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視域下的舞蹈變革初探

2023-06-22 16:33鐘曉軒
藝術評鑒 2023年7期
關鍵詞:舞蹈創作舞蹈藝術新媒體技術

鐘曉軒

摘要:新媒體技術的普及和深度滲透對舞蹈藝術產生重大影響,它不僅影響了舞蹈藝術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而且還與舞蹈作品的語言構成發生化學反應,引發舞蹈革新。本文通過對新媒體舞蹈的總體藝術風格與審美特征進行研究,分析得出,新媒體舞蹈亟待在繼承優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通過科技賦能,深度創新融合,推動舞蹈藝術創作的革新變化,以此謀取舞蹈藝術在新技術條件下的蓬勃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技術 ?舞蹈藝術 ?舞蹈創作 ?變革

中圖分類號:J7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7-0061-05

一、新媒體時代下舞蹈創作的技術背景

(一)舞蹈創作的傳統范式

傳統意義上理解的舞蹈創作是編導基于對題材的啟發和提煉,在特定語境下創造出具體舞蹈藝術形象,搭建作品的框架,并進行舞蹈動作編創,進而傳遞自身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的過程。傳統舞蹈創作有以下幾個特點:題材一般都來源于創作者日常積累的生活素材,內容較為單一;在題材的準備階段,由于沒有新媒體技術的助力,往往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同時,這個階段的舞蹈表現場景基本以舞臺為主,編導對作品的編創都建立在舞臺表演的基礎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編導的發揮空間。除此之外,此時舞蹈作品的情感輸出和價值取向等都大致相似,并且在創作手法上基本以單一敘事的情節性舞蹈為主。

傳統秩序下的舞蹈創作往往是局限、固化的,這一階段的舞蹈創作在題材選取、舞蹈表達和情感輸出等各方面都遭到掣肘。

(二)新媒體舞蹈的“科技賦能”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舞蹈藝術與新媒體技術相互融合發展,催生了新媒體舞蹈,新媒體舞蹈的產生是舞蹈藝術史上一次劃時代的變革。舞蹈藝術不僅是一門表演藝術,更是一門創作藝術。因此,新媒體舞蹈的革新,推動了舞蹈創作數字信息化發展。

新媒體技術背景下,舞蹈創作不斷創新發展:新媒體對于大眾文化的傳播使舞蹈藝術的創作內容更加豐富;訴諸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舞美技術和各種聲光電技術等,舞蹈作品的語言建構、表現形式以虛擬化的方式逐步得到完善。網絡媒介和流量的滲透和普及,使舞蹈藝術的傳播走向大眾化和多元化,從而更刺激了舞蹈藝術的發展。

二、新媒體技術背景下舞蹈表達形式的轉換

(一)表達內容的置換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打破了舞蹈藝術傳統表達形式的壁壘,深刻影響了新時代舞蹈表現內容。新媒體舞蹈表現的內容置換體現在其精神文化輸出和表現結構手法的更新升級上。

一方面,大量新媒體表演藝術實驗為新媒體舞蹈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靈感與素材。舞蹈藝術表現的內容也不再以單一的傳統題材為主,編導積極汲取新媒體時代廣泛傳播的大眾文化,在舞蹈表現的題材內容方面不斷豐富創新。

另一方面,新媒體帶來的多感官體驗打破了傳統舞蹈藝術單一敘事的表現手法,助推現代抽象舞蹈藝術的不斷發展和多元化價值觀的表達。例如:新先鋒派舞蹈家摩斯·肯寧漢在創作過程中借助電腦,對舞者姿態隨機抽簽的“機遇編舞法”進行舞蹈編排,從而創作出《旅行日志》《多重虛構》等作品。這種新媒體技術介入的新時空效果,呈現出偶然性的舞蹈編排和非人力操作所為的抽象性邏輯線索。在這一技術背景下,現代抽象舞蹈得到了極大發展。

新媒體舞蹈表達內容的置換體現在舞蹈藝術對大眾文化和新媒體技術的吸收和內化,充分結合時代特點和現代化審美,有利于舞蹈藝術內涵的創新和升華。

(二)表達形式的變革

新媒體技術背景下,舞蹈藝術的表現形式方面出現了創新性變革,這樣的創新性變革主要體現在舞蹈語言的更新上,而舞蹈語言的更新則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舞臺的“矩陣化”

