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相莊嚴徹法界 梵音流布遍大千

2023-07-13 02:52宋文敬
東方收藏 2023年5期

摘要:佛教造像在約兩漢之際隨佛教傳入中國,隨后很快就被吸收、融合于本土傳統雕塑藝術之中,歷經2000多年發展,形成具有漢文化特征的藝術風格,并在我國發展為漢藏兩大系統。明清時期的佛教造像藝術承襲宋元,在雕塑風格、技術方法和鑄造工藝等方面均體現出較高的藝術水平。

關鍵詞:早期佛教;造像漢化;明清佛造像;漢藏兩系

一、佛教造像在古代中國的發展概況

佛教大約在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傳入漢地,據《后漢書》記載,東漢楚王劉英在徐州建造了中國最早的浮屠祠,并組織信眾進行首次佛事活動以祭祀浮屠,最早佛像可能于此時傳入。永平十三年(70),漢明帝大興“楚獄”,隨楚王南遷的數千流放信徒將佛法傳播到江淮地區?!逗鬂h書》載,漢桓帝“設華蓋以祠佛圖、老子”。東漢末年,丹陽人筰融在彭城、下邳、廣陵間大起浮屠祠,“以銅為人(佛像),黃金涂身,衣以錦采,垂銅盤九重,下為重樓,閣道周回,可容三千余人,悉得讀佛經”,此為我國寺廟內塑造佛像之始。據日本學者水野清一、長廣敏雄考證,目前所見佛像最早實證見于漢式銅鏡。另外,在俞偉超《東漢佛教圖像考》一文中,提及早期佛像有四川麻濠漢代崖墓佛像、四川柿子灣漢墓佛造像、彭山崖墓內陶座上雕刻的一佛二菩薩造像、內蒙古和林格爾東漢墓壁畫“乘象投胎”畫像、連云港孔望山佛教造像等。上述一般被視為早期中國佛教藝術的表現,它們可能只是反映了漢代藝術中對于佛教因素的借用。佛教造像進入中土時,為方便傳播或信徒為了某些目的需求,佛教造像呈現三種樣式:早期佛教藝術、世俗藝術、漢化佛教藝術。大約在公元2至3世紀,隨著佛教僧侶陸續來中土傳法,先后形成洛陽和建業兩個佛教中心,中國佛教造像由此濫觴。

佛教造像藝術在我國發展主要有漢藏兩大系統,在此分別進行簡要敘述:

1.漢傳佛教造像藝術。其在表現手法上借鑒印度犍陀羅、笈多等藝術風格,同時融合中原地區的傳統文化觀念和審美意趣,形成了鮮明的漢文化特色。與藏傳佛像的豐富多變不同,漢傳佛像在講求寫實主義的同時,追求內在的統一和完整,其形態、服飾等均有一定儀軌,標準化較強,形象漢化,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意識。漢傳佛像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反映出漢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價值取向。

2.藏傳佛教造像藝術。其肇始于公元7世紀初,此后一直伴隨著藏傳佛教的發展而發展。藏傳佛教在其形成與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先后吸收了印度、西藏、蒙古和中原內地的多種地域和民族的信仰內容和神祇,這些又為藏傳佛教的形象塑造提供了重要源泉。造像種類繁多、形象復雜多變是其最為引人注目的藝術特色。藏傳佛造像神系較多,主要有祖師、佛(密宗、顯宗)、菩薩、佛母、羅漢、護法、財寶天王等。這些造像各有自己的宗教履歷、宗教功用和象征其身份和宗教功用的藝術形象,彼此間既有聯系又有一定差異,形成完整的藏傳佛教造像系統。

