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技術賦能鄉村生態振興的路徑探析

2023-07-13 23:55尚婷
廣西農學報 2023年2期
關鍵詞:數字技術鄉村振興

尚婷

摘要:數字技術賦能鄉村生態振興是數字經濟與鄉村振興兩大國家戰略相互融合的交匯點,利用數字技術推動鄉村生態振興是不可阻擋的趨勢。數字技術對鄉村環境治理、鄉村生態資源、鄉村生態產業、鄉村生態公共服務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賦能過程中存在數字基礎設施不完善、生態環境數字監管模式缺失、信息化數字化人才匱乏等問題,應通過完善農村信息基礎配套設施、搭建生態管理云平臺、建立鄉村生態數字人才支撐、推動生態產業數字化轉型、生態風險治理智能化等措施,將數字技術與鄉村生態振興深度融合,激發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促進農村生態可持續發展,從而協調推進數字技術與社會生態文明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數字技術;鄉村生態振興

中圖分類號:F323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3-4374(2023)02-00-06

Path Analysis of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ing 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Shang Ting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College),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China】

Abstract: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s 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two national strategies of digital economy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t is an irresistible trend to apply digital technology to promote 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Digital technolog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ur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rural ecological resources, rural ecological industry and rural ecological public service. In the process of empowerment, some issues are existing, such as imperfect digital infrastructure, lack of digital supervision mod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ack of information and digital talents, etc. In view of the issues, the rur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supporting facilities are improved, the ecological management cloud platform is built, the rural ecological digital talent support is established,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cological industry is promoted, and the intelligentization of ecological risk management is analyzed. Digital technology will deeply integrate 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stimulate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logy, so as to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soci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digital technology, 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1]。加強鄉村生態振興是實現“五個振興”中的重要一環,是鄉村振興重要的支撐點,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舉措。數字鄉村建設是“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最近,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聯合啟動了《數字鄉村建設指南2.0》的起草工作,為鄉村建設提出了新方向:圍繞信息基礎設施、鄉村建設治理數字化、鄉村公共服務數字化、智慧綠色鄉村等方面,進一步完善相關內容,更好地指導各地建設數字鄉村,發揮數字技術的助推器作用,為實現鄉村生態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有力支撐,培育綠色鄉村生態發展新態勢,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1 數字技術賦能鄉村生態振興的意義

1.1 促進鄉村環境治理高效化

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美麗宜居的鄉村,是實施鄉村生態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事關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事關廣大農民福祉,事關農村社會和諧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1],把生態環境擺在至關重要的位置。近年來,我國各省市區以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為契機,堅持以數字化建設為重要抓手,注重推進大數據互聯網與生態環境治理深度融合,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全面進行生態環境資源整合化管理,實現生態環境由治理到智理的轉變,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水平。應用數字技術可以高效化地治理鄉村環境,依托鄉村環境綜合管理平臺,全方位、多渠道進行數據整合,打通生態環境橫向到縱向的系統連接,構建鄉村生態環境數據系統。借助“互聯網+環境監管”模式,加強鄉村生態環境的及時監控與預警,實現鄉村環境監管精準化。[2]通過整合分析數字化大數據,借助環境監測系統,有利于掌握鄉村廢水排污數據、空氣污染狀況、治理設施等情況,對產生的數據進行評估,在應急狀態下可以預判環境質量,找出鄉村污染源,并通過分析數據,為環境污染治理提出科學化方案,大力推進數字鄉村環境標準化建設,促進鄉村生活環境治理工作的高效化、數字化、智慧化。

1.2 助力鄉村生態資源數字化

鄉村產業興旺的關鍵是利用好農村的生態資源,只有將農村的生態資源價值化實現形式創新,才能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壯大集體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通過運用數字技術、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信息,全方位、全系統、全過程規劃與設計鄉村生態資源,因地制宜實現鄉村生態資源價值最大化,健全生態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提高資源配置科學化水平。運用數字技術,既可以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又可以開發利用當地資源,拉動鄉村生態資源轉型升級。利用現代互聯網數字技術,通過數據采集、加工、傳播手段,將各種數據用多媒體數字設備轉換成數字信號,加強對鄉村旅游資源的宣傳,最大限度促進鄉村旅游生態資源的利用與經濟發展,催生數字化茶館、智慧農業旅游、數字鄉村民宿等,實現內循環,一定程度上解決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體驗空間,給鄉村留下修養生息的時間與空間。

