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鄧文原書跡看元初書畫鑒藏活動

2023-07-13 02:52段美婷
東方收藏 2023年5期

基金項目:本文系武昌工學院2022年度校級科學研究項目《學科交叉視域下的元代書學與美學研究——以元初三家為例》(課題編號:2022KY29)最終研究成果

摘要:鄧文原與趙孟頫、鮮于樞并稱為“元初三家”,在元初這一時期,書畫鑒藏活動豐富活躍,展現了元初書風取向的明顯特征。文章從鄧文原的視角出發,從他與趙孟頫、鮮于樞、袁桷的書畫交往,試圖更為清晰地了解元初書法的發展狀態,從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其書風及歷程。

關鍵詞:鄧文原;元初;書畫鑒藏

一、鄧文原與趙孟頫的“畏友”之稱

在元初,鄧文原與趙孟頫都經?;顒佑诤贾?,兩人均先后官至集賢直學士、江浙行省儒學提舉,交往較為密切?!秴俏恼分性疲骸巴瓿踝R趙吳興子昂,亹亹說蜀人鄧善之為畏友。子昂標致自高,平視一世,其所稱許,必有大愜其心而然。越十六年,善之與余俱被當路薦為翰林國史之屬,始克會于京師,益信子昂之與為不茍?!贝硕握撌鲋械膮俏恼珵閰浅?,當時他邀趙孟頫介紹下他的朋友,于是趙孟頫把住在杭州的鄧文原列進其師友名單中,另外還包括錢選等“吳興八俊”。其中,趙孟頫把鄧文原稱為“畏友”,并舉薦他入京師為官。后吳澄在鄧文原卒后,為其撰寫《神道碑》,并結下了深厚友誼。

至大二年(1309)秋七月,趙孟頫曾為鄧文原作《溪山深秀圖卷》,鄧文原有跋云:“余朝京師,得與趙君同旅舍,每于閑暇談及吳興山水之勝,意興所到,輒命筆發之。余因以素絹索畫,累歲月始就……一時英俊,俱賞羨之,真勝事也?!?/p>

延祐四年(1317),歲在丁巳十月廿四日,趙孟頫《跋定武蘭亭五字不損本》曰:“譚公攜此過余大都咸宜坊寓舍……同觀者巴西鄧文原善之,家弟孟吁子俊,云間王一初?!庇缮衔目芍?,趙孟頫與鄧文原在大都為官時,邀鄧文原一起觀定武蘭亭五字不損本。鄧文原此時官至翰林待制,故常常相聚一起,并對年長5歲的趙孟頫推崇備至。

后又有鄧文原《跋趙子昂臨十七帖冊》云:“唐宋名賢多有模,但得其仿佛耳。今觀吳興趙公所臨此帖,與右軍筆法毫不爽,真得意之書也。后之學者,殆難復措手。今進之公藏于進學齋,真不易得也?!睆泥囄脑馅w孟頫的文字可見,在趙孟頫復古思潮的影響下,鄧文原崇尚晉唐的書學觀逐漸深入。

現存鄧文原所書的最早有紀年的作品,便是在此次雅集中創作留存下來的。此件書法和后來成熟時期的作品相比較,確實稍顯稚嫩,但可看到其對晉人古法的取法。程渤在文章《元初期浙江書風研究——以〈武林勝集〉與〈瑞鶴唱和〉兩詩卷為例》中提到:“鄧文原已經把書學晉人改換為書學趙孟頫,他的一些作品如跋《趙孟頫臨黃庭經》、《題范仲淹書韓愈伯夷頌詩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跋《趙孟頫補唐人書瞻近、漢時二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跋《唐人書朱巨川告》(刻于《停云館帖》)等,寬博雍容,已經完全是一派趙氏風氣。以鄧文原這樣的天資穎慧之人,都以趙孟頫為師法的對象,元代的書壇后來逐漸籠罩于趙氏書風之下,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贝朔撌鲇写倘?,鄧文原與趙孟頫書風相似,未必是鄧文原純學趙孟頫,二人年齡相差不遠,亦有可能是書學觀念一致、取法對象一致所致,此間問題,后文再論。

