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安徽省個案分析與趕超措施

2023-07-03 06:48朱道才
安徽開放大學學報 2023年2期
關鍵詞:居民收入農村居民集體經濟

朱道才

(安徽財經大學 經濟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要加快構建促進農村居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長效政策機制,讓廣大農民都盡快富裕起來?!绷暯娇倳浂啻螐娬{,增加農民收入,要構建長效政策機制,通過發展農村經濟、組織農民外出務工經商、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等多種途徑,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讓廣大農民盡快富裕起來。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苯陙?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和正確指揮下,農村居民收入保持與全省經濟發展水平同步增長,但“增速超前,總量落后”情況仍沒有根本改善,應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二十大報告精神,扎實推進“兩強一增”行動計劃,推動科技強農向種養加儲銷全鏈條延伸,推動機械強農向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覆蓋,加快實現質的躍升和量的突破,統籌補短板、鍛長板促進農村居民增收,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強省建設奠定堅實基礎[1]。

一、安徽省農村居民收入現狀

多年來,安徽省農村居民收入一直保持穩定增長,總量與全國差距呈現不斷縮小態勢,但總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局面始終沒有改變。必須提高政治站位,堅持問題導向,研究制定切實可行措施,促進全省農村居民收入盡快趕超全國平均水平。

(一)收入呈現持續穩定增長態勢

2015—2022年,安徽省農村居民收入從10 821元增加到19 575元,每年跨過一個千元臺階,年均增速都超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雖然總量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與全國差距不斷縮小。2022年,安徽省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但總量差距擴大為558元(圖1)。預計2023年末,安徽省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和總量相較于全國平均水平實現“雙超”,也將徹底改變“增速超前,總量落后”的局面,但穩定持續超越困難更大。

圖1 安徽省與全國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總量與增速對比(2016—2022)數據來源:全國、安徽省歷年統計年鑒和統計公報。

(二)對標長三角地區和發達省份仍有較大差距

與長三角地區和發達省份相比,安徽省農村居民收入差距較大。2022年,浙江省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37 565元,是安徽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9倍;江蘇省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8 486元,超過安徽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911元(圖2)。

圖2 安徽省與江蘇省、浙江省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總量以及全國平均水平對比(2022)數據來源:全國、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2022年統計公報。

(三)收入存在明顯的結構性和區域性差異

相對而言,安徽省市轄區農村居民收入總量和增速平均水平普遍高于縣域農村居民收入平均水平。2021年,安徽省市轄區農村居民收入總量和增速平均水平分別為21 714元和10.2%,而同期市轄縣農村居民收入總量和增速平均水平19 044元和10.1%(圖3、圖4)。依據實地調研數據,從結構上來看,皖北、皖西、皖南地區農村居民經營凈收入相對較高,超過全省平均300元,接近7 000元;而皖中、皖東地區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相對較高,超過全省平均近200元;全省農村居民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普遍較低,與平均數相當,分別為390元和4 800元左右。從區域分布來看,蕪湖、馬鞍山、銅陵市轄區農村居民收入總量、增速都比較高;阜陽市轄區農村居民收入增速較高,但總量偏低(圖3)。蕪湖、馬鞍山、黃山市轄縣以及安慶的桐城市、滁州的天長市、宣城的廣德市農村居民收入總量、增速都比較高;阜陽市轄縣農村居民收入增速較高,但總量偏低(圖4)。

圖3 安徽省分區農村居民收入總量、增速對比(2021)數據來源:安徽省及省轄市2021年統計年鑒。

二、安徽省農村居民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

安徽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觀、歷史的因素,也有主觀、現實的原因,應深入、準確分析,抓住問題的本質和關鍵環節,為制定實施科學有效措施提供決策依據。

(一)農村居民就業和大眾創業水平不高是最大短板

分析全國各省區農村居民收入結構,發現工資性收入在總量中所占比例較大,且與總量呈正相關關系,即占比越大,總量越大。2021年,安徽省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在總量中所占比例為34.67%,同期全國、江蘇省、浙江省的水平為42.04%、48.93%和60.81%,分別超過安徽省7.36、14.26和26.1個百分點,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分別超安徽省1 589、6 740和15 065元,相對于安徽省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的貢獻率分別為近3倍、超8成和近9成(圖5)。在大量進城務工人員返鄉的情況下,省內市場主體是吸納農村居民就業增收的主渠道。從市場主體數量來看,截至2021年12月底,浙江、江蘇、安徽三省各類市場主體數量分別為868萬、1 358.9萬和660.87萬戶。由此可見,安徽省農村居民就業水平和大眾創業水平不高,從而導致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偏低,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最大短板。

圖5 全國、安徽、浙江、江蘇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及其占比(2021)數據來源:2021年中國統計年鑒、江蘇統計年鑒、浙江統計年鑒、安徽統計年鑒。

