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CiteSpace的高校課程思政研究熱點及趨勢分析

2023-07-20 02:38段學軍晁聰
高教學刊 2023年19期
關鍵詞:可視化分析課程思政趨勢

段學軍 晁聰

摘? 要:運用中國知網(CNKI)文獻分析工具和CiteSpace軟件繪制關鍵詞知識圖譜,對中國知網(CNKI)2000—2021年間刊載的課程思政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研究發現,高校課程思政研究熱點主題有課程思政、高校思政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等。該文明確當前高校課程思政的研究主題,分別是課程思政的設計、課程思政的實施和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評價機制,并預測現代化教育手段的推廣為課程思政效果評價機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課程思政;可視化分析;熱點主題;趨勢;效果評價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19-0009-06

Abstract: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tool of CNKI and CiteSpace software were used to draw the keywords knowledge map, and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ture published by CNKI from 2000 to 2021 were reviewed and visual analyz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hot topic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research includ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urriculum,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etc. This paper defined the current research them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were the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urriculum,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urriculum, and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urriculum.

Keywords: curriculu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isual analysis; hot topics; trends; effect evaluation mechanism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把高等教育由“數量擴張”引導到“質量和效益”上來。其中人才培養是否符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成為兩個重要的考量指標。這兩個問題本質上屬于高校課程思政教育體系范疇,可以說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需要高校全面落實“三全育人”的任務,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著力提升育人成效。為準確把握我國高校課程思政的研究現狀、研究熱點及研究內容,探索該領域未來的研究趨勢,以期為課程思政后續理論研究、教學實踐相關研究提供科學依據,本文使用文獻計量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ce對中國知網(CNKI)收錄的相關文獻進行關鍵詞聚類分析,結合關鍵詞特征將課程思政研究主題的變遷劃分為概念探索階段(2000—2016年)、理論形成階段(2017—2020年)和快速發展階段(2021年起)。

一? 研究工具及數據來源

(一)?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中國知網(CNKI)文獻分析工具和美國德雷克塞爾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陳超美博士研發的文獻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ce作為研究工具。CiteSpace軟件基于Java程序語言編寫,是專門為便于檢測某一研究領域科學文獻中的新興趨勢和突變而設計的。通過“施引文獻擴展”和“主題詞綜合檢索”策略,改善傳統科學計量分析工具單純利用關鍵詞或主題檢索中查全率不高的問題[1]。

(二)? 數據來源

在CNKI高級檢索中選擇主題“課程思政”,設置學科檢索條件“高等教育”,限定學術期刊來源分類為“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限定年份“2000年1月1日到2021年8月25日”,共獲得829篇文獻。將所得目標文獻利用CNKI文獻分析工具進行發文量分析,并按CiteSpace所需格式導出并轉碼,進行關鍵詞分析,得到本文的研究樣本數據庫。

二? 數據結果分析

(一)? 發文量統計

利用CNKI系統自帶的可視化分析功能對包含“課程思政”主題的全部檢索樣本進行分析,得到我國高等教育課程思政研究性文獻發文量隨年代的變化情況,如圖1所示。由圖1可見2000至2016年發文量很少均低于7篇;自2017年發文量開始大幅提升,2019年達到129篇,2020年突增至284篇??梢哉f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以及2017年2月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重要舉措,有效推動了高等教育工作者對課程思政教學研究工作的深入探討。

(二)? 研究熱點分析

CiteSpace在識別和顯示某一研究領域發展趨勢和突變方面表現優異,能夠幫助知識領域分析專家識別和跟蹤研究領域未來的發展結構與態勢。通過利用共被引文章和引用這些文章形成的復合網絡進行聚類分析,知識圖譜中凸顯出來的新興理論趨勢和主題即為研究前沿。CiteSpace特有的彩色知識圖譜便于發現可能出現的新興研究趨勢,每個節點代表一個關鍵詞,節點越大說明該研究受關注程度越高;各節點之間的連線表示共現強度,節點之間的聯系越強則連線越粗;節點周圍顏色深淺變化的年輪厚度代表某時間區間內關鍵詞的頻次,其中紫色圈層代表較高中介中心性,紅色圈層代表高突現性。因此,對紫色和紅色圈層所指文獻精讀,能有效輔助科研工作者抓取重要研究信息。

運行CiteSpace,設置時間跨度為2000年1月1日到2021年8月25日,時間切片為1年,節點類型為關鍵詞,Top N=50,最低被引頻次c、本slice中的共被引次數cc、規范后的共被引次數ccv等設置均為默認設置,運行后得到關鍵詞知識圖譜分析。在此基礎上運行LLR算法,繼而得到關鍵詞聚類網絡圖譜(圖2)。由圖2左上側CiteSpace參數可知,網絡模塊度Q為0.548 3,聚類匹配效果合理;網絡同質性為0.809 2,網絡同質性良好;表明829篇所得文獻樣本可形成明顯聚類,依序為:“課程思政”“高校思政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思政課”“馬克思主義”“思政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共11類聚類。

