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紅色軍工文化的高職院校思政育人路徑探究

2023-07-11 13:53史成君謝雅儒楊茂芽
陜西教育·高教版 2023年7期
關鍵詞:思政育人實現路徑立德樹人

史成君 謝雅儒 楊茂芽

[摘 要]全面推進思政育人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要形式之一,現階段高職院校在思政育人建設過程中普遍存在“如何開展”“如何評價”“如何推廣”等疑問。思政育人需要有特色、有效果、有品牌效應,本文提出結合軍工類高職院校自身特色,大力發揚紅色軍工文化,強化頂層設計,明確四個評價維度,積極培育“紅色實景課”,大力推廣思政育人典型案例,進行思政育人路徑探索。

[關鍵詞]立德樹人 思政育人 高職院校 紅色軍工文化 實現路徑

課題: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計劃項目一般研究課題(課題編號:Gfy22-43)。

引? 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當前全國各大院校都對思政育人有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和嘗試,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尤其是院校的思政育人方式千篇一律,未能深挖自身特色,打造思政育人品牌。對于軍工類高職院校來說,應當大力弘揚紅色軍工文化,打造鮮明的院校特色,自上而下進行頂層設計,把思政育人和紅色軍工文化相融合,真正實現高質量思政育人的目標。

紅色軍工文化的內涵和育人功能

1.紅色文化的內涵

紅色文化從世界視角來看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廣義概念,它是指全世界所有的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運動所誕生的并且進一步發展的人類文明。而在我國,紅色文化應當具備典型的中國特色,狹義的紅色文化應當理解為中國共產黨在幾十年艱苦卓絕的奮斗史中,帶領廣大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在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出的一種文化。這期間中國共產黨一直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基于此生成了最初的紅色文化,而紅色文化又可以具象地表達為戰火硝煙的革命年代涌現出來的人、事、魂、物,“人”指的是對中國革命有重大貢獻或者有一定影響的革命志士和烈士,“事”是指近代中國在實現民族獨立和社會主義革命進程中具有重大影響的事件,“魂”則指的是基于以上所誕生的紅色精神。

2.軍工文化的內涵

軍工文化是與紅色文化相輔相成并伴隨著中國的革命歷程誕生的一種行業文化,它有著極其顯著的內核特征,集中體現了軍工人的忠誠與擔當,軍工人不辭辛苦、不怕流血地投身國防事業,為祖國和人民的安全保駕護航,其間涌現出“把一切獻給黨”的“吳運鐸精神”,還有“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等等。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發展實現了質的飛躍,我國不僅在基礎軍備領域追趕超越,更是在載人航天領域跨越式發展,由此誕生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軍工文化相較于紅色文化來說離普通人更遠一些,但是它的價值和教育意義絲毫不弱于其他文化,軍工文化凝聚了忠誠擔當、追趕超越、精益求精、自主創新等多種內核,對于新時代大學生來講尤為寶貴。

3.紅色軍工文化的育人功能

紅色軍工文化在育人方面有著非常獨特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對于廣大青年學生來說,求學階段正是他們逐步開始掌控自己人生的過程,在此階段對于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會非常豐富,但也因此容易被誤導,容易被煽動,我國的教育可以以紅色軍工文化作為主要抓手,培養廣大青年學生的一顆紅心,引導他們立大志,明事理,樹立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終生的價值觀。紅色文化特有的愛國愛黨和軍工文化特有的強軍興國的使命感相結合,可以將育人作用發揮得更加徹底。

二是啟迪思維,激發熱愛科學的求學態度。軍工文化實際上集中體現了中國從落后挨打到屹立東方的幾十年間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必定優先應用于國防事業,所以軍工文化對于廣大青年學生來講是一種科學思維的啟迪。軍工文化代表著中國最優秀的一批科學家求真探索、百折不撓、攻堅克難的精神,也代表著科技成果從理論到實踐的先進理念和科學的思維方式,這一切特質都表明軍工文化可以有效地發揮育人功能,尤其對于塑造學生的科學觀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高職院校思政育人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1.思政育人的精神內核領會不夠深刻

