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空間設計課程多維融合國潮文化的教學實踐研究

2023-07-12 07:13何彥云魯思媛
中國民族博覽 2023年8期
關鍵詞:公共空間教學實踐

何彥云 魯思媛

【摘 要】近年來,隨著民族文化意識的增強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國潮” 進入公共生活,以其為引領的社會審美時尚的變化,使公共空間在文化表達和數字藝術表達層面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谛袠I的發展背景,高校公共空間設計課程也應適時進行教學改革,充分發揮高校教育服務文化發展的功能,以藝科文交叉融合為教學理念,將國潮文化滲透到專業課教學中,與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實施等方面有機結合,通過課—賽—展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跨學科跨文化思維轉化和設計表達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文化歸屬感,并為數字設計時代培養藝術審美與技術并重的復合型應用型設計人才。

【關鍵詞】公共空間;國潮文化;教學實踐;多維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8—200—03

一、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現狀

(一)對課程的介紹

《公共空間設計》屬于環境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是一門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和專業素質并重的課程,與后續實踐課程、畢業設計和實習任務密切相關。是培養學生掌握室內設計規律、提升綜合設計素質和設計思維的專業課。課程以實踐為主,在理論和技術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學生的項目設計能力。課程主要采用項目化教學方法,在項目實踐過程中增強學生獨立的設計思維和設計能力,秉持人文關懷的設計思想,梳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二)目前的問題

經過多年的建設,公共空間設計課程在我校已經有了一定的建設基礎,但仍有幾個問題值得深思。一是文化和思政內容上缺乏主題性,多以"宏觀理論"為主,缺少與學生認知的交集,缺乏對學生思想上的引導作用,導致學生對專業知識以外的隱性素養重視不夠,這不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二是課程實踐項目不貼近行業,虛擬項目缺乏實際指導意義和可持續性的轉化,導致學生對實踐的重視程度不夠。三是在新藝科的教育背景下需要為學生提供跨學科的學習環境,實現知識的拓展和創新思維的提升,以適應創新設計3.0階段的發展?;谝陨蠁栴},公共空間設計課程開展多維度融合國潮文化的教學實踐研究,以數字藝術為表現形式,探索課程在設計、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方面的交叉融合。培養具有跨文化視野、跨學科基礎和創意創新能力的新時代環境設計人才。

二、國潮文化

從2010年至2022年,國潮從1.0時代發展到3.0時代的“新國潮”。它的范疇不僅僅是國產品牌領域,更是文化和科技的全面崛起和繁榮。其中,對文化和科技的關注度提升最為顯著,儼然成為國人引以為傲的新領域?!皣薄蔽幕w的范圍廣,蘊含豐富的文化符號、形象和理念,消費或宣傳帶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產品成為許多年輕人表達情感、彰顯個性的重要方式。

Z世代是引領國潮新勢力的主力軍,他們對國潮的興趣集中在文創產品、影視或國潮主題的空間場所等,并逐步蔓延至電子智能設備等高科技領域。隨著大眾的關注度不斷提升,集餐飲、商業、娛樂、文化藝術等空間于一體的國潮文化設計案例不斷涌現。為了實現新國潮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為國潮文化營造一個良性的發展空間,以Z世代的教育為突破口,以年輕群體為對象,擴大國潮文化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育中的滲透力和影響力。環境設計專業核心課程公共空間設計的特點是為生活、娛樂、文化等社會活動創造有組織的空間,同時兼具地域文化和內涵屬性,這與國潮的文化屬性不謀而合。

三、國潮文化符號多維融合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的路徑

(一)課程的核心目標

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的核心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公共空間設計理論知識,在專業的綜合素質上得到提高。課程以文化為切入點對課程目標進行重塑,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一是增強審美能力和人文底蘊,提升對民族時尚文化的鑒賞能力;二是加強設計思維和設計能力的訓練,對文化符號的解構、重構和設計改造能力,對文化的感性認知上升為理性認知;三是提高實踐技能,以國潮文化為主題,與設計、文化、藝術與科技元素有機結合,進行項目實踐。良好的審美認知能力是設計能力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開展實踐訓練,以強化設計思維,促使學生養成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和獨立的思辨能力。