鄧文原參加了元初最為著名且重要的鑒藏雅集,本次藏品來源于郭天錫,雅集的地點在鮮于樞的困學齋。眾人欣賞了郭天錫所藏王羲之草書《思想帖》,參加的人有周密、郭天錫、廉希貢、喬簣成、李術、王芝、趙孟頫、鮮于樞等12人,都是當時在浙江杭州乃至全國范圍內書畫鑒藏領域的一流名家。本次雅集分量極重,且鑒賞物品級極高,趙孟頫有小楷跋文其后:“大德二年二月廿三日,霍肅清臣、周密公謹、郭天錫右之、張伯淳師道、廉希貢端甫、馬昫德昌、喬簣成仲山、楊肯堂子構、李衎仲賓、王芝子慶、趙孟頫子昂、鄧文原善之、集鮮于伯幾池上。右之出右軍《思想帖》真跡,有龍跳天門、虎臥鳳閣之勢,觀者無不咨嗟,嘆賞神物之難遇也。孟頫書?!?/p>

王羲之《思想帖》墨跡真本今已不傳,但其并趙孟頫跋文,在明代時為吳廷所有,而后便刻入《余清齋法帖》中。程渤在《元代書法家群體與復古觀念研究》一書中提到:“從《余清齋法帖》刻本看來,此帖極精,底本當為王羲之真跡無疑?!薄队赫茉瓶h志》中記錄了鮮于樞“困學齋”:“大德延祐間,漁陽吳興巴西翰墨擅一代,謂鮮于樞趙孟頫鄧文原也,常于廢圃中得怪松一株,移植所居,傍名之曰支離,叟名其齋曰困學?!盵1]

二、困學齋雅集中的鄧文原與鮮于樞

鮮于樞與鄧文原在元初多有往來,刻帖中見鄧文原《跋鮮于伯機遺墨》,除此之外,還有《跋鮮于太常行書千字文》《跋元鮮于樞書御史箴》。鮮于樞年長鄧文原12歲,在二人交往中,鮮于樞對于書法的認真與狂熱,對鄧文原的書法都有很大影響,并且在題跋文字中,鄧文原記載了鮮于樞對其書法作品的批評指正。再者,鮮于樞作為元初大收藏家,經常在其困學齋中舉辦雅集,鄧文原更是其座上客,在此期間,觀賞學習了大量名家名作,對鄧文原的書風演變起到了一定的影響作用。

鮮于樞雖為漁陽(今河北)人,但活動于杭州一帶,所以也在鄧文原的交游圈內,且甚為相知相賞。鮮于樞雖只長鄧文原12歲,但鮮于樞對書學認真的鉆研態度以及對他的批評,必定對其書學造詣產生過很大的影響。趙孟頫與鮮于樞除了對鄧文原的書法有規模切磋的影響之外,二人均為當時重要的收藏家,而鄧文原則否,因此也在二人處多見古人名跡,對他書法上的進境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其他并時的收藏大家,如郭祐之,鄧文原也有交往,其跋歐陽率更《子奇帖》云:“率更所書《夢奠》及《子奇》帖嘗獲觀于祐之郭公山房,今三十年矣。俛仰疇昔,為之慨然!”

鄧文原在《跋鮮于太常行書千字文》中記載道:“余曾從伯機游,每聚首未嘗不論及書法。得子昂片紙輒藏之,伺相見,即詳說某字合、某字乖。子昂亦為余言,伯機其畏友也。今世學二公書者甚眾,未知用工,視此何如?亦嘗考求二公書法,其本源固有在否?因觀所書千文,輒題其后?!?/p>

鄧文原首先講述了鮮于樞對于書法的狂熱,說每次跟他聚在一塊,沒有不談及書法的。對于書法的狂熱程度,這是推動鄧文原書法成就斐然的主要因素。此外有多處資料顯示,鄧文原對于經典法書收藏沒有較大興趣,以至于當時重要的蘭亭拓本,也可借與他人卻不要求償還。

鄧文原《跋元鮮于樞書御史箴》中云:“伯機于書法用功極深,時人鮮有知者。此書規矩《瘞鶴銘》,觀之令人感嘆不已!”后又《跋鮮于伯機遺墨》云:“伯機于書法用功極深,至每數日相見,輒云近見子某帖,孰離孰合,言語心相切,率以為常。伯機仙去十載,非特書法如伯機者不可得。而朋友箴規之道,亦使人慨然……至大辛亥十二月望日,巴西鄧文原書于素履齋?!?/p>

