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雕文物的雕刻工藝與發展

2023-07-13 02:52張玉瑩
東方收藏 2023年5期
關鍵詞:牙雕保護傳承發展歷程

摘要:我國牙雕發展歷史悠久,其雕刻工藝和藝術風格不僅反映出從古至今各個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特征,也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積累沉淀下來的智慧結晶。牙雕文物的背后是牙雕工藝的保護與傳承,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文章結合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收藏的牙雕作品,闡述牙雕工藝及其發展歷程。

關鍵詞:牙雕;雕刻工藝;發展歷程;保護傳承

一、牙雕和雕刻工藝

(一)牙雕

牙雕種類繁多、品種齊全,按其功能可分為兩類:一是主要包括人物、動物、花卉、風景、龍船、牙球等陳設觀賞性裝飾擺件;二是包括名片盒、針線盒、信插、裁紙刀、扇子、印章、文具、首飾等實用器具在內的各類形式。例如,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藏的清代象牙雕游船擺件(圖1),為兩層樓閣式,上層為寬闊的平臺,前置對稱圓球形燈,中置花卉形立桿;下層為船艙,整體鏤空雕刻。船頂一人眺望而立,三人圍在一起高談闊論;船首雕四人,造型各異;船舷兩側人物,或開窗而望,或扶手而立,或閑談賞物;船尾置對稱鋸齒狀旗幟,旗面雕菱形花卉紋;艙內門窗開關自如,并配有木質底座。此船采用圓雕、鏤雕、拼鑲等多種技法,雕刻細膩,造型靈秀纖巧、通透精致。再如清代象牙浮雕人物紋裁紙刀(圖2),長條形,扁體,上部為雙如意頭狀刀柄,略厚,一面以去地浮雕技法表現“市井人物圖”,其中有橢圓形留白一處為定制紋章刻字用,另一面陰刻“萬字不斷頭”紋飾。裁刀下部光素無紋,刀尖輕薄而銳利。刀柄與刀鋒的連接部分鏤雕、陰刻花葉幾何紋。

此外,牙雕套球最具特色,工藝要求極高。廣州牙雕以牙球最為著名,又稱“同心球”“鬼工球”,它是以整塊象牙雕刻而成、從外向內逐層透雕的套疊同心球,每層圓球皆可獨立轉動,并且里外套球均鏤雕有精美繁復的紋飾。牙球在宋代已出現,明代曹昭《格古要論》中就有對牙球的相關記載,其時是3層的套球。清乾隆時期,鏤雕牙球只能做到13層,到了清末民國時期,牙雕套球已經達到25層,近代廣州藝人制作的“鬼工球”最深能夠達到56層。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藏一件清代象牙雕麻姑獻壽柱花卉紋套球(圖3),由大套球、承盤、支架、底座組合而成。此鏤空套球每層均可轉動,球內套球,逐層鏤空,每層厚薄均勻,內層厚約2毫米;外層通體浮雕鏤刻花卉紋,內層均為幾何形、花卉形鏤空裝飾,排列規則細密。底座象牙制,立柱從上至下為金錢紋方轉珠、花卉紋套球和圓雕“麻姑獻壽”,底部刻花卉紋,底座周邊鏤雕龍紋,集浮雕、鏤雕、圓雕為一體。其紋飾精美繁復,造型古典秀麗,牙質溫潤,玲瓏剔透,巧奪天工,是清代牙雕文物中的代表作。

(二)雕刻工藝

牙刻工藝主要有圓雕、浮雕、鏤雕、劈絲(牙絲編織)、鑲嵌(拼鑲)、微雕、透雕、線刻等。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收藏一件19世紀象牙雕庭院人物紋折扇(圖4),由20枚象牙扇骨組成。圓頭,大骨剔地浮雕花卉人物、龍紋。扇面整體采用劈絲淺浮雕技法,多層裝飾。頂部飾以人物和龍紋;中部主體拉絲淺浮雕人物圖,人物形態各異,或亭臺看書,或樹下打趣,或順水行船,相映成趣;邊飾花葉紋,扇背光素。布局嚴謹,雕工細膩。

二、牙雕的發展

(一)產生與發展

牙雕發展歷史悠久,象牙制品最初只是生產生活用具,后逐漸演變為裝飾用具,并占據了牙雕工藝的主導地位。

早在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和大汶口文化遺址中都出土有象牙制品,如象牙筒、牙雕小盅;廣東、福建地區的遺址中也曾出土牙雕首飾和象牙權杖;在我國黃河流域也發現了幾十萬年前的象牙化石及筒、珠等多個品類的牙雕制品。這表明在新石器時代牙雕便已萌芽,以實用器、禮器為主。

商周時期,象牙雕刻盛行,采用鏤刻、染色、彩繪等技法,華美艷麗,象牙成為各諸侯國向天子進貢的主要物品。周代牙雕多為飾品,主要裝飾在家具、戰車及文房用具上??脊懦鐾恋南笱赖窨毯拖笱乐破犯菍映霾桓F,殷墟就出土了象牙梳、象牙碟、象牙杯等實用器。

