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語世界中的王士禎

2023-06-25 14:16孟竹
中國民族博覽 2023年3期
關鍵詞:王士禎

【摘 要】英語世界對王士禎的研究迄今已碩果頗多。本文將以“英語世界中的王士禎”為研究對象,從王士禎詩作英譯、英語世界對王士禎及其作品的研究介紹以及英語世界王士禎的整體接受特點等方面進行爬梳分析,從而更加豐富王士禎研究的內容。

【關鍵詞】英語世界;王士禎;接受特點

【中圖分類號】I046;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3

在國外的漢學研究中,關于王士禎(1634—1711)的譯介與研究于亞洲其他國家均有一定規模。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中國文化在國外影響的不斷擴大,英語世界中對于王士禎的譯介與研究也逐漸興起并呈現蓬勃發展之勢。因此,在全球化視野中,對于王士禎的研究就不能僅僅囿于傳統研究之中,而是亟需打開視界,發現“英語世界中的王士禎”。

一、王士禎詩作英譯

王士禎詩作的英譯開始較晚,據所獲現有資料,英語世界中最早出現王士禎詩作始于美國著名漢學家亨利·哈特(Henry H.Hart)。

1933年,亨利·哈特編譯出版《百姓:中國詩歌導論及譯例》(The Hundred Names: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Poetry with Illustrative Translations),其中,以“Autumn Sunset”為題翻譯了王士禎《送胡耑孩赴長沙》一詩。1938年,亨利·哈特出版《牡丹園:中詩英譯集》(A Garden of Peonies:Translations of Chinese Poems into English Verse),其中,以“The Red— Petaled Plum”為題翻譯了王士禎《冶春絕句·其一》一詩,哈特在翻譯這兩首詩時,并沒有如實翻譯原詩題目,而是選擇了根據詩意自擬標題。

1971年,林理彰(Richard John Lynn)于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畢業,他的畢業論文題目為《王士禎(1634—1711):評論家與詩人》(Wang Shizhen(1634—1711)as Critic and Poet),在這篇論文中林理彰翻譯了王士禎30首詩歌,以期完整展現王士禎的詩歌創作風貌。

1975年,羅郁正(Irving Yucheng Lo)與柳無忌(Wu—chi Liu)合編了一部大型古今中國詩選《葵曄集:歷代詩詞曲選集》(Sunflower Splendor:Three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Poetry)。此書一出版,便在美國出版界引起了轟動。該選集選錄了王士禎9首詩,其中前8首為林理彰所譯,最后一首《自石橋尋黛溪遂至摩訶峰下》為Y.N.Chang與Lewis C.Walmsley共譯。

在《葵曄集》之后,羅郁正繼續致力于編選中國詩歌,于1986年同舒威霖(William Schultz)合作編纂了中國清代詩詞選集《待麟集:清代詩詞選》(Waiting for the Unicorn:Poems and Lyrics of Chinas Last Dynasty,1644—1911)。在該選集中共錄有王士禎11首詩,9首為白潤德(Daniel Bryant)所譯,2首為羅郁正所譯[1],分別為《蠡勺亭觀?!贰陡哙]雨泊》《江上》《雨后觀音門渡江》《登燕子磯記》、兩首《秦淮雜詩》、兩首《大風渡江》、兩首《真州絕句》。

也是在1986年,美國著名漢學家齊皎瀚(Jonathan Chaves)所譯《哥倫比亞中國詩選:元、明、清(1279—1911)》(The Columbia Book of Later Chinese Poetry:Yuan,Ming,and Ching Dynasties(1279—1911)出版,其中所譯的13首王士禎作品均從日本的中國詩選中選譯而來,前12首選譯自高橋和巳的《王士禎》,最后一首選譯自進藤光男的《清詩選》。這13首分別是《慈人寺秋夜懷舊》《即目》《高郵雨泊》《和牧翁<題沈朗倩<石崖秋柳小景>>》《大風渡江》(選一)、《真州絕句》(選一)、《漢嘉竹枝詞》《夜泊江口聞笛寄家兄西樵》(選一)、兩首《悼亡詩》《送汪舟次檢討林石來舍人奉使流球》(選一)、《雨后至天寧寺》《秦鏡詞為袁松籬作》。

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教授白潤德在1992年于《中國文學》(Chinese Literature:Essays,Articles,Reviews)第14卷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舊時南京的句法、音調和情感:王士禎的<秦淮雜詩>》,在這篇論文中,白潤德把王士禎的《秦淮雜詩》全部譯出。

同年,林理彰發表《王士禎<論詩絕句>之譯注》(Wang Shizhens Poems on Poetry: A Translation and Annotation of the Lunshi Jueju),將王士禎《戲仿元遺山<論詩絕句>》三十二首全部譯出。

1996年,美國著名漢學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所編譯的《中國文學作品選:起源至1911》(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Beginnings to 1911)中收錄有王士禎6首詩歌,分別為《曉渡平羌江步上凌云絕頂》《雨中渡故關》《徂徠山下田家》《灞橋寄內》《青旸道中》《真州北郭即目》。

