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精英與基層文化治理研究

2023-06-30 13:24賴慧歡傅瓊
河南農業·教育版 2023年6期
關鍵詞:鄉村振興

賴慧歡 傅瓊

關鍵詞:鄉村精英;基層文化治理;鄉村振興

鄉村精英是與農村建設發展聯系緊密的一個概念。仝志輝認為,“那些比其他成員能調動更多社會資源,獲得更多權威性價值分配,如安全、尊重、影響力的人,可以稱為精英?!盵1]那何所謂鄉村精英呢?賀雪峰解釋說:“所謂村莊精英,即在農村社會中影響比較大的人物?!盵2]簡單來說,鄉村精英主要指農村本土中有知識、有才能、有德行、有本領的一批農村人才,他們往往視野比較開闊,在農村社會中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較大??疾燹r村基層文化治理與鄉村振興,就不能不考察對農村建設影響比較大的鄉村精英的作用。本文在充分認識鄉村精英內涵的基礎上,主要分析鄉村精英在基層文化治理方面的價值,和其參與基層文化治理所面臨的困境,以期更好地提出解決措施,帶動農村文化發展,促進鄉村振興。

一、鄉村精英的基層文化治理責任

“鄉村是我國農村居民的主要生活、生產空間,也是新時期社會主要矛盾最集中、最突出的地方,鄉村的發展狀況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興衰?!盵3]在當今社會大背景下,農村社會逐漸突破了傳統的生活狀態,出現了鄉村公共文化衰敗、社會認同危機等問題[4],農村地區的文化觀念、價值準則等都發生了極大改變,給農村基層文化的治理帶來了挑戰?;鶎游幕诮袒癖?、維持穩定等方面的作用受到了沖擊。在此背景下,“鄉村文化治理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由此凸顯?!盵5]除此之外,受社會分配和產業結構等因素的影響,農村社會分層現象日益明顯,出現了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農民。其中鄉村精英作為農村中“最生氣勃勃和最精明能干的人”[6],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充分利用自身條件積累了大量的優勢社會資源,成為或政治、或經濟、或文化發展中不容忽視的力量,在基層文化治理方面發揮著重要價值。

(一) 傳承者:繼承弘揚優秀文化

鄉村作為傳統文化的發展根脈,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和自身獨特的價值內涵,錢穆曾說,中國廣大的鄉村是中國文化的誕生地,中國五千年的文明中隨處可見鄉村文化的痕跡,鄉村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標志[7]。繼承和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要求鄉村農民主體自覺參與。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來看,鄉村精英“從以傳統鄉紳為代表的一元化精英逐漸轉變為擁有不同優勢資源的多元化精英”[8]。但同時,古代傳統鄉賢身上所具備的崇德向善、誠信友愛、學品優良等優秀品質也在鄉村精英身上得到了一定傳承。自古以來,鄉賢都有參與政治生活的傳統,延續到現代農村社會,就逐步轉變為要求作為鄉賢角色的鄉村精英擔起重責,充分凝聚鄉村團結力,調動鄉村發展活力,積極投入鄉村振興。除此之外,鄉村精英作為鄉村中占據優勢資源的主體,往往也是鄉村文化保護和治理的主要實踐者,“對于鄉村習俗傳承、村風民風弘揚、村莊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村民思想觀念形成等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9]。鄉村精英作為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傳承者,在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性因素融合,推動傳統文化遺產和民俗文化得到繼承和發揚的同時,也加快了鄉村文化建設的進程,完善了基層文化治理。

(二) 創新者:創新發展文化體制

鄉村精英作為農村社會中優勢群體的代表,往往知識水平相對較高,思想更為開放,容易接受外部先進思想和技術的熏陶,創新意識更為強烈,同時也能夠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參與到基層文化治理當中。一方面,鄉村精英作為農村中有意識地率先邁入現代化的一個群體,在探索基層文化治理過程中能夠積極創新發展文化體制,尋求新的文化發展思路。另一方面,由于鄉村精英在不同的領域都相對杰出,所以在農村發展中一般總是處于相對重要的地位,在決策等方面占據重要話語權。既具有創新意識又在農村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鄉村精英,在基層文化治理過程發揮著自身的雙重優勢,往往充當著基層文化治理方面創新者的角色。