舞臺矩陣形式的創新,即新媒體舞蹈表演空間的創新,指的是舞蹈表演環境在多媒體聲、光、電等多重因素協調統一下,借助全息投影、3D屏幕等,實現沉浸式劇場與虛擬科技的結合。例如舞劇《只此青綠》所使用的轉盤式舞臺,科技含量高,且新穎獨特,觀賞效果極佳。舞劇在時空切換時打破了傳統二維空間動畫片式呈現,而通過舞臺的轉動,以立體的三維切換效果,使觀眾獲得不間斷的沉浸式視覺體驗,有一種高度現代化的審美享受。

2.表演者的虛擬與仿真

新媒體舞蹈表演者的形式創新是通過3D投影、建模、虛擬現實等技術創造出虛擬的數字化人物形象進行表演。以2022年北京衛視春晚中的跨次元舞臺秀《星河入夢》的虛擬表演者蘇小妹為例,她為大家展示了舞劍、吟詩等表演,并與青年歌手劉宇相互配合、積極互動,共同打造了一場視聽盛宴。她作為仿真的數字虛擬表演者,是3D建模之后再采用增強現實技術,將其投影到舞臺中的科技成果。而近年來諸如此類的虛擬表演者、虛擬偶像等已屢見不鮮。

新媒體舞蹈表達形式的數字化變革是現代科學技術與舞蹈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新媒體技術推動了舞蹈表達形式向多元化發展,催生了人影互動、多媒體劇場等多種新媒體舞蹈表現形式,展現了新媒體舞蹈的形式美。

(三)舞蹈傳播方式變更

1.傳統舞蹈的傳播媒體

傳統媒體是相對于近幾年興起的網絡新媒體而言的,它以廣播、報刊、廣告、電視等媒介為主。在網絡媒體發展普及之前,舞蹈藝術主要通過傳統媒體來傳播。

傳統媒體對于舞蹈藝術的傳播具有時空局限性。舞蹈是一門綜合視聽的藝術,它需要具備成熟的傳播體系和完備的傳播功能。而像廣播、報刊這類媒介的傳播功能較單一,且通信覆蓋的范圍較小,不能滿足舞蹈藝術的呈現條件。因此傳統媒體下的舞蹈藝術并未得到廣泛傳播。

2.新媒體舞蹈的傳播媒體

在互聯網發達的時代,新傳播媒介的日益發展極大地促進了舞蹈藝術的傳播,同時它也不斷沖擊著傳統的舞蹈傳播方式。

新媒體時代下舞蹈傳播以舞蹈影像為主。在對專門化舞蹈攝像的探索過程中,專為鏡頭編創的舞蹈影像作品開始批量出現,例如各種舞蹈紀錄片的推出,促進了舞蹈藝術的傳播。隨著新媒體媒介,如抖音、B站、中舞網等App平臺和網站的迅速崛起,極大地豐富了舞蹈藝術傳播方式。除此之外,“信息時代大眾傳播的類型化,使得受眾理論從傳統的‘傳者本位論’向‘受眾本位論’轉移?!本W絡個性化推薦的算法使舞蹈藝術的傳播更具針對性、精確性和高效性,增進了編導、演員、受眾之間的黏性,從而吸引核心受眾人群。

舞蹈藝術傳播在新媒體技術的推動下,打破了時空限制,提升了舞蹈藝術審美效率,助推新媒體舞蹈藝術步入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新媒體舞蹈的藝術特征與傳播特點

(一)表現的“虛擬性”

虛擬性是新媒體舞蹈最顯著的藝術特征,它由新媒體技術的虛擬性所決定。舞蹈作品中虛擬的空間和舞者都是通過動態圖形技術,將具象的實質性舞蹈環境或者演員虛擬化,并將舞蹈藝術所表現的抽象的只可意會的精神內容轉化到屏幕上,具體而生動地表現出真實意境。

新媒體舞蹈借助全息技術、3D投影、增強現實等技術,將舞蹈意境和表演者虛擬化。舞蹈《雀之戀》的舞臺中,幾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以及舞者身后幽藍色的原始叢林等元素,都是通過新媒體全息技術將舞蹈所處的真實情境展現出來的,搭配上舞者優美的動作,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具有極強的互動感。

新媒體舞蹈的虛擬性凸顯了舞蹈藝術數字信息化和現代化,它使作品的舞蹈語言和情感表達最大程度地被觀眾接收、共情,從而使舞蹈的審美特征和藝術風格更具時代性。

(二)觀演關系的非“在場性”