二、淮安市博物館館藏的明清時期佛教造像

淮安市博物館現收藏有10余尊(幅)佛教造像,它們身份各異、形態多變、藝術手法多樣,所用材質也不盡相同,體現出各具特色的藝術風貌?,F從中擷取部分精品進行鑒賞。

明代鎏金彌勒佛(圖1),通高38厘米,銅質,鎏金,一般文物。在不同歷史時期,彌勒佛的形象變化多樣。布袋和尚是彌勒佛本土化的形象,其原型為五代時期后梁高僧,名契此,又號長汀子。布袋和尚待人寬容大度,樂觀豁達,助人為樂,深受百姓愛戴。他的身體肥胖腹大,隨處安臥,常用杖挑一布袋入鬧市乞討,將別人所送之物統統裝進布袋中。他曾說:“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打開遍十方,八時觀自在?!辈即蜕星趭^好學、智慧超群,擅作偈語,常在樸實無華的語言中蘊含著深刻哲理。因其具有各種神通且能應驗,故被人認為是彌勒佛的化身。北宋元符元年(1098),宋哲宗賜號布袋和尚為“定應大師”;崇寧三年(1104),岳林寺將彌勒佛塑像置于寺內,至此,天下寺院開始供奉布袋和尚。

此尊彌勒佛曲腿盤坐一薄毯上,長圓形頭,面部豐滿圓潤,張口含笑,雙眉長線形;鼻梁高挺,雙耳垂肩;身披寬袍大袖,袒胸露乳,身形飽滿,大腹便便;右膝曲起,左腿橫置,雙腳裸露;右手搭在膝蓋上,手捻一串佛珠;左手攥著布袋,袋中裝滿東西,袋子口部有部分物什露出;袈裟隨身體自然起伏,衣褶自然流暢,有“曹衣出水”之韻味。彌勒佛因其慈眉善目,以及慈悲為懷、樂觀豁達的心態,被民間視為吉祥如意、祛除人間煩惱的象征。同時,彌勒佛手中布袋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也逐漸成為人們心中的財神。

明代十一面觀音(圖2),高14.5、寬6.5厘米,銅質,三級文物,其為藏傳佛教造像。6至7世紀左右,密教流行,十一面觀音作為觀音的一種形象開始出現,現天津薊縣獨樂寺、河南洛陽龍門、山西大同華嚴寺等處均供其像。

此尊觀音像為站姿,頭部微低,面容祥和平靜,雙手合十。從肩部分別伸出三只胳膊,手形不一,但左右相對應。華服貼身,衣紋流暢,瓔珞滿身。頭部共有五層,下面三層分別塑三個面,上邊一、二層各塑一只正面像。最上邊飾一寶珠。此尊造像造型準確、形象生動,體現出較高的藝術水準。

明代絞釉陶彌勒佛(圖3),高14、足長18、寬13厘米,陶質,三級文物。在北宋初期,杭州靈隱寺飛來峰布袋彌勒佛是大肚彌勒的鼻祖,發展至明清時期,逐漸演變為漢傳佛教寺院的標配佛像,也是外來佛教造像不斷漢化和世俗化的代表之一。

此尊彌勒佛為陶胎,肉身裸露部位飾白釉,身披袈裟,上飾白、褐色相間絞釉。人物呈正面盤曲腿正面坐姿,頭部肥圓,眉開眼笑,圓頭鼻高挺,咧嘴大笑,兩耳肥碩搭在肩上;袒胸露腹,大肚滾圓;左腿直曲,右腿盤腿橫置,赤腳;左手垂搭左膝蓋上,右邊一裝滿物的布袋,右手攥著系袋子的繩子。整體造型豐滿圓潤、憨態可掬,體現出彌勒佛發展至明清時期愈加世俗化的藝術風格。