目前各個院校都能夠充分響應國家號召,加強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隊伍的建設,雖然院校層面對于教師的引入工作開展得比較扎實,但依然缺乏從頂層設計角度多管齊下地建設院校的思政教育體系。部分理論課教師只是為了參加比賽而設計課程思政,實踐教師則更加注重實操和專業技能的提升,在實訓課中較少提及思政元素,無法很好地把思政教育融入平時的實踐課堂當中。

總體來說,當前很多院校在落實思政教育理念的時候仍然存在層次不夠深,對國家思政育人的指導方針和精神內核領會不夠深刻等諸多問題。教學設計和比賽設計多流于表面,難以真正落實到平時的課堂當中去。

2.思政育人的院校特色不夠鮮明

國家繼示范性高職院校和骨干院校建設完成之后,又進一步提高標準,開始推行“雙高計劃”高職院校建設,這就對院校的方方面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幾十所“雙高計劃”高職院校需要有不同的辦學特色,這就要求院校在發展的時候必須找準自身定位,并圍繞特色優勢學科去組建高水平專業群,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院校發展。高職院校尤其是高水平高職院校必須要能夠結合自身院校特色進行思政育人,對于具有典型特色的思政元素必須加以發掘,結合到本校的思政育人理念當中去。高職院校應當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積極探索多種多樣的思政元素,尤其應當把院校的辦學特點和院校特質融入進去,形成獨具特色的思政育人體系。

3.思政育人的實現形式不夠多樣

當前各院校的思政育人可謂是千篇一律,大都處于起步階段。實現形式主要依賴課程思政,基于這一理念,打造了一系列課程思政比賽、思政元素進課堂、課程思政大練兵活動等等,但是這種單一形式容易使思政育人流于表面,只是為了應付比賽而專門準備,并不能完全落實在平時的課堂中,并且由于課程牽涉的專業面很廣,所能使用的思政案例不盡相同,只是由教師自行探索而缺乏院校層面的頂層指導,就會導致特色不鮮明,不利于形式多樣化。當前教師普遍不了解課程的思政點應該如何去設計,以至于上課過程中思政元素出現得過于生硬,灌輸式教育的痕跡明顯,很難做到寓教于樂,最終導致思政育人收效平平。

4.思政育人的評價體系不夠健全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對于課程思政的實現難度認識不夠,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對于課程思政評價的要求僅僅局限于在已完善的課程評價體系中加入思政育人單項指標,以此衡量本課程的思政育人完成度。這種方式最大的弊端在于評價本身側重點僅僅是關注教師是否將思政元素融入了教學設計環節,而未能有效衡量課程是否有足夠的育人效果、是否有效達到了既定的思政育人目標、學生是否易于接受這種植入方式等,從院校層面開展聽課檢查并不能充分了解學生端的實際需求。目前的評價模式是缺乏學生環節的,是缺乏教育效果反饋的,因此無法形成有效閉環。

5.思政育人的典型案例推廣力度較小

從國家提出要加強思政育人和進行課程思政建設以來,很多院校的推行力度不夠大,理念不夠新,無法形成所有教師都能理解并配合積極落實思政育人的氛圍,問題根源在于大家不知道如何去做,并且院校也未能對國家的一些思政育人典型教學案例進行持續性推廣,尤其像“課程思政”這種比較新的教學理念必定需要從較長時間的教學實踐中總結精華,提升內涵,廣泛宣傳并積極推廣。

高職院校紅色軍工文化思政育人的探索與實踐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創建于1958年,是國家“一五”期間44項國防科技工業項目建設配套院校,是兵器行業部署在西北地區唯一的高職院校,是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國家國防科工局與陜西省“省部共建”院校,陜西國防工業職教集團牽頭單位,中國航天科技教育聯盟副理事長單位,具有鮮明的軍工特色,綜合辦學實力位居全國前列。

1.加強頂層指導,深刻領悟大思政內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環節,而不僅僅是開設一門思政課或者在專業課中融入思政元素這么簡單,要從國際形勢著手,關注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并從中找準中國定位,要把視角放在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去看待。我校注重啟發性教育,要求教師多在思想啟迪和實踐效果的層面下功夫,以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為指導,積極尋求上課新模式,把思政課與課程思政相結合,努力打通各類專業課和美育德育體育課程之間的思政聯系,實現非思政課程和思政課程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以此實現大思政的教育格局。

