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居民生活品質區域差異及動態演變分析

2023-07-17 11:44朱惠玲曠開金劉金福邱雯婷
關鍵詞:閩南地區區域間貢獻率

朱惠玲,洪 宇,曠開金,3,劉金福,邱雯婷,闕 翔

(1.福建農林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2.福建農林大學林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3.福建江夏學院金融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不斷增加民生福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新征程的重要政策目標[1],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提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要求。近年來,國家積極推動發展模式變革,在發展中改善民生,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探討福建省居民生活品質提升的關聯及異同特征可為政府制定宏觀調控政策提供參考,為創造高品質人民生活尋找突破口,促進福建省高質量協同發展。

一、文獻綜述與問題的提出

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及保障“十四五”重大戰略任務全面落實見效,各地區出臺并實施一系列惠民富民政策措施,主要以居民收入、居民消費、醫療教育服務等為抓手。我國政府于2005年提出棚戶區改造工程,提升居住環境品質;2015年推進脫貧攻堅戰略,關注普通百姓生活;2017年開展城鄉醫保并軌政策,摒除居民身份限制;2022年在黨的二十大上再次強調必須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居民生活品質研究對于國家宏觀政策調整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涉及經濟學、生態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可以反映政策對市場和社會的引導效應,值得深入探討。

目前,關于生活水平的研究主要圍繞特定背景展開。(1)經濟實力是影響居民生活水平的基礎。如宋偉軒等通過研究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與居民生活的協同關系,發現上海市具有良好耦合協調度,其余城市相對較弱[2];封思賢等從數字金融新業態出發,認為數字金融對居民生活質量有顯著促進作用[3];Gou等以住房環境為切入點研究香港居民生活質量,認為住房環境是影響低收入人群整體生活質量的最重要因素[4]。(2)能源是經濟活動的基礎。Malinowski研究可再生能源發展水平與歐盟居民生活水平之間的關系,認為這兩者之間存在正向中度相關性[5];Borys認為產消者能源模式的發展能帶來諸多好處,包括影響家庭生活水平[6]。(3)非物質需求可以反映居民精神層面需求。如Halam等從教育和收入兩方面進行研究,認為教育水平低的群眾更容易陷入貧困[7];Migala-Warchol等利用教育和創新水平對居民生活進行評估,證實兩個因素對居民生活具有積極影響[8];Ouyang等基于旅游業角度,考察體育賽事、娛樂活動與當地居民生活質量的關聯,發現賽事活動影響當地居民生活,并且生活質量水平決定居民對于賽事活動的支持程度[9]; Diener等提出用客觀的社會指標測度主觀滿足感[10]?;谠撚^點,學界也將焦點從關注某一特定領域轉移至構建多元指標體系[11-12]; 申云等采用基尼系數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分別反映農村內部及城鄉之間貧富差距,通過低保覆蓋率和人均醫療床位數衡量農村居民經濟發展成果分享程度[13]。從區域尺度來看,部分學者以省級、市級、鄉級為研究對象[14-19],部分學者則探討城市群、黃河流域等特殊地域[20-21]。

綜上,多數研究僅限于分析各領域與居民生活品質的相關性,較少關注其演變趨勢。福建省在海峽兩岸關系中具有重要的地緣戰略位置,其居民生活品質對于吸引臺商具有重要影響。鑒于此,本研究以福建居民生活品質為研究對象,借助Dagum基尼系數分解方法揭示其區域差異與來源,采用核密度估計方法分析其動態演化趨勢,旨在促進福建省各市發展從非均衡模式轉向均衡模式,推動優勢互補,對福建省高質量、可持續的協同發展有重要借鑒作用。

二、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

分析福建省居民生活水平,需構建居民生活品質評價指標體系。參考聯合國專家委員會對居民生活品質的定義,基于個人物質需求、非物質需求及社會環境選取相關二級指標,構建居民生活品質評價指標體系(表1)。其中,物質需求反映居民收入與消費,非物質需求反映居民精神生活,社會環境體現客觀條件對居民生活品質的影響。原始數據主要來源于歷年《福建統計年鑒》,部分數據來自于各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紤]到早期各市相關數據缺失以及近期部分數據未發布,本研究選取2015—2020年的相關數據。

表1 居民生活品質評價指標體系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sidents′life quality

