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媒體時代下綜合材料繪畫的表現形式探析

2023-06-29 13:36向歡
美與時代·美術學刊 2023年1期
關鍵詞:數字媒體數字技術

摘 要:綜合材料繪畫的出現是破界的探索,突破了以往單一的二維畫面的局限性,其多樣化形式極大地豐富了畫面的內涵,打破了傳統繪畫與立體藝術之間的界限。多元媒介的介入為綜合材料繪畫帶來了更多的趣味性,同時能夠增強創作者想要傳達的藝術情感,豐富作品的內涵。隨著數字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興技術推動著各行各業更新迭代,也為綜合材料繪畫的發展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給藝術創作帶來了更多可能性。因此,從綜合材料繪畫發展的角度出發,分析數字媒體時代下藝術創作在媒介材料與表現形式上的創新性變化,并分析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近十年來綜合材料繪畫案例,將其發展特點進行歸納解析,以此對數字媒體時代下綜合材料繪畫的發展前景進行展望與思考,探索綜合繪畫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關鍵詞:數字媒體;數字技術;綜合材料繪畫

數字媒體時代,新技術的產生與發展對傳統工藝的媒介、材料、表現形式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數字媒體是一種以數字化形式存儲、處理和傳播信息的媒體,以網絡為主要傳播載體,并具有多樣性、互動性、集成性等特點,包括信息和媒介。在藝術設計中,數字媒體的應用與普及正在以“虛擬”的形式不斷改寫“真實”的世界,并逐漸催生出更為多元化的藝術風格。

一、數字媒體時代的藝術創作

數字技術指借助一定的電子設備將圖像、聲音、文字等信息轉化為數字算法的技術,可將無法直接觸摸的聲、光、電等元素進行再現。在數字媒體時代,過于重復且單一的表現形式與藝術風格往往會顯得乏味、無趣,這促使藝術的媒介與材料、形式與表現在跨界融合的過程中獲得新的變化。

(一)媒介與材料

隨著數字技術的普及,藝術創作的對象、職能、產業也面臨著全面轉型,新的技術手段應運而生,如數碼控制的電子機械技術、重新詮釋聲光電的虛擬影像技術、人性化的人工智能及交互技術等等。在當代實驗藝術作品創作中,創作者越來越多地將數字媒體作為載體,借助各種材料表達自身的觀念和情感。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繆曉春的數字水墨繪畫《坐天觀井》運用數字化建模的方式在電腦上設計經典繪畫名作中的人物形象,然后以動畫的方式構建出一系列怪誕的超現實畫面。在創作該作品的過程中,繆曉春依托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博斯的作品《欲望花園》,用“坐天觀井”比喻人作為宏觀事物對于微觀世界的認識能力,借以表達“即使位置互換,認識事物能力的局限性是不變的”這一設計理念。

(二)形式與表現

當今時代是兼容并蓄、多元融合的想象力時代,科幻與未來感主題在表達對人性的深度、世界的廣度上具有更強的表現力。作為當代繪畫的一種新形式,算法繪畫依托計算機算法進行創作,通過打印機噴繪或3D打印將數字化虛擬繪畫轉變為實際繪畫作品??姇源旱乃惴ɡL畫作品《輪回》通過計算機算法的隨機效果與人為控制和干預,最后以布面丙烯的效果進行呈現,在創作過程與效果呈現的全部階段體現出較強的實驗性。

學科間交叉融合可催生藝術形式的創新。韓國Kimchi and Chips工作室創作的新媒體藝術裝置Light

Barrier Third Edition以數字媒體投影的形式呈現抽象化的圖像元素,營造出絢麗奇幻的燈光空間,形成光空間與肢體語言間“虛實相生”的化學反應。該裝置在光屏障的基礎上加入了物理技術,通過對光束進行控制,讓千萬束光在通過擋光鏡反射的過程中形成短暫的白光停留,從而達到光線瞬時凝固的視覺效果,實現自然與數字網絡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探索身體與媒介、空間與敘事的多重表達。

數字媒體時代多元化發展特征、藝術風格與綜合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為藝術創作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數字技術的引入勢必推動藝術創作發生重大變革,同時也能在設計構思、制作實踐、展示陳列等不同階段為人們帶來新的啟發。