(二)鄉村產業發展不優是關鍵因素

研究表明,由于受到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國內經濟發展形勢劇烈變化和新冠疫情影響,進城務工人員大量回流,回鄉創業成為農村居民收入的重要來源。2021年,安徽省返鄉農村居民人數超過600萬,鄉村產業是返鄉農村居民就業的主要渠道。但安徽省鄉村產業發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龍頭企業少、整體實力弱、產業鏈短和價值鏈低等,吸納農村居民就業能力不夠。據資料顯示,2021年安徽省農產品加工主體接近7 000家,吸納農村居民就業人數不到120萬,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全國農產品加工主體吸納農村居民就業總數超過3 000萬)。

(三)集體經濟實力不強是重要原因

經過多年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在促進農業、農村、農村居民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成了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活水源”[2]。據相關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16 356個村(含涉農社區),村級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只有近1 200個,占比約7.6%。而同期浙江省村級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占比近50%,江蘇省村級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占比超30%(圖6)。安徽省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較弱,說明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財產凈收入和轉移性凈收入增加的“活水源”少,是農村居民收入低的重要原因。

圖6 安徽、浙江、江蘇村級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以上比例(2021)數據來源:江蘇、浙江、安徽3省實地調研數據。

(四)發展基礎薄弱是不可忽視因素

長期以來,安徽省生產總值一直處于“總量居中、人均靠后”的尷尬局面。2021年,安徽省生產總值首次超過4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全省生產總值在全國的排名從2012年的第十三位上升到第十一位,人均生產總值從第二十一位上升到第十三位,由“總量居中、人均靠后”邁向“總量靠前、人均居中”。2012年,安徽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84萬,31個貧困縣,3000個貧困村。2020年,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后,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達176.9萬,農村特困供養對象33.4萬人,主要由于生活困難的農村相對貧困人口數超過300萬(1)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農業農村部和鄉村振興局開展的相關研究,農村相對貧困人口規模至少是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的2倍。。安徽省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較弱,尤其是農村貧困人口多和農村居民收入多年來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現實,是導致當前農村居民收入較低的不可忽視因素[3]。

三、發達地區和典型鄉村農村居民增收案例比較

農民增收是“三農”的核心,關系到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關系到中國式現代化和共同富裕奮斗目標的早日實現。為促進農村居民穩定增收,全國各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問題重要論述指示精神,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實踐,涌現出多個可借鑒、可復制的典型案例。

(一)浙江省以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統籌農村居民增收

2020年5月20日,黨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賦予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重大戰略使命,為全國推動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浙江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突出以高質量發展為基石、以解決“三大差距”問題為主攻方向、以制度重塑為核心任務、以共建共享為關鍵導向、以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統籌農村居民增收,切實抓好重點工作和重大改革落地,努力走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共同富裕新路子[4]。2021年浙江省啟動實施“擴中提低行動計劃”,全省 GDP為73 516億元,人均GDP達到11.3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5 247元,連續37年居全國省區第一。

(二)江蘇省發展鄉村產業促進農村居民就業增收

針對面廣量大的農村閑散勞動力,江蘇省堅持就業優先,強調以產業帶就業,促進農村居民多渠道持續增收。一是依托鄉村資源和特色產業,建立有利于農村居民靈活就業和適應新就業形態特點的用工制度,拓寬轉移就業渠道;二是對于返鄉入鄉創業人員,建設各類雙創園區和孵化實訓基地,對雙創主體開展一體化、全鏈條孵化服務,并進一步完善創業補貼,稅收優惠政策,優化鄉村創業創新環境;三是開展“五方掛鉤”和片區整體幫促,深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設一批與地方優勢特色產業關聯度高、輻射能力強、參與主體多的發展載體,有效挖掘產業內部增收潛力,讓更多農村居民能夠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四是構建教育、醫療、養老等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兜住農村民生底線。通過綜合舉措,2021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7%以上,達到26 791元,預計10年間實現收入翻倍。

(三)安徽省三星村發展集體經濟帶動農村居民增收

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區三合鎮三星村人口6 920人,2014年被確定為貧困村,其中貧困戶127戶,貧困人口277人,2017年實現貧困村出列。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三星村兩委成員團結帶領全村群眾,堅持黨建統領,依托特色資源和產業基礎,扎實推進“三變”改革,不斷發展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五年來,三星村通過股權量化,盤活村級集體資金、資產、資源,采取入股、合作、村供銷合作社自主經營等方式,發展肉牛養殖、品牌糧倉儲、玉米秸稈青貯飼料、現代農業花卉蔬菜、草莓種植、林下經濟等支柱產業,破解了制約村集體經濟發展難題,逐步實現“戶戶成股東,人人有股份,集體有收入,年年有分紅”的目標。2020年三星村實現村集體收入301.7萬元,2021年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64.22萬元。通過入股分紅、發放困難群眾生活補貼、為60周歲以上老人代繳新農合、助學獎學、擁軍優屬和積分制鄉村治理獎勵發放300余萬元,促進村民人均增收400元,年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 000元。

