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賓虹山水畫“破墨法”探析

2023-07-13 02:52楊舒雅
東方收藏 2023年5期
關鍵詞:黃賓虹山水畫

摘要:世人都說,黃賓虹的水墨畫在時間和空間掌握的分寸上發揮到了極致。時間和空間的發揮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破墨法”,這一個“破”字,不僅僅代表著簡單的字面意思,且意味深長、意境深遠,其中蘊含的內容也是變化豐富的。如今“破墨法”的使用已經比較普及,那么,黃賓虹對于“破墨法”的掌控與理解又有著怎樣的深度呢?文章針對黃賓虹山水畫中對于“破墨法”的運用與理解進行簡單探析,主要從黃賓虹一生所留下的山水畫作品中探索其“五筆七墨”中的“破墨法”理論,并結合具體作品來分析其對于“破墨法”的使用,以及研究黃賓虹給后世學者帶來的巨大影響。

關鍵詞:黃賓虹;山水畫;五筆七墨;破墨法

一、黃賓虹師法古人山水相關概述

黃賓虹(1865—1955),名質,字樸存。安徽歙縣人。據資料記載,黃賓虹少年時期在繪畫方面就顯露出極強的天賦,他所臨摹的古代山水畫經常能夠得到老師的表揚,但他臨摹的作品大多與原畫是不相似的,他并不追求具有復制性的臨摹。黃賓虹在青年時期就已經積累了很多學識,拜西溪汪宗沂為師后,在其影響下,彈琴、舞劍對黃賓虹來說樣樣精通。黃賓虹對于學畫似乎有著無限的精力與興趣,經常畫到廢寢忘食。黃賓虹在中年時期也離不開繪畫,同時對畫論還有所涉及,在當時畫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黃賓虹能夠達到如此高的境界,并不僅僅是出于其天賦,更多的還是他的悟性與努力,他到晚年還堅持作畫,92歲高齡還能用手指畫畫,這一切充分體現出黃賓虹對于藝術的熱愛與堅持。也正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五年,其山水畫創作達到高峰。黃賓虹將傳統、自然、畫理、筆墨、古人、自我都化在了自己熬熟的這鍋粥內,香甜怡口,令人回味余甘。

二、對黃賓虹山水畫“五筆七墨”法的具體研究

黃賓虹一生中在藝術上不斷推陳出新,其山水畫風格在不同時期也在不斷地進行突破。用“渾厚華滋”來形容黃賓虹是再適合不過了,這指的是其山水畫在筆墨之間透露著郁勃蒼茫、大氣、渾然的風格。黃賓虹不僅在繪畫上是一座里程碑,在理論研究上更是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為中國近現代以來繪畫史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并給后人留下一筆巨大的財富。

黃賓虹通過師古人、師造化以及對古典史論的研究,在中期提出“以書入畫”,總結出繪畫的“五筆七墨”法。黃賓虹深厚扎實的繪畫根基,讓他對金石學和書法的研究有著深刻的體會。

(一)山水畫中“五筆法”

用筆之法,書畫同源;言其簡要,蓋有五焉。筆法之要,一曰平,二曰圓,三曰留,四曰重,五曰變。其一“平”,指用筆之平,首先便是執筆的平,要求懸腕,指與腕相平,腕與肘相平,肘與肩平齊,運用臂發力到指,運筆過程中氣息保持均勻,運力均勻使指受力均勻,讓線條力度保持均勻、平穩。但這里所說的“平”并不是呆板、生硬,而是宛如行云流水一般,有波又有折、變化多端。其二“圓”,更加體現“以書入畫”,起筆用鋒,收筆回轉,達到圓勁的狀態,黃賓虹用書法中的“折釵股”來形容“圓”。其三 “留”,黃賓虹比喻作畫過程中的用筆,就像破屋壁之間雨水的漏痕一樣,他還主張要善于運用顫筆。其四“重”,代表一種力量感、一種氣息,是金石筆法的一大特性。其在于畫出的線條要能舉重若輕,婀娜中方顯剛勁、輕巧、靈動。最后一個筆法“變”,筆法之間都可以相互變通、相互運用,但最終都要回到“變”中來,若缺少它,就會使畫面顯得呆板、呆滯,甚至沒有靈氣。黃賓虹強調要在古法的基礎上追求變化,不能局限于古法之中,但又能超出古法的高度、法度,此乃為“變”。而黃賓虹的畫作在每個階段都是不同的,也與其當時的心境、感受有關,并不能以他提出的這五種筆法局限性地進行評述。

(二)山水畫中“七墨法”

