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族飛歌中音樂元素的發展與創新

2023-06-25 11:52鄭雨桐廖彬
中國民族博覽 2023年3期
關鍵詞:民族音樂

鄭雨桐 廖彬

【摘 要】民族音樂的發展與創新在我國音樂界具有重要價值,民族音樂的傳播也是民族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之一。民族音樂與西洋樂器的結合,使得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走出了新的發展道路,這是歷史的必然。本文從中西音樂融合的角度,研究了苗族民族的音樂飛歌文化的創新價值以及民族音樂未來發展的新方向。

【關鍵詞】苗族飛歌;民族音樂;民族鋼琴協奏曲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3

一、苗族飛歌

(一)苗族飛歌的特點

貴州苗族群眾長期居住于高山之上,是典型的山地民族。遠古時期“三苗”部落、“九黎”部落中的苗族先民跟隨蚩尤在中原大戰失敗后四處遷徙,苗族先民在爬山涉水的遷徙過程中歷經了重重困苦,逐漸形成了堅毅的精神品質與團結的民族品格,也在遷徙過程中創造出了獨特的苗族“飛歌”。貴州苗族“飛歌”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不僅有展示愛情、生產生活等方面的人文歌曲,也有表達節日禮儀、迎來送往、節氣時令等方面的民俗歌曲。苗族“飛歌”旋律激昂高亢,質樸粗獷的獨特氣質與其文化背景、音樂形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苗族民歌在自然環境與文化生活的影響下,形成的性格粗獷、豪放、倔強、火辣、奔放熱情藝術特征,是從苗族人民內心深處所激發的情感之音。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不僅展現了強勁的音樂沖擊力,還體現了苗族文化的無限的生機與希望。

“飛歌”是苗族的標志性民歌,具有獨特的音樂魅力和保護傳承價值。由于民族音樂的創作背景、生活、地域環境不同,其音樂不僅具有民族特色還展現了獨特的地域風貌,因此,如何傳承保護民族民間音樂的獨特魅力在復興中國夢的新時代引起了世人關注。苗族特有的民族語言、音樂與原生態唱法,使其歌曲形象生動且具有民族特點,一些作曲家以貴州苗族“飛歌”為素材進行了改編,創作了不少優秀的現代音樂作品,如笛子獨奏曲《可愛的苗嶺》、小提琴獨奏曲《苗嶺的早晨》、聲樂曲《苗嶺的早晨》等。

(二)苗族飛歌的音樂特點

具有代表性的傳統苗族民歌有:飛歌、游方歌、酒歌、古歌等,其中飛歌由于悠揚、嘹亮、動聽等特點,成了民間傳唱度最高的苗族民歌。苗族“飛歌”不僅深得民心還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及傳承價值。

(1)曲調音階:苗族部落分布于貴州各部分地區,不同地區的飛歌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如東南部的飛歌大多使用“5、6、1、3”四聲徵調式民歌,旋律中多使用大三和弦音“1—3—5”,節奏明快,曲風清新;中部飛歌多用“1、2、5、6”四聲宮調式,旋律連續使用如“2—6、5—2”等四度、五度大跳音程音型貫穿全曲,曲調高亢嘹亮,豪邁奔放,將苗族生活的隨性自由展現得淋漓盡致。

(2)旋律:苗族民歌的旋律源于自然,在高山峻嶺中孕育而生,是苗族人民內心深處真實情感和日常生活的寫照。東南部飛歌在各地飛歌中最具特色,曲調優美,節奏自由,旋律中音程跨度大,音區寬廣,歌曲中最有特色的拖腔展現了苗族人奔放不羈的性格。歌詞內容涵蓋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將地方民風民俗與民族色彩展示得淋漓盡致。

二、苗族飛歌音樂元素創新

苗族“飛歌”的創新從原始創作手法到現代創作技法的艱難曲折發展體現了各時代作曲家,音樂家們對民族音樂的熱愛與堅持。正是對民族音樂的一片赤誠,作曲家們也創作改編出一些廣受大眾喜愛的苗族音樂創新作品,如白誠仁先生創作的《苗嶺的早晨》,以及瞿小松先生創作的《山歌》《神曲》等優秀民族音樂作品。本文以《苗嶺的早晨》為例研究了苗族飛歌的音樂元素創新。

(一)《苗嶺的早晨》

《苗嶺的早晨》采用貴州凱里地區流傳的飛歌《歌唱美麗的家鄉》為主題進行創作。其曲調保留了“飛歌”原有的風格特點,運用轉調、節奏變化以及模擬鳥鳴等手法將苗嶺早晨美麗的風景描繪得惟妙惟肖,并在1974年迎接菲律賓總統夫人訪華舉辦音樂會上獲得了菲律賓總統夫人極大的稱贊。

