學生的英勇表現,征服了時任美國駐華公使楊約翰(JohnR.Young),在其1884年9 月2 日致總理衙門的照會中,便提道:“中法閩省之戰,中國官兵均甚出力,其中尤為出力者,則系楊武船內由美國撤回之學生。該學生共計五名,點放炮位,甚為合法,極其靈巧,均系奮不顧身……本大臣接閱之余,實深欣佩,想該學生等出洋習業,曾有謂其惟務洋學,恐于中國事理,諸多未諳,難為有用之才。茲閱前因,足見其深明大義,均能以死力報效,實為不負所學。是該學生等,上足以仰副貴國之栽培,下足以特表一時之英俊,安見其難為有用耶?尚望貴國于幼童出洋一事,嗣后仍按時舉辦,將見人才輩出,貴國興盛之基,自必蒸蒸日上矣?!?/p>

同年12 月12 日,在致美國國務卿佛林休生(Frelinghusen)的報告中,楊約翰再次提到留美學生的英勇表現:“在此次中法福州事件中,一批由美返國的學生,現在中國政府服務者的英勇表現是最引人矚目……在此次福州事件中,這些洋化學生都充分表現了高度勇敢及愛國心。他們在美國所受的教育,使他們對其祖國作出重大的貢獻?!盵14]123

其后,在1894 的甲午海戰中,留美學生再度表現出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愛國精神。作為艦長的吳敬榮(廣甲艦)、容良(環泰艦),幫帶大副的沈壽昌、陳金揆、宋文翙、黃祖蓮,槍炮大副的曹嘉祥、徐振鵬,作戰參謀的吳應科,魚雷隊長的王良登、蔡廷干等人,沉著冷靜,不避艱險,恪盡職守,痛擊日寇。最終,有3 人陣亡殉國,即濟遠號大副沈壽昌、致遠號陳金揆中校,廣丙號大副黃祖蓮。作為曾經以外籍顧問身份參與此次戰役的英國海軍中尉泰勒(WilliamF.Tyler),在時隔多年后仍然記憶猶新,稱:“當我回憶吳(應科)及曹(嘉祥)引導我參觀他們旗艦時,他們的學識能力均令我十分欽佩?!薄八麄兪莾炐愕能姽?,李(泰曾)中校就是其中一個,還有吳(應科)上尉參謀,外號叫鸛鳥的美國留學生及沈、高兩上尉……無論由任何方面講,他們均是優秀的軍官?!盵14]126

四、愛國與忠君:留美學生的轉變和分化

留美學生盡管大多所學為近代科學技術專業,歸國后也基本上是在科技工程行業任職,很少參與政治(見表1),但是,他們并非不關心政治。恰恰相反,他們的政治態度非常復雜,甚至多變。例如,梁敦彥贊同共和,卻又擁護皇帝;擁護皇帝,卻又反對袁世凱復辟;反對袁世凱復辟,卻又支持溥儀復辟。

表1 留美學生歸國后職業統計表

如果以時間為線,可以發現,這些留美學生在歸國后的政治態度曾經發生了至少4 次重大轉變。

1.清朝滅亡以前。這些留美學生從不適應、不滿意,到積極參與具體事務,在各自的崗位上兢兢業業,恪盡職守。這一時期,也是留美學生迅速成長的階段,他們將在美國所學知識、技能迅速融入具體的工作實踐當中,在各行各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為國家、民族作出重大貢獻。

2.清朝滅亡時。這些留學生雖然對清王朝產生了一定的感情,但是,面對日益腐朽的清王朝,他們又在內心深處贊同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所以,他們對于袁世凱等人逼迫宣統皇帝退位的事情并無太多的反對意見,基本上采取了順其自然的態度。

3.1916 年。盡管唐紹儀、梁敦彥等人一度支持袁世凱,但是,當袁世凱表露出復辟稱帝野心后,這些留美學生盡管都與袁世凱曾經有過深厚交情,還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離開[15]。

4.1917 年張勛復辟時。在這次復辟過程中,留美學生開始產生分化,大多數人對于復辟已經不抱希望,所以,更不會參與其中。但是,亦有少數例外,如梁敦彥便曾參與復辟,并在復辟中擔任外務部尚書,后又在1922 年溥儀大婚中,擔任總招待,成為著名的復辟人物。

如何理解留美學生的這些轉變呢?筆者以為,中西方的文化本質和核心,有共性也存在著差異化。人通過勞動實踐將自身確立為與自然相對立的主體,又創造了一個屬于他自己的文化世界。接受了美式教育的留學生們,在美期間和歸國之初曾經感受到中西差異,只是暫時帶給了他們迷茫困惑,不久之后,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他們便很快給自己找到了準確的定位,并找到了調和中外的方法。具體來說,包括:

