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守正創新

2023-07-04 14:33黃雯怡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2023年2期
關鍵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守正創新

黃雯怡

摘?要?守正創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形成發展的重要方法論,也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基本原則之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架構主要包括生態自然觀、生態歷史觀、生態發展觀、生態民生觀、生態治理觀、生態安全觀、生態全球觀等方面,其中蘊含了守正創新的哲學思維和理論品質,守馬克思主義哲學觀方法論之正、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正、守新中國成立以來環境保護探索實踐之正,創馬克思主義自然觀之新、創生態文明建設道路之新、創人類文明形態之新,為新時代新征程深入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關鍵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守正創新?生命共同體?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要堅持好、運用好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堅持守正創新,強調“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绷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0.?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千年大計的戰略高度,堅持問題導向,把握時代特征,順應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全面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其理論框架主要包括生態自然觀、生態歷史觀、生態發展觀、生態民生觀、生態治理觀、生態安全觀、生態全球觀等方面,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和突出亮點,深刻體現了守正創新的哲學思維和理論品質。

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守正根基

守正是創新的前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守馬克思主義哲學觀方法論之正、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正、守新中國成立以來環境保護探索實踐之正,奠定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和實踐根基。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和方法論。這是我們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形成和發展的哲學基礎。從唯物辯證法角度來看,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寫道,“我們所接觸到的整個自然界構成一個體系,……它們是相互作用著的,……是各種物體相聯系的總體?!瘪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52.?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穿著有機統一的辯證思維和普遍聯系的系統思維,“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生態自然觀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之間是命脈相連、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相互依存、共生共榮,而不是主宰與被主宰、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觀深刻闡明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兩點論、重點論思想和矛盾統一性原理黃承梁,燕芳敏,等.?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1(6):19.?;“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生態治理觀針對我國長期以來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各自為政、多頭管理問題,堅持馬克思主義系統觀,要求算大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對自然生態系統進行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來看,馬克思指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一部人類社會的發展史歸根結底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系史。習近平總書記繼承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深刻總結古今中外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鮮明地提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6.?這一生態歷史觀,把生態環境上升到關系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深刻揭示了人類文明興衰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直接聯系,并突破人類中心主義和自然中心主義的二元思維模式,深刻把握人類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演進的趨勢,立足于當代中國實際和現代化建設目標,提出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型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雙重和解。

(二)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孕育了豐富的生態文化,閃耀著眾多先哲的生態智慧,最具代表性的有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眾生平等”等思想,體現了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哲理意蘊。習近平總書記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其中蘊含的生態思想和智慧加以創造性轉化,形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論來源??倳浽谏鷳B文明建設有關講話中經常引用我國古代先哲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經典論述,指出“這些觀念都強調要把天地人統一起來、把自然生態同人類文明聯系起來,按照大自然規律活動,取之有時,用之有度?!绷暯??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1.?這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精神實質是一致的,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地球生命共同體”等理念與董仲舒的“天人之際,合而為一”、莊子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等生態整體觀思想一脈相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理念與荀子的“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等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增強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等理念是“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白居易)、“焚林而獵,愈多得獸,后必無獸”(《淮南子·人間訓》)等思想的通俗化、現代化表達;“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等理念是對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思想的升華和發展。

(三)繼承和發展我們黨長期以來的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思想。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幾代中央領導集體積極探索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理論主張,取得了重要實踐成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發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號召,提出“大地園林化”“美化全中國”的構想,“要使我們祖國的河山全部綠化起來,要達到園林化,到處都很美麗,自然面貌要改變過來”;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國家林業局,編.?毛澤東論林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51.?提倡勤儉節約、綜合利用資源,指出“節約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原則之一”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7.??;1973年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提出了“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的環境保護工作方針。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把環境保護上升為基本國策,先后制定實施了《森林法》《草原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推動環境保護工作走上法制化道路;鄧小平高度重視“治山秀水”,多次對漓江治污工作提出要求,強調“如果不把環境保護好,不把漓江治理好,即使工農業生產發展得再快,市政建設搞得再好,那也是功不抵過??!”林震,馮天.?鄧小平生態治理思想探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4(8):1012.?;積極倡導和推動全民義務植樹,指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是建設社會主義、造福子孫后代的偉大事業,……,要一代一代永遠干下去”王達陽.?鄧小平情注植樹造林[J].?黨史博采,2011(10):60.?。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強調要正確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任何地方的經濟發展都要堅持以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為基礎,這樣的發展才是健康的和可持續的”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292.?;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作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主要環節,指出“破壞資源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保護資源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資源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282.?;發出“再造秀美山川”的動員令,強調植樹造林是關系到中華民族千秋萬代的大事,必須充分重視,抓緊抓好。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其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核心內容是“五個統籌”,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從整體上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指出“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建設自然就是造福人類”“要牢固樹立人與自然相和諧的觀念……對自然界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入、只講利用不講建設”胡錦濤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1.?;推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發展。

