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濤藝術語言分析與研究

2023-07-13 02:52陽爽李夢嬌吳春麗譚江麗
東方收藏 2023年5期
關鍵詞:石濤分析研究

陽爽 李夢嬌 吳春麗 譚江麗

摘要:石濤因其豐富的人生閱歷,使他成為明末清初畫壇的一代革新者與引路人。他在藝術上的造詣達爐火純青之態,是中國繪畫界的一代宗師,同時也被稱為“中國現代藝術之父”。他打破傳統繪畫的僵化模式,無論是在思想理論還是創作實踐上,都開創了中國繪畫藝術的新篇章,繪畫風格別具特色、推陳出新,在藝術創作理念上更是入木三分、卓爾不群,適用當今。

關鍵詞:石濤;畫學思想 ;分析研究

一、石濤藝術成長背景

石濤成長環境的復雜性,及其身份的特殊性,造就了他與眾不同的繪畫風格。清朝初期,封建統治者為維持社會穩定、維護統治根基,對于前朝遺民畫家采取懷柔政策,以籠絡人心。石濤作為其中一員,并沒有像八大山人一樣,采取消極避世的態度,反之,他更多地受到儒學體系中“學而優則仕”思想影響,尋找一條政治仕途之路。但事與愿違,坎坷的仕途之路如浮華一夢,石濤也因此在殘破的仕途幻影中脫離出來,在繪畫藝術中以抒發其懷才不遇的痛苦心境。

矛盾的身世并未造就石濤深沉悲涼的個性,相反,作為僧人的他熱衷于游覽名山大川,體驗山川之態、感受林野之趣。這些對于大自然真山水的感受,也成為其以后藝術創作的堅實根基。如果說,幼年出家的石濤是為避難而不得已的選擇,那么,步入仕途則是石濤的一大向往,從其對康熙始終自稱“臣僧”可見其參世入仕的態度和追求。然而,政治上的冷遇迫使他不得不轉變心態,51歲時從北京返回揚州,成為以賣畫為生的職業畫家,在1696年建成大滌堂,“而今大滌全拋卻”“向上一齊滌”,與往事告別,在此安度余生。

二、石濤藝術創作中的題材與主題分析

(一)人物畫

石濤的人物畫大致分為三類,即僧道、士人、勞作者。而這三類人物形象的塑造,與他的生活閱歷和思想認識是分不開的。同時也可看出,其生平經歷的身份,與其塑造的此三類人物形象不謀而合,是他在藝術世界中對于現實人生的觀照。

第一類僧道人物形象。在石濤的繪畫創作當中,他創作了大量的僧侶題材作品,如《雪庵和尚》等。大量的佛畫像與他皈依佛門的身份狀態密不可分,同時也體現出他對于佛理、禪學的獨特見解。第二類士人形象的人物畫作,如《陶淵明詩意圖冊》,畫面設色淡雅,人物勾勒筆墨精細,畫面中“臨溪老者”氣定神閑的狀態、“賞菊者”細致入微的神情,將人物與景色緊密結合,屋舍、清泉、松林、菊花等元素無不營造出悠然適宜的居住景象,這種淡泊出世的人生境界正是石濤追求和向往的。第三類為勞作者形象,包括漁翁、樵夫、奴仆等,石濤借助這些人物形象的描繪,以表現自己感同身受的命運和自身復雜的情緒,作品有《披裘翁》等。

(二)花鳥畫

石濤的花鳥畫創作,是在繼承前人基礎上的又一大創新,從其花鳥畫風格來看,既有北宋文同、李公麟的藝術旨趣,又承襲明代沈周清潤厚實的藝術特色,吸納“白陽青藤”的潑墨淋漓大寫意花鳥畫風,其用色淡雅溫潤、水墨濃淡相宜,以大開張的藝術魅力表現恣意縱橫的花卉墨竹,追求多變,最終形成“無法而法”的“一畫之法”,創造出直抒性靈的花鳥畫風格。石濤的花鳥畫在題材上表現動物的較少,大多選取梅、蘭、竹、菊、荷花、芙蓉等花卉題材,主要有白描、水墨、彩墨三類。