(三) 融通者:融會貫通文化資源

鄉村精英還是基層文化治理方面的融通者。對內,主要充當國家政策的宣傳員與推進執行人,成為國家政策與農村民眾的連接者,把“國家文化”和“農村文化”聯系起來,促進農村資源的整合,維持農村社會生活的穩定,推動鄉村基層文化的建設。對外,主要起到與外部世界聯系溝通的作用,吸收外部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等,并與本土農村文化建設結合,引導農村發展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相適應。從基層文化治理的角度來看,鄉村精英不僅作為優質群體而存在,同時能夠融會貫通各種文化資源,并通過自己的力量號召并且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精神面貌的重新構建。鄉村精英在基層文化治理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已經成為不斷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在鄉村傳播和促進農村精神文化重塑的核心群體。

二、鄉村精英參與基層文化治理的困境

(一) 話語權不均:導致鄉村精英主導基層文化治理在基層文化治理

過程中,話語權的爭奪使得農村社會中各方主體的積極性沒有被充分調動,在鄉村振興的實際建設中,逐漸形成了鄉村精英占據話語權主導地位的局面,“民意的低效表達與非精英群眾可能被邊緣化”[10]。普通民眾的意愿和話語空間受到極大擠壓,使得對村民影響更大的分層標準由體制規定的“干部—群眾”身份區別轉變為“精英—普通村民”區別[11]。話語權的減低和喪失使普通民眾參與基層文化治理的積極性減弱,缺乏為基層文化治理建言獻策的熱情。缺少了普通民眾的參與,農村社會逐漸形成“鄉村精英”一方獨大的局面,這反而不利于基層文化的治理。在基層文化治理的過程中,各個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都應該是各方主體共同參與協商的結果。鄉村精英雖然在這一過程中作用顯著,但是僅僅依靠單一群體的力量顯然不夠,容易造成決策失誤或主體力量不足的情況,所以也需要調動普通民眾,共同投入基層文化治理。

(二) 鄉村精英特質:影響基層文化治理的持續推進

在基層文化治理過程中,鄉村精英扮演了重要角色。無論是基層文化治理政策的制定、治理實踐的開展還是普通民眾的動員,鄉村精英都憑借其政治、經濟或者道德品性等方面優勢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鄉村精英除了帶給基層文化治理積極作用以外,其帶來的消極作用也不容忽視。首先,鄉村精英群體缺乏自身穩定性和持久性。作為受鄉村黨組織管理的一類群體,黨組織的充分支持是其參與基層文化治理活動高效、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當黨組織和鄉政府穩定發展時,能更大程度地發揮鄉村精英在基層文化治理方面的主體作用,然而當黨組織渙散無力、基層文化治理條件不足時,也容易導致鄉村精英群體發展潛力弱化,從而造成基層文化治理系統中斷的可能。其次,鄉村精英的培養容易出現斷層。鄉村精英往往是農村社會中占據一定優勢社會資源的主體,而這種優勢很多時候都呈現出不可延續性??赡芙洕鷥瀯萜浜蟠梢缘玫揭欢ǖ睦^承,但是政治、技術、道德品行等特殊因素卻很難通過各種培訓或者學習來進行復制和繼承。從此可知,如若鄉村精英離開或者逝世,則容易影響基層文化治理的進程和效果。

(三) 市場經濟體制:造成鄉村精英主體的大量流失

“在鄉村社會現代化轉型過程中,市場力量逐漸深入村莊日常生活結構,扭曲了農民文化實踐的家庭倫理動力和村莊社會脈絡……變遷中的鄉村文化逐漸陷入主體性危機?!盵12]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實行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一方面,農村社會實現了向現代化的逐步跨進;另一方面,農村原本傳統封閉的社會形態受到了極大沖擊,越來越多的農民涌入城市,鄉村的發展和治理面臨著主體困境。鄉村精英作為鄉村中的優秀分子,是基層文化治理的中堅力量,對鄉村基層文化的建設和傳統文化的保護都發揮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然而,城鄉二元體制使得農村與城市發展存在較大差距,很多農民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收入和更好的生活條件,大量選擇進城務工。這其中不乏體制內成員,尤其是各類鄉村精英,人才的流失導致鄉村振興主體出現內生困境,基層文化治理活動無法得到有效組織和開展,影響了鄉村振興的有序推進。

