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產玉米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探討

2023-07-19 03:19李愛明
種子科技 2023年11期

李愛明

摘 ? ?要: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經濟價值較高。隨著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玉米的種植面積和技術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高產玉米種植技術在我國玉米生產中的應用日益普及,利用高產玉米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等措施,對提高我國玉米產量、促進我國農業科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诖?,文章論述了高產玉米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對策,以期為相關人士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產玉米;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11-0047-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3 ? ? ? 文獻標志碼:B

為了達到玉米高產的目標,需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采取科學的栽培技術,確保玉米正常生長,減少病蟲害造成的損失。

從種子管理、適期播種、生長管理、收割和貯藏管理等方面進行科學管理,可以為玉米的高產穩產奠定良好基礎。加強種植玉米時的管理工作,根據病蟲害采取不同的科學防治措施,既能提高玉米的質量和產量,又能促進玉米的經濟發展,提升農民的經濟收益。

1 高產玉米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

為了保證玉米高產,除了對種子進行科學管理外,還應采取相應的病蟲害防治措施和高產栽培技術。選種時要從正規的購買地點挑選具有較強抗病性,且能迅速適應當地氣候的品種。同時,根據不同地區的天氣情況選擇適宜的播種時間,提高玉米的萌發率,進而提高玉米產量。由于玉米在生長過程中容易受病蟲害的侵襲,一些地方沒有建立有效的控制系統,技術人員的水平有限,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因此,農業生產技術工作者除了要掌握科學的高產技術外,還要加強對農作物的防控工作,不斷提高農民預防病蟲害的意識和能力,保證玉米高產、穩產。

2 高產玉米種植技術

2.1 選擇優良的玉米品種

由于我國農業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可供選用的玉米品種較多,但是由于一些農戶不遵循因地制宜原則,盲目學習國外的種植技術和經驗,導致玉米產量低、質量差,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登海701、鄭單958、竣單20等是我國玉米育種中推廣使用的主要品種。在正式播種之前,要對玉米種子進行發芽試驗,并對其發芽狀況進行科學分析,以便為今后的播種提供參考,從而保證玉米的產量和品質。

2.2 科學運用施肥技術

利用緩釋肥技術可以增強化肥揮發性,調整土壤養分含量,將大范圍機械化施肥與有目標施肥有機結合。要想有效避免玉米生產中出現低產現象,需要合理運用施肥技術。

正確使用鑒定技術可以防止因施肥量太少、密度太大而造成的減產。機械化施肥是現代玉米生產中的一項重要技術,將錯位施肥和分肥技術有機結合,既可以促進玉米生長,又可以減少肥料浪費,還可以避免破壞環境[1]。

2.3 科學選地和整地

在高產玉米生產過程中,土壤的選擇和處理是決定玉米產量的關鍵因素,要確保該區域的土地平整,保證土壤中的養分充足。一般而言,玉米的適應性較好,不需要太多根系,只是耐鹽性較差,需要在酸性土壤中生長。試驗表明,在pH值為6.0~6.6的條件下玉米的產量最高。玉米在高產過程中需要吸收土壤中的養分和水分,因此在玉米的選種過程中,應根據當地交通條件、排灌條件、衛生狀況等因素,選擇地勢相對平坦的地區,主要是為了保證玉米順利采收。同時,在實際種植過程中,應采取適當的措施,改善土壤通透性,確保高產玉米的生長。

2.4 控制種植密度

種植密度直接影響到玉米的萌發和生長情況,栽培密度過低會浪費土地資源;栽培密度過高會減少玉米的營養成分,從而影響高產玉米的栽培。在正式播種玉米之前,要實地測量播種場地,比如控制網、控制樁、水準點的安裝,定位中線、坡角、邊線的定位,保證種植密度的準確性,并合理控制玉米的種植密度。根據不同的玉米品種,選擇適當的種植密度。保證玉米的生長與當地的氣候相適應并合理施肥、科學種植,防止由于種植密度過大而導致的營養不良。針對不同生長時期的特點,采取以基肥為主,磷肥、粒肥為輔的方法,合理選擇化肥,可以有效提高玉米的質量和產量[2]。

2.5 合理密植技術

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種植密度對產量、質量、抗倒伏能力有很大的影響,合理密植可以保證玉米在整個生長過程中光照充足,保證整個生長環境的通透性。一般而言,每個玉米種植區都會有種子最大、最小的播種限制,玉米種植戶要依據土壤條件分析種植效果,合理選擇種植品種,并有效地控制種植密度,建立高效的種苗培育系統。在實際種植過程中,應根據玉米品種和生長習性的差異,采取大壟雙間法,并嚴格控制大行距、小行距,對某些需要透氣的品種,采取寬窄行栽培模式,以充分利用邊行優勢開展田間管理工作。