始終熱愛自己的祖國和同胞。在愛國這一點上,幾乎所有的留美學生都是保持了一致的,沒有任何一個在后來成為漢奸、國賊。當清王朝存在的時候,他們或鉆研技術,從事工程;或奉命出使,縱橫捭闔;或投身海軍,以身報國,都是非常愛國的。

正視自我,繼續努力向西方學習。他們能夠在坦然承認自身不足的前提下,積極努力地向西方學習一切先進的技術。1906 年3 月24 日,詹天佑在致美國友人畢奇洛(Bigelow)的信中即寫道:“我一直希望再有機會到美國去,為了能學到更多的事物,特別是在鐵路方面。這一方面我現有的學識不夠,今天已有多么大的進步和多少發明啊!”[16]87同年10 月23 日,他又致信布雷肯里奇(LP.Breckenridge)教授,請其代購一些工程技術類書籍,包括約翰·亨斯克(John B Hensk)著《鐵路工程師外業用書》、查爾斯·本德(Charles B.Ben-der)著《金屬橋梁設計的經濟原理》、查姆斯·德雷奇(James Dredge)著《賓夕法尼亞鐵路》、亨利·德林克(Henrg S.Drinker)著《山洞工程、炸藥和鑿巖》、羅伯特·格里姆肖(Robert Grimshaw)著《蒸汽機問答》、奧格斯·辛克來(Augus Sinclair)著《蒸汽機車運行和原理》等[17]78。

將希望融于實踐,在實踐中求希望。當留美學生歸國時,晚清政府的統治已經是千瘡百孔,內憂外患愈益嚴重。大廈將傾,一木難支。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力挽狂瀾,但是,并不意味著所有人都可以束手旁觀,無所事事。這些留美學生便將各人的所學逐漸運用到各行各業的具體實踐中,訥于言而敏于行,每人努力一點點,每天努力一點點,每事努力一點點,一步步竭盡全力地去影響、推動整個社會、民族由壞向好緩慢轉變。

例如,時人就曾認為詹天佑不善言辭,詹天佑本人在演說中也一再強調自己“拙于言論”,“為屬鄙人演說,則鄙人以演說為最難事,且以為較筑造鐵路尤難也”[17]22。但是,詹天佑真的是不善言辭嗎?答案顯然不是。1907 年5 月9 日謁見郵傳部尚書岑春煊時,詹天佑便曾侃侃而談,力陳盡快筑成該路有三利,打動了岑春煊,奏準將650 000 銀兩全部交給詹天佑使用,并在隨后全力支持京張鐵路的建設[16]63。作為學習科學技術出身的留美學生,詹天佑只不過是更愿意實干救國,不屑于空談誤國罷了。

五、結語

為了實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目的,晚清政府在容閎和曾國藩、李鴻章等洋務派官員的推動下,向美國派出了最早的留學生,希望他們學習西方的軍事,掌握近代化的科學技術,回國為鞏固、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服務。然而,因為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及留美學生在美期間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化思想、風俗習慣、政治意識的影響,清王朝感覺留學運動漸漸脫離了其預定的軌道,所以,在1881 年強行撤回了所有的留美學生。盡管如此,這些留美學生依然很快適應了國內的情形,并在各行各業嶄露頭角,作出了杰出貢獻,贏得了中外一致的好評。在這一點上,也可以說,留美學生運動并未失敗。對此,美國學者勒法格(Thomas E.La Fargue)便說道:容閎“并沒有完全失敗,在為中國走向科技大道上,容閎作出的貢獻,是遠遠超過其他人的。他的接班人——‘肄業局’的留美幼童們,在中國現代交通事業上,均居于領袖群倫的地位,他們倡導修筑鐵路,開辦電報,擴充煤礦。不僅如此,他們是中國現代化陸軍海軍的第一批優秀軍官?!盵14]85

留美學生運動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的根源,除了容閎的倡導、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和清王朝的肯定外,更源自留學學生們自身的愛國精神。他們大多出身東南沿海一帶的貧困家庭,悲慘的底層經歷和近代東南沿海得風氣之先的地域優勢,讓系統接受了西方教育的他們對近代中國自身存在的弊病、嚴重的內憂外患,更有著一種迥異于傳統士大夫的認識和急于改變近代中國的迫切意愿。所以,他們更注重身體力行,學以致用,以各自所學的科學技術報國,從而在取得自身成就的同時,也一點點地促進了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進步。

猜你喜歡
容閎詹天佑學生
詹天佑,“中國鐵路之父”
留學生之父:留學事業之外的傳奇一生
“中國留學生之父”的職業生涯
趕不走的學生
詹天佑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簡介
學生寫話
中國留學第一人:我不是東亞病夫
32項工程喜獲第十一屆詹天佑獎
容閎:中國第一個“海歸”
AECOM榮獲第十屆詹天佑土木工程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