三、鄉村精英助力基層文化治理的路徑

基層文化治理有效性關鍵在于農村完善的文化制約制度的建立和文化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其中的關鍵在于,重新構建適應新時代農村發展的精神面貌和價值觀念,促進以德治、法治等內涵為基礎的具有農民自覺參與的公共文化體系的建立。而在如今城鎮化、市場化發展的大背景下,農村出現了勞動力的大量外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農村社會老齡化、空心化等問題,鄉村振興主體力量不足。在存量不足的情況下,如果僅研究精英參與的鄉村發展路徑,恐怕只能形成有文化治理方案卻無人實施的情況,所以,對鄉村精英的引入和培養研究成為研究的重要內容。同時,對特定鄉村精英參與基層文化治理的研究、強調構建不同精英之間的協同關系等來促進基層文化治理的研究也越顯重要。除此之外,取消農業稅等政策的實施雖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但也導致了在基層政府與村民的“收稅”關系消失后,“鄉鎮村治”治理模式的弱化[13]。在這樣的發展困境下,研究鄉村精英助力基層文化治理的路徑成為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作為政治精英(村干部)、經濟精英(鄉村私營企業家) 和社會精英(宗族領袖) 等不同類型的鄉村精英[14],他們極具創造和創新活力,在農村社會中有較大影響力,在普通村民群體當中有較大號召力。充分發揮他們在基層文化治理方面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有利于推進基層文化治理取得巨大成效。

(一) 繼承:批判繼承傳統鄉賢文化,構建鄉賢管理機制

“鄉賢是本鄉本土培育的具有權威、聲望、學識、財富、信息、技術等所長的杰出人物?!盵15]先秦以來,眾多文獻中就已經出現了“父老”“鄉老”“鄉賢”“鄉紳”等名稱,這多指在社會中有一定威望并起到一定作用的鄉賢群體,可視為中國最早的鄉村精英[16]。鄉賢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與農業社會和農村發展有著緊密聯系,是農村社會中不可缺少的文化橋梁。鄉賢群體在聯系國家和農民,在國家政策和鄉村治理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們能夠更快獲得國家相關訊息并為本土農村建設和發展提供服務,在農村社會管理、國家文化和農村文化溝通、公共事物處理、基層文化建設等方面發揮作用,承擔了鄉村建設的關鍵角色。

概括來說,在我國古代社會中,鄉賢主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依靠本土農村發展起來并留在本土農村的,他們與農村社會聯系緊密,對鄉村基礎和發展情況都比較熟悉,所以往往能用自身的優勢資源,在農村中不斷發揮影響力和號召力,帶動當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另一種是離開了鄉土農村,選擇在更廣闊的外部環境中發展的優秀人物。他們受故土情結的影響,仍時常與自己的鄉土保持著密切聯系,懂得利用自身優勢來影響并帶動本土農村社會的發展。還有一種是考取官職被調到農村的鄉賢,他們雖不屬于任職所在地的本土精英,但受古代社會強調的“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思想的影響,也為任職所在地的農村做出了很大貢獻??傃灾?,不管是哪一類鄉賢,他們身上擁有的一些優秀品質,他們對農村社會建設和文化發展的關注,和經過時代沉淀所形成的鄉賢文化一起,對當地的文化發展起到了不斷的激勵作用。這為我們正確處理當代鄉村精英的培養問題提供了有效借鑒和啟示。

古代鄉賢作為農村社會中既具有主要建設者身份又比較了解鄉土情況的人,他們在農村治理過程中往往能夠認識到農村社會的優勢和不足,能夠站在農村發展的最本質利益上去思考農村治理路徑。但同時,古代鄉賢是地位相對較高的一類群體,除了要認識到他們在鄉村發展中起到的作用,也應該認識到他們存在的一些問題:沽名釣譽、利用自己的優勢謀取私利、做出有損于本土農村名譽的事情等。

(二) 培養:培育發展現代鄉村精英,健全全面參與機制

基層文化的治理,鄉村的發展與振興,這些都離不開主體的參與。鄉村精英作為農村社會中具備優勢條件的群體,對基層文化治理而言,注重對他們的培育和吸納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了更好地發揮和調動其在基層文化治理方面的作用,應對鄉村精英進行識別和培育。

“在鄉村語境中對鄉村精英的識別應該重應用、重實踐?!盵17]在農村社會中,應面向本土進行識別,對有一定發展潛力和能力水平的農村精英給予相應的幫助,提升其水平和能力。例如,對于傳統意義上的村干部而言,他們雖然對本土情況比較了解,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但是部分人員文化水平偏低,在基層文化治理方面的知識儲備有限,創新能力不足。對此類的鄉村政治精英,應對其進行水平甄別并及時進行文化知識培育。除此之外,對大學生回鄉發展情況也應當進行一定的識別。大學生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群體,相對來說屬于占知識或者技術優勢的鄉村精英,對其進行甄別并加強社會實踐培訓,有利于其知識技能優勢的發揮,同時又盡量規避了其社會實踐不足的弊端,從而促進基層文化治理的高效進行。