1.3 提升鄉村生態產業智能化

“十四五”時期,面對生態發展的高標準高要求,生態產業從傳統型向智能化轉型,加強5G、大數據、區塊鏈等互聯網技術在環保領域的運用,對實現生態產業高質量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1]。我們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前提下,推進鄉村生態產業化與鄉村產業生態化融合發展,促進農村生態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產業振興與農民致富。

數字技術的運用有利于推動生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數字技術創新了產業生產方式,改造了鄉村傳統產業,一方面將數字技術融入生態產業中,實現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生產的數字化、智能化,提高農村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催生了新興產業,打破了產業之間的邊界,促進產業向數字化趨勢轉變。

1.4 提高鄉村生態公共服務數字化水平

加強鄉村公共數字化服務體系建設,有利于促進農村生態環境發展。提升鄉村居民生產生活水平,必須擴大鄉村生態公共服務供給。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環保意識的增強,農民對消費的需求層次更高、范圍更廣,對鄉村生態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也有了新的期待。應堅持生態優先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水平,高標準高質量建設現代田園鄉村,塑造鄉村獨特風貌,加快完善鄉村數字基礎設施,用優美的鄉村環境、優質的公共服務吸引人氣。當前,一些鄉村存在“垃圾圍村”“垃圾滿地”等現象,表面上看是鄉村廢棄物分類管理能力較弱,更深層次上則反映出鄉村生態環境公共服務供給的不足或缺失。數字化智慧管控環境平臺,平臺配備有高清晰的監管視頻設備,可對建成的垃圾分類站以及垃圾中轉站進行監控、事件調查和傳輸等,并對垃圾轉運車安裝GPS定位,實現對垃圾分類情況的全方位了解,提高鄉村生態環境服務產品的有效供給,提高居民的幸福生活質量。鄉村作為自然災害的重點保護區域,運用數字技術分析數據,可以強化與氣象部門、應急管理部門、交通運輸部門的聯系,盡快獲得自然災害水災旱災泥石流等信息,最大限度將自然風險消滅在萌芽里,減少群眾的損失。

2 數字技術賦能鄉村生態振興的困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了快速發展,農村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如建立了貫通省、市、縣、村的四級網絡體系。[3]數字技術在鄉村生態中取得了環境治理高效化、資源數字化、產業智能化、公共服務數字化等一系列成效,但在農村數字化生態建設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2.1 鄉村生態數字基礎設施不完善

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提出加快建設數字鄉村和鄉村信息基礎設施。[4]基礎設施建設是數字鄉村建設的關鍵所在,是推動鄉村生態振興的重要保障。

鄉村生態數字基礎設施提升對于保護鄉村環境、提升鄉村精神風貌、提高村民幸福指數等具有重要意義。鄉村生態基礎設施包括排水系統、地區能源供給、土地種植中土壤活力和土地滲濾系統等。維持鄉村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與生態活力是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要求。當前,我國鄉村生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已取得重要進展,全國行政村通光纖、通4G比例大幅提高。在政府、社會和企業的共同參與推動下,鄉村智慧互聯網設施不斷完善,農村生態環境監測平臺設施逐步建立,數字技術在排水系統和土地種植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為鄉村生態產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國鄉村生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還面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特別是偏遠地區村落,數字基礎設施比較落后,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成本較高,使得許多農民對互聯網信息的獲取與傳播比較滯后,農業信息技術得不到廣泛傳播,已經成為影響偏遠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

2.2 鄉村數字生態環境數字監管模式缺失

環境監管是鄉村生態振興的重要保障,目前對于鄉村來說,很多縣級行政區還沒有成立環境監管機構,環境監管機構的發展還不是很完善,難以實現全過程、全領域、全覆蓋。農村種植植物需要大量的化肥與農藥,這些化肥農藥含有大量污染環境的藥物,難以揮發和降解,不合理使用會對土壤造成污染?;S的水污染比較嚴重,農村家庭垃圾處理不到位等都是生態環境部門日常重點管理的內容,但監管部門對于鄉村水污染、土地污染源、空氣污染等信息的獲取速度慢、精準度偏低。對污染環保監管主要靠定期巡查,監管效果主要取決于工作人員的經驗,缺乏具體科學的數據信息支撐。傳統人工監管和數字智能監測系統相比,人工監管所檢測的數據會因為時間、條件等情況的不同而產生差異,使檢測結果可能存在誤差;有效的監管預警手段缺乏,增加了工作人員判斷污染源耗費的精力,降低了監管效率,加強對鄉村污染排放量的智能化控制任重而道遠。

