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院校中華傳統文化課程教學研究

2023-06-26 01:41劉珍秀
學周刊 2023年20期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課程思政

劉珍秀

摘 要:課程思政是在非思政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教育形式,在將課程思政融入課程的過程中要始終以立德樹人為中心環節,充分挖掘所有課程的課程思政特點,構建全課程、全過程、全員育人的格局。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中華傳統文化課程本身傳授的就是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和哲理思想。本文基于課程思政的視角,闡述了中華傳統文化課程具有的課程思政優勢,從教學現狀出發探究了如何運用體演文化教學法提升中華傳統文化課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課程思政;中華傳統文化;體演文化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7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20-0009-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0.003

2017年教育部發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十大育人”體系的實施內容、載體、路徑和方法。統籌推進課程育人,深入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修訂專業教材,完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梳理各門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有機統一,培育樹立一批“學科育人示范課程”,建立一批“課程思政研究中心”。

一、中華傳統文化課程具有課程思政的優勢

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文學、歷史學、哲學類專業課程教師要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讓他們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等維度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結合專業知識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他們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1]。

中華傳統文化課程的載體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內容是培養價值觀念,具有基礎性、人文性等多種教育功能。該課程傳遞的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思維方式、哲學理念、道德情操、價值取向、藝術情趣和辯證思維?!叭?、義、禮、智、信”“溫、良、謙、恭、讓”“忠、孝、廉、恥、勇”是傳統的道德標準,“仁者愛人”“修己慎獨”是優秀的傳統美德,這些傳統文化對引領學生的價值觀、塑造其人文底蘊、樹立其文化自信、培養其愛國主義精神及家國情懷都能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不僅凸顯了課程思政的元素,同時也落實了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這是別的課程無法達成的。

強化中華傳統文化課程思政教學,既有利于培養當代大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產生歸屬感和敬意,同時也能讓他們從歷史與現實、理論和實踐等不同角度辯證地審視世界,并注重理性擔當和知行合一,讓他們養成文化自信,能夠擔負起自身對社會、對人民、對祖國的責任與使命。

二、高職院校中華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現狀

(一)學生學習中華傳統文化課程的興趣不濃

大部分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課程有一些興趣,但是實際學習時卻熱情不高,這主要是因為中華傳統文化課程本身以文言文形式為主,涉及百家思想,有些內容深奧、晦澀難懂。高職院校的學生基礎薄弱,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其內容復雜,學不懂,教師授課又局限于單純地教學知識,教學方法陳舊、手段單一,課堂互動較少。學生學習時無法深刻理解和感受,更沒有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形成良好的辯證思維,轉換成實際的行動能力。

(二)中華傳統文化課程沒有凸顯課程思政的育人作用

高職院校受職業教育特點的影響,普遍不夠重視通識課程,并且課程設置定位也不準確,開課隨意。中華傳統文化課程大多設置為選修課,學生只學習一個學期,因此學生延續性學習課程的動力不足,無法有效地發揮課程的思政育人功能。中華傳統文化本身具有課程思政的元素,傳遞的哲學思想、價值觀念和道德情操都能凸顯思政育人的作用。但是大部分高職學生學習中華傳統文化課程只停留在表面,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很少有學生能深入思考,而轉變自身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更少??梢娔壳暗闹腥A傳統文化課程教學并未很好地利用課程的特點,發揮課程思政育人的作用。

(三)教師將課程思政融入課程教學的效果不理想

中華傳統文化課程可以很好地挖掘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但是因為課程設置為選修課,缺乏延續性學習,所以在教學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教師為了能完成教學任務,往往嚴重缺乏設置深入拓展課程的時間,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體會知識。所以目前教學時沒有很好地利用中華傳統文化的哲理思想、道德情操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也無法有效地達成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三、課程思政背景下的中華傳統文化課程教學研究