進入漢代,隨著海上貿易日漸發達,中國大量進口象牙,牙雕制品成為上層階級財富的代表。這一時期的牙雕制品以線刻、淺浮雕為主,并填入顏色,突出紋飾,典雅莊重,簡約大氣,如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象牙印章、象牙算籌等。

(二)日趨成熟

唐代經濟發展繁榮,象牙、犀角等原材料數量增多,牙雕在上流社會里最為流行,部分官員甚至要手持象牙笏板上朝。牙雕制品也被日本遣唐使作為禮品攜帶回國,表明了牙雕在當時的盛行。

宋元時期,大批象牙原料隨著口岸開放得以引進,牙雕造型創新多變,出現了牙雕套球。宋朝政府文思院中專門設有牙作部門。此時的作品雕刻風格典雅飄逸,以山水、花鳥、人物、神話為題材。

到了明代,牙雕作品多為陳設裝飾品。明代官府中,“御用監”下設有“象牙作”,主要為御前制作所需的牙雕制品。明代早期,牙雕多以人物為主,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后隨著海禁的逐步解除,海上經濟迅速發展,稀缺的象牙原材料得到大量補給,再加上明代手工藝的進步,推動了象牙雕刻的發展,其顯著特點是隨材取形,但體量不大。

(三)鼎盛時期

清代,我國牙雕藝術發展到鼎盛時期,以康、雍、乾三朝最為突出??滴跄觊g的牙雕作品風格以古樸典雅為主,有著濃厚的文化氣息;雍正時期的宮廷牙雕作品多為形體較小的賞玩和文房用具,精巧秀雅,并確立了以江南牙雕為基礎的“內廷恭造樣式”,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乾隆時期的牙雕不僅融合了南北牙雕藝術,還創新發展了多層鏤空、象牙嵌色、牙絲編織等技藝,達到了中國牙雕藝術的頂峰。如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藏有一件清代象牙單面鏤雕開光亭塔山水圖扇(圖5),它由64檔象牙扇骨構成,兩支大骨剔地高浮雕橢圓開光花卉、山水風景;扇面拉絲淺浮雕九層裝飾。頂部飾一周花卉紋;中部以橢圓形亭塔山水開光為中心,飾一周圓形開光花卉紋,輔以幾何花卉紋;紋飾以圓珠帶狀紋相隔,扇背光素。這把帽章扇按形制和尺幅來看,屬乾隆末期(約18世紀90年代)流行的款式。此扇通體牙絲鋪地,細如發絲;紋飾疏密有致,連綿鋪展整個扇面,繁而不亂,是外銷象牙扇中的精品。清代初期,象牙雕刻工藝延續明代傳統,雕刻技藝繼續向前發展。清代中期以后,象牙雕刻工藝風格逐漸繁復瑣雜,其來源主要有宮廷和民間(地方官員進貢)兩類。宮廷集中在如意館和造辦處下設的“牙作”,宮廷牙雕作品題材多為花鳥、人物、風景等;鴉片戰爭以后,宮廷牙雕發展逐漸衰敗。民間象牙雕刻集中在蘇州、廣州、北京等地,其種類繁多,包括飾品、文具、生活用具等。

清代及之后的牙雕,在技法上主要分為南北兩派,南派以廣州制品為代表,作品風格較為寫實,以裝飾品為主,包括折扇、簪子、文玩、樓船、西洋棋、牙球、象牙席等,著重雕工,精鏤細刻,牙質瑩潤,玲瓏精巧。廣東牙雕以象牙套球、象牙編織(象牙劈絲技術)最為著名。北派以北京的傳統雕刻為主,華麗富貴,莊嚴典雅,主要是宮廷制品,多以仕女人物、山水、花鳥為題材,在康熙、乾隆達到頂峰,至道光、咸豐后逐漸消亡。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藏有一件清代牙雕白菜擺件(圖6),白幫、綠葉、黃心、褐根。菜葉層層相疊卷翹,紋絡雕刻細膩。白菜前部爬有一只綠體蟈蟈,旁靜臥一只瓢蟲,白菜下部附有一枝野花。此作品造型生動形象,將圓雕、染色融為一體,展示了高超的技藝。

三、牙雕的保護與傳承

(一)牙雕的保護

2006年1月,象牙雕刻工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在禁止象牙原料及制品國際貿易的大環境下,牙雕行業舉步維艱,但同時國家對于“來源明確、傳承有序”的珍稀牙雕作品依舊采取了保護政策,并明確指出象牙雕刻技藝需要傳承下去。