2.3 農村生態信息化數字化人才匱乏

當前,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很多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農村人口呈現老齡化、空心化趨勢。數字鄉村建設是對人才的能力要求很高,數字化鄉村生態振興需要精通網絡技術的數字人員,需要對農村經濟有一定的了解,可以為廣大農戶解答問題。農村生態數字化人才短缺,缺乏新一代具有農業技術、數字素養、管理經驗的新主體農民。新型生態農業經營主體大多文化程度偏低、種植與養殖技術有待提高,年齡大部分在50歲以上,年輕人對農業經營興趣不高,生態農業經營主體技術水平不高,農村產業鏈條薄弱,管理經驗不足,不能充分適應中國式現代化農村發展要求。目前農村數字化生態人才建設有很大的缺口,盡管這幾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振興農村,比如“三支一扶”、特崗教師招聘、農計推廣等政策,使農村人才初步得到了初步緩解。[5]特別是國家每年都會選派一批選調生下基層任職,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撐,由于鄉村具體設施的限制,鄉村的人員流動仍然很大,農村產業發展得不到很好銜接。

3 數字技術賦能鄉村生態振興的實踐路徑

3.1 數字化強“質”,完善農村信息基礎設施

3.1.1 加強農村通訊網絡建設

完善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優化農村千兆光纖網絡、基站布局,擴大移動信息通信5G網絡覆蓋面,進一步加強農村通信網絡建設,與鄉村振興實現有效銜接,為助力數字農村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加快農村遙感衛星等基礎設施建設,發揮遙感衛星在農作物和植物可再生資源評估與監測、自然災害和環境治理監測等的作用,探索創新農業工作方法。

3.1.2 建立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

推進綠色農產品全產業一體化大數據建設,加強數字化技術管理,積極探索綠色農業農產品信息化平臺應用。發展智慧農業平臺,通過數據監測系統加強對生態環境的分析,增強投放農業種植種類和區域的針對性,并根據種子需要的氣溫與光照運用各種執行數字設備,實現對農業生長生態環境的數字化控制管理,減少農作物生長旱災水災等災害的影響。構建智慧農業氣象平臺,用數字技術了解蔬菜水果生產情況及農作物生長所需的氣候條件,并提供及時的天氣預報與氣象災害預報,減少農民損失,為鄉村農業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3.2 數字化強“管”,完善監管模式,搭建生態管理云平臺

以數字技術為指導,建設數字化生態要素數據庫,可以提高居民對環境污染的認識程度,加強對能源消耗的控制與管理,強化環境污染指標分析,提高鄉村能源利用率,更高水平建設農村生態文明。

3.2.1 建立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管理平臺

生態文明建設管理平臺是采取“數字技術+綠色生態”模式,涵蓋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眾多要素,旨在實現綜合信息化資源整合、數字化數據共享、科學化管理決策的新平臺。福建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是全國第一個省級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該平臺通過互聯網登入進行監管應用,形成分析決策指揮一體化,初步實現了環境監測、環境監管和公眾服務一體化的數據信息體系。在此基礎上,鄉村可以利用數字技術優勢,建設生態管理云平臺,積極利用衛星遙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數字技術,推進實時、移動、遠程監管,提高生態環境監管工作精準化和智能化水平。

3.2.2 探索鄉村環境監管新形態

用數字技術通過圖像識別精準定位快速準確發現環境問題并進行風險評估,包括綠色農業基礎設施、農作物監控和管理、農村污染防治,解決數字技術、鄉村農業生態治理、鄉村污染防治等環節存在的問題,實現對各個環節全過程的聯系,實現對農業農村全面監管,加強鄉村污染環境防治,解決環境突出問題,大力提升鄉村整體生態治理效能,不斷探索鄉村生態環境監管的新形態,用技術監管、用技術賦能、用技術出效能,推進鄉村生態治理高質量發展。