1.環境不在場

對于觀眾來說,新媒體舞蹈的表演環境是不在場的。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舞蹈表演的主要觀賞方式由現場觀看向線上觀賞而轉變。而線上表演環境的不在場性給觀眾帶來更清晰直觀的審美享受,便捷的觀賞方式不僅幫助節省了時間和金錢成本,還能讓觀眾有更舒適自在且隨意的享受,是快節奏生活下舞蹈藝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2.觀眾不在場

對于新媒體舞蹈表演者來說,觀眾是不在場的。觀眾是舞蹈表演、錄制、后期制作到傳播的最后一個環節,因此觀眾與舞蹈作品的表演不在同一個時空維度。舞蹈演員沒有現場演出壓力,有利于呈現出更精彩的表演。除此之外,精心設計好的舞臺鏡頭和專門化的展示視角,為觀眾傳遞了更完美的視覺效果和藝術體驗。因此,這種不在場性推動了新媒體舞蹈作品的精細化發展和完美化追求。

3.語言的虛擬

對于舞蹈藝術作品本身來說,新媒體技術使得舞蹈語言不在場化,它的不在場性來源于舞蹈表演主體的多元性和虛擬性。

以網絡上風靡的特效舞蹈為例,許多網友借助“電影特效魔術師”、3D MAX等軟件后期制作出一些絢麗新奇的特效,并將其融為舞蹈語言的一部分,最后呈現出以舞蹈表演為核心語言,并融合多種新媒體元素,且具備綜合性和虛擬性舞蹈語言結構的作品。

總體來說,舞蹈藝術的不在場性是其與新媒體技術充分融合發展的結果。新媒體技術為舞蹈藝術的一切可能性提供了物質支持,是推動舞蹈藝術現代化發展的不竭動力。

(三)傳播的交互性

1.線下互動

舞蹈藝術是一門綜合視聽的藝術,現場演出是舞蹈作品最基本的表演傳播形式,因此,線下互動是觀眾與舞蹈作品最基本的交流互動方式。

而新媒體時代下,觀眾與舞蹈的線下互動也不同于傳統時期的線下互動。新媒體技術為舞臺表演營造出極其真實的舞蹈氛圍,給觀眾帶來沉浸式的體驗。除此之外,在現場的環境氛圍烘托下,觀眾極易產生距離感應和聲音感應等互動。

線下互動給觀眾帶來的互動感更直接、強烈,更有利于激發觀眾對于舞蹈作品視覺和情感上的共鳴。

2.線上互動

網絡媒介的發展使得觀眾與舞蹈的互動方式逐漸以線上互動為主,由于網絡互動的受眾容量是無限大的,因此線上互動的規模遠遠大于線下互動。

觀眾與舞蹈作品的線上互動從早期的迅雷、BBS等媒介,到現在的評論、彈幕等功能,互動方式不斷便捷化,互動性不斷增強。而這些多元化的評價反饋成為舞蹈藝術創作的外在驅動力,有利于推動舞蹈創作的改進完善,對新媒體舞蹈藝術的長期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因此作為舞蹈創作者,應當充分把握觀眾與舞蹈藝術的互動性。打破信息孤島,積極搭建多元化互動平臺,注重觀眾的反饋和評價,從而推動舞蹈藝術的良性發展。

(四)新媒體舞蹈的“大眾化”

在藝術傳播碎片化的大背景下,構建起一個便捷又廣泛的線上共享模式,舞蹈藝術由高雅殿堂逐漸走入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一門雅俗共賞的藝術。

互聯網新媒介的發展為舞蹈藝術的傳播提供了更大的平臺,這些媒介的受眾面廣大,使得新媒體時代下舞蹈藝術的傳播也逐漸大眾化。例如在綜藝《舞蹈風暴》爆火之后,網絡上掀起了一陣學習舞蹈的熱潮,引發網友競相跟風模仿。之后還相繼推出了多檔舞蹈類綜藝,擴大了舞蹈藝術的市場。

新媒體技術推動了舞蹈藝術的傳播,并擴大了舞蹈藝術的影響力,體現了舞蹈藝術以人為本、為人民服務的本質特征。

(五)觀演的“流量性”