(一)體演文化教學法

“體演文化”教學法(The Pedagogy of Performing Another Culture)一般多用于第二語言教學,它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由著名的漢學家、美國教育部“語言旗艦工程”主任、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的吳偉克(Galal Walker)教授提出來的,該教學法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吳偉克、簡小濱等?!绑w演文化”教學法是一種以演練文化為目標、讓學習者在目的語環境中能得體、地道地用目的語進行交流的第二語言教學方法。它主張在目的語環境中要避免學習者受到母語文化影響而形成思維模式或者表達方式,反而要通過反復操練目的語社會中默認的行為規范構建語言模式和交際能力,希望在實際教學中能模擬重現真實情境,讓學習者通過親身體驗感受獲得知識,并養成符合目的語文化規范的行為方式[2]。

“體演文化”教學法中最主要的兩個概念是Performance和Culture,其中Performance一詞在西方學術領域里有很多探究。對于Performance在這里的概念,吳偉克教授及其研究者多次在講座和著作中闡釋道:其并不是單純等同于“表演”一詞,而是概括了“體會、表演、運用、實踐”等多層含義,是將表演建立在切身體驗目的語文化上的新思維[3]。

(二)將體演文化教學法運用于中華傳統文化課程的意義

“體演文化”教學法雖然大多用于第二語言教學,但是其教學核心是以“體演”為主,即設置真實的場景,讓學生扮演角色,完成分配的任務,通過這種親身體演的方式感受知識和文化,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觀念。將這種教學方法運用于中華傳統文化教學正好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即使是晦澀難懂的古詩及哲學思想,學生在分配任務、準備角色扮演時也不得不查閱和解析知識,從而變相地強制性讓每個人都去學習,否則無法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務。這種從被動學習或者不學習變成“主動”學習、從表面學習變成深入學習,是傳統教學方法無法達到的效果。通過前期查閱和解析知識,學生完成了初步理解知識;而之后設置真實場景和背景的體演展示過程能進一步加深學生理解知識、感受文化,相較于目前的中華傳統文化教學,能更好地讓學生思考和內化;體演結束之后的評估及總結不僅能讓學生系統掌握知識,同時也能引導學生主動感受學的是什么、思考為什么而學。所以對于目前的“填鴨”式教學,將“體演”文化教學法運用于中華傳統文化課程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追求,實現知識傳授和思想引領相結合,讓他們真正感受愛國主義精神和家國情懷,而且真正實現課程思政育人的目的。

(三)將體演文化教學法運用于課程的教學實施探究

1.體演準備。(1)真實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绑w演文化”教學法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再還原真實的場景,讓學生親身體驗文化,從而構建價值觀念和世界觀。如在講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何為經世致用”時,如果教師按照課本內容給學生講授純理論,學生不僅學習、理解起來會感到困難,還會因為枯燥而失去學習興趣,更無法達到思政育人的功能。而體演文化教學法強調讓學習者經歷和體驗文化場景中的語言行為,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很好地深入理解“何為經世致用”,從而形成良好的職業發展觀和正確的價值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運用體演文化教學法時,在中華傳統文化課程中設置的演練場景必須是真實的,演練的語言和行為方式必須具有實用性,如教學關于中國古代禮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設置場景讓學生深入感受,這不僅可以促使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也能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提升自我素養,懂得如何樹立文明有禮的形象。所以,教師在設計和準備體演時應該注意遵守真實性、實用性相結合的原則。(2)趣味性。因為中華傳統文化中文言文的內容較多,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理解較困難,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選取的材料要具有趣味性,不能只靠體演的形式提高學生的興趣,要注意設置體演內容也是關鍵點。如目前學生的文化自信不強,理解傳統文化不到位,歸屬感也不強,因此教師在講節日傳統習俗時,就可以選取當今還依舊傳承的習俗,如現今流行漢服,那么在介紹傳統文化服飾的時候就可以導入延伸,讓學生追隨流行的同時也能正確理解和傳承傳統文化。因此教師選材時在注意真實性的同時要兼具趣味性,但是要避免幼稚化和幽默化。(3)連貫性。實施“體演文化”教學法的過程通常有五個要素,即時間、地點、角色、腳本以及聽眾,體演的內容也要注意前后節奏、整體性。因此教師在準備體演時,一定要注意關聯和結合課程內容的前后,保持連貫性,同時明確教學的目標。