2.6 除草管理

在種植玉米的過程中,因其生長周期較長,需經過萌芽期、成熟期等多個階段,因此要及時澆水、松土、除草,保證土壤的養分充足。玉米的除草工作要盡早開展,因為后期雜草擴散會影響玉米的生長。常見的除草方式有人工除草和化學除草,人工除草是使用農具,化學除草是在玉米地四周噴灑化學物質,以達到去除雜草的目的[3]。

2.7 合理選擇玉米澆灌的方式

在種植玉米的過程中,合理的灌溉技術是影響玉米產量的重要因素。玉米在整個生長期間需要更多的水分,但是在不同生長時期的需水量不同,具體要根據天氣和土壤情況決定。玉米對水分需求最大的階段為孕穗期,在此期間玉米葉片表面蒸騰能力較強,需及時補充水分。抽雄期和開花期是玉米生產過程中的關鍵階段,應注意防止由于天氣干燥和濕度較大影響玉米生長。

2.8 綜合抗旱措施

為了避免由于缺水造成的玉米產量下降,種植戶應加大田間巡查力度,檢查玉米生長情況,翻耕時要及時澆水,保證水分充足。在玉米生長后期,由于水分被大量消耗,很難滿足玉米的生長需要,應增加澆水次數,并在早晚各澆1次。由于夏季氣溫高,可以在玉米地中鋪上秸稈,降低土壤含水量,增強土壤儲水功能。秸稈經風化處理可以作為有機肥料,改善土壤肥力。

2.9 穗期管理

在玉米生長期的管理中,應對未發育的幼苗和病株進行根治,以便為其他健康作物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在較為干燥的地區灌溉,應確保水分充足。玉米在生長期極易受病蟲害的影響,因此要加大對病蟲害的防治力度,以降低其發病概率。

3 高產玉米常見病蟲害

目前,玉米的主要害蟲有玉米螟、蚜蟲、蝗蟲、黏蟲等,主要病害有大斑病、銹病和病毒病等。玉米大斑病可使玉米葉片變成灰色,腐蝕玉米葉片,在潮濕的天氣條件下很容易發生大斑病。玉米病毒病發生在玉米的各個時期,會對玉米的株高產生抑制作用,并影響其對水分和光照的吸收,從而使玉米不能正常結果,降低玉米的質量和產量。

4 高產玉米病蟲害防治策略

4.1 生物防治

針對玉米害蟲,利用天敵可以有效防治殺蟲劑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達到保護生態的目的。玉米被玉米螟為害后,光合效率會逐步下降,雄穗易被折斷,影響傳粉的成功率,而且很容易被蟲蛀,造成玉米秸稈脫粒,從而影響玉米的運輸,造成玉米莖稈斷裂,影響玉米正常生長,降低玉米的質量和產量。在應用生物防治技術的過程中,可以將赤眼蜂的幼蟲投入到玉米田中,或用蘇云金桿菌控制玉米螟。蘇云金桿菌是一種適應能力較強的細菌,可以在不同的環境中使用,在玉米螟的繁殖期可以噴灑蘇云金桿菌,并加大藥劑用量[4]。

4.2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玉米病蟲害的方法是使用化學農藥,為避免環境污染和防治殘留,農民購買殺蟲劑時應選擇低毒、高效、無殘留的殺蟲劑,嚴格控制用藥時間、用藥方法、用藥劑量等。防治玉米銹病時,可以使用苯醚甲環唑1 500倍液,每隔7 d使用1次,連續2次;防治玉米頂腐病時,可以采用80%代森錳鋅600倍液噴霧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防治玉米大斑病時,采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防治玉米薊馬時,噴施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或3%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

4.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指應用物理手段直接殺滅害蟲。使用化學藥劑可以殺死玉米螟,但對玉米的品質和產量都有很大的影響,隨著劑量的增加,玉米螟會產生耐藥性。因此可以采取物理防治的方法滅殺害蟲,從而減少害蟲數量。一是誘餌捕食。玉米蕾性誘劑對玉米螟有很強的誘惑力,種植戶會在農田里噴灑殺蟲劑,吸引玉米螟然后滅殺。二是光誘導。玉米螟對光很敏感,應根據其活動特點,在田間布置照明裝置,吸引隱藏在田間的玉米螟并滅殺。三是黃色誘餌捕捉法。玉米的顏色是黃色,種植戶可以在農田里放置黃色誘餌驅除害蟲。當害蟲侵襲玉米時,首先會選擇誘餌,而粘板作為誘餌滅殺害蟲[5]。