牙雕文物易受溫濕度、光照、空氣污染等影響,要嚴格控制保存環境,溫濕度應常年控制在溫度20℃—24℃、相對濕度45%—55%。象牙忌干燥和溫度突變,變化太大會導致開裂、翹曲變形、發黃老化;保存時也應注意光源對其色澤的影響,象牙長期見光的一面較白,背光的一面泛黃。筆者在日常的牙雕文物管理工作中也發現,現存的牙雕文物因年代久遠、溫濕度變化大、光照問題和一些其他因素等所致,普遍出現泛黃、開裂、變形、變色、發霉的情況,因此日常保管工作極為重要。牙雕文物應妥善放置在密封性較好的囊匣中,并將囊匣放置在文物柜中;對于損害較大、狀態不穩定的牙雕文物應存放于恒溫恒濕柜中,避開光學輻射,減少溫濕度變化對其影響。

(二)牙雕的傳承

牙雕文物的傳承。建立以牙雕文物為主體的博物館、藝術館等,通過陳列展示、活動推廣等擴大對牙雕文物的文化宣傳;舉辦象牙雕刻文物的特展和巡展,開展牙雕技藝的培訓等。

牙雕工藝的傳承。象牙雕刻工藝是一門傳承千年的技藝,在牙雕傳承與動物保護同步的前提下,需要牙雕匠人在困境中將這項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牙雕技藝一代一代堅守傳承下去,同時讓象牙雕刻這項技藝在其他材質上得到延續。牙雕技法可以與竹刻、木雕、玉雕的技法融為一體,如牙雕大師郭辰將猛犸象牙和金銀飾結合在一起,不僅傳承了傳統的牙雕技藝,也在首飾制作上進行了創新。還可以尋找替代材料,如使用質感相近的河馬牙、野豬牙、魚牙、牛骨、駱駝骨、海象牙、鹿角等來替代象牙。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民輝選擇牛骨作為象牙的替代原料,使骨雕和牙雕藝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創造了牙雕藝術新視覺。還有工藝美術師董秉義選擇用駱駝骨,改進雕刻工具和雕刻手法,以這種新的材質替代象牙,繼承了傳統的牙雕技藝。

在中國高等院校(美院)設置象牙雕刻專業,增加一些牙雕課程,保護修復一些技術難度較小的牙雕文物,這樣不僅為牙雕的傳承培養了接班人,也讓更多的人接觸到牙雕并進一步深入學習,讓牙雕文化更好地融入社會,使牙雕不僅出現在博物館展覽和少數牙雕大師手中,也出現在廣大學者的課堂上,以及“博物館門外”的觀眾視野之中。

另外還可以組建牙雕工作室、候鳥人才工作室進行技藝研究和傳承,鼓勵專家舉辦牙雕文化講座,到博物館、文物修復中心等從事牙雕文物及藝術品的保護修復工作。

四、結語

牙雕文物及雕刻工藝是極其重要的文化資源。通過對牙雕文物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和認識歷史,推動中華文明的持續發展進步。

參考文獻:

[1]陳瑋.蘇州牙雕的風格和技法[J].上海工藝美術,2012(02):104-105.

[2]胡建民.牙雕技藝的歷史、現狀與傳承[J].上海工藝美術,2015(01):59-61.

[3]黃雪婷.清代十三行外銷廣作牙雕包裝設計研究[D].廣東工業大學,2020.

[4]李超.特殊歷史條件下牙雕傳承的可能性與策略分析[D].東北林業大學,2021.

[5]孫雨璠.古代象牙雕刻文物探微[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05):1-5.

[6]張家泉.中國象牙雕刻工藝的歷程及發展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09,21(16):241-242.

[7]潘衛民.淺談猛犸牙雕刻工藝的發展現狀及創新策略[J].名家名作,2019(04):70-71.

[8]單承鈞.牙雕工藝與收藏[J].中國信用卡,2007(17):70-75.

[9]王欣.象牙雕刻中的匠法技藝[J].中國民族博覽,2022(11):194-196.

[10]崔一佳.廣州象牙雕刻保護傳承的問題與對策分析[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7.

[11]丘志力,薄昊楠,楊炯,羅涵,吳沫.廣作牙雕:17-19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的跨文化交流[J].寶石和寶石學雜志(中英文),2021,23(05):1-15.

[12]李濤,于芳.曲阜魯國故城遺址出土東周時期牙雕器初探[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15):1-5.

[13]盧水華.工匠精神的傳承弘揚研究——以北京牙雕技藝為例[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8.

[14]李凱.現代猛犸牙雕的傳承與創新.[J].名家名作,2019(12):30-31.

[15]何愛群.登峰造極的雕刻藝術——牙雕[D].天工,2018(08):109.

作者簡介:

張玉瑩(1993—),女,漢族,吉林遼源人。大學本科,博物館學專業,文博助理館員,研究方向:雜項文物(牙骨角、琺瑯)。

猜你喜歡
牙雕保護傳承發展歷程
當代猛犸牙雕的再生與發展
當代猛犸牙雕的再生與發展
基于三維掃描技術的唐陵雕塑數字化保護研究
群眾文化與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創新發展
國內奢侈品電子商務發展歷程研究
新媒體時代表情包發展的傳播學解析
我國水土保持監測的發展歷程與成就
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綜述
平果嘹歌的文化生態壁龕探究
《我的房你的房他的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