清代半圓座文殊菩薩像(圖4),通高16.7、底半徑4.5厘米,銅質,一般文物。此尊為藏傳文殊菩薩像,站姿,立于半圓形正反覆蓮瓣紋座上。身體呈“S”形,頭部左傾,右前視,面帶微笑,雙手擺出說法??;頭戴尖形華冠,兩耳垂部位各墜一圓形飾物;身軀未著絲縷,瓔珞上下纏繞。身體兩側各飾一株曲莖蓮花。文殊菩薩又稱妙吉祥菩薩,為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在佛教中,文殊菩薩被視為三世古佛、七佛之母,文殊菩薩在佛教中是智慧的象征。在一佛二脅侍造像中,其居釋迦佛的左側,與釋迦佛、普賢菩薩并稱為“華嚴三圣”。

清代文殊菩薩像(圖5),寬27、高40厘米,銅質,三級文物。文殊菩薩形象多變,常見的為五髻菩薩,五髻代表五種智慧。

此尊文殊菩薩結跏趺坐于蓮花座上,足心朝天,座下正前方有一回首仰望小獅子;身體端直,頭頂梳五髻;正面像,頭微前頷,面露微笑,慈眉善目;身體右側飾一寶劍,左手持一蓮花,花上橫置一本佛經;身著貼身紗衣,上下披掛瓔珞;右手在上,左手在下,顯示為說法印。整尊造像造型嚴謹寫實、比例適宜,較好地體現出文殊菩薩端嚴、寧靜、祥和的形象特征。

清代白瓷觀音像(圖6),高17.8、底寬6.8厘米,白釉瓷質,三級文物。此尊觀音結跏趺坐于蓮花座上,頭戴觀音兜,面相豐滿,頭形似鵝蛋,微頷首,神態慈祥莊嚴;雙手結禪定印于腹前,手心捧一圓寶珠;天衣覆于蓮花寶座上。

近現代潘天壽《佛壽無量》(圖7),縱80、橫35厘米,紙本,二級文物。無量壽佛又稱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主佛,代表智慧,壽命無限,是凈土宗主佛之一,與釋迦、藥師并稱為三尊。此圖所繪形象前頂部禿頂,環繞濃發,深目高鼻,濃髯卷曲,大耳垂肩。身披袈裟,盤腿端坐蒲團上,右邊放一匣經書,彰顯著淵博學識。此圖脫胎于貫休《羅漢圖》,造型古拙,筆簡意賅,形象呼之欲出。此畫是潘天壽于1945年端午節創作好之后贈送給徐伯璞的。

三、總結

中國的佛教造像是中印文化交流互鑒的藝術結晶。在中國人特有的審美觀念、審美情趣、審美意向指導下塑造出來的佛、菩薩形象,以觀音、彌勒為代表,具有超越時代、超越種族、超越宗教的永恒魅力。中國文化精神和藝術家的追求,是中國佛教造像不同于其他國家與地區佛教造像的根本原因。佛教造像在中國2000余年的發展過程中,經過工匠和藝術家的吸收、消化和融合,逐漸形成了中國式佛教造像風格,使其更易在中國社會傳播和發展。形態各異的佛教造像,其功能主要是作為佛教徒進行供奉和禮拜,因此,佛教造像的發展和流行基本上伴隨著中國佛教的興衰?;窗彩胁┪镳^館藏的這些明清時期佛教造像,體現了佛教文化與我國傳統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反映了我國不同時代人們的精神追求、審美情趣和藝術水平,充分體現出佛教信徒和創造者對佛國世界無限美好的想象和虔誠寄托,它們以高超的藝術水準彰顯出佛造像的藝術之美。

參考文獻:

[1]李亮亮.穿越時空的青銅光芒——青州市博物館青銅佛教塑像賞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2(05):23-27.

[2]王劍著,北郊、淮安市博物館編.釋道金像:北堂藏中原造像集萃[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

[3]王家鵬.藏傳佛教金銅佛像圖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4]金申.金申講古代佛像[M].北京:中國財富出版社,2016.

[5]何志國.漢晉佛像綜合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

宋文敬(1988—),女,漢族,山東泰安人。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2006級本科生,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研究方向:文物研究、展覽策劃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