(二)熵權法

熵權法根據信息熵值與信息效用值確定權重,能夠準確、客觀地反應各指標的重要程度[22]。由于所使用面板數據涉及時間維度,在熵權法中加入時間變量[23-24],從而實現不同年份之間的對比。改進后的熵權法:

(1)

(三)Dagum基尼系數

傳統基尼系數存在無法分區及樣本交叉重疊的問題,Dagum基于此提出了Dagum基尼系數[25],將研究區域劃分為若干個子區域,在充分考慮子樣本分布情況的基礎上進一步分解區域差異,突破傳統區域差異測度的局限。具體計算公式為:

(2)

Gn=Gn,w+Gn,nb+Gn,t

(3)

(四)核密度估計

核密度估計是一種用于衡量隨機變量概率密度的非參數估計方法,通過對不同時間點樣本分布特征的對比分析,檢驗樣本的動態演化趨勢[26]。假設X是一個隨機變量,(x1,x2,…,xn)為一組連續觀測樣本值,則變量X的密度函數為f(x)=f(x1,x2,…,xn),點x處f(x)的概率密度估計可以定義為:

(4)

其中,K表示核密度,n表示樣本數量,h表示帶寬,xi表示獨立同分布的樣本值,x表示均值。為了提高核密度估計的準確性,本研究采用高斯核函數K(x)進行估計,計算公式如下:

(5)

其中,若n→∞,則h=h(n)→∞,說明帶寬對核密度函數估計的準確性有顯著影響,帶寬越窄,曲線越不光滑,則估計越準確[27]。

三、福建居民生活品質的區域差異與分解

(一)福建居民生活品質測算

采用熵權法測算2015—2020年福建省各城市居民生活品質變化趨勢及得分排名(圖1)。從整體得分來看,福建省9個城市居民生活品質得分排名前三的城市為泉州市、福州市和廈門市,排名較低的是漳州市、南平市和寧德市。各年排名前三的城市主要有泉州市、三明市、福州市、廈門市和莆田市。其中,三明市和莆田市整體排名未排入前三,結合變化趨勢可知,2個城市居民生活品質得分不穩定。其中,莆田市于2020年得分較低,主要是由于莆田市該年醫療保健支出較高;三明市于2019年得分較低,主要原因是三明市該年教育文化娛樂支出較低且失業率較高。研究期內,泉州市有5年排名前三,三明市、福州市和廈門市為4年,莆田市為1年。由此可以看出,相較于小城市,發展水平較高的大城市居民生活品質更高,原因是良好的經濟發展會帶動服務業發展,服務業與居民生活之間存在正向關聯性[28],成熟的第三產業有助于改善居民生活品質。

圖1 福建居民生活品質得分的變化趨勢

根據熵權法計算結果(表2),物質需求對居民生活品質的影響程度最高,這一結論也進一步解釋了大城市得分更高的原因,即大城市擁有更好的經濟發展水平來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社會環境也有重要影響,城市基建、就業環境等客觀條件直接影響著居民生活舒適度。同時,結合圖1可知,小城市中龍巖市于2017年、2018年和2020年具有較高的居民生活品質得分(0.5分以上),與大城市不同的是,該市擁有空間大、物價低、壓力小的特征,社會環境更舒適。然而,社會環境對居民生活品質的影響力(29.59)不及物質需求(44.19),故該市得分低于大城市。

表2 各年份一級指標權重Table 2 Weights of primary indicators in each year

(二)福建居民生活品質的區域差異

為進一步揭示福建居民生活品質的區域差異和來源,采用Dagum基尼系數分解法測度居民生活品質整體差異、區域內差異和區域間差異(圖2、圖3)。其中,閩東包括福州市、寧德市;閩南包括廈門市、泉州市、漳州市;閩西包括龍巖市;閩北包括南平市;閩中包括莆田市、三明市。根據整體差異可以發現,福建居民生活品質差異有所波動,2015—2017年呈下降趨勢,達到最低點0.07,2017—2019年呈上升趨勢,達到最高點0.14,2020年有所下降。從區域內差異來看,閩東地區差異明顯高于閩中與閩南地區,表明福州市與寧德市的差異較大。閩中地區差異較小,發展平穩,略有上升趨勢,表明莆田市與三明市的居民生活品質相當。閩南地區差異波動較大,2019年超過閩東與閩中地區,結合得分數據發現,該年泉州市居民生活品質得分較高,廈門市與漳州市得分顯著下降,導致閩南地區差異擴大,2020年略有縮小。閩西與閩北地區只有1個城市,無區域內差異。