四、促進安徽省農村居民收入趕超全國平均水平的政策措施

安徽省農業氣候條件適宜,地形地貌復雜多樣,農業品種資源豐富,農產品品種多、規模大,為國家糧食安全和優質農產品有效供給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為安徽省農村居民收入增加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安徽省是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農業農村改革創新不斷涌現,為農業農村加快發展和農村居民收入明顯提高注入了更多活力。為加快推進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促進安徽省農村居民收入趕超全國平均水平,應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問題重要論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堅持問題導向,有力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堅持防止規模性返貧的底線目標和共同富裕的高線目標,堅持抓問題主要方面和工作重點環節的工作思路,全面推進“五個振興”,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加快實施“4+N”工程,推動強農富民戰略落實落細。

(一)加快實施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倍增工程

安徽省農村居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制約因素是工資性收入和財產凈收入低,應持續優化安徽省農村居民收入結構,按照工資性收入倍增、經營凈收入穩定、財產凈收入提升和轉移凈收入加大的思路,確定增收目標和工作重點。相對而言,安徽省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空間最大的是財產凈收入,但實施起來政策難度大,短時間內難以奏效;增收效果最顯著的是經營凈收入,但大幅度增長潛力有限;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下,轉移凈收入短期內難有較大的增長。而工資性收入低是安徽省農村居民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所以,加快實施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倍增工程,短時間內迅速提高安徽省農村居民收入,是促進安徽省農村居民收入趕超全國平均水平的最直接、最有效和最現實的舉措[5]。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實施農村居民就業培訓“1+3+N”計劃。針對安徽省農村居民就業培訓中政出多門、溝通不暢、內容雷同和效果不佳等問題,建議成立由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的農村居民就業培訓領導組,整合所有職能部門農村居民就業培訓職能、項目和資金,下設若干個工作組,每個工作組交由縣(區)農廣校負責, 3年內完成一輪所有行政村所有符合條件農村居民就業技能培訓,切實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穩崗就業和返鄉下鄉人員就地就近就業水平。二是實施農村居民創業幫扶“1+5+10+N”計劃。成立由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的農村居民創業幫扶領導組,整合所有職能部門農村居民創業幫扶職能、項目和資金,下設若干個工作組,每個工作組交由縣(區)農廣校具體負責。每村配備不低于1名創業指導師,每個有創業意愿農戶發放不低于5萬元小額兩免幫扶資金,用于發展特色產業。通過空心村整治和產業園區、集中區結構優化,每村解決不低于10畝農業用地指標。通過以上措施,促進特色產業型創業,帶動N名農村居民就業。三是實施低收入群體“十大員”計劃。穩定增加包括保潔員、護林員、護路員、護河員、護校員、護醫員、護廠員、治安員、養老護理員、其他員在內的鄉村公益性崗位,保障低收入群體工資性收入穩定增長。

(二)制定實施鄉村產業發展中的“雁陣工程”

鄉村產業既是農村居民經營性收入的主渠道,同時也是返鄉下鄉創業和就業增收的主陣地,對于促進農村居民增收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應堅持因地制宜,依托安徽省自然資源稟賦,在保障糧食安全和優質農產品供給前提下,加快推進綠色食品產業全產業鏈發展,大力發展農產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扎實做好“大基地”“大龍頭”“大品牌”“大市場”“大數據”工作,促進產業鏈、產品鏈、價值鏈下移,引導把增值鏈留在農村。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文化+”“生態+”“數字+”綠色食品,積極發展鄉村旅游、鄉村康養和徽派食品等新模式、新產業和新業態。主要措施包括:制定實施包括領雁、強雁、育雁和歸雁工程在內的鄉村產業發展“4個十”“雁陣工程”。一是“領雁工程”。每村選拔10名包括村支書、村主任在內的黨員干部和鄉賢人士,進行系統鄉村產業生產經營管理培訓和創業幫扶,鍛造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的領雁人才,推進村黨支部領辦產業化聯合體的發展模式。二是“強雁工程”。每村選拔10戶以新型經營主體為主的能人大戶進行系統鄉村產業生產經營培訓和創業幫扶,壯大以新型經營主體為主體的強雁隊伍,增強吸納農村居民就業能力。三是“育雁工程”。每村選拔10戶發展意愿強、發展能力強的小農戶,重點培訓就業創業技能,積極支持就地就近就業創業,示范帶動其他小農戶。四是“歸雁工程”。每村選拔10名返鄉下鄉人員,進行系統鄉村產業生產經營培訓,積極扶持返鄉下鄉創新創業,鼓勵示范帶動小農戶就業創業。