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創新貢獻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四個自信”,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個結合”,提出一系列新理論新觀點新舉措,創馬克思主義自然觀之新、創生態文明建設道路之新、創人類文明形態之新,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新的飛躍,將我們黨對生態文明的認識和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

(一)拓展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最基本的社會關系,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邏輯起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既繼承了自然具有先在性基礎性、人既是能動的又是受制約的、人與自然通過人類實踐活動實現統一等馬克思主義辯證自然觀思想,又從生態維度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從“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拓展到“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須依靠自然界才能生存與發展。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839.?。習近平總書記繼承馬克思主義人因自然而生的思想,從人與自然之間的命脈聯系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思想,指出“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1.?,并多次引用恩格斯的話警醒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而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促進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平衡穩定。

第二,從“自然界是財富的源泉”拓展到“自然界本身就是財富”。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自然界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的源泉,而物質財富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由此提出自然資源和勞動是形成社會財富的兩大源泉,不同社會歷史發展階段采取的生產方式盡管不同,但都必須以一定的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為基本前提,并進一步指出,“勞動產品……與其說來源于勞動本身,不如說來源于自然界的財富”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1.?。習近平總書記在此基礎上,深刻把握時代特征和發展趨勢,創造性地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核心理念,指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10.?,這說明自然界不僅具有經濟、社會等外在的使用價值,而且具有內在的生態價值,極大豐富了自然生態環境的價值內涵。

第三,從“自然生產力”拓展到“生態生產力”。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生產力系統包括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兩者相互交織、有機統一,其中,自然生產力一般指作為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的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包括“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和“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江麗.?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文明思想及其中國化演進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21:93.?,它為社會生產力提供物質支撐和動力之源,對生產力發展起著基礎性作用甚至決定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基礎上,將對自然的關注視角由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擴展到生態環境和整個自然生態系統,提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本身就是生產力”“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等思想,從生態維度豐富了生產力的內涵,突顯了生態文明時代生態環境在生產力系統中的重要地位和實踐價值。

(二)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道路。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短缺、環境容量有限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不能走西方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同時,我國作為負責任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更不能走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污染的“生態殖民”路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道路主要特征有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發揮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融入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中,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把“美麗”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目標,把“綠色”納入新發展理念,保持戰略定力,以系統思維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推進,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公眾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大格局。美國學者克利福德·柯布教授認為:“我之所以看好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景,以及中國由此對世界的影響,就在于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是由中國政府來主導的?!苯??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文明思想及其中國化演進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21:序言:9.

第二,探索破解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兩難困境的戰略路徑。從西方國家發展歷程和我國早期發展實踐來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往往是相互矛盾的,保護環境就會影響經濟發展,發展經濟就要犧牲環境。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兩山論”,即“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21.?,突破了將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對立起來的傳統思維和錯誤觀念,指出綠水青山本身就蘊含著金山銀山,如果遵循自然規律,保護好、利用好綠水青山,就可以將其蘊含的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鮮明特征,“我們建設現代化國家,走美歐老路是走不通的,……走老路,去消耗資源,去污染環境,難以為繼!”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34.?必須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21.?,從科技、制度、文化等方面多管齊下,大力發展綠色科技、生態技術,克服資本主義條件下技術使用的生態悖論張紅嶺.?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超越維度[J].?社科縱橫,2021(6):711.?,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經濟體系,著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共贏。