圖2 2015—2020年福建居民生活品質的區域內差異及演變趨勢Fig.2 Intra-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evolution trend ofresidents′ life quality in Fujian provincefrom 2015 to 2020

圖3 2015—2020年福建居民生活品質的區域間差異及演變趨勢Fig.3 Inter-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evolution trend ofresidents′ life quality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2015 to 2020

圖3描述福建居民生活品質的區域間差異及演變趨勢(圖3中的“閩東&閩中”代表閩東地區和閩中地區的區域間差異,下同)。2015—2018年,閩東地區與其他地區的區域間差異變化趨勢一致,持續降低至2017年,2018年略有上升;2019—2020年閩東地區與閩西、閩北、閩中地區的區域間差異維持在0.13附近,波動較小;閩東地區與閩南地區的區域間差異在2019年擴大明顯,從0.13上升至0.20,于2020年回調至與2018年的水平。研究期內,閩中地區與閩西地區的區域間差異最小,穩定在0.08以下;閩中地區與閩北地區的區域間差異于2016年較大,為0.14,其余年份皆小于0.10;閩中地區與閩南地區的區域間差異在2019—2020年大于0.10,其余年份差異較小,小于0.10;閩中地區與閩東地區的區域間差異最大,均大于0.10。閩北地區與各地區的區域間差異變化波動較大,其中,閩北地區與閩西、閩中地區的區域間差異在0~0.15波動;閩北地區與閩南地區在0.05~0.20波動;閩北地區與閩東地區在0.10~0.25波動。此外,閩南地區與閩西地區在0~0.20波動,幅度最大??梢钥闯?差異發生明顯擴大趨勢主要集中在2016年和2019年,其余呈現下降或小幅度波動趨勢。

福建居民生活品質區域差異來源及其貢獻率演變趨勢(圖4),區域內貢獻率(Gn,w)表示城市內部居民生活品質差異貢獻率,區域間貢獻率(Gn,nb)表示城市間居民生活品質差異貢獻率,超變密度貢獻率(Gn,t)表示區域內差異與區域間差異的交叉影響對整體居民生活品質區域差異的貢獻率。研究期內,超變密度貢獻率的均值為41.98%,是造成居民生活品質差異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區域間貢獻率,占比為40.46%;區域內貢獻率最低,占比為17.56%。從變化趨勢來看,區域內貢獻率略有擴大,整體相對穩定。區域間貢獻率震蕩幅度較大,2017年最高為53.60%,2020年最低為15.91%,2019—2020年呈現“斷崖式”下跌,波動幅度達24.55%。超變密度貢獻率變化趨勢為區域間貢獻率的逆向趨勢,表明超變密度貢獻率在區域間貢獻率增長中起到負面作用。綜上,超變密度與區域間發展水平差異是導致居民生活品質差異的主要來源,表明福建省各城市在協調發展上存在不足,有待進一步優化。

圖4 2015—2020年福建省居民生活品質的貢獻率差異及演變趨勢Fig.4 Differences and the evolution trend of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residents′ life quality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2015 to 2020

(三)動態演變

本研究采用核密度分析進一步描述福建居民生活品質的絕對差異及動態演變趨勢(圖5)。從分布形態來看,福建差異演變路徑于2015—2017年經歷“多峰—單峰—多峰”過程,表明福建省出現“多級分化—無分化—多級分化”波動,分化現象嚴重。2015年,主峰位于0.5附近,側峰位于0.3與0.6附近,側峰峰值較低,表明兩極分化現象較為微弱;2017年,主峰位于0.6附近,側峰位于0.3和0.5附近,側峰峰值較高,表明居民生活品質略有提高,但兩極分化程度有所擴大。除2017年外,核密度值在0~5波動,2017年則在0~9波動,表明2017年福建省居民生活品質的絕對差異顯著小于其他年份。2018年回到單峰狀態,但主峰曲線呈現出高度下降、帶寬拓寬趨勢,表明居民生活品質的差距有明顯擴大趨勢。2018—2020年,核密度分布圖不存在拖尾形態且皆為單峰,在0.4~0.5波動,表明這3年各城市發展均衡,居民生活品質相當。

