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層文化館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探討

2023-07-12 10:40何得玉
中國民族博覽 2023年8期
關鍵詞:基層文化館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何得玉

【摘 要】如今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我國的文化事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文化館是相關部門設立的公益性的單位,能夠舉辦文化活動,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同時還兼具培訓文藝人才,創造藝術理論的職能,不斷促進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和進步,同時文化館還能夠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幫助群眾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本文就基層文化館在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保護與傳承進行闡述,并提出一些規范的措施,希望能帶來幫助。

【關鍵詞】基層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

【中圖分類號】G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8—085—03

引言

文化館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般情況下,文化館就是保護文化產品的重要載體,使一些在民間失傳已久的文化遺產重現大眾視野,使其延續下去。因此文化館應當不斷提升自身的積極性,加強普查,加強調研,大力搜集傳統的非物質文化,并分門分類進行整理,并建立起覆蓋全面的保護體系。此外文化館還應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力度,使群眾能夠了解,提升群眾的文化涵養,幫助群眾建立文化自信。因此文化館應當不斷發揮自身職能,落實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并通過多種形式加大保護力度,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代代相傳。因此通過合理分析文化館的功能,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源于生活又重新走向生活[1]。

一、文化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職能分析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能夠將祖輩的精神結晶永久地流傳下來,能夠使其成為民族的精神烙印,不斷提升民族的文化凝聚力,永遠地定格在中華兒女的心靈中。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比較多,包含民間文學、傳統技藝等多種類別,通過家族傳承、口口相傳等形式傳承了下來,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塑造了人們的審美。在現代社會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有所下降,甚至到達了邊緣化的狀態,但是應看到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隱含的歷史精神和人文價值卻不因時代的改變而湮滅。文化館是基層開展文化活動的重要載體,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同時也肩負著傳承和弘揚優秀文化的重任,文化館作為一個有影響力的部門,能夠很好地起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功能[2]。

文化館一般處在文化工作的前沿陣地,能夠直接與百姓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文化館還能收集一些在民間流傳的文化遺產作為原始資料,并制定完善的保護方案,系統整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那些價值較高的文化遺產,可以在第一時間申報、整理和儲存,此外,還能舉辦一些宣傳活動和表演活動,使群眾能夠領略到這些文化遺產的魅力,并使群眾形成一種自發保護的意識,從而在整個社會形成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潮。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如果工作人員僅僅記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稱,或者保護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將不會起到良好的效果。這樣不僅不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群眾的實際生活中,也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和價值,更會降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文化館作為文化保護的排頭兵,在文化傳承中群眾基礎較好,功能較為完善,因此在實踐中,就應牢固發揮文化館的職能,不斷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質量,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我國文化事業不斷發展[3]。

二、基層文化館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措施

(一)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文化館作為主要的文化機構,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熱愛,因此群眾口碑較高。首先文化館可以以此為契機,發揮較強的群眾影響力,通過開展社區走訪、鄉間調查等形式,研究和調查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根據一個地區的實際情況,建立符合當地文化發展實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最后并申報匯總,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流程。其次,應當建立完善的檔案資料,如圖片、視頻和文字等,記錄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情況,包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特征、歷史軌跡和保護情況等信息,使人們能便捷地查閱到,為未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并提供第一手的資料。三是文化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中還應運用好相關的法規法律,結合地區的情況,建立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標準,并完善申報程序,使保護工作更加完善,不斷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質量。四是應當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活動,可以定期舉辦研討會和座談會,不斷拓展非物質文化產的搜集路徑,并記錄下活動的軌跡,并向上級部門申請一些專項保護資金,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擁有一個良好的物質基礎,不斷地拓寬文化館的職能[4]。

(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形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加強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也應注意保護形式。當前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由表演或口頭相傳的形式流傳下來,如何對這些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當前有一部分人不能正確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熟悉保護的方法,因此文化館應當加強普查,將那些失傳已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到保護計劃中來,為未來的研究做好鋪墊,這樣能夠有的放矢,靈活性強;此外工作人員還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總結歸納起來,并印刷成書面宣傳冊,將其分發到下面的行政單位,如街道辦事處和各個鄉鎮,讓基層單位發揮好關鍵作用,讓基層單位加強宣傳教育,讓廣大群眾直接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并加以熟悉了解;三是應當提升民間藝人主動申報文化遺產的積極性,讓這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隊伍越來越大,讓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意識深入人心。最后,在貫徹好保護工作的同時,也應當掌握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別、生存情況和主要的信息,這樣能夠合理安排各項保護工作,能夠聚焦保護的重點,并加強保護規劃,除了上述幾種形式外,還應當運用大數據技術,將普查到的文字資料錄進數據庫,并加強監管,提升信息數據的質量,為后期的保護工作打下基礎[5]。