2.具體情況。(1)體演說明。在實施體演的開始,教師可以先展示本次體演過程的主題、具體的內容(五要素:時間、地點、角色、腳本、聽眾)、應該要注意的事項(評估的角度及評估的標準),設置情境時應該具有簡捷性。然后教師可以親身示范或者通過播放視頻及音頻(如中央廣播電視臺推出的致敬經典傳統文化大型節目《典籍里的中國》),讓學生先了解和模仿本堂課程要體演的內容和模式。(2)分組準備。在具體實施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由教師或者學生共同擔任不同的角色,學生可以分組進行準備。在準備的過程中,教師要隨時觀察學生的狀況,及時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讓學生能夠在體演的過程中更加深入了解、體會和感悟,從而從本質上達到育人的功能。教師要肯定準備充分的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正確引導及幫助有困難的學生;要給沒有想法的學生及時提供意見,親自輔導學生完成準備過程。(3)情景設置?!绑w演文化”教學法主張讓學習者在體演的過程中獲得文化的真實感和現場感,如講解關于仁者愛人時,何為“仁”、何為“愛”?教師可以結合新冠肺炎疫情,一線的抗疫工作者很好地詮釋了什么是“仁愛”,由此將傳統文化精神和現實結合起來,設置真實的情景和現場,讓學生擔任不同的角色、親自體演,在體演過程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仁愛、感受什么是家國情懷,由此樹立責任感,擔當起時代的使命。因此,在設計體演內容時,教師可以設置相應的時代背景和充滿傳統文化的現實場景。(4)體演展示。學生在展示體演時,教師應該把控全場、控制節奏,準備好道具以及輔助工作,給予學生正確引導,確保每組學生都能順利完成體演過程。體演結束之后要進行評價和總結,研磨體演過程,如此也能促進學生深入學習知識。之后學生也可以再次進行體演,根據總結發揮自己的長處、改進自己的不足。采用體演文化教學這種不斷體演的形式,可以有效地將課程思政融入中華傳統文化課程中,不僅能讓學生接受文化熏陶,同時也能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接受思想引領,從而達到課程立德樹人的作用。

3.體演評估。良好的評估、反饋都可以正面激勵學生,促使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和準備,幫助他們知道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以便查缺補漏,能夠深入思考和總結。同時也能幫助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做出調整,改進教學策略,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達到學習目的。(1)自我評估。體演文化教學法的教學方式需要學生全程參與,它要求學習者通過親身體演思考并且獲得知識。因此在體演過程結束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以便他們發現自己的優勢和缺點,反饋自己掌握知識的程度,這樣更有利于加深學習者深刻理解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開發學生的文化特質,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和選擇判斷能力。(2)互相評估。中華傳統文化的教學目標就是培養學習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提升自我素養,而體演文化教學法的目的也是讓學生通過體演提高溝通能力,所以學習者之間相互評價和反饋不僅可以查缺補漏,還有利于在體演的過程中提升團隊協作能力,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3)教師評估。教師進行評估反饋,肯定學生的優點,既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能鼓勵他們繼續努力。而指出學生存在的不足之處,也能讓學生明確為了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應該怎樣準備和實施體演。教師評估也能反向地讓他們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學習特點及其當前的學習水平,以便后期適當調整教學安排。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發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7(6):33.

[2][3] 吳偉克.體演文化教學法(英漢對照)[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 李永偉]

猜你喜歡
中華傳統文化課程思政
談如何在小學教育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與動力源泉
中華傳統文化與資助育人的“四化一體”融合機制研究
讓中華傳統文化在小學思想品德課堂中綻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