圖5 2015—2020年福建居民生活品質的動態演變Fig.5 Dynamic evolution of residents′ life quality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2015 to 2020

四、結論與對策

(一)結論

根據2015—2020年福建省9個城市的面板數據,采用Dagum基尼系數、核密度估計等實證分析了福建居民生活品質的區域差異及動態演變趨勢,得出如下結論:(1)福建省得分最高的城市為泉州市、福州市與廈門市,最低的是寧德市、南平市與漳州市,顯然大城市居民生活品質優于小城市。(2)對于居民生活品質的影響程度:物質需求>社會環境>非物質需求。(3)2017年福建區域內居民生活品質差異最小,2019年差異最大。(4)福建居民生活品質區域間差異發生明顯擴大趨勢主要集中在2016與2019年,2016年為閩北與閩南地區、閩北與閩西地區、閩北與閩中地區,2019年為閩南地區與閩東、閩西、閩北、閩中地區以及閩北與閩中地區,即閩北地區與其他地區差異較大。(4)2017年,福建省居民生活品質絕對差異最小,但分化現象最嚴重;其余年份差異水平較穩定,居民生活品質集中在0.4~0.5,即各城市發展均衡,大部分城市處于中等生活水平。

(二)對策

在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理念更加注重以人為本。為推動福建省居民生活品質協調提升和可持續發展,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交通、通信和能源網絡。(1)擴建現代化道路和鐵路網,以減少交通擁堵,縮短通勤時間,提升出行效率;(2)增設機場、改善航空運輸設施,有助于加強地區間的聯系和人員流動,為居民出行提供更多選擇,促進商業發展和旅游業繁榮;(3)建設高速寬帶網絡和提升移動通信基礎設施水平,使居民能更便捷地獲取信息、開展遠程工作和享受數字化服務;(4)建立穩定可靠的供水和供電系統,優化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加強對水源的保護和管理,提升供水設施的維護水平,以及推動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以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促進可持續發展。

2. 加強醫療服務和教育資源投入,改善居民生活品質。(1)提高醫療水平和醫療資源的均衡分配,提供及時、高效的醫療服務,以確保居民的健康和福祉;(2)改善教育設施和教學條件,為居民提供更廣泛、多樣化的學習機會,以滿足個人潛能的發展需要。

3. 擴大就業市場,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穩定的就業環境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前提,是居民生活品質的重要保障。(1)政府應設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通過線上和線下相互結合的方式,促進高效就業;(2)政府應鼓勵創業,加大自主創業優惠力度,發揮市場作用,充分發揮各區域勞動力優勢,以激發創業活力和就業機會;(3)以發展促進收入的增長,保障居民基本需求,使居民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

4.推進產業轉型,優化產業結構。成熟的第三產業有助于改善居民生活體驗,需大力推進產業轉型、構建高質量現代產業體系,實現一產穩、二產進、三產優。具體而言,福建省可以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等措施來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多渠道促進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化、多樣化,推動民生改善,實現共享發展。

5.建立共生關系,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針對福建省較為明顯的區域間差異,要出臺有利于小城市吸引人才的福利保障政策,以促進小城市全面發展,逐漸降低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1)大城市作為經濟、文化和人才的中心,可以通過引領技術創新、擴大產業鏈條等方式,積極發揮空間溢出效應,帶動周邊城市的發展,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2)小城市可以發揮自身優勢,提供獨特的資源和環境,吸引人才和投資,推動經濟發展。同時,小城市也可以與大城市建立共生關系,共同開展項目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猜你喜歡
閩南地區區域間貢獻率
近50年閩南地區冬季氣溫異常的氣候變化及特征
一種通用的裝備體系貢獻率評估框架
關于裝備體系貢獻率研究的幾點思考
閩南地區歌仔戲劇團運營機制研究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轉移特征及驅動因素——基于區域間投入產出表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2016 года вклад потребления в рост кита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достиг 73,4 процента
新媒體與閩南地區歌仔戲的傳播
結合區域間差異性的水平集演化模型
閩南地區醫院受檢者Rh血型系統D,C和E抗原分布情況調查
外電入魯后山東電網與互聯系統區域間功率交換能力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