首先是白描花鳥畫,用線節奏舒緩自然,自由靈動,不受拘束,常常以枯墨起稿,使花鳥形象塑造在流暢健勁的線條中展現出生澀渾厚的特點,如白描《荷花圖》。其次是水墨花鳥畫,石濤在表現水墨花鳥時筆墨爽利、極富個性,常常使用積墨、潑墨之法,筆墨卻又濃淡干濕分明。例如,其水墨大寫意花鳥畫《墨荷圖》,構圖疏密交錯,但在空間處理上又層次分明,采用濃墨破淡墨之法。前景以大筆觸畫出荷葉作為主體,再以濃墨勾出葉莖,對比鮮明;中間部分的蓮蓬、蒲草、小荷相互掩映,具有朦朧之美;后景部分荷葉纖細別致,墨色濃淡、枯潤相生。整幅畫用墨淋漓,顯示出濃郁的文人寫意氣息;最后是彩墨花鳥畫,以黑墨襯以色彩,離奇蒼古而又細秀妥帖。例如,其作《夕陽芙蓉圖》,胭脂色的芙蓉花與濃墨勾勒的荷葉相互襯托,筆墨奔放,意趣盎然。

(三)山水畫

石濤的山水畫,風格多變而不宗一家,其山水師承五代董源、巨然,同時也深受“元四家”“吳門畫派”影響,取法古人而追求革新。他強調要親近自然,真實體驗現實山川風貌,感受泉流林野,善于捕捉和觀察大自然中微妙的變化,不斷探索創新,由此形成了自身獨具一格的山水畫新風格。

早年時期,石濤主要活動于安徽宣城一帶,歷游名山大川,尤其鐘愛黃山之景。他將對于黃山的真實觀察體驗融入藝術創作之中,并提出了“黃山是我師”此一名言,在師法自然中潛心創作,形成了早期秀毓疏朗的山水畫風,此時作品有《黃山圖冊》《黃山八勝圖冊》等。中期的石濤,其內心更多的是對于仕途的渴望,不甘心隱逸于山林,以求通過顯現自身才華來改變命運,因此,在友人的引薦下,毅然離開宣城來到金陵,期間游歷名勝古跡,在筆墨創作上探索焦墨和潑墨的結合,以干筆渴墨畫金陵山勢,創作有《山水清音圖》《細雨虬松圖》等,筆墨深厚遒勁,構圖不落俗套。而后石濤“欲向皇家問賞心”,開始了他的北上之行,希望通過其繪畫蒙求皇室恩寵,可最終也未能如愿,但這一時期的歷練也使其繪畫藝術邁向了更高的發展階段,創作了《搜盡奇峰打草稿》《古木垂音圖》等杰作。晚年時期,京城的失意使得石濤再次返還揚州,結束了他對功名利祿的追求,轉而沉醉于自然山川,在大滌草堂中靜心作畫。這一時期其山水畫用筆縱肆、墨色淋漓,代表作如《羅浮生圖》《狂壑晴嵐圖軸》等,筆墨奔放、氣勢豪宕、變化多端??v觀石濤的山水畫創作史,是在自然山川的多樣性與靈動性中展現其自身精神面貌的。

三、石濤藝術創作語言分析

石濤的藝術創作,不僅從造型、構圖、色彩、畫面營造上繼承了傳統繪畫的表達方式,更可貴的是還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革新創造,不拘泥古法,突破了傳統束縛,創作了大量不同于前人的作品,使中國畫的發展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成就。

(一)造型

對于“形”的把握歷來是中國繪畫所強調的問題,它關乎著整幅畫面物象構成的和諧程度與意境營造。就石濤的藝術而言,這種“形”的傳遞通過山水畫中的“勢”(山石走向)與“皴”(山石肌理)二者表現出來。山水畫中“勢”的營造,不僅僅體現在構圖方面,更是在經營位置的基礎上還要穿插山石的高低走向,在大小、遠近、疏密之前找到合理的平衡點,以活潑流動的線條將物象的“形”勾勒出來,抓住物象特征,賦予其“勢”的生命力。例如,其作品《為徽五作山水圖》,造型動感新奇,山勢延綿,表現自然山川之勢,山峰跌宕起伏,怪石林立,群山造型奇特扭曲,筆墨貫穿其中,氣勢磅礴,山水相融,在崎嶇多變的造型章法中又營造出哲理性的詩情,靈動而充滿張力,畫面柔中帶剛,給人以沉穩之感。