新媒體舞蹈傳播還具有流量性的特點,由于互聯網時代流量龐大,且流量持續上升,優秀舞蹈作品的出圈率得到了極大提高。這些在網絡發酵下的流量激增不僅推動了舞蹈藝術本身的傳播,還帶動了相關文化產業鏈的發展。例如舞劇《只此青綠》推出后,推動了美術界對它的前文本《千里江山圖》畫作研究,并推出了一系列相關文創產品。除此之外,它融合山水畫藝術進行探索創新,也為其他多元藝術交叉融合發展提供典范。

舞蹈作品觀演的流量性擴大不僅有利于優秀舞蹈作品的宣傳推廣,還有利于拓寬舞蹈藝術傳播的深度和廣度,甚至帶動與其他藝術產業的多元融合和創新升級。

四、新媒體技術對于舞蹈創作的正向作用

(一)創作思維的個性化

新媒體時代,人們普遍追求個性解放和個性自由。在新媒體技術背景下,編導的創作思維不再受限,摒棄了重復單一又機械的院校式創作模式,打破了傳統舞蹈語言框架和舞蹈表演空間局限,使舞蹈創作進入到一個更為自由靈動的空間,更具個性和獨創性。

這種個性化體現在每個編導特有的思維方式、情感狀態、經驗經歷,以及對新媒體技術的接受度方面。在創作過程中,每個編導逐漸形成了一套專屬的、獨特的具有個性化審美觀念和藝術風格的創作思維和體系。以周莉亞和韓真執導的《永不消逝的電波》和《只此青綠》為例,從極具韻味的《漁光曲》片段的旗袍蒲扇,到精妙絕倫的“青綠腰”,無論是舞劇的動作設計,還是多維度空間舞臺的呈現,都能體現出編導對詩意化審美藝術風格的高度追求。

創作思維的個性化發展是推動新媒體舞蹈創作發展的內驅力,它使新媒體舞蹈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風貌,體現出新時代下舞蹈藝術發展的蓬勃生命力。

(二)創作形式的新穎化

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舞蹈創作形式和手段逐漸向數字信息化轉型。舞蹈創作手法與現代新媒體科學技術不斷融合,形成了新興的舞蹈編創技術,使得舞蹈創作形式更豐富和新穎。

在創作過程中,新媒體舞蹈不再像傳統舞蹈創作那樣以固定化的肢體動作為落腳點進行編創,而是運用舞蹈編排軟件、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現代舞美科技等新媒體技術來探索舞蹈編創手段的多種可能性,為當下舞蹈創作提供更便捷、省時、高效的手段。新興的創作手段使編導頭腦中的想象最大程度地轉變為現實,以更鮮明的方式更加充分完整地表達出來。

舞蹈創作形式的新穎性和技術性有利于人們更加深入挖掘舞蹈藝術作品的內涵,使舞蹈藝術的創作和呈現更加多樣化。

(三)視覺呈現的多維化

舞蹈藝術是一門視覺呈現的藝術,舞蹈創作過程中的視覺呈現效果則是編導必須考慮的因素。在新媒體技術背景下,舞蹈藝術視覺呈現逐漸向多維化方向發展。

傳統舞蹈創作只將二維平面空間作為視覺呈現的落點,視覺效果以一幕一幕更迭交替的畫片式畫面呈現出來。而新媒體時代下,舞蹈創作關于視覺呈現的思考更加深入且結合實際。它采取各種舞美科技、舞蹈構圖技術等科技手段,以三維立體空間的視覺效果呈現出來,使舞蹈場景的切換做到流暢自然,克服了傳統舞蹈的弊病。前文所提到的舞蹈作品《只此青綠》,它以一個轉盤式舞臺借助三維立體視覺效果進行場景切換,增強了舞臺的藝術表現力,以多維化的視覺體驗呈現出一場視覺盛宴。

新媒體舞蹈中視覺呈現的多維化有利于營造舞蹈表演的意境,通過新媒體技術塑造的虛擬空間和人物,更完整地呈現了舞蹈藝術形象,并極大地增強了舞蹈的表現性,從而使觀眾的沉浸感更強,進而擁有情感共鳴。

五、新媒體技術背景下舞蹈藝術的新要求

(一)創作難度的提高

新媒體時代下,舞蹈藝術面臨轉型發展,舞蹈創作的難度因此不斷提高,它一方面體現在新時期對于技術手段的要求。另一方面體現在高速發展的藝術大環境下舞蹈作品之間的激烈競爭。