二、綜合材料繪畫概述與發展演繹

(一)綜合材料繪畫概述

在現代藝術領域中,綜合材料繪畫是指混合運用多種材料進行繪畫創作的表現形式,比如在畫面上粘貼報紙、麻袋、金屬,然后再用顏料作畫。公共藝術指的是公共空間中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大眾參與性的藝術作品及相應的藝術活動,其是寬廣宏大且具有史詩性的。南京藝術學院具有悠久教學歷史與綜合性藝術教學環境,其設計學院引進了現代壁畫、現代雕塑、裝置藝術、當代藝術等專業教師,共同組建了公共藝術系。設計學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致力于培養具有人文情懷與創新意識的專業型人才。而綜合材料繪畫是一門有創新性與前沿性的專業,并且綜合材料繪畫的創作手法及風格獨具藝術學院特色。

(二)綜合材料繪畫發展演繹

筆者主要以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歷年部分綜合材料繪畫為例,分析與探究綜合材料繪畫的發展演繹。

1.形成背景

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專業課程的創建最早可追溯至陳之佛的圖案教學階段,而后經過設計素描與裝飾圖案改革,不斷完善,形成現在的學分制教學體系下的專業課程。不同于大多數藝術院校的傳統教學模式,南京藝術學院將以原有的繪畫技法與媒介為基礎的單元制教學模式整合重構為主題性的綜合課程教學體系,在注重傳統藝術價值的基礎上,更致力于對實驗性設計的探索與研究,并以實驗性教學方式區別于強調商業化、功利性的同類專業教學。南京藝術學院致力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專業水平過硬的專業人才,使學生達到專業設計師水平,培養學生形成自由開放、多元發展、動態創新的現代思維方式以及實驗意識,并由此催生了具有學院特色的課程。其中,綜合材料繪畫作為設計學院公共藝術系的一門專業課程,在材料、技法、風格特征的演繹上有別于傳統繪畫創作,具有創新性、綜合性、前衛性、未來性等特征。

2.材料技法

早期,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便在傳統壁畫創作的基礎上引入綜合材料繪畫的表現技法,最早體現在設計制圖階段,通過攝影技術與圖像處理軟件對畫稿進行制作,在設計前期手繪效果圖的基礎上增加了電子效果圖的形式。相比于早期的繪畫實踐,近幾年來,繪畫創作技法越發多樣化,包括但不限于在前期制圖階段利用建模軟件塑造數字化畫面形象;中期實踐階段運用噴繪打印的方式提高作畫的效率;后期展示階段采用3D打印技術、數字投影技術等豐富畫面的展示效果。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2019年壁畫系張怡晴創作了畢業設計作品《?!れ`》(圖1),通過對法老、眼睛、阿努比斯等元素進行拼貼組合,表現古埃及壁畫主題風格,并以白乳膠混合立德粉制作肌理,豐富畫面細節。該作品在畫面人物的處理上借鑒了古埃及壁畫獨特的正面律風格,不同畫面要素組合拼貼具有裝飾效果,并為畫面營造出相互穿插的空間位置關系。美術學院綜合材料繪畫的綜合性更多體現在材料與肌理上,在創作思路上首先根據表現的主題繪制草圖,然后采用白乳膠加立德粉做底,再對各種材料進行處理,從而形成特殊的肌理與豐富的畫面細節。而設計學院的綜合材料繪畫在畫面構圖與效果制作上傾向于通過建模與圖像處理軟件進行綜合處理,在電腦不同算法處理下產生一些偶發性效果,為藝術創作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3.風格特征

歷史圖像拼貼是壁畫制圖階段常見的處理技法,將不同層次與質感的圖像進行拼貼組合能夠形成超現實的視覺效果。設計學院公共藝術系陳劍波、江希友、陳翔、陳怡靜、張天翔、陳悅、曹丹丹、王宏宇、吳德鴻的綜合繪畫系列作品“建筑系列”以時間為線索,從東西兩個維度演繹建筑斷代史,通過不同主題元素的拼貼組合講述了人類建筑史的故事,在圖式語言上消解了建筑的空間與透視關系,注重色彩的表現與視覺符號的疊加映襯。畫面的構成可以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以雕塑為主的體塊與面;第二個層次是以建筑的三視圖與線框圖為主的線條;第三個層次則是混合疊層中形成的小的點元素,共同組成具有豐富細節的畫面效果。

基于圖像的拼貼與濾鏡效果及混合模式的處理,畫面往往能夠表現出超現實的時空語境。2019年,設計學院公共藝術系郭丹瑾、張曉慧、王亞丹、邊妍妍、劉瑩、王悅、楊燁的綜合材料繪畫作品《以國之名·為了無法忘卻的紀念》以紀念第六個國家公祭日為主題進行表現,畫面主要人物包括象征著生命與希望的南京大屠殺事件幸存者、守護正義的張純如以及眾多對揭露歷史真相作出貢獻的偉人,并加入表示和平主題的和平鴿、紅十字會旗幟等元素豐富畫面細節。該作品在制圖階段主要通過電腦圖像拼貼與濾鏡效果對圖像進行處理,將不同人物之間的關系以色彩明度、亮度、層次進行區分,形成畫面元素主次關系與畫面縱深空間,充分發揮了數字化技術優勢,最后通過丙烯顏料手工繪制上色。畫面將不同時代的人物元素重疊混合,共同構成充滿豐富細節的歷史圖像拼貼,具有一定的超現實效果與浪漫主義情調。