第三,著力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隨著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人民群眾需求從“盼溫飽、求生存”到“盼環保、求生態”。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生態文明建設與民生福祉緊密聯系在一起,創造性地提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敝泄仓醒胛墨I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4.?這一生態民生觀,極大地拓展和豐富了民生概念的內涵,體現出三個方面的特征:一是突出生態環境的公共性和普惠性。在古典福利經濟學體系里,公共產品一般多是指教育資源、醫療服務、就業機會等,而不包括免費即可獲取的空氣、水源、景觀等。隨著工業文明發展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新鮮的空氣、干凈的水源、不受污染的土壤、優美的景觀等生態環境,作為一種特殊的公共產品,其公共屬性和普惠屬性愈發明顯,并且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熬G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敝泄仓醒胛墨I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4.?二是突出生態環境的共建共享。正因為生態環境的公共產品屬性,往往容易發生“公地悲劇”現象,這一方面需要各級政府承擔主體責任,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把突出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著力加以解決;另一方面,生態環境與每個人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12.?,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要把美麗中國建設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三是突出環境正義的價值取向。環境正義的核心問題是能否公平地占有、分配和使用自然資源,以及能否公平地分擔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主要包括代內環境正義和代際環境正義。代內環境正義方面,要通過建立科學的自然資源管理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來保障同代人之間自然資源占有、分配和使用的公平正義,解決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人群之間的生態利益矛盾。代際環境正義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其目的不僅是要滿足當代人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也要保障后代人生存發展的根基,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第四,積極參與推動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當前,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態環境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绷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75.?在系統謀劃、大力推進國內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總書記還以胸懷天下的全球視野,立足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的生態全球觀,將建設美麗中國與建設美麗世界統一起來,積極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中國經驗、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使中國逐漸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同時,在全球生態環境治理中,主張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一方面,由于地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唯一家園,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是地球生命共同體中的一員,因此,必須堅持同舟共濟,共同承擔建設生態文明、保護地球家園的責任和義務;另一方面,造成當前生態危機的根源是資本全球化和資本主義現代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造成氣候變化的歷史責任不同,發展需求和能力也存在差異”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32.?。因此,應該從國際環境正義的角度,推動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依據各自能力,有區別地承擔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義務,擯棄零和博弈思維,實現互惠共贏。

第五,牢牢守住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紅線。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并將生態安全納入其中,指出生態安全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條件,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在國家安全體系中處于基礎性地位,沒有生態安全,其他領域的安全將難以保證。強調要牢固樹立生態紅線觀念,生態紅線一旦突破,就將危及國家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威脅人民群眾的良好生產生活環境。要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將人類對自然的各類開發活動限制在資源環境的承載力范圍內。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各級領導干部,“對突破三條紅線、仍然沿用粗放增長模式、吃祖宗飯砸子孫碗的事,絕對不能再干,絕對不允許再干”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11.?,“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99.???倳涍€高度重視、切實推動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和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區等重點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三)?創立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吧鷳B文明”一詞最早源于西方還是中國,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把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獨立的新的文明形態,并把生態文明由一種理念變為自覺、系統的實踐,則是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后,主要是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全面展開且目前還在繼續推進的,由此也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生態文明既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作為人類社會一種新的文明形態,其“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新的社會形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敝泄仓醒胛墨I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6.?生態文明是人類進入生態社會的文明形態,本質上是對傳統工業文明的揚棄。一方面,正是由于工業文明在創造前所未有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造成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緊張,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傳統的工業文明之路不可持續,必須加快向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轉型。另一方面,建設生態文明不是不要發展,否定工業文明創造的發展成果,重新回到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而是要遵循自然規律,以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第二,新的倫理形態。從倫理角度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生態倫理智慧、區別于西方現有生態倫理的一種新型倫理形態,蘊含著新的生態倫理觀和生態價值觀。首先,這種新型倫理形態,既不是人類中心主義的也不是自然中心主義的,而是立足于生命共同體理念,超越兩者的主客二元論模式,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倫理關系。其次,這種新型倫理形態,立足于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通過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障人民群眾環境權益,構建人與人之間公平和諧的倫理關系。最后,這種新型倫理形態,立足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國家和地區的地域界限,倡導和推動世界各國共同開展全球生態治理,構建國家和民族之間公正合理的倫理關系。概括起來說,這種新型倫理形態的最終價值追求就是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雙重和解。

第三,新的文化形態。生態文明是一種基于環境價值觀的全新的文化形式和文明形態。李琳,曾建平.?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倫理旨歸[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4146.?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孕育著一種新的文化形態,這種文化形態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區別于西方文化中的沖突意識和排他性、對抗性思維,推崇多元平等、和合共生,強調“文明共生”,主張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6.?,引導各文明體之間交流互鑒,促進人類文明共同繁榮。習近平總書記把生態文化作為生態文明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出“抓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也要靠精神”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69.?,強調要化解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必須發揮生態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勵和凝聚、潤滑、整合作用,要求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倡導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綠色價值觀,培育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生態意識,讓天藍地綠水清深入人心,推動生態文化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價值理念。

參考文獻:

[1]?黃承梁,燕芳敏,等.?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1(6).

[2]?江麗.?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文明思想及其中國化演進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21.

[3]?李琳,曾建平.?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倫理旨歸[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

[4]?林震,馮天.?鄧小平生態治理思想探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4(8).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0]?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1]?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12]?張紅嶺.?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超越維度[J].?社科縱橫,2021(6).

[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妙楓)

猜你喜歡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守正創新
提升“四力” 守正創新做好典型宣傳
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的守正創新
新時代國內廣播劇發展路徑
改革壓茬推進廣播事業守正創新、全面拓展
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基層路徑探討
綠色發展的“庫布其模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生態文明思想引領美麗中國建設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江西的生動實踐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