2.培育“紅色實景課”,豐富思政育人實現形式

我校立項培育了一批軍工特色鮮明的思政教育“紅色實景課”,例如名為“從烽火硝煙中走來,到新時代全面崛起——中國國防工業的發展歷程”黨史學習課程,課程研究依托校內紅色軍工文化內容、國防科技展覽館、吳運鐸雕像、軍工文化墻等校內育人基地和紅色資源,通過“紅色實景課”給學生帶來生動的思政育人課程。授課對象首先從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開始嘗試,逐步推廣到全校學生,在講授的過程中融合新媒體技術,將思想政治理論和黨史學習教育有機結合,從第一個兵工廠官田兵工廠的創建引出吳運鐸精神再到國防工業的現代化進程。具體教學環節如下:

(1)革命戰爭年代起步,國防工業從無到有。主要講解1921—1949年,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建成社會主義新中國的主要歷史節點,比如革命初期的工人運動,革命起義最初的武器多為非常簡陋的農叉、棍棒,只能靠繳獲國民黨反動派的部分武器裝備勉強維持。直到1931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在江西創辦第一個兵工廠——官田兵工廠,開啟了中國國防工業新的歷史篇章。1949年革命勝利后,共產黨收編了國民黨政府的全部兵工廠,與解放區的兵工廠合并形成了建國時的中國國防工業基礎。

(2)技術引進和仿制,在曲折動亂中艱難發展。這一時期著重講解蘇聯對中國的大力援建,全國援建41個軍工廠,中國在大規模引進蘇聯裝備的基礎上,開始技術消化吸收并仿制生產。

(3)自主研制,技術不斷突破,解放初期的凱歌行進期。1959—1993年,“兩彈一星”標志著中國軍工生產通過自主研制,突破技術難關和國外的技術封鎖,實現軍事裝備生產能力向國防尖端技術方向發展。從1959年10月國慶閱兵可以看到,我軍裝備主要仿制蘇聯裝備,全部實現自主生產。

(4)信息化技術不斷創新,在改革開放中迎來大發展。1993年至今,信息化建設成為軍隊建設的主體。2019年國慶70周年閱兵展示的99A坦克、信息作戰車、無人作戰飛機、預警飛機等,標志著我國國防工業已步入世界強國的行列。

通過設計“紅色實景課”,豐富了思政課堂教學內容,以中國國防工業發展為主線,講述了國防工業一百年發展歷程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豐富了紅色實景教育課堂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習吳運鐸先進事跡、中國國防工業的發展歷程、“兩彈一星”等知識,學生深入了解了紅色軍工文化,培養了愛國主義情懷。依托院?,F有紅色資源和文化背景,充分發掘校內的紅色教育基地蘊含著的愛國主義核心精神,通過線上+線下,實景+講授相結合的方式,凸顯了我校軍工文化內涵。

課堂的主要創新點在于以下四點:

第一,教育資源特色化。深入了解我校獨有的紅色教育資源,使學生更深地感受到紅色革命精神和肩負責任的自豪感及使命感。

第二,紅色主題課程化。根據課程資源的內容確立課程研究主題,并且將其深入貫徹到每一項課程的實際活動中去,讓學生能夠真正學有所獲。

第三,教學方式多樣化。根據新時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實地考察、現場體驗、交流訪談等方式真實地接觸到一段紅色歷史。

第四,教學手段信息化。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引入課前線上簽到、課中觀看視頻、課后發表總結等信息化教學形式,提高學生上課興趣,增強學習效果。

3.構建多維評價體系,健全科學評價機制

推動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改革,必須要有相應的質量評價體系,并且這個體系還必須得經過實踐檢驗是科學的、可行的,而不是浮于表面的。思政育人是一個非常宏觀的概念,落實到院校必須進行細化,而思政育人的實現形式種類多樣,課堂之上以課程思政為主,課堂之外以實踐活動為主,所以為了確保評價客觀立體,則必須要從院校、教師、學生、企業這四個維度來綜合考量。