中國山水畫的獨特表現技法無異于“皴”法的表現,筆墨皴染,虛白為陽,實染為陰,這種獨特的繪畫技法正是塑造物象的一大手段。通過各種皴法運用突出山石林木的自然紋理,就像石濤在《畫語錄》中提到“峰與皴合,皴自峰生”,可見這種繪畫表達方式對于塑造山石峰巒的重要性。正如,其山水《搜盡奇峰打草稿》,筆墨縱橫,以紛繁復雜的皴法組織畫面,皴染結合,苔點散而不亂,有濃有淡,有枯有潤,以“皴”之法為山川“開生面”,成功塑造出山川渾厚連綿、大氣磅礴的體積特征,以造山川蒼茫凝重之態。

(二)色彩

筆墨色彩的運用,是中國藝術家表現主觀情感、傳達思想趣的有效寄托形式。而在中國文人畫中,色彩的使用并不多,而以單純的墨色變化來表現畫面,故而有“運墨而五色俱”之說,在干濕濃淡的墨色中即可創造藝術形象。無論是在用墨變化上還是在色彩運用中,石濤都達到了揮灑自如、游刃有余的水平。

石濤用墨,尤其喜歡濕筆,酣暢淋漓,畫面既有大墨團,又有小墨團,將水與墨相互滲透,自然清新又靈動活潑,枯濕濃淡兼施并用,以傳達出山川氤氳之氣象,表現自然山川深厚之態。例如,在其作品《山水立軸》中,用筆姿縱,墨色淋漓,前景以干筆濃墨勾出松樹作為主體,旁邊的雜叢小樹則以淡墨濕筆勾斫,墨色朦朧秀雅而又層次分明;中間的山石與樹木對勢而生,尤見筆墨輕重緩急之態;后景遠山墨色變化自然、意境生動。從石濤水墨畫中,我們能感受到畫家那種對自然、對明凈的向往,展現出對象生機勃勃的生命力。在其《西園雅集圖卷》中,畫面色彩運用豐富,將墨與色結合,深沉而又不失靈巧,墨色的蒼潤厚重與清爽凈明靜的色彩相互交融,充滿一種更加明晰的連接和墨暈效果,給人以高雅別致、不拘一格的色彩體驗。

(三)構圖

構圖是繪畫創作的重要手段,構圖即指的是“章法”“布局”,亦是南朝謝赫所提出的“經營位置”。好的構圖能合理安排物象在空間中的位置,使畫面呈現出獨特的視覺效果。石濤作畫,意在構圖上的創新,主張“借古以開今”,繼承傳統而又不拘泥于古法,尤其是在山水畫的構圖布局上另辟蹊徑、變化多端、新奇巧妙,創造出一套自身獨有的山水畫構圖體系,將傳統的“三疊式”“兩段式”的構圖程式加以改變,推陳出新,又獨創其“截斷式”構圖方式。

石濤所采用的“三疊式”構圖,并非照搬前人模式,他在《話錄語》中提出:“分疆三疊者:一層地,二層樹,三層山?!笔瘽摹叭B式”構圖形式,前景主要表現平地和山石;中景以斜坡,林木樹石交錯穿插生長,再繪房屋茅舍融入畫面;遠景即平沙和遠山,將畫面推往遠處,創造出深邃之感。其作品如《古木垂蔭圖》《游華陽山圖》,就是典型地采用此種構圖程式。另外,“兩段式”的構圖程式也經常為石濤所用——“兩段者:景在下,山在上,俗以云在中,分明隔做兩段”,這種構圖方式即指畫面總共分為三部分,主要著重刻畫前景和后景,而中景部分則是以留白方式處理。這樣構圖的好處便是中國畫中“計白當黑”的繪畫處理方式,留白的部分可以是云霧,或者是流水,將前景中的山石、樹木、房屋與后景的遠山相銜接,構圖上疏密得宜,盡顯虛實相生之妙。如《廬山觀瀑圖》《卓然廬圖》,便是其“兩段式”構圖的經典程式。