作曲家陳鋼于先生于1975年將白誠仁的口笛獨奏曲《苗嶺的早晨》改編成了同名小提琴曲。小提琴曲《苗嶺的早晨》還配有鋼琴伴奏,將苗族音樂元素與具有西方特色的小提琴樂器以及和聲相結合,這樣的創新不僅廣受歡迎,還使原始民族音樂更具藝術價值。在小提琴曲《苗嶺的早晨》中借鑒民族樂器二胡的滑音演奏手法,配以鋼琴伴奏,豐滿立體的和聲與演奏技法更將美妙的苗嶺景色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小提琴曲《苗嶺的早晨》改編成功后,又由白誠仁先生將其改編為聲樂作品,得到了廣泛傳唱。聲樂曲《苗嶺的早晨》充分發揮了人聲的特色,寬廣的音域及細膩的情感表達,將這幅苗家勞作圖描繪得更加栩栩如生,生活的細節活靈活現。如今在各大聲樂比賽中《苗嶺的早晨》深受參賽者的追捧,并成為各大音樂學院學生喜愛的作品。

(二)苗族音樂元素創新

《苗嶺的早晨》是一部優秀的音樂作品,現已經具有口琴、小提琴、聲樂三種版本的曲譜,且每一種曲譜的特點也不盡相同,各有特色。

聲樂版本的《苗嶺的早晨》,描繪了一幅云霧繚繞的千山萬嶺中苗家人生活點滴及辛勤勞作的景象,具有鮮明的創作風格和苗族飛歌的音樂特色。旋律中多次模仿鳥兒歌唱,展現了苗族祖先崇拜的民俗傳統,歌詞簡練易懂,清晰表達了作品主題思想。該版本最大特點是沿用了苗族飛歌的“6、1、3、5”四聲調式以及小三度的滑音。旋律獨特的跳進旋法,完全展現了苗族人們灑脫奔放的性格。跳躍性強、音域較寬,旋律有較大起伏,吐字少腔調長,聲音緩慢,但音調悠揚高亢,節奏毫無拘束以及高亢自由的拖腔唱法,完全保留了飛歌的民間特性。

小提琴獨奏曲《苗嶺的早晨》雖然短小但也隨處體現苗族音樂的民族特色和豐富的小提琴的演奏技巧相結合的鬼斧神工。調式旋法上作者完全保留了苗族飛歌獨特的微調屬性和“5—1—3—5—1”跳進旋法。小提琴還借鑒了二胡的快速滑指、滑音、顫音以及笛子演奏中的花舌音等最能體現民族樂器特性的演奏技法。不僅增強了樂曲的音樂表現力還發展了西方樂器的民族化演奏形式。

中西音樂元素的結合與碰撞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極大的包容性,中華文化的以和為貴、以和為美充分體現在音樂的結合發展之中。正是無數中華兒女不斷堅持的兼收并蓄、博采眾長的文化精神,不斷豐富著我們的中華文化,使其源遠流長。

三、《山林》鋼琴協奏曲

(一)鋼琴協奏曲民族化

鋼琴協奏曲作為最能體現西方和聲音樂的演奏形式誕生于巴洛克時代,具有極強的戲劇性特點,在演奏過程中充分體現了主奏樂器與交響樂隊之間對抗、競技又和諧、協作的矛盾統一關系。中國式的鋼琴協奏曲在保留此形式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融入了中國特有的民族元素,涌現出不少優秀的中國鋼琴協奏曲?;赜^中國鋼琴協奏曲發展的50余年歷程,不難發現中國鋼琴協奏曲的創作,其風格的發展都受到強烈的社會環境影響,每一時期的鋼琴協奏曲都被打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新中國成立初期,在抗戰勝利和新中國成立的安定團結環境下,作曲家們的創作熱情也空前高漲。陳鋼先生與何占豪先生共同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就是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西方音樂創作形式相結合,用中國人熟知的神話故事、中國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思維相結合,創作出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該作品的成功對后來的民族音樂創作指出了明確的發展方向,著名的《黃河鋼琴協奏曲》也產生于這一時期,這些優秀的音樂作品將民族精神、民族情懷通過音樂的形式注入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中,讓我們時刻團結在一起,共同譜寫偉大的復興中國夢。改革開放后,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給音樂創作理念和創作技法帶來了新的生命力,西方近現代創作技法也逐漸被作曲家接受并與中國民族音樂相融合,這一時期作曲家們對于西方作曲技術的掌握和運用已經逐漸地純熟,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富有個性的作品。如汪立三先生的《東山魁夷畫意》和《他山集》,以及鋼琴協奏曲《山林》和《春之采》等。