2000年,美國漢學家梅維恒(Victor H.Mair)編纂的《簡明哥倫比亞中國古典文學選集》(The Shorter Columbia Ant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出版,其中收錄了由林理彰所譯王士禎的《藥》(此處譯名待考)(Medicine)一首。

2010年,宇文所安與孫康宜(Kang—i Sun Chang)共同編寫了《劍橋中國文學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在這部著作中,有對王士禎本人及其詩作進行研究介紹,在此過程中亦譯出了王士禎的兩首詩歌,分別為《冶春絕句》第十三首(著作中未譯出詩名)和《蛟磯靈澤夫人祠》(選一)。

以上即是王士禎詩作英譯的主要著作,除此之外,尚有一些論文及專著或翻譯不明確,或影響較小,不再列出。

通過上面的介紹,從單個詩作而言,王士禎詩作在英語世界中被分散翻譯在不同的著作期刊之中,而且所譯數量有限,沒有出現一部比較完整的專門的王士禎詩集,這樣對于王士禎詩作在英語世界中的流傳與接受就會產生不利影響。但從譯作整體來看,既有王士禎的代表詩作《秦淮雜詩》《真州絕句》等,又有他為人所不熟知的《自石橋尋黛溪遂至摩訶峰下》等詩作;既有《清明后三日鄒平西郭賦詩》等五言律詩,《曉雨復登燕子磯絕頂》等七言律詩,又有《即目》等五言絕句,《江上》等七言絕句;譯作包含悼亡吊挽詩(如《悼亡詩》)、詠史懷古詩(如《蛟磯靈澤夫人祠》)、題畫詩(如《題趙澄畫》)、贈答送別詩(如《送汪舟次檢討林石來舍人奉使流球》)、紀游詩(如《青玉峽》)、竹枝詞(如《漢嘉竹枝詞》)等類別。故從中也足以窺見王士禎詩作之大體。

二、英語世界對王士禎及其作品的研究介紹

除了對王士禎詩作的翻譯,英語世界也更早展開了對王士禎及其作品的研究介紹,筆者就其中有較大影響的著作展開研究分析。

1867年,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編纂的《中國文獻紀略》(Notes on Chinese Literature)出版,該書以《欽定四庫全書總目》為底本,力圖減輕乃至克服一些英語使用者在初學中國文學時的困擾。偉烈亞力結合自己對王士禎作品的理解體會,首次將王士禎推向英語世界。

恒慕義(Arthur W. Hummel)主編《清代名人傳略》(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 1644—1912))于1943、1944年出版,負責編寫王士禎傳記的是中國學者房兆楹先生,房先生根據國內資料準確而詳細介紹了王士禎及其作品,成為此后英語世界研究王士禎的重要參考著作。

1962年,華裔美國中國文學研究家劉若愚(James J.Y.Liu)所撰《中國詩學》(The Art of Chinese Poetry)出版。在該著作中,劉若愚理解王士禎的“神”是事物的本質,“韻”是個人風格、獨特的表現形式或者是詩作中的情趣,理解王士禎所認為的“詩”是現實世界與詩人的內心感知的化身。因此對于袁枚批評王士禎的詩作缺乏真摯情感,劉若愚持否定態度。此外,劉若愚也認為王士禎非常強調靈感即“頓悟”的重要性,時機一旦成熟,靈感自然而然就會到來,如若一味進行模仿,反倒無濟于事。

1971年,在林理彰的博士畢業論文《王士禎(1634—1711):評論家與詩人》中,林理彰從傳統詩論出發,進而分析王士禎的詩歌理論,最后選譯了王士禎的詩歌來試圖說明王士禎詩論的運用。

1975年,劉若愚的又一部中國文學研究著作《中國文學理論》(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問世,劉若愚再次闡發了自己在《中國詩學》中對王士禎的研究成果,并且認為王士禎的“神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對現實世界的直覺領悟、直覺的藝術表現以及個人風格。同一年,林理彰的《正統與啟蒙運動:王士禎的詩理論及其歷史》被收錄進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編著的《新儒學的展開》(The Unfolding of Neo—Confucianism)一書中。

1976年,高友工(Yu—kung Kao)和梅祖麟(Tsu—lin Mei)所寫的《王士禎七絕結句:清詩之通變》發表。該論文探討了王士禎在詩歌的結尾經常會用到兩種技法,周昭明譯為“虛懸的意象”(image in suspension)和“懸而未決的解決”(solution unresolved)。

1992年白潤德發表的《舊時南京的句法、音調和情感:王士禎的<秦淮雜詩>》論文中,白潤德通過細讀王士禎的《秦淮雜詩》,肯定了王士禎的作品,強調不應從詩人的詩歌理論出發分析詩歌本身,不應把王士禎詩人與詩論家的兩個身份混在一起。

梅維恒主編的《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于2001年出版,此書中關于王士禎的內容由林理彰所撰寫。林理彰認為王士禎是17世紀最重要的詩人。之后簡介了王士禎的家世,并針對文壇上對于王士禎詩歌、詩歌理論及王士禎與嚴羽、司空圖詩論上關系的誤讀,主張應糾正之。

