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生態保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路徑

2023-06-25 11:27史君娣
中國民族博覽 2023年3期
關鍵詞:保護區文化遺產物質

【摘 要】結合社區居民文化活動的視角加以探析,地方居民的日?;顒优c非遺文化的保護以及傳承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結合這一特征,著重提出需要對當地文化生態保護區加以維系,構建出具有當期特色的社區文化活動,進一步提升社區群眾的非遺文化保護參與度,倡導多種形式的社區文化活動,是當前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及繼承的主要途徑,既可以推動社會文明的進一步發展,同時可以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持續發展,進而促進兩者共同融合,共同發展。

【關鍵詞】文化生態保護區;地方居民;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3

引言

當前,國內文化生態保護區非遺文化的傳承以及保護工作已經取得了較高的成就,民眾的保護意識也在逐漸提高,保存方式也越來越多樣,目前的非遺采用產業化,以及商業化的方式進行了合理的保存并且有效的傳播;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主要選擇在文化館、非遺保護中心、博物院、圖書館等的展示方式進行保護;還有一部分是選擇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加以保護。有研究人員層提出,市場機制可以較好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1],同時也有部分研究人員表示,可以憑借文旅融合的發展,從而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空間,文化的進一步發展需要資金的大力支持。由于非遺有著自身的特征,其具有生物多樣性的優勢,文化生態保護區如想要對非遺加以保護,還需采用不同形態,因此可采用差異化形態進行傳播。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程度上的改善,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求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進行扶持。地方社區擬定的文化活動要求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互相結合,可以通過居民的活動更好的保護以及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地方居民社區文化參與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關系

(一)社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態空間

在人類文明史中,一切的文明都和某種特殊的社會要素有關聯,脫離了這種要素,就沒有其產生的背景和空間。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以及發展,也必須在特設的社會環境中加以完成。但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又同特定社會和自然環境因素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耙环剿磷甜B一方人”所體現出來的主要是特定的文化生態活動空間[2]。非遺主要產生與社區群眾的日常文化活動,其傳承以及發展也需要與社區群眾的日?;顒酉嗷ソY合,在社區活動中加以傳承。

(二)社區文化組織是保護與傳承的關鍵承擔者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傳承最主要的載體是社區文化組織機構,文化機構可以運用市場化運作的形式對非遺文化加以傳承,從而可以推動非物質文化的傳播,主要采用市場化的管控形式,一方面,能夠緩解有關部門維護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金來源問題;另一方面也能夠促使這種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得到合理的保存和傳播。而求公益的事業單位和社會藝術組織同時也是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保存和傳播中,起著不可取代的功能,其中涉及到一些學術研究團隊,歷史科研機構,社會教育組織等等,其可以對非遺展開深入的探究、確認、立檔、儲存、保護以及繼承等,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含義[3]。

(三)地方居民是保護與傳承主體

文化生態保護區,不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是當前社區群眾在日?;顒又兴鶄鞒邢聛淼囊粋€極為重要的精神財富。非遺文化還可以通過社區群眾力量加以繼承以及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個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得如何,很大程度取決于當地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是否強烈,以及他們對這種保護方式的接受程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以及繼承是需要社區居民進行主動參與的,只有居民積極參與,才能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持續性地繼承和發揚。在新時期下,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日益改善,人們對文化需求也逐漸增加,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開發及利用工作。當前我國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被很好地保護和繼承,在一定程度上憑借的是群眾的力量,群眾的廣泛參與可以提升文化傳承的效率。

(四)社區文化活動是保護與傳承的有效平臺

非遺的表現方式有著多樣性特點,對于人文生態保護區眾多的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如何讓其得到合理的保存和傳播,最主要是需要選擇恰當的平臺對其加以展現,如此才可以真正的與群眾日常的文化活性相互融合。只有在當地群眾的生活以及具體運用中得到繼承與發展,只有這樣,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組織開展類似的文化活動,主要目的是使遺產更好地融入群眾生活,以社區文化活動為載體,能夠使民眾對非物質歷史與文化遺產有更多的了解,產生文化認同感,塑造人文意識并加強文化保護意識等,進而使得當地居民對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有更獨立,更主動的保護與傳承。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綜述

(一)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非遺中蘊含著大量的人類歷史文明,同時是人類精神文化的良好結晶,可以展現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體系出人類精神層面的文化價值,同時,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生產力在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保護和傳承中國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構建社會主義特色、建設和諧文明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此外,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可以展示不同朝代人民的發展特點和精神文明,彰顯古代人民勞動的智慧。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比保護物質文化遺產更難,因為它們都是經由語言、風俗、生活經歷與現實而流傳至今的,在中國不少城市由于社會歷史的變化而慢慢失傳或消失。所以,保存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必要。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所出現的問題

目前,有較多的先進物質文化以及工藝因為沒有傳承人,而無法持續性發展。一些人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階段中國文明發展具有較大的差異,無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步,還有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處于消亡的發展境地。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水平得到快速的進步與發展,人們的生活形式出現了較大的變革,社會群眾經濟負擔不但加劇,對開展非遺保護帶來了非常大的限制。