“七墨”是指黃賓虹在用墨技法上的觀點,包括“潑墨法”“淡墨法”“破墨法”“積墨法”“漬墨法”“焦墨法”和“宿墨法”,當然還有“濃墨法”。有人認為“漬墨法”和“積墨法”稱呼雖不同,但技法其實是相同的,但也有人認為完全不同。當然,黃賓虹在創作中,不僅僅只用其中一種墨法,每一種墨法都是相互貫通、相互交融的。對于不同的畫面,想要達到的效果不同,采用的技法也不同。都說黃賓虹的畫給人一種生動的感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氣韻相通。一幅畫之所以會被認為具有靈活生動的境界,最終還是我們所說的墨法在起作用。

其一,“潑墨法”。第一種是將墨直接潑灑到紙上,隨后立即用筆在滲暈的過程中做出調整;另一種是直接用筆潑墨,這樣有助于很好地進行把控。潑墨的技法給人一種磅礴大氣的感覺。

其二,“淡墨法”。在水和墨的比例中,“淡墨法”的墨的比例相對于水的比例較小,與濃墨形成對比。先在筆上蘸水之后再蘸少量墨,快速地在紙上運筆,這種為濕淡;先蘸墨后蘸水的畫法,一層一層疊加稱為干淡。

其三,“破墨法”。破掉原有的輪廓,把原本平面化的畫破成有層次的畫,有濃破淡和相反的淡破濃、水破墨和相反的墨破水、枯破潤和相反的潤破枯、墨破色和相反的色破墨。破法一般都在墨色未干時進行,這樣才能銜接自然,并且留下筆痕,呈現出一種天然的痕跡。當底層為橫筆時,則用直筆來破;相反,當底層為直筆時,則用橫筆來破,或側位破。具體來講,濃淡互破是指在淡墨上破原有的濃墨、在濃墨上破原有的淡墨;水墨互破是指先畫水,用墨來破水,先畫墨在未干時再用水來破墨;枯潤互破指在畫干枯的地方施以潤墨來破,在濕潤將干的時侯用枯筆來破墨;墨破色是指在先畫好的顏色上,用墨來破色,墨與色融合并滲暈。當然,墨的質量不同也會導致效果不同,具體還得根據需要來表現。

其四,“積墨法”。同“破墨法”不同的是,“積墨法”需要待上一遍的墨色完全干透后再重復一層一層地積墨。黃賓虹的畫并不是完全死板的積墨,每一次上墨、上色之前,都不能完全地把前一次的墨色蓋住,而是運筆巧妙,做到有層次感和參差感。一般情況下,黃賓虹會采用宿墨、焦墨或濃墨進行層層疊加,普遍用于最后對畫面進行調整時,能夠使整幅畫面看起來有神韻。

其五,“漬墨法”。在畫面之中點上一些帶有一定厚度的宿墨渣滓,要注意不能把墨渣弄污,這樣會使墨色顯得更加清澈明亮。而這種特制的宿墨如果直接點在畫上,由于松煙帶水,宿墨會沉留在紙面上,水分越過宿墨滲出一圈,紙上便會出現“漬”的效果。

其六,“焦墨法”。焦墨無外乎是指還沒有完全干枯但保持濃稠狀態的墨,分濃焦墨與淡焦墨,用筆時筆尖需保留極少水分,以達到一種焦墨中透潤的效果。

其七,“宿墨法”。指隔夜的墨,隔的時間越長,墨色越黑越亮。黃賓虹一般會用上好的墨來制作宿墨,“宿墨法”是他晚年時期最擅長使用的技法,一般在最后階段用來畫龍點睛,用含水量極少的筆蘸取上等宿墨,要求有扎實的水墨功底,才可以讓宿墨黑中透亮,使整幅畫作吸人眼球。

三、對黃賓虹山水畫中“破墨法”的研究

黃賓虹的藝術成就是經過其一生的追尋和探索的,在筆者看來,他的作品可以分三個階段:早期階段,是黃賓虹的學習和臨摹階段,其繪畫風格在我們看來具有一種清新俊朗之感,他在這一時期打下了堅實的筆墨基礎;中期階段,大量寫生,看盡祖國的大好河山,將大自然的千溝萬壑與自己的內在融合進作品里,逐步走向晚期渾厚華滋的風格。但黃賓虹對于“破墨法”的使用,則在其晚期作品中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溪橋煙靄圖》(圖1)是黃賓虹晚年畫作中給人印象較深的作品,現藏于浙江省博物館。從其局部圖(圖2)可以看到,黃賓虹是以“破墨法”為主來表現效果的,明顯運用了色與墨互破、濃墨與淡墨互破、水墨互破這三種技法。黃賓虹在濃墨的基礎上,用淡墨來破原有的濃墨,掌控得恰到好處,濃墨與淡墨很自然地融合滲透在一起。作品的中間部分以墨為底,用淡赭石色來破墨,色和墨沒有明顯界限;水與墨互破,使整幅畫面呈現出煙霧繚繞的濕潤美感,很難看出到底是水破墨還是墨破水,所以在創作之中還需要根據想要達成的效果來進行判斷,以實現適當的效果。