3.3 數字化強“智”,建立鄉村生態數字人才支撐

科技雖然是數字鄉村發展的核心要素,但歸根到底還是人才的競爭,數字人才是強農興農的根本,是鄉村生態系統建設的要求,要充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與潛力。當前階段,農村現代化數字人才結構性短缺是阻礙生態轉型的重要問題,應激活農村人力資本,讓農業人力資本實現價值最大化。[6]

3.3.1 建立本地區的人才數據庫,用好“源頭水”

充分發揮本地區種植養殖能手、民間“土專家”、鄉村賢達人士[7]等作用,幫助居民長才干;有針對性地加強對本地區大學生的培養,在本地高等院校增設農業生態、數字技術等專業,加大相關領域人才引進力度,培養數字化人才隊伍,同時積極做好本地區人才回流工作,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開展創新創業活動。農民是新時代農村的代言人,要建立生態農業培訓中心,加強對外出務工返鄉人員創業培養,做到培訓內容多樣化、培訓方式靈活化[8],培養一批懂農業、懂生態、懂技術、有能力的“新農人”,激發鄉村生態振興的動力;同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將科技學者請進農村大學堂,讓“經驗+科技”為鄉村生態助力,以人才力量擴充鄉村綠色發展的后備軍。充分挖掘本土地區人才資源,把他們對家鄉的熱愛轉化為推動地區發展的動力,為家鄉發展賦能添力。

3.3.2 創新人才新平臺,探索數字化智能化產學研一體化

構建“政府+科研院所+農村合作社”農村經營模式。政府的優勢是搭建新平臺,當地企業的優勢在于提供產品的研發動力,高等院校的優勢在于提供技術幫助與人才儲備,三方形成合力,打通產學研創新的新渠道。在生產、科研、教育不同分工中,實現資源優勢整合協同運行,在數字研發與農村生態保護、農村能源利用、農村產業孵化等方面進行新探索。針對鄉村的產業特點和需求,政府要加強與各知名高校知名企業的合作,注重數字人才的引進與開發[9],促成合作項目聚集科技創新成果,為鄉村注入新動能,打造理想性人居家園,護航新農人成長。

3.4 數字化強“建”推動生態產業數字化轉型

3.4.1 數字技術助力鄉村第一產業發展

農業種植研發是涉及眾多學科的產業,構建高質量的技術產品體系必須加大對產品的技術創新投入,把數字化貫穿農產品生產各環節。農業種植階段,數字化可以改良培育農田,促進植物吸收營養,助力鄉村生態環境改善。根據大數據對當地土壤成分的測量,對農作物土壤進行肥料改換,通過科學的溫度與濕度測量,對農作物實現節水節肥效果,減少對土地的化學污染。在種植中,針對不同生長階段用數字技術調整水、光照時間、肥料等的指標,調制農家肥,減少土壤和水的污染。產品采摘后階段,采用數字技術處理,如何進行保鮮并解決產品環保問題,涉及供應鏈技術、保鮮技術、數字安全運輸問題。產品銷售階段,數字時代對產品的銷售核心是要綜合利用互聯網技術從線上到線下,滿足消費者對綠色食物的需求,用數字化技術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一體化,促進鄉村生態有機農業發展,提高農業生態產品附加值,讓它將成為未來生態農業發展的新方向。

3.4.2 數字技術促進鄉村循環農業模式發展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結合鄉村實地情況,全面數字化賦能,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建立綠色生態企業,在鄉村綠色生態的基礎上創造新的優勢企業。建立循環農業生產模式,形成山-水-農一體化生態系統。強化流域生態屏障建設,建設美麗生態宜居鄉村。山水湖泊湖海作為國家寶貴的生態財富,鄉村應利用沿江流域或者靠山資源優勢,形成集約型大規模的生態空間,山種林、水養林,山腰種農或者養畜放牧,山林農復合型大規模型綠色農業示范基地。要重點引導山區流域的農民家庭建設綠色農產品基地,延續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活環境,實現共同富裕的生態型發展。[10]構建低碳農業生產模式,合理利用農業廢棄物資源,推動農業生態發展。樹牢綠色生態觀念,推進排污減碳,農村以往大量的家養禽類的糞料、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大部分都會被焚燒,或者丟棄處理,造成資源浪費和空氣污染,要利用數字化技術加強廢棄物全量化處理,融合綠色理念[11],引入工業生產理念,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推動傳統的農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轉向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12],促進鄉村循環農業模式發展。