(三)制定實施農村集體經濟提升工程

發達省份和安徽省部分地區發展集體經濟的成功實踐已經證明了集體經濟在農村居民增收中的重要支撐作用,應制定實施“5030、10010、2005”農村集體經濟提升工程,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因地制宜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增強農村居民收入增加持續動力。一是盤活農村集體產權資源。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自主開發、合資合作、出租入股等方式,盤活利用未承包到戶的集體“四荒”地、果園、養殖水面以及生態環境、人文歷史、各類房產設施、集體建設用地等資產資源,發展現代農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社區養老、物業租賃等項目。二是推動生產經營服務社會化。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采取農資農機農技“三包”、農業生產經營全程或部分托管等形式,為農戶和各類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全程生產性社會化服務。三是擴大集體資金投資收益。鼓勵整合利用集體積累資金、政府幫扶資金、接受捐贈資金等,通過入股或者參股龍頭企業、優質公共服務項目或者牽頭興辦農村居民合作社、參與農業農村項目開發等多種形式發展集體經濟。在確保集體資產經營安全的前提下,支持有條件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斷拓展投資渠道,提升集體資金經營效益。力爭到2025年,安徽省村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以上的比例達到30%,100萬元以上的比例達到10%,200萬元的比例達到5%,所有村集體收入超過20萬元,有力促進農村居民增收。

(四)扎實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強基工程

發揮“畝均論英雄”的牽引作用,圍繞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推動工業轉型升級、促進高質量發展根本目標,在試點工業企業“畝均效益”評價基礎上,推廣至新型經營主體乃至區域經濟社會工作評價,促進安徽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和增長動力轉換,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做大做實經濟福利“蛋糕”。以“兩強一增”為安徽省“三農”工作的牽引和抓手,堅持防止規模性返貧的底線目標和共同富裕的高線目標,推動安徽省“三農”工作邁上更高層次新臺階。立足安徽省原有貧困地區廣和“三戶一體”規模較大的發展實際,突出堅持防止規模性返貧和致貧的底線目標,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統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相對貧困治理,建立促進共同富裕長效機制,補短板,拉長板,為農村居民增收提供有利的環境和先決條件。主要措施包括:制定實施“3個3+N”分類實施、分步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計劃,允許大別山區、皖北地區和江淮行蓄洪區3個經濟欠發達地區適當延長3年過渡期和N戶生活困難的貧困監測群體適當延長3年幫扶政策期限。

(五)創新農村居民增收新模式和新路徑

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搶抓鄉村建設新機遇,大力發展綠色低碳農業,促進農業固碳、減碳、降碳和負碳,通過碳匯、碳交易和生態修復補償,以及產品品質提升,增加農村居民生態資產收益[6]。相關研究表明,每畝水稻(小麥、玉米)的碳匯可以使得農村居民平均增收100元以上。創新收入分配機制,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落實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向優質農產品供給、低收入農村居民生活保障和農村基礎條件改善傾斜。減支與增收同樣重要,通過提升農村居民公共服務水平,重點推進農村居民醫療、養老和困難救助等,提高農村居民生病、養老和生活困難的兜底保障能力。

此外,應堅持系統性思維,實施分類指導、分步實施政策措施,推進政策措施的協調配合、互促共進?!稗r村居民收入是一連串事件”,“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農村居民增收是政策性強的系統工程,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關系到經濟社會方方面面。應堅持“五位一體”的發展思路,統籌推進農村居民增收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堅持產業、土地、科技、金融、財稅和保險政策協調推進,在提升農村居民增收能力的同時,重視最低收購價、收儲調控能力、種糧農村居民補貼、農業保險及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的支撐作用[7]。堅持城鄉融合發展,發揮新型城鎮化的拉動作用,在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同時,加快推進留守農村居民就地就近城鎮化。依據區域、群體差異,采取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的增收政策措施。如:皖北、皖西、皖南地區農村居民收入增加的重點應在保持經營凈收入穩定的基礎上突出工資性收入的快速提高,而皖中、皖東地區農村居民收入增加的重點應在保持工資性收入穩定增長的同時突出經營凈收入的增加。

猜你喜歡
居民收入農村居民集體經濟
今年一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4.8% 細算農家增收賬
村集體經濟是如何“無中生有”的?——楊陵區農村集體經濟的成長之道
壯大集體經濟的武夷山市實踐
居民收入快速增長——“數說陜西70年”之居民收入
新時代如何增加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入
促進農村居民心理健康與實現精準扶貧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情況
奔跑吧,村集體經濟組織!
國有經濟對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線性效應
居民收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