(二)課程的教學內容

1.深度挖掘課程內涵

在教學內容的深度上,首先,以公共空間課程的內容為主體,從專業層面深入挖掘課程的核心知識的內涵外延。學生應了解行業動態和熱點信息;掌握公共空間的概念、設計原則及要素;明確公共空間的功能構成;掌握項目設計方法和流程。其次,探討公共空間的文化屬性和內涵。從課程核心目標中的人文底蘊層面出發,嵌入國潮文化知識點,梳理國潮文化與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分析國潮文化在公共空間中的表達形式,加深學生對國潮文化精髓的解讀。通過案例詮釋品牌故事、工匠精神和民族文化,使學生在增加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審美情趣,深化人文積淀。再次,課程內容的組織應實現理論知識與感官體驗、實地體驗與項目實踐相結合,加深學生對公共空間、國潮和文化符號的感知和認知。最后,要注重項目、文化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結合,拉近教學與學生的距離,進而體現國潮文化在當今時代的意義。

2.橫向延展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橫向延伸主要體現在與行業和專業課程體系之間的聯系。目的是拓展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體系。行業層面有知名建筑設計師、室內設計師等行業領軍人物以及現在炙手可熱的元宇宙國潮設計師;行業案例如tx淮海、新天地、國潮藝術主題街區、各種國潮主題空間等;行業展覽動態如敦煌光影藝術展、國潮文化活動等;線上平臺上的國風文化輸出作品如只此青綠、只有河南等優質案例以及元宇宙國潮設計案例。以上行業動態用以拓寬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

1.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中注意教學輸出與輸入的雙向互動。課程內容分為認知、記憶、應用和擴展四個模塊。根據不同知識的特點,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課程采用“教—學—練”的螺旋式上升模式,使學生在“理解—思考—研究—執行”的探究式學習模式中,將專業知識內化,形成個性化的理解并加以應用。

認知模塊和記憶模塊主要內容是公共空間的概念、設計原則和方法,以講練結合教學法為主,輔助案例式教學和調研法。課程過程組織為“導入—講授+案例—實踐+講評—總結”。選取時下流行的國潮主題空間設計案例,了解最新的國潮文化表達和設計手法。案例素材來源不限于設計網站,可擴展至小紅書等平臺軟件或其他app。線下調研國潮主題相關的文娛、餐飲、專賣店、主題展示展覽等空間,通過實地考察,現場體驗并感受空間的表現效果和文化氛圍。

應用模塊主要內容是課程項目設計實踐,以項目教學為主,穿插講授和一對一指導法。在項目立項階段,結合國潮文化相關的競賽或校企合作項目,確定項目目標,分解項目任務。過程采用“任務—計劃—實施—評價—總結—展示—分享/轉化”的模式,通過信息化教學手段,讓學生在真實的項目情境中感受、體驗并付諸實踐,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設計思維。

擴展模塊主要內容是公共空間的項目實施和項目管理。采用現場教學法和研討式(探究式)教學法。內容分為施工組織設計、施工管理和項目交付三個階段,是項目藍圖轉化為項目實體的重要階段,是工程項目生產經營的保證。項目管理和實施所涉及的內容更加系統,與專業崗位密切相關。教學過程采用“實地調查—研討深化—遷移應用”三個階段。經過考察項目施工現場這一過程,得以驗證方案設計的合理性,并在后續的設計中持續完善。

2.教學手段

公共空間設計課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一是借助智能化教學設備和工具、教學輔助軟件等,實施現代信息技術與線下課程教學深度融合的措施。智慧課堂作為一種現代教學手段在提高教學質量、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和“一對一”個性化教學方面具有很大優勢。二是利用網絡在線教學平臺,用于發布教學課件、上傳資料、發布學習任務、作業等,以及課堂教學中的簽到、搶答、課堂測試、課堂小組討論、學習動態跟蹤、教學評價等教學活動。最后是拓展課程資源如微視頻、圖形圖像、VR虛擬仿真等媒體素材,深化課程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的結合。

四、教學實施

(一)“藝科文”交叉融合的教學理念

“符號”是對國潮文化的凝練和概括,是對國潮文化印象的“符號化”建構和“二次”創新。課程實施中,要根據公共空間的功能和文化內涵,對國潮文化進行符號化提煉,并結合現代設計手法,對國潮文化中的主題形象、造型、色彩等物質文化元素和視覺元素進行凝練和再設計,并借助交互、信息、智能等設備,通過虛擬現實、VR全景和多種計算機輔助設計設備呈現,塑新國潮文化的符號識別特征,使其符合現代審美時尚的需要。