通過“截斷式”的構圖方式,石濤將山水創作引入了新的視角。所謂“截斷式”,即是通過截取自然山川的某一部分來構成畫面,突出局部的形態美?!敖財嗾?,無塵俗之境,山水樹木,翦頭去尾,筆筆處處,皆以截斷,而截斷之法,非至松之筆莫能入也”,采用此種構圖方式,使得畫面景色更加集中、突出,構圖統一、主次分明。

三、石濤的藝術成就及其影響力

(一)藝術成就

石濤是一位極富獨創性的藝術全才,在詩文、書畫、篆刻等藝術領域均有不俗的成就。在其崎嶇的人生道路上,作為一位身體力行者,他將藝術創作實踐與理論緊密結合,以各類不俗的藝術作品展現了其百味人生。在繪畫實踐中,他勇于探索心性之學,主張“無法”“有法”的辯證統一,尊重客觀規律,遵循宇宙世界客觀的自然法則,同時在此基礎上,強調創作更應遵循內心感受,不受程式束縛,大膽創造。石濤對于繪畫實踐,以其獨特的多視角觀察和體驗生活,尤其在山水畫構圖的創新,為后人的藝術實踐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財富。

在繪畫理論方面,《苦瓜和尚語錄》是其美學思想和藝術理念的集中體現。在該書中,“一畫之法”是其核心思想,也提出了“搜盡奇峰打草稿”“借古以開今”“筆墨當隨當代”的經典名句。他抨擊一味復古的陳詞濫調,反對泥古不化的繼承,主張對自然真實感受,對于事物的觀察應具備統一的認識,發自內心進行創作,創造出符合時代的藝術作品。石濤在藝術理論上的獨特見解,給清代畫壇帶來了生氣,同時也為當今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具有重要價值的理論指導。

(二)影響力及評價

石濤在創作中力求多變,反對蹈襲模式,這種勇于探索、抒發性靈、追求革新的思想精神,令人敬佩。其在藝術上的另辟蹊徑將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高度,對當時的“揚州畫派”影響巨大。同時也對近現代的許多畫家,如黃賓虹、張大千、齊白石、潘天壽等人產生重大影響。齊白石所提出的“繪畫在似與不似之間”與石濤曾提過的“不似似之”具有一脈相承之處。無論石濤的思想理論還是繪畫實踐,對于當今學者和藝術工作者來說,無疑都是學習中國藝術史的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1]高淑坤.淺析石濤山水畫的創作觀[D].山東工藝美術學院,2022.

[2]林錦兵.石濤“點法”系統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22.

[3]張康寧.黃秋園“匡廬”系列山水畫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22.

[4]趙玥.惲南田“高逸”畫境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22.

[5]陳祥云.中國畫山水中“空白”與營造意境探析[D].上海大學,2021.

[6]許雯歆.清初外來金陵畫家對本地畫壇的影響[D].東南大學,2021.

[7]張一平.“一畫”新解:以“畫從心”為核心的考察[D].中國藝術研究院,2021.

[8]劉俊,鄭悅.石濤題畫詩研究[J].藝術評鑒,2023(08):168-171.

[9]李智峰.論筆墨與時代[J].國畫家,2023(02):84-85.

作者簡介:

陽爽(1998—),女,漢族,貴州普安人。貴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教育。

李夢嬌(1999—),女,漢族,山東菏澤人。貴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畫技法分析與創作。

吳春麗(1999—),女,苗族,湖南湘西人。貴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畫技法研究。

譚江麗(1996—),女,土家族,貴州印江人。貴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書畫藝術。

猜你喜歡
石濤分析研究
“嚙雪一團”——探析石濤美學思想之“獨創精神”
清朝畫家石濤“北漂”記
石濤山水畫藝術探微
論石濤之畫法與禪法
跨國公司中小型供應商管理改進問題研究
探析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氣象災害與病蟲害方面的影響
大直徑區熔硅單晶的研究與制備技術探究
新時期高校干部選拔任用工作分析研究
新時期企業員工執行力培訓策略探討
《蒼松秋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