《溪山亭子》(圖3)也運用了“破墨法”,枯潤互破尤為明顯,可以看出黃賓虹以潤為底,在底層潤墨將干未干的時候用渴筆來破墨,也就是水分較少的筆來突出山石??使P一般不好把控,需要很強的筆墨功底才能很好地進行表達,用渴筆來潑墨也最能體現黃賓虹對筆墨駕馭的極強能力。黃賓虹在《溪山亭子》中,枯筆很好地與底層墨融合在一起,并沒有打破遠處朦朧的效果。黃賓虹在作品中枯潤互破的同時也結合了墨與色互破,使畫面不失一種野逸清凈之趣。

古木山林沉浸在煙霧繚繞的山谷之中,《宋風山水》(圖4)在技法上采用了以“破墨法”兼點帶染,色墨互破給整幅畫增添新的生機。遠處山石看似亂實則不亂,用筆墨橫豎互破,給人以墨色層次豐厚的印象,線條也表現得遒勁有力。此作在章法上也恰當地體現出了虛實、疏密與繁簡的統一關系。

四、黃賓虹運用“破墨法”的內美與外美

在筆者看來,黃賓虹看重的是美術作品的美,其分為內美和外美,要求達到外美包含著內美的關系,而外美還應該服從內美中的一些表現。他所說的內美指的是作品所要給觀眾表達的內在的精神,稱為虛處的美;外美則是代表筆、墨加之構圖之中所展現出來很具體的形式美。在他看來,精神上的表現更難。但在黃賓虹的一些語錄中,筆者發現其內美和外美還有多層意思。

五、研究黃賓虹山水畫中“破墨法”對后世的影響

都說“墨因破而生韻”,其原因主要是強調筆墨由于破墨生出氣韻之感。黃賓虹對于破墨這一筆法非常重視,因此他把“破墨法”加入到“七法”之中。潘天壽強調,在畫面完全干之后再重復用墨來覆蓋部分區域,稱為積;在畫面還濕潤的時候反復用墨來畫,稱為破。

近代以來,“破墨法”已被畫者普遍運用。林散之晚年因為草書被人們所熟知,被稱為“當代草圣”,但其山水畫師從黃賓虹。其青年時期已經具備一定的樹石功夫,也采集了前人一些關于山水畫的論述,編撰《山水類編》,對于山水畫他有著極大的興趣。師從黃賓虹成為他藝術道路上的一個轉折點,因此無論是黃賓虹本人還是他的畫作,對林散之影響都是極大的,特別是在筆墨的高度上影響最深,在其山水畫中深深地留下了黃賓虹的印記,也有著屋漏痕式的金石影響。當然,林散之也不是一味地模仿師者,更多繼承了黃賓虹的筆墨精神。他的一些作品中對“破墨法”運用得恰到好處,雖數量不多,但藝術成就實不在其草書之下。師從黃賓虹的畫家還有李可染、邵洛羊、黃達聰等。

參考文獻:

[1]梅墨生.大家不世出:黃賓虹論[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004.

[2]梅墨生.大家不世出:黃賓虹論[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005.

[3]黃賓虹.黃賓虹自述[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049.

[4]冉隆福.試析黃賓虹山水畫中的筆墨思想[J].美術教育研究,2019(22):23-25.

[5]湯靜.水墨氤氳——黃賓虹創作中水和墨的運用對我創作之影響[D].南京藝術學院,2019.

[6]白瑞慧.黃賓虹山水畫筆墨“內美”探微[J].藝海,2019(07):75-76.

[7]李明.“道咸畫學中興”說之“筆墨”原意考[J].美術研究,2012(03):22-29.

[8]張堅.“黃賓虹研究專欄”按語[J].新美術,2019,40(05):5.

作者簡介:

楊舒雅(1999—),女,漢族,河北唐山人。青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國畫) 。

猜你喜歡
黃賓虹山水畫
黃賓虹《致昂青信札》
山水畫的寫生觀及價值初探
中國山水畫的成熟
一幅山水畫怎么題字?
燦然一燈——再讀黃賓虹筆記一則
黃賓虹的佳作
黃賓虹的佳作
淺析黃賓虹入蜀畫作
室內山水畫最養人
老年教育(2016年10期)2016-11-2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