劉敦南先生創作的杰出鋼琴協奏曲《山林》是一首將我國苗族“飛歌”與西方鋼琴協奏曲完美融合的優秀作品?!渡搅帧蜂撉賲f奏曲以“飛歌”的音調為基礎,采用“包括調式特性音在內的一個八聲音階”調式創作出的優秀的中國鋼琴音樂。它以中國千百年的優秀傳統文化為賴以生存的土壤,以中國人血液里流淌著的獨有的情結為基調,以特有的中國式思維為創作范式,冠之以西方的傳統音樂創作模式,將中國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改變了僅從模式、框架上單一學習西方,脫離思維和情感等文化背景,過于單一和空洞的局面,確定了中國鋼琴協奏曲的民族化發展之路。鋼琴協奏曲《山林》的出現,鼓勵了更多優秀民族音樂的創作,給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苗族音樂元素的融合創新

鋼琴協奏曲《山林》由三個樂章構成,每個樂章無論是從作品的創作技巧還是從情感表達上都具有很高的藝術性特征?!渡搅帧穮f奏曲是以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民間歌舞為主要素材,在這之中融入了鋼琴獨特的和聲色彩特性,體現出了民族音樂的時代性與創新性。在《山林》協奏曲中鋼琴作為替代民族樂器的表達工具被完美的運用,和聲、色彩和織體與南方特有的山水風景完美融合,在描繪山林春色美景之外,還表達了作者對時代變革的無奈和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以及對新生活的無限向往和憧憬的喜悅之情。

(1)節拍:苗族飛歌曲調中節拍的特點是自由,如第二樂章中大量的長連線樂句以及第三樂章使用了少見的4/5拍子充分保留了節拍的自由性特點。節拍的“自由性”還來自每小節的強弱對比不明顯,節拍的控制較自由的演奏效果。

(2)調性:苗族“飛歌”基本音調是三音列旋法,其調式音階無論是五聲還是七聲都注重對調式音級“宮、商、徵”的強調?!渡搅帧分衅邆€主題旋律運用的“飛歌”調式特性音階是一個包括調式特性音“降角”和“閏”在內的九聲音階。九聲音階不論是旋律音高材料還是和聲材料都要比單純的五聲音階資源豐富得多,它包含了從小二度到大七度所有的音程關系,同時其調式特性音也更便于調式的交替。對苗族“飛歌”九聲音階的挖掘充分顯示出作曲家的大膽與用心,在保持民族風格的同時有意結合近現代作曲技法,為民族音樂創新提供了新思路。

(3)和聲:大量的七和弦結構及其七和弦的變體結構是中國民族風格與西方傳統、近現代作曲技法相結合的成功典范。四度、五度和弦結構的使用,主要是為了模仿苗族樂器“蘆笙”的聲音效果,這一類型和弦主要運用于樂曲的第二樂章30—35小節以及整個第三樂章。在第二樂章中,鋼琴聲部的和弦以平行進行的方式從下到上進行了四度關系的疊置,和弦之間無直接的功能聯系,小二度的音程關系便成了音與音之間的聯系,在極大程度上削弱了調性感,不僅方便作品調性的轉換而且對于塑造作品中特殊的音響形象和意境有著巨大的表現力。

四、結語

苗族飛歌不僅是苗族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更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新時代背景下苗族飛歌的保護與傳承,需要音樂人對民族音樂創新的積極性,多創作民族民間優秀音樂作品,民族音樂的創新也是搶救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融合發展是優秀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常態化發展道路的基本形式,改革創新也是人類道路的必經之路。在音樂種類、音樂元素、音樂形態發展多元化的今天,原始傳統的優秀民族音樂或許能對未來的音樂發展產生新的啟發。若是在探索的道路中感到迷茫,不妨回頭望一望家的方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參考文獻:

[1]黃冰漫.貴州苗族“飛歌”的傳承及保護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4(9).

[2]周為民.20世紀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回顧與思考[J].中國音樂,2007(2).

[3]劉菁菁.鋼琴協奏曲《山林》的音樂本體分析[J].黃河之聲,2018(5).

[4]李琪.從《山林》看中國鋼琴協奏曲之民族化[J].甘肅高師學報,2004(3).

[5]趙娟.一部壯美的抒情音詩——淺析降B大調鋼琴協奏曲《山林》[J].音樂創作,2006(3).

作者簡介:鄭雨桐(1998—),女,苗族,貴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音樂、鋼琴演奏。

猜你喜歡
民族音樂
在高一年級音樂教學中深化民族音樂教學的實踐
傳統民族音樂在高職教育中的傳承——以高職民族音樂課程為例
民族音樂處在“低谷”
作曲家 民族音樂學家 唐運善
高校音樂教育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挖掘
民族音樂“如何教”VS“怎么學”——以民樂合奏《豐收鑼鼓》一課的教學為例
基于高等院?!笆澜缑褡逡魳贰闭n程教學的理論思考
我國民族音樂教學體系的建構與完善
開拓·追求·耕耘·守護——痛悼民族音樂文化大師莫日吉胡
古箏走進課堂 接受民族音樂熏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