基于這一要求,編導應當在繼承傳統舞蹈藝術精髓的基礎上,以更加獨特敏銳的眼光和善于捕捉新事物的能力,不斷開拓創新思維,同時積極促進舞蹈創作與新媒體技術的深度融合,可適當掌握一些新技術手段,豐富作品的表現形式,使自己的作品既新穎獨特,又具有大眾主流文化內涵,以此不斷提高作品質量,深化作品內涵。

(二)聲光電的新要求

新媒體技術背景下,舞蹈藝術對舞美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動了舞臺技術中聲光電應用的更新升級,它要求舞臺場景制作技術、燈光技術、音響技術等多種聲光電技術應用的協調統一。借助這些多重要素的構聯,凸顯舞臺表演主體,增強舞蹈表演的質感和張力,從而使舞蹈藝術的藝術風格和審美特征更加鮮明,使舞蹈藝術的表達更充分。這昭示著新媒體技術與舞蹈藝術的進一步融合,它激發并推動了舞蹈創作對于技術型編舞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創作過程中,應推動舞蹈編導與技術人才的積極合作,或促進舞蹈編導的全能發展,以滿足新時代對于舞蹈藝術的數字信息化需求。

(三)受眾水平的新層次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們對精神生活產生了更高追求,因此新時期大眾對于舞蹈藝術的審美水平和層次也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受眾即市場,基于這一要求,舞蹈藝術的創作應努力滿足大眾的審美要求,這需要編導以更敏銳獨特的眼光去探索創新,不斷追求在視覺呈現、內容表達以及情感傳輸等方面的藝術效果和風格特色,從而形成一種立足于創意理念,并融合高新技術手段和互動設計理念的新型舞蹈藝術。除此之外,編導還應該積極關注受眾反饋,促進舞蹈藝術與大眾文化的充分融合,推動舞蹈藝術回歸大眾。

(四)細節要求的新執念

新媒體技術背景下,舞蹈藝術具有“非即時性保存”的特點,并對于細節具有完美的執念和追求?;诖?,舞蹈編導應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修養和審美素養,不斷打磨完善作品細節,借助新媒體技術精準設計細節內容,提高作品質量。還要求編導具有不斷追求完美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以保證舞蹈作品的不斷完善和精益求精。

(五)受眾的審美變遷

1.內容形式的新需求

新媒體時代下,隨著新媒介的創新發展,極大地開拓了人們的視野,使得觀眾的眼光、思想和審美變得愈發挑剔。觀眾對于舞蹈藝術的審美需求也不再像傳統那樣僅僅追求舞蹈作品的情節性和情緒性,而是不斷追求舞蹈作品的沉浸式體驗。因此新媒體技術帶來的視覺盛宴極大地滿足了受眾的審美新需求。

而受眾對于舞蹈藝術內容形式的新需求引領著舞蹈創作發展的新方向。舞蹈藝術應鼓勵創新化的創作模式,促進創作思維的個性化發展,并且結合時代潮流,積極融合新媒體技術進行不斷探索創新,進而豐富發展舞蹈藝術的新內容形式,推動舞蹈藝術創作的數字信息化和現代化發展。

2.受眾需求的差異

新媒體時代,碎片化的信息傳播方式不斷地推進信息爆發式發展。在這一背景下,舞蹈藝術受眾的品位也在復雜多樣的信息環境下發生改變。

在一個舞蹈劇場中,或許只有小部分的人純粹為了欣賞藝術而來,除此之外,受眾還有一些其他需求,例如受粉絲文化的影響,有些人是為了追星,并將他們的獲得感和成就感寄托在偶像的出色表演上。有些人為了在枯燥無趣的工作生活之外找點樂子,打發消磨時間。還有些人是為了短暫逃離快節奏生活的無所適從,通過舞蹈藝術中的情感共鳴來獲得歸屬感。

受眾的審美需求和標準的差異性推動了舞蹈藝術的多元化發展,要求舞蹈創作多元性和兼容性發展。為了滿足受眾的復合型審美需求,編導應重視觀眾對作品的反饋,不斷促進舞蹈作品各方面特性的統籌和協調,促進舞蹈作品本身的藝術性與大眾性的結合統一。