3.5 數字化強“治”,推動鄉村生態風險治理智能化

堅持綠色治理生態模式,首先要樹立“污染控制、生態保護、風險防范”的現代社會生態風險治理意識,系統分析鄉村生態存在的風險挑戰。[13]

3.5.1 以數字化優化生態風險治理

在風險治理平臺上建立數字化生態環境全要素。加強鄉村大氣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體廢棄物防治等生態風險數據分析和整合,構建跨部門一體化、綜合性生態資源、融合治理平臺,強化對農村水、大氣、土壤等污染的防治[14],實現橫向到縱向、點到面的治理,有效保持數據的時效性,為生態風險治理爭取時間,提高生態風險治理成效。

加強數字化技術多元主體協同運行,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理順職能部門之間的關系,解決部門之間相互交叉、分工不清的問題,促進橫向職能部門運轉,促進部門之間互聯互通,加強生態風險的監測與信息共享,推動鄉村生態風險治理智能化。

3.5.2 以數字化提高生態風險治理效能

在生態風險治理流程上,以數字化優化生態風險治理。鄉村大多位于山地丘陵地帶,它既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帶來了紅利,但同時也制約了農業發展,增利去弊,保證鄉村生態安全是數字化生態治理的重點目標。我們要運用丘陵山地綠色保護科學利用的理念,發揮兩者協同效應,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利用生態管理平臺對丘陵地區進行生態監測與數據評估,構建全過程的生態風險治理平臺。[15]充分運用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現代技術,建立鄉村生態治理的監測系統、預警系統[16],加強災前監控預警,通過云計算分析提高風險發現與處置功能,提前感知生態環境的變化,判斷風險發生的區域與成因,為風險治理提供數據支撐。強化災中風險的精準把控,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風險治理能力。強化生態治理責任,防止生態風險再發生,開展植樹造林,最大限度避免發生水土流失和地質災害。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 —— 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3-01-05]. http: //www. 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57211685.htm.

[2]徐佳慧. 數字鄉村助推鄉村生態振興的困境與對策[J]. 福州黨校學報,2021(1):56-59.

[3]周芬芬,岳好,熊春林. 農村數字化生態文明建設研究[J]. 中外企業家,2015(31):8-10.

[4]2022年:聚焦數字鄉村[J]. 中國信息界,2022(1):18-19.

[5]朱有慧,黃智剛.數字鄉村建設與廣西鄉村生態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策略探析[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13):106-109.

[6]薛楠,韓天明,朱傳言. 數字經濟賦能鄉村農業振興:農業平臺生態系統的架構和實現機制[J]. 西南金融,2022(3):58-67.

[7]張兆成.論新鄉賢出場的法治基礎、治理體系與運作過程:一種法社會學視閾下的鄉村治理新路徑探微[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100-115,124.

[8]王政武,趙美榮,陳春潮.后脫貧時代構建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的現實困境與戰略轉型:基于廣西的考察[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7(5):64-75,13.

[9]張忠文.新發展形勢下以數字鄉村建設賦能鄉村全面振興問題研究[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15(4):43-49.

[10]王霄,趙秀鳳.碳中和背景下中國鄉村能源轉型的學理思考:基于馬克思主義正義觀視角[J].改革與戰略,2022(1):13-23.

[11]程惠霞,胡海峰,曾玉藤.普惠金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動力機制與行動路徑:基于日本經驗的啟示[J].改革與戰略,2022(3):77-89.

[12]祝林林,紀志耿.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改革與戰略,2023(1):70-80.

[13]胡健.生態風險治理數字化改革的路徑探析[D].中共浙江省委黨校,2021.

[14]張鵬,劉承.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邏輯機理與實現路徑[J].改革與戰略,2021(7):88-97.

[15]魏學文.黃河三角洲生態治理的數字化路徑研究[J]. 濱州學院學報,2022(4):70-76.

[16]王政武,郭雅玲,陳春潮.以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邏輯內涵、現實困境與政策框架[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2):12-25.

(責任編輯:陳潔麗)

猜你喜歡
數字技術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個抓手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數字化技術在高校博物館中的應用
舞蹈創作技術的運用與研究
淺析產業化模式對中國動畫發展的重要性
數字媒體藝術在虛擬展示空間中的應用探究
數字技術在工業電氣自動化中的研究應用
工業自動化中數字技術創新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