(三)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

在做好保護工作的同時,還應當加強宣傳力度,使人民群眾能自發地參與到文化遺產保護的浪潮中來。當前不少的人都意識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但是如何保護,怎樣合理地保護才能提升保護的價值?運用什么樣的保護措施更加有效?這些問題依然沒有完全解決,因此每一位工作者都不應當停止思考和探索,從而形成正確的保護模式,確定最精準的保護方向。因此文化館在開展保護活動時,應當首先制定一個全面的保護規劃,并根據不用的人群運用不同的方法,重點開展宣傳,提升宣傳的效果,在此進程中應當發揮好文化館的職能,根據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讓保護實踐活動成為常態;二是應當不斷打造全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傳活動能夠走進校園,走進社區,走進基層,走進企業,并通過這種品牌的帶動,讓社會的各個年齡段的人員,讓來自不同行業和不同社會背景的人都能加強保護意識,讓越來越多的人都能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三是應當運用各種傳統節日的契機,如元宵節、中秋節和春節等,舉辦大型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周活動,宣傳周的宣傳活動應當盡可能豐富,宣傳的形式應盡可能多樣。如可以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展、圖文展和視頻展等形式,讓節日的氛圍更加濃厚,讓人們在歡度喜慶節日的同時,能夠潛移默化地形成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觀念,有禮地弘揚了中國優秀文化,必將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還應當借助媒體的優勢,舉辦一些大型的活動,如“民間文藝匯演”“文化遺產日”等,加大宣傳力度,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深入人心,還應當運用各種平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尋常百姓的生活,建筑一個有效的文化遺產保護環境,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最后文化館還應利用自身優勢,積極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工坊,并引進優秀的技術加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應邀請知名的專家來到工作坊指導工作[6]。

(四)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

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不應忽視培養繼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是提升保護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文化館應當利用資金和資源優勢,積極培養一支能力優秀的傳承人讀隊伍,不斷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高質量開展。當前不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都面臨著傳承人缺失的問題,一方面傳承人隊伍老齡化嚴重,缺乏年輕人,一方面傳承人隊伍知識素養不夠高,這樣就容易面臨斷層的困境。因此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一些必要的措施加以解決。首先,文化館在工作過程中應當始終加強同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聯系,為其建立檔案,在檔案中記錄他們的信息,如傳承人的戶籍所在地、年齡、傳承的文化項目及其他信息內容;其次,應當因地適宜地舉辦傳承人培訓班,加強對傳承人的文化培訓和傳承技能培訓,提升這些傳承人的文化素養和保護能力,文化館可以根據不同的文化遺產項目,向這些傳承人培訓專業性強的知識,提升這些傳承人的知識儲備,使其能夠開展多樣化的傳承與保護工作。此外還應當向傳承人了解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當前面臨的一些問題,并制定專門的解決方法[7]。

(五)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其他形式結合

如今已進入了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運用廣泛,因此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也應運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提升保護質量。例如文化館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舞臺劇中,讓更多的年輕人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熱愛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還可以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產品,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形式不斷豐富,文創產品能夠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能夠全面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和文化內涵,這樣有助于加深人們的了解,不至于覺得枯燥,在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博大精深后,人們也自覺地樹立起保護意識。

(六)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長效機制

最后,還應當明確責任,建立長效的保護機制,應當分級負責,加強落實,不斷提升保護能力。首先應當制定總的方針,將保護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并加強搶救,合理利用和開發,最終使其傳承下來;其次,文化館應逐步建立完備的保護機制和完備的保護體系,實現保護工作的制度化、科學化和網絡化,讓所有人都能有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還應當建立完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機制,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章可依,有據可循;還應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信息網站,將信息技術融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來,文化館應當建立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在這個數據庫中應當儲存所有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所有信息內容,并通過文化館的信息系統向外界公眾展示;文化館還可以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這個生態保護區是將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的地區集中起來加強統一的管理與保護,這種形式能夠實現專門保護,在保護區中建立分級保護的體系,確定保護傳人、建立保護村寨,從而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更有針對性和執行性;最后還應當拍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片和微電影,宣傳片和微電影一般具有很強的號召力,能夠感染人民大眾,宣傳片應當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拍攝,要調動大眾的興趣點,對他們產生吸引力。還應當制作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圖書,圖書應當針對不同的人群制作不同的形式,例如對學生,圖書內容應生動有趣,必要時加入一些插畫內容,這樣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8]。

三、結語

基層文化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化館應當發揮出自身的優勢,不斷提升保護質量,運用多種形式提升保護的效果。本文第一部分闡述了文化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職能分析,第二部分從六個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基層文化館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袁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體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基因的保護[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22(1).

[2]韋歡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J].包裝世界,2021(5).

[3]周青民,沈碩.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平衡性原則[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22(9).

[4]陳震,王一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文化空間弱化現象分析[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22(1).

[5]王芳.文化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中的作用分析[J].戲劇之家,2021(7).

[6]楊金芳.文化館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勢研究[J].中外交流,2021(2).

[7]劉波.淺談基層文化館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措施[J].速讀(上旬),2017(5).

[8]李建麗.論文化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的作用[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2).

猜你喜歡
基層文化館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新形勢下基層文化館如何開展好群眾文化活動
基層文化館如何在新時期開展群文活動
貴州黔東南侗族大歌傳承與發展新探
文化體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戲傳承與保護研究
試論基層文化站(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
關于揚州口頭文學調查問卷結果的分析
初探河南新鄉鑼鼓樂“小咚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