(六)科技賦能的深度融合

1.繼承創新,深化內涵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高速發展,要求新媒體舞蹈的發展不能一味地滿足于當下而停滯不前,因此不斷深化舞蹈藝術內涵是新時代帶來的考驗與挑戰。

一方面,傳承優秀傳統精神內核是舞蹈藝術發展的底層邏輯。舞蹈本身是以人體為物質載體,來抒發情感表達語言的藝術。傳統的舞蹈表演雖然情感內斂,但是卻有豐富的內涵與韻味,具備其獨特的藝術性。傳承發揚傳統舞蹈的藝術性是舞蹈藝術發展的必然要求。除此之外,舞蹈藝術創作還應當注重文化內涵的核心。文化內涵的形成貫穿于整個歷史社會中舞蹈藝術的發展進程,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不斷沉淀得到的,因此,繼承傳統文化內涵是舞蹈創作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

另一方面,創新是促進舞蹈藝術發展的重要引擎。應在繼承傳統內核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創新舞蹈內涵,為舞蹈藝術不斷注入時代精神,為其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面對新媒體時代的新要求,應促進舞蹈藝術與科技的不斷融合和共同協調發展。創作者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積極探索新媒體技術與舞蹈藝術發展的新道路。堅持新媒體舞蹈創作的不斷改革創新,并通過實踐來檢驗探索方法,不斷促進新媒體技術與舞蹈創作的深度融合發展。

繼承和創新是促進新媒體舞蹈藝術發展的兩個不同方面,只有在繼承傳統內核的基礎上不斷融合新技術進行探索創新,才能不斷深化舞蹈創作內涵,促進舞蹈藝術的不竭發展。

2.“以技入道”

新媒體時代,隨著數字化科技的普及,為舞蹈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和支持,極大地拓寬了舞蹈藝術領域的發展方向。新媒體技術賦能于舞蹈藝術的創作和表達,不斷深化舞蹈藝術的內涵,為新媒體舞蹈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推動它不斷向前。然而在發展過程中,不能讓舞蹈藝術過度依賴并一味迎合新媒體技術,讓其藝術性被科技性所替代吞噬,使舞蹈藝術在與科技盲目的融合中深陷桎梏。

必須理清新媒體與舞蹈藝術的關系,分清主次,以技入道。應將新媒體技術作為舞蹈藝術的輔助力量融入其中,以新媒體的形式寓于舞蹈的藝術風格和審美特征之中,將新媒體元素內化為舞蹈藝術中的一部分,這也要求編導不斷尋找新媒體技術與舞蹈創作間的平衡點,秉持更科學理性的態度應用新媒體。在創作手法上推陳出新,并通過實踐不斷探索創新,從而形成一種全新的舞蹈藝術形式。在科技賦能深度融合的基礎上,根據現代化的審美語境進行舞蹈藝術的表達和傳遞,不斷探究深化舞蹈藝術的文化內涵。

六、結語

新媒體技術與舞蹈藝術創作融合改變了傳統舞蹈藝術的形式與內容,并且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舞蹈藝術的審美需求和藝術特征,推動了舞蹈藝術的現代化進程。新媒體舞蹈藝術發展之路并不是周道如砥的,新媒體技術帶給舞蹈藝術的不僅是機遇,還有面臨轉型的新挑戰和新要求。新媒體舞蹈從產生到發展都在社會中經過不斷探索、創新、實踐和發展,并在不斷發展中同時吸收來自其他方面的優點。持續深化舞蹈藝術創作本身的內涵,從而逐漸形成一套具備綜合性、實踐性、科學性的新型舞蹈藝術創作體系,這不僅對當代舞蹈藝術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還為其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薛蕓蕓.淺析新媒體元素對當代舞蹈創作與傳播的影響[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06):111-114.

[2]張涵.新媒體視域下舞蹈創作的發展研究[D].天津:天津體育學院,2022年.

[3]范麗琴.新媒體視域下舞蹈編導的創作發展研究[J].藝術大觀,2022(06):79-81.

[4]朱芳.后現代新媒體藝術的泛娛樂化傳播[J].新聞愛好者,2017(03):73-75.

猜你喜歡
舞蹈創作舞蹈藝術新媒體技術
探析舞蹈評論的意義與審美價值
音樂表現手段對舞蹈作品創作的作用
論明朝時代舞蹈藝術特點
舞蹈表演的表現形式多樣性研究
新媒體技術在“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淺議舞蹈中的想象力
淺析網絡直播平臺的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