三、地方居民社區文化參與視角下傳承路徑

(一)保護地方文化生態環境,創造良好生態空間

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進一步傳承以及創新的主要依附于社會文化生態保護區。但是因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自然環境出現了較大變化,導致非遺得以繼承以及發展的生態空間隨著發生巨大的變化,有時還會具有認為性質的環境破壞。所以,對非遺文化加以傳承,首先需要緩解文化生態保護區被破壞的問題,這也是對文化生態保護區加以保護的主要原因,因為一旦沒有了相應的生態空間,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也就很難實現合理的保護和宣傳。所以,有必要把文化遺產本體的保存,和在優秀傳統文化歷史空間內的重要人文環境空間保存,緊密結合起來。歷史空間和人文環境一方面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了活力與動力。但另一方面,歷史生態保護區的建立也影響了人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理念。人們逐漸意識到,唯有保留歷史生態空間,方可切實保存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字根。而另一方面,也通過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繼續開發提供了環境空間。

(二)健全地方社區文化組織,提供健全的組織保障

社會團體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保存與傳播的主要參與者,在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的研究、鑒定、備案、保存、保護、傳播、普及與傳播中發生了重大影響。從國外的保護繼承經驗來看,人們一方面必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與保存,同基層社會相互融合,同時還必須注意充分發揮出基層社會組織的優勢。而在中國,此類社會組織的數量已明顯減少,且規模也相對較小,同時,在人力、物質、資金等方面有著很大的障礙。公益性團體在這些方面的困難尤為明顯,不能充分發揮出它本身的優越性。針對有私利的社會文化團體,有關部門應做好指導與管理工作,讓其在謀取私利的同時更好地產生公益社會效果,以推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弘揚。而對公益社會文化團體,要從政策上進行激勵與指導,并從人力、物質、財務等方面予以適當的保障,如建設與健全社會文化站,以及引導非官方機構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和傳播等。

(三)提高地方居民社區文化參與性,培養廣泛的傳承主體

目前,我國大部分生態保護區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面臨著傳承人流失的問題,如何應對這些問題,就成了保證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持續性弘揚的關鍵任務。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文化建設,因此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更加關注。在此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逐漸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僅僅因為我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被利用的意義尚缺乏確切的理解,致使不能既走向市場化又走向產業化,這又導致了不能以市場為調節手段來培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所以,為了有效解決傳承人人才缺失的情況,就必須貫徹從群眾中來,再回到群眾中去的發展路線,只有將它落實在民眾中,才能夠從民眾的生活中得到更為強大的文化創造力。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人,必須把群眾視為基礎,進一步增強民眾的參與能力,并借助當地民眾的廣泛影響選擇比較適宜的傳承人,如此才可以保障非物質文化可以代代相傳。

(四)提高居民的參與力度,優化保護形式

對非遺進行保護,主要核心是人的廣泛參與,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特殊時期人們的生產以及生活狀況。在早期文化遺產的傳承中,主要依靠有關部門宣傳,傳承人繼承,以及被傳承人加以延續,但是隨著時間的逐步推移,在組織、研發人員以及旅游者的普遍介入和推廣下,國人提高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可度。特別是在非遺品牌價值的傳播方面,國民主動投入能夠促進品牌價值的提高,紅色旅游一直是國民投入的首選方式。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也提到,文化遺產必須把歷史遺產當作根本,同時才能科學合理地加以利用,并加強傳播。在當前,中國最新的文化價值觀念主要是走群眾路線,讓不同階級以及社會團體都參與其中,有限運用社會以及社區的力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傳承。

(五)開展豐富地方社區文化活動,搭建有效傳承平臺

文化遺產可以為社區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務,與此同時,在互動以及分享時還可以展現出非遺保護的現實價值,通過與非遺資源組織展開合作交流,組織社區文化保護,可以讓社區居民更好地了解非物質文化,通過適當的渠道進行分享,增強公民的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通過社區文化活動的實施,展現其固有的獨特魅力 ,滿足大眾文化和生活的需求,實現其藝術價值的傳播。如要將二者實現最有效的融合,從而達到互創共贏,最關鍵還必須研究好將二者相互結合的具體實施措施。

(六)提高居民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更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理念

歷史是一個國家發展壯大的根本,唯有不忘記歷史,方可創造未來,唯有勇于傳承,方可開拓創新。因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發展的精髓所在,但一旦非物質文化衰敗甚至失傳,整個中華民族將就像無根之木、無水之魚。所以我們應該根據社會發展的具體特點,與時代精神共同發展,并且緊跟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通過合理調整對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繼承和發展理念,進一步補充和豐富文化內容,從而進一步挖掘出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的基本內涵與功能,使之真正的與現代文明高度結合,進而真正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的有力助推器。

四、結語

國內現存的不同類型的文化生態保護區中所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多種多樣的,是地方上高度重視的文化財產,對此類文化遺產不但需要加強保護力度,同時還要充分發揮出其特定的文化價值,運用科學合理的舉措加以弘揚,需要找到合適的途徑促使兩者之間進行有效的結合。運用社區居民一共參與的方式,能夠更好地保存以及弘揚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這是一項富有可行性的措施。在社會文明建設中,必須要合理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開發利用,從而有效展現出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具備的人文價值,更充分的凸顯出非遺文化所涵蓋的人文魅力,并且能夠對其進行良好的宣傳和保護,從而能夠豐富并保護區當地民眾的文明生存形態。

參考文獻:

[1]文冬妮.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生態空間建設研究——以云南葉枝鎮同樂村傈僳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為例[J].科技資訊,2018(34).

[2]汪榮,劉興華.黎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現實意義及路徑[J].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學報,2021(3).

[3]代辛.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整體性建設與優化路徑[J].青海社會科學,2020(5).

作者簡介:史君娣(1980—),女,漢族,山東昌邑人,本科,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群眾文化理論。

猜你喜歡
保護區文化遺產物質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河南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類名錄與分布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與文化遺產相遇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黃河三角洲保護區自然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如何保護好興隆山保護區內的馬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