在作品前期的設計制圖過程中,通過利用攝影技術與圖像處理技術在計算機上進行拼貼演練,能夠為繪畫實踐提供更明確的效果指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畫效率。2015年,設計學院公共藝術系趙正浩、張寶惠的畢業設計作品為《蘇園》(圖2),通過圖像透疊的方式表現中國古典園林——蘇州園林。中國古典園林設計融合了文學、建筑、自然等多種美學元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畫面將蘇州園林的多種自然景觀和設計元素拼貼混合、巧妙構成,如古樸幽靜的滄浪亭、洞壑盤旋的獅子林、疏朗雅逸的拙政園、奇石嘉木的留園、自然質樸的藝圃、山池印碧的網師園等等。該作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視覺景觀進行透疊化處理,采用綜合材料繪畫的創作手法,以線、面、體的穿插構成亦真亦幻的視覺效果,從而表現蘇州園林時隔時透、步移景異的流動空間感受。

三、數字媒體時代下綜合材料繪畫的發展前景

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綜合材料繪畫風格特色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歸因于學院對“公共性”的文化價值追求,使得作品呈現出交叉性、綜合性、實驗性等。在畫稿設計階段合理利用電腦編排制圖,可以更好地把握畫面效果,同時結合計算機不同算法能夠產生隨機的效果,為制圖帶來更多可能性。但在畫面風格的表現上同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長久以來,相對固定的設計思路容易演變成模板化的創作“套路”,從而缺少新意,不利于促進新風格與新效果的形成。

隨著數字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興技術的產生與發展推動著藝術創作發生全方位的轉型升級。著眼當下,材料的創新與運用不僅能夠使作品具有更加豐富的表現力,而且可使作品呈現出不同的藝術效果。對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綜合材料繪畫的創作與發展進行歸納可知,作品從使用單一繪畫材料堆積發展到復合型材料與技術的綜合運用,數字技術對藝術創作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放眼未來,在對傳統藝術創作思路與創作技法進行繼承的同時,也應注重對畫面風格、效果與表現手法進行實踐與創新,順應數字媒體時代的發展趨勢,將數字技術與畫面的元素構成、材料工藝、效果呈現等方面充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數字技術高效率、寬領域等優勢,從而實現綜合材料繪畫的創新性發展。

四、結語

本文從綜合材料繪畫發展的角度出發,分析了數字媒體時代下藝術創作在媒介材料與表現形式上的創新性變化,并通過分析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近十年來綜合材料繪畫案例,對其發展特點進行歸納,以此對數字媒體時代下綜合材料繪畫的發展前景進行展望。與數字技術進行結合,運用新的創作形式,能夠極大地豐富綜合材料繪畫作品的內涵。同時,未來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從綜合材料繪畫到藝術創作涉及的創意構思、材料媒介、表現形式、概念內涵等都將迸發出更多的可能性,值得更為深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張曉晨.媒介新跨越:從繆曉春《坐天觀井》看中國新媒體藝術[J].美術教育研究,2011(11):75-76.

[2]王錫金,趙靈芝.公共藝術視角下的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22(12):375-377,385.

[3]殷海華.綜合繪畫媒介材料的時代語言精神[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4(6):175-177.

[4]劉迪.從《綜合繪畫材料表現》看綜合繪畫材料表現技巧及使用價值研究[J].材料保護,2021(1):205-206.

[5]高玉臣.新媒體時代數字媒體藝術教育中技術與美術的結合與發展:評《數字媒體藝術》[J].中國科技論文,2021(4):470.

作者簡介:

向歡,南京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藝術。

猜你喜歡
數字媒體數字技術
數字化技術在高校博物館中的應用
舞蹈創作技術的運用與研究
淺析產業化模式對中國動畫發展的重要性
數字媒體藝術在虛擬展示空間中的應用探究
數字媒體技術介入地方性博物館資源開發討論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中動畫原理課程的改革與實踐
數字技術在工業電氣自動化中的研究應用
工業自動化中數字技術創新應用
淺談環境藝術設計中數字技術的運用
數字媒體藝術的現狀與前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