這兩篇題跋,無不體現出鄧文原對鮮于樞書法用功至深的贊譽,正因如此,鮮于樞對于書法的熱情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鄧文原。此外,鄧文原在鮮于樞處所見的大量法書碑帖,更是直接體現了鮮于樞對鄧文原的影響。如大德二年(1298),在鮮于樞的困學齋,鄧文原欣賞了郭天錫所藏王羲之草書《思想帖》。這些重要的元初雅集,匯集了當時最為重要的“二王”法帖,在當時信息較為匱乏的時代,一流書法名家匯聚鮮于樞的困學齋,可謂是書畫界一番盛事,這些雅集對于鄧文原崇尚的“二王”書風,更有實際上的推波助瀾之力。

在柳貫的《夷門老人杜君行簡墓碣銘》中,有記載元初鄧文原與鮮于樞等文人的交往細節:“至元、大德間,儒生、學土搜講藝文,紹隆制作禮樂之事,蓋彬彬太平極盛之觀矣。然北汴、南杭,皆宋故都,黎獻耆長,往往猶在,有能參稽互訂交證所聞,則起絕鑒于敗縑殘楮之中,寄至音于清琴雅瑟之外,雖道山藏室奉常禮寺亦將資之以為飾治之黼黻。若予所識張君君錫、杜君行簡則以汴人而皆客杭最久,于時梁集賢貢父、高尚書彥敬、鮮于都曹伯機、趙承旨子昂、喬饒州仲山、鄧侍講善之,尤鑒古有清裁。二君每上下其論議,而諸公亦交相引重焉?!贝颂幩撌龅挠讶?,有上文與鄧文原交往頗深的高克恭、后世熟知的趙孟頫,以及此處論述的鮮于伯機。還有此處墓碣銘所述的杜行簡,與時人張君錫都是在杭州客居時間較長,并時常聚集講藝文,作禮樂之事??梢姰敃r杭州文人來往密集,且鄧文原、鮮于樞、趙孟頫等人往來頗多。

三、“趙氏書風”影響下的鄧文原與袁桷

袁桷(1266—1327),字伯長,號清容居士,浙江寧波人。鄧文原與袁桷交往密切,同朝為官,且一同參與數次雅集,唱和詩歌,鑒賞書畫。如元英宗至治元年辛酉(1321),鄧文原已63歲,與袁桷、馮子振、趙世延、王約、李源道、張珪、陳庭實、柳貫、陳顥、李泂、杜禧、趙巖題詩于《王維圓光二水圖》。后又一起參加“天慶寺雅集”。

鄧文原與袁桷同為書壇重要書家,而后世學者在對他們的研究中,大多認為他們都深受趙孟頫影響。今見趙孟頫補唐人《臨瞻近漢時二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后有鄧文原與袁桷題跋。趙孟頫所補唐人《臨瞻近漢時二帖》,此帖原來是王羲之草書《十七帖》中的作品,后來由唐代書家摹寫,并在每列草書之下附上唐人楷書的注釋,但是當時補寫之人并沒有將此卷摹寫完整,因此才有趙孟頫的補文。吳榮光在其《辛丑消夏記》中,完整地記錄了后附同時代多人題跋文字,大部分都是對趙孟頫贊譽有加?,F將鄧文原跋文摘錄如下:“此帖唐人書無疑,得子昂完補,遂成全物,當與蘇子美補懷素自敘同一珍秘,視朱繇為道元者,異矣。鄧文原題?!盵2]

鄧文原此段跋文將趙孟頫《補瞻近漢時二帖》與蘇子美補懷素《自敘帖》共同稱為珍秘,足可見鄧文原對趙孟頫的夸贊與追隨之心。我們再來看袁桷跋文,除去吳榮光所記錄的,《清容居士集》中亦有袁桷《題唐臨講堂司州帖》:“臨書如九方皋相馬,遺其玄黃。筆意洞達,妙在轉折,若拘然位置,不復有神韻矣。唐臨《十七帖》較《閣帖》多異,此卷紙品墨色,真數百年物,宋唯蘇才翁、米襄陽得此妙解,能書者必能深辨?!盵3]