4.4 智能防治

現階段,除了物理、生物、化學等防治技術外,國內還在不斷地應用智能控制技術,主要有自動采集和分析、孢子自動采集和培養、遠程小氣候信息采集、病蟲遠程監測等,可以根據蟲情和孢子的變化自動采集,并將采集到的信息傳遞到云端服務器上,工作人員通過電腦和手機實時監測玉米的生長狀況,并根據玉米的生長科學防治。同時,該系統還提供了太陽能轉換板、害蟲捕捉裝置和防病藥劑等功能,當種植戶在防治病蟲害時,還可以安裝外掛裝置,讓系統自動啟動害蟲捕捉裝置,定期噴灑殺蟲劑,確保玉米的品質和產量。

4.5 農業防治

可以使用化肥控制害蟲,而且對玉米也有很大的好處,是一種無污染、無毒的防治措施,不僅能減少害蟲數量,還能為玉米補充養分。水分是玉米生長的關鍵,有些地區比較干燥,需要加強人工供水,確保玉米健康生長。同時,水質的優劣還會影響玉米穗的豐盈程度,改善土壤、水質可以間接地改善農田的生態狀況,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此外,翻地可以改善玉米的生長環境,還可以破壞有害生物的生存環境,為玉米的生長創造有利條件。

4.6 完善玉米病蟲害防治體系

隨著我國玉米種植產量的增加,有關部門應繼續完善玉米病蟲害的防治機制,提高農戶防治病蟲害的意識,并結合各地實際,制訂健全的防治技術規程,建立相應的管理機構,加大對玉米病蟲害的防治力度。

另外,建立健全玉米病蟲害防治體系,引入相應的技術人才,設立專項防治基金,為今后的玉米病蟲害防治奠定堅實的基礎。

4.7 加大玉米病蟲害防治力度

在玉米生產中,最易受到紅蜘蛛、蝗蟲和玉米螟的為害,不僅嚴重影響玉米產量,而且還會影響玉米的正常生長。紅蜘蛛是一種寄生在玉米葉片上的生物,汲取玉米葉片和莖稈中的液體,從而阻礙玉米生長。一旦發生蝗災,將造成玉米產量的大幅度下降,甚至絕收。玉米螟是我國玉米生產中最嚴重的害蟲。玉米螟幼蟲寄生在玉米莖稈內,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成熟,極易導致玉米死亡。因此,種植戶要加大對玉米病蟲害的防治力度,采取生物控制措施,例如利用天敵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化學藥劑時要嚴格控制其用量,以免對環境和玉米質量產生不利影響。

4.8 重點防治玉米大斑病

目前,在玉米生長過程中,大斑病最為常見。大斑病多見于玉米葉片,隨著大斑病的惡化,病斑會在玉米葉片上繼續蔓延,同時會對苞葉和葉鞘造成一定的影響。

在玉米大斑病初期,葉面會出現許多灰斑,呈不規則圓點,隨著病情的加重,小點會逐漸擴大,然后順著玉米葉向上延伸。在濕潤條件下,玉米大斑病更易發生,應加強對其病害的控制。最常用的防治方法是選用具有較高抗性的玉米品種。陜西玉911、長早7號等是目前較為常用的高抗病品種,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選用合適的品種,確保翻耕工作高效進行,可有效減少土壤中的大斑病原菌。

5 結束語

玉米是一種具有特殊優勢的農作物,可以在全國范圍內種植。高產玉米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是保障玉米產量的關鍵,在玉米生產實踐中,種植戶要正確運用玉米栽培技術,掌握種植要點,加大對病蟲害的防治力度,減少病蟲害對玉米的為害,保證玉米的高產優質。

參考文獻:

[1]黃廣會.高產玉米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研究[J].種子科技,2021,39(24):32-33.

[2]李萬富.玉米高產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探析[J].農民致富之友,2021(13):19.

[3]張萍.玉米高產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分析[J].種子科技,2021,39(15):34-35.

[4]劉仲輝.現代農業中高產玉米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探析[J].種子科技,2020,38(24):34-35.

[5]木拉提別克·再那力汗,阿斯木古麗·馬汗.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方法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8,38(8):22,24.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