在美國學者梅爾清(Tobie Meyer—Fong)于2003年出版的《清初揚州文化》(此為朱修春中譯本譯名)(Building Culture in Early Qing Yangzhou)中也有對于王士禎的研究介紹。在本書的第二章,梅爾清分析了王士禎于清初文壇可以擁有很高聲譽與名望的諸多有利因素。其中包括王士禎的家世、游歷、政治口碑等因素。梅爾清認為,王士禎通過紅橋修褉得到了清初官員和晚明文人共同的接受與支持,進而提高了自己的聲名,與此同時,揚州城的地位也藉此得以提高。

孫康宜在2007年于《清華學報》(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第37卷第1期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王士禎與文學新典范》(Wang Shizhen(1634—1711)and the “New”Canon)。孫康宜認為王士禎之所以能夠成為清初文學新典范,既與美學的考量有關,也離不開當時的政治環境。而且王士禎之所以成為典范大家,離不開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努力改寫自己的作品。

2010年,孫康宜與宇文所安共同編寫了《劍橋中國文學史》。該著作稱贊王士禎是從17世紀70年代起最有影響的清朝詩人,而且他的地位很大程度上,起碼是最初依賴于一些政治因素。該著作還從《秋柳》詩《秦淮雜詩》等王士禎的詩作談詩與政治如何達到和諧。

通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最初在英語世界中,比起王士禎的詩作本身,漢學家們更加注重王士禎的詩歌理論,近年來,注重點才逐漸轉向王士禎的詩歌作品,從詩歌作品出發研究王士禎及其詩論。這一點同中國學術界對王漁洋的研究情況基本一致。其次,這些漢學研究者們普遍不贊同袁枚等人對王士禎的批評,并從各自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方法對此進行了闡述。譬如,對于袁枚批評王士禎的詩作缺乏真摯情感,劉若愚在《中國詩學》中認為王士禎注重的不是“情”的表現,而是通過詩人自身對外界的細心觀察,進而在詩歌中得到外界事物之“神”,從而使個人詩歌呈現獨特的“韻”。對于趙執信和袁枚認為王士禎的詩歌只是遵循了王維與孟浩然平靜、客觀的風格,林理彰以王士禎《唐賢三昧集》自序為依據,認為王士禎之所以在此選集中不選李白、杜甫的詩作首先是依照王安石的范例:李杜詩作雖擇優入選,仍篇目繁多。再者就是王士禎在《古詩選》中亦選入了李白53首詩歌、杜甫67首詩歌。其三,王士禎在自己的詩論中也多次用積極贊美的語言提到李白和杜甫。所以林理彰并不認同趙執信和袁枚的觀點。第三個特點是進入21世紀后,英語世界中的漢學家們視野進一步擴大,把王士禎與當時的政治環境聯系在一起進行分析,進一步拓展了關于王士禎的研究范圍。

三、英語世界王士禎的接受分析

英語世界王士禎的接受特點除了在上面兩部分中各自表現出的特點之外,還存在兩大整體接受特點。

其一,不論是王士禎詩作的被譯還是王士禎及其作品的被研究,均開始時間較晚,且主要集中于美國,加拿大也有部分研究。相對于英國漢學研究“重實用而輕理論,重功利而輕玄理”[2]的指導思想,美國的漢學研究雖然相對起步較晚,但得力于漢學研究的專業化以及大量漢學研究機構的建立,美國的漢學研究則發展特別迅速??傮w上看,英語世界中對于王士禎的譯介與研究近年來仍舊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

其二,接受上存在承接性?!吨袊妼W》與《中國文學理論》的著者為中國文學研究家劉若愚,而他最為人所熟知的弟子則是林理彰,林理彰不僅博士畢業論文是關于王士禎的,其對于王士禎的譯作與研究也多次出現在羅郁正、梅維恒等人編寫的著作之中。承接性并沒有結束,作為多倫多大學導師的林理彰還指導了自己的學生斯特克·達里爾·卡梅倫的碩士論文。這種接受上的承接性必然有利于王士禎研究在英語世界中的發展與進步。

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王士禎在英語世界中的譯介與研究仍舊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在譯介方面,至今尚未有比較完整系統的譯本出現;在研究介紹方面,研究力度有待進一步提高,研究范圍也有待進一步擴大。

參考文獻:

[1]時光.英語世界王士禛的譯介與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8).

[2]陳友冰.英國漢學的階段性特征及成因探析——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為中心[J].漢學研究通訊,2008(3).

作者簡介:孟竹(1989—),女,山東淄博人,碩士研究生,館員,研究方向為文物研究利用、王漁洋文化。

猜你喜歡
王士禎
王士禎詞學活動對清初詞壇的影響
《文心雕龍》之??膛c明末清初東南地域詩人間之互動
清代與朝鮮“神韻說”述略
險交白卷
王士禎詩中的禪意
淺談王士禎神韻詩的意象特點
論王士禎神韻詩的陌生化取向
王士禎點評吳雯《蓮洋集》管窺
王士禎神韻說對申緯詩歌創作之影響
險交白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