(二)交互+體驗+實踐的教學過程

公共空間設計是一門綜合性的實踐性課程。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除了傳統的知識講解外,還采用了過程互動與體驗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這種形式可以優化教學組織,突出教學的重難點。過程交互體現在課程的理論知識模塊中,通過師生互動和生生互評加深學生對空間和文化的理解。體驗實踐體現在課程的項目設計部分,讓學生參與公共空間的整個案例設計和項目實施中,將其對專業知識和文化的體驗與感受轉化為理性設計,通過專業技能來表達和呈現,最后在項目實施中進行驗證和改進。

(三)課賽展的教學模式

1.課賽

將設計賽事引入課堂教學,以學科競賽為中心開展課堂教學組織?!罢n賽結合”的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四項原則:一是競賽主題的選擇應與課程標準保持一致,以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二是專業競賽標準應具有較高的社會認同或行業認同度,能反映行業發展水平。第三,競賽評價指標需要滿足教學理論評價和社會實踐評價的雙元制標準,且具有良好的專業指導作用。第四,競賽周期與課程計劃緊密一致。行業協會、企事業單位定期舉辦的大賽項目中會設立多個板塊,可以選擇文創板塊或企業命題板塊。另有專題設計賽事如文創設計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設計大賽等,這與課程的國潮文化主題非常吻合。往期的課程已經實行了“課賽結合”的教學模式且教學效果得到印證。

2.課賽展

實施過程如下:第一步是提前設定展覽要求:以國潮文化為主題,深入挖掘中華美學精神和氣質,重塑文化符號,并注重文化符號的時代性、流行性和國際性,也可以設計和制作國潮文化符號衍生品。第二步是明確作品的呈現標準,學生按要求展示。第三步是確定作品展示的平臺,展覽靈活采用線上展覽、線上+線下或者線下實物展的形式進行,教師負責分階段指導、組織、策劃、實施。最后,展覽作為課程考核標準之一,測試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綜合應用能力。

五、考核與評價

具體內容如下:(1)過程評估重點是參與程度,即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互動程度、參與感和完成度。(2)內容評估主要是對課程四模塊(識記、理解、應用和拓展)的掌握、理解、應用與拓展能力。(3)展示評估指的是學生課程成果的全方位呈現,驗證學生的專業認知和設計表現方面的能力。學生對公共空間理論知識的掌握、對國潮的理解、對文化在設計中的轉化表現等,通過圖文信息予以充分呈現。課程展覽也便于學生之間的交流、總結和評估。

六、結語

作為環境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公共空間設計必將順應時代的發展,及時轉變教學思路,踐行藝科文交叉融合的教學理念,把國潮文化多維度融進教學中,通過課賽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以數字媒體藝術為表現手段,提升學生的設計和藝術創作能力。同時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立足點,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以及跨學科跨文化思維的轉換能力,為數字化時代培養優秀的復合型應用型設計人才。

參考文獻:

[1]徐晶.傳統文化通識課程體系構建與應用研究[J].大慶社會科學,2022(3).

[2]吳茜茜.基于核心素養的家具設計課程多維融合思政教學模式初探[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10).

[3]朱玉凱.地方本科高校環境設計類課程“以賽促學”教學方法探究——以《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9(17).

[4]伍堅.設計展覽模式下的藝術設計學專業課程教學探索與實踐[J].學園,2018(35).

[5]秦學軍.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的項目化教學[J].文教資料,2018(33).

★通訊作者:魯思媛

作者簡介:何彥云(1989—),女,漢族,河南新鄉人,碩士研究生,講師,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為環境設計。

猜你喜歡
公共空間教學實踐
城市更生的公共空間:香港舊城華人歷史街區的保護發展經驗
關于漢畫像石圖形符號在公共空間中的作用摭談
廣西南寧市金湖廣場使用狀況評價
現代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像素藝術探究
“物”化的空間
儒學轉型與民間社會的新維度
基于三維軟件和云班課APP的機械設計課程教學實踐
中職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反思
中職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改革與反思
淺論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