首先,院校層面主要是對院校主管教學的領導以及各個二級分院的院長進行評價,評價體系的核心在于領導是否給本單位的教學環節進行了頂層設計,納入了思政育人的理念,制訂相關的課程執行標準;給本單位的教學制訂了思政元素質量評價體系,建立了完整的思政效果獎懲制度;鼓勵本單位教師多角度多層次開展思政育人嘗試等等。

其次,如果院校層面的相關標準和頂層設計完備,那么各個專業的課程設置和培養計劃應當明確德育的內涵。對于教師來說,需要按照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結合自身專業課程的特點,創新性地進行課程設計、教案編制、教學環節設計,采用全新的教法來落實思政育人。對教師的評價體系主要還是要圍繞引導教師積極發掘思政元素、構思課程思政設計、完善教學設計方案等方面來展開,同時加大對教師思政育人這項能力的考核力度,作為教學能力的重要衡量標準。

再者,學生作為院校教學的主體,也是一切教學改革的最終接受者,學生的體驗和感受以及成長效果無疑是衡量教法改革的重要標準,從這個角度來說,思政育人評價體系構建時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要把學生對于教師的評價納入其中,而考慮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很難通過分數衡量,所以心理變化就成為一個重要參考依據,所以我校加強了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考核和一些主觀性問題的調查,通過記錄學生從入校以來一直到畢業所有的心理測評和主觀考查成績,來持續追蹤他們的思想狀況,以此反映教師的思政育人水平。

最后,學生在院校中所做的積累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將來走向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在學生頂崗實習期間,企業也應當有一套完善的思政育人體系,企業同樣應當肩負一定的思政育人責任。我校和企業全方位加強校企合作,深入跟蹤了解學生的實習情況和就業情況,進行定期調研,及時掌握企業對于學生的培養建議。思政育人不是一個短期的概念,而是一個影響一生的,需要長時間持續積累加以影響的育人方式,因此企業對學生的后續跟進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企業主要站在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和職業理想等維度進行評價,和院校完全不同,這些指標也就成為院校需要參考的檢驗院校思政育人成果的重要依據。

4.校級立項推廣典型紅色軍工思政育人案例

當前很多院校存在的普遍問題是教師不知道應該如何去進行思政育人,不知道應該如何去落實課程思政,說到底還是沒有思路,缺乏參照。在這種情況下,我校積極收集全國以及全校思政育人典型案例,把課程思政示范課和課程思政大練兵的優秀獲獎教師的課程拿來推廣,尤其是對于更加具有校內實踐和推廣價值的結合了紅色軍工文化的思政育人案例,逐年加大推廣力度,讓更多的教師看到學到,在全校范圍內形成一種思政育人的濃厚氛圍。

結? 語

高職院校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舉措,需要全員、全課程參與,通過這兩年全國各校的積極探索和實踐,已經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水準的思政育人案例,成功打造了一系列課程思政品牌。下一步應當結合自身特點,繼續深挖本校特色,將紅色軍工文化和思政育人深度融合,通過四個維度的綜合評價,積極進行教學和教法改革,加大“紅色實景課”的培育力度,認真推廣優秀經驗和典型案例,打造高水平思政研究,實現課程思政全覆蓋,博采眾長,不斷提高高職院校思政育人水平。

參考文獻:

[1]林賢明.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內在邏輯和路徑探索[J].高教學刊,2021(7):193-196.

[2]張志俊.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2(6):37-39.

[3]王憲青,鄒安妮,馮世德.立德樹人視域下課程思政建設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20(53):79-81.

[4]李馨雨.大思政格局下構建高校思政育人新路徑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1,37(2):7-8.

[5]趙浚,白如.新時代“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融合路徑[J].思想政治課研究,2020(6):107-112.

[6]劉月潔.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困境探究與解決措施[J].公關世界,2020(24):104-105.

(史成君、謝雅儒、楊茂芽: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猜你喜歡
思政育人實現路徑立德樹人
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思政育人效果機制探究
高職院校院系思政育人工作實效性探究
“大思政”視域下公安院校思政育人模式的思考
論思政課與公安院校政治忠誠教育的關系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淺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踐立德樹人
論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實現路徑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態視閾下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淺議人民銀行金融穩定職能的實現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