除了要對精英進行甄別培育,促進鄉村精英的外部引入也尤其重要。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很多鄉村精英為了追求更好的發展平臺,選擇進入城市。對于這類群體,可以在離鄉時與其進行溝通,明確他們的需求,在政策和制度方面進行針對性的培育支持,建立并鞏固其與本土鄉村的聯系,鼓勵并促使他們在城市得到了一定的收獲后,仍能夠為鄉村發展建言獻策,為基層文化治理貢獻力量。

(三) 保障:制定完善的鄉村精英政策,創設穩固發展機制

在鄉村發展過程中,鄉村精英占據了重要位置,但這也容易造成“精英俘獲”的情形。面對這種情況,制定并完善相應的鄉村精英管理和保障政策,創設基層文化治理穩固發展機制成為一種必要途徑。在農村社會中,很多時候各類精英容易發生身份重合,比如一些技術精英往往會成為經濟精英,繼而掌握社會優勢,也更容易成為政治精英。這種身份的重合使得農村社會資源總是掌握在特定的少數人手上,容易對農村中其他群體造成擠壓,使普通民眾缺少發展機會。在此背景下,只有建立良性的精英管理機制,對不同類型的精英進行分權制衡,為普通民眾的發展創設更多機會,才能進一步完善鄉村精英的良性培養和發展,才能為基層文化治理提供源源不斷的主體動力。除了制定分權制衡的管理政策之外,完善的保障政策也尤其重要。政府應制定政策,保障鄉村精英有效參與基層文化治理,即應將鄉村中各類分散的精英匯聚起來,進行統一的安排管理和規劃,發揮其優勢,使不同類型的鄉村精英有序地參與鄉村發展的各個領域和過程。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更高一級政府也應當進行及時的評估和監督,從而及時調整政策,實現鄉村精英參與鄉村振興過程的高效可持續發展。

(四) 協作:構建協作交流溝通平臺,建立高效互動機制

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發展特點,所以,各地的鄉村建設經驗也各不相同,這就導致不同地域參與基層文化治理的鄉村精英也各有優勢。加強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精英的協作交流和經驗溝通,有利于鄉村治理方法的互相借鑒,能夠提高效率、少走“彎路”,為鄉村精英的基層文化治理助力。同時,農村本土精英和外流精英也各有優勢。本土精英熟悉鄉村情況,外流精英與外界交流較多、眼界開闊,加強他們的協作互動,把外流精英的技術和資金優勢與本土精英的經驗優勢結合起來,能夠加快推動鄉村的治理與發展。

為構建協作交流溝通平臺、促進鄉村精英之間信息的互動,發展民間社會組織是一個重要途徑。重視民間社會組織的建立,有利于各類精英借助這一平臺實現經驗方法的有效溝通,而且還能夠激發鄉村精英自覺主動參與鄉村振興與基層文化治理的意愿。通過民間社會組織的發展,能夠引導有不同優勢的鄉村精英實現高效互動,從而更好地投入鄉村治理和建設。

(五) 自覺:發揮鄉土情結作用,培養文化自覺意識

鄉村精英是與農村社會緊密相連的一類群體,通常受農村傳統思想影響較深。一方面,受傳統“小農思想”“小富即安”等思想的影響,部分鄉村精英創新意識不強,離開鄉村本土的意愿較弱;另一方面,這種思想又反而培育了鄉村精英對鄉村本土的依戀,深化了其本身根深蒂固的鄉土情結。這種戀鄉情結是一種內生的對鄉村的情感依賴,為鄉村精英投入農村建設,尤其是進行家鄉基層文化建設和治理奠定了情感意愿基礎。故而,在引領鄉村精英對基層文化進行治理時,應當重視對鄉村精英鄉土情懷的持續培養,使鄉村精英愿意留在農村并主動投入鄉村振興。如,可以不斷對鄉村精英進行鄉土傳統文化的教育和灌輸,形成濃厚的社會氛圍,在社會大環境中激發鄉村精英對鄉土的熱愛之情,使其主動認識到本土鄉村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性,認識到鄉村的繁榮與個人的發展緊密相關,從而積極參與到鄉村的基層文化治理當中。

作者簡介:賴慧歡(1997-),女,江西贛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傅瓊(1972-),女,江西樟樹人,通信作者,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鄉村文化。

(責任編輯 王昕)

猜你喜歡
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安徽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探析
美麗鄉村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鄉村振興戰略下新型職業農民從業素質提升研究
鄉村振興:從衰落走向復興的戰略選擇
鄉村振興戰略的宏觀思維
基層黨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思考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個抓手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