袁桷在此題跋卷中,對米芾大加推崇,卻對趙孟頫的此件書法作品評論極少,且對唐臨《十七帖》大加贊賞,隨后表明對宋人蘇軾、米芾的贊揚,稱宋代只有蘇軾、米芾才得此中秘訣。又見鄧文原在跋蔡襄洮河石研銘墨跡中云:“余論宋人書,以君謨為第一,多以不然,然余終守此說也。今閱此硯銘,思過半矣?!盵4]

鄧文原在此篇論述中,與袁桷思想不謀而合,雖然二者所贊賞的宋代書家不同,但是在趙孟頫“書學晉人”的復古思潮之下,二人皆對宋代書家多有關注和贊賞。

清顧嗣立《元詩選二集》中云:“善之渾厚以和,沉潛以潤,如清球在縣,明珠在乘。當大德延祐之世,承平日久,善之與袁伯長、貢仲章輩振興文教,四海之士,望風景附。王士熙、馮思溫名位為最顯,亦皆出善之之門。文章之柄悉歸焉,其盛事可想見也?!?/p>

此處所記載的,大德延祐年間,鄧文原與袁桷等人振興文化藝術,對于當時而言,此二人不光在書法藝術上多有交往,在復古文化思潮等方面也多有交流。文中還可得知,當時王士熙、馮思溫等人皆追隨鄧文原,且二人名位最顯,在當時也是件盛事。由此也可得知,鄧文原在元初文化藝術圈中的地位。

而在二人文集中,袁桷多次寄詩鄧文原,如《送鄧善之應聘序》《賀鄧善之應舉》,詩中多為祝賀鄧文原升遷之詞。此外,文集中亦多有二人共同出游所作,如《善之攜酒招游西湖值雷雨分韻得杯字》《次韻善之雜興七首》《客中端午簡善之》等。其中最典型的詩為《至治三年八月十五日乘驲騎抵榆林于時善之祭酒仲囦學士伯生伯庸二待制同在驛舍觸感增悵今忽同校文于江浙因述舊懷》,云:“萬馬穿塵入渺茫,遺臣一日九回腸。碧云碎碎琉璃影,白月離離菡萏光。鴈足無書來海島,龍髯有恨達衡湘。誰知此日同文館,把手無辭醉十觴?!贝藭r鄧文原已70高齡,袁桷在詩中感懷增悵,敘述友人舊時光。

至治三年(1323)三月二十三日,鄧文原參加了祥哥刺吉藏品鑒賞雅集,史稱“天慶寺雅集”。此次雅集由大長公主在大都南城天慶寺賜宴,宴后出示自己的書畫藏品若干軸,供大家鑒賞,后由能文詞者題跋。鄧文原為流傳至今的黃庭堅《松風閣詩卷》題跋。書題者除鄧文原外,還有魏必復、李泂、張珪、王約、馮子振、陳顥、陳庭實、孛術魯翀、李源道、袁桷等十余人,其中李洞的跋文落有書寫時間,即“至治三年季春廿有三日”,故知鄧文原題黃庭堅《松風閣詩卷》跋書寫時間為1323年。除去黃庭堅《松風閣詩卷》題跋,鄧文原還為其他藏品題跋,如王振鵬的《墨幻角抵圖卷》、周增的《秋塘圖卷》、錢舜舉的《禾鼠》、燕文貴的《山水》等。

四、結語

鄧文原在元初的書畫鑒藏活動,充分展現了其書學觀念的形成與書風的演變,從早期書名顯于世,再到與鮮于樞、趙孟頫交往后,書風逐步向趙孟頫靠近,這也是元代書風的重要特點,即書家籠罩在“趙氏書風”影響之下,未形成自我的鮮明特征。而后來鄧文原與袁桷等友人交往,更能體現出趙孟頫書風影響下的元代書家書風取向單一的特征,這些都與元初書畫鑒藏活動相關聯,從而向世人生動展示了一個獨特的書法發展時期。

參考文獻:

[1] [清]薛天培,陳弘謨纂.雍正密云縣志(卷之三)[M]. 清雍正元年刻本,第109頁.

[2] [清]吳榮光.辛丑銷夏記(卷一)[M].清道光間刻本,第33頁.

[3]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5:628.

[4][元] 鄧文原著.鄧文原集[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286.

作者簡介:

段美婷(1994—),女,苗族,湖南人。中國美術學院碩士,武昌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書法學專業教師。研究方向:書法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