在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分析的基礎上,在“Cluster Explorer”中得到關鍵詞最大的四類共現網絡聚類表(表1)。S值即聚類平均輪廓值(Silhouette值),一般認為S>0.5聚類即是合理的,S>0.7聚類即為令人信服的。因此由表1可以肯定地得出“課程思政”“思政課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教育”是高校課程思政領域研究熱點的結論。

由表1可知,各聚類中的關鍵詞普遍存在研究內容互相交叉的現象,為便于研究將這些關鍵詞歸納總結為三個主題領域,詳述如下。

1)“課程思政的設計”主題。這一主題主要圍繞理清高校思政課程與專業課課程思政之間的邏輯關系展開,典型關鍵詞由“立德樹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價值意蘊”“思政教學”“核心素養”等構成。思政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教育效果對整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目前高校思政課通常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及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這些課程具有突出的知識性和意識形態性,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華東師范大學邱偉光[2]指出大學生的思想具有可變性和可塑性,認為應立足從高校分專業辦學的現狀,利用分專業學習階段持續開展主流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建議專業課教師重視建立專業課知識與人、與社會的多向度交融。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高德毅等[3]通過梳理上海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改革探索經驗,反思高校思政課程未能與專業課程有效形成協同育人格局的原因,指出需要著重解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知識重復和內容側重點的問題,并積極探索運用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資源支撐專業課思政的有效實施。蘭州大學王學儉等[4]系統分析新時代課程思政存在的三大難點,即專業知識與課程思政融合難、專業課教師處理“知”與“德”的辯證關系難、課程思政形成合理制度安排和完整監督評價難,并建議馬克思主義學院充分發揮在課程思政中的中堅力量,同時開展培訓加強專業課教師的思政理論素養和思政教育能力素養,最終建成具有學校特色、課程特色、教師特色的新時代課程思政。

2)“課程思政的實施”主題。該主題圍繞如何提升專業課教師的思政教育能力展開,典型關鍵詞由“新時代背景下專業課程”“生態文明”“結構化學”“微分幾何”“無機化學”等構成?!叭恕崩砟畹暮诵脑谟谕诰蚋鱾€學科、每門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通過建立有機統一的課程體系,實現立德樹人實效的全面提升。北京理工大學的鄭佳然[5]指出專業課程實踐育人與課程育人的有機結合是提升思政政治教育效力的有效途徑,可在哲學社會科學類課程中設置志愿服務和社會調研,在自然科學類課程中引入課題研究和專業實踐,利用專業課程的操作性強、師生互動頻繁等優勢,激發學生刻苦鉆研、服務社會的熱情。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余江濤等[6]認為理工科課程與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存在顯著差異,理工科課程注重工具理性,教授的知識具有客觀性并超越意識形態,因此高校課程思政的難點和短板在于理工科課程,需要從科學內涵、生成機理、邏輯結構三方面對課程思政深刻揭示,并舉例在教學中引入對科技引發人文問題的反思、將學科專業的科學思維和方法推廣至其他學科領域、傳授行業風氣中的虔誠和敬畏等專業倫理、發掘專業學科史和科學人物史中的科學精神等都能成為獨特的思政教育資源,這也是理工科課程思政獨特魅力的所在。南開大學田鴻芬等[7]針對高校專業課教學融入思政教育的實踐路徑進行探討,認為以專業知識體系為載體和底蘊的學科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說服力和針對性,倡導高校專業課任課教師從學科專業知識出發,在合理吸收和借鑒西方理論成果的基礎上,聚焦價值啟蒙和精神塑造作用,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智慧。吉林醫藥學院石麗艷[8]思考構建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問題時認為,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強化了每一位教師育人的主體責任,對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西大學肖安寶等[9]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推進課程思政理論課建設,構建基于雨課堂的翻轉教學模型,該模型有效融合實體課堂和線上教學的優勢,為教學信息化技術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應用及推廣提供了實踐參考。

3)“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評價機制”主題。這一主題主要圍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展開,重點在課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評價機制建立方面,典型關鍵詞由“教學方法”“教學研究”“教學模式”“信息化教學資源”“實踐路徑”等構成。華東政法大學閔輝[10]認為推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應當充分利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突出的知識性、學術性和意識形態性,通過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加強教材體系建設、制定明確教學指南、改進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等途徑,全面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發揮其科學育人功能。高德毅等[11]認為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島”困境,關鍵在于思政教育和專業教學形成合力作用,強調從教育理念、隊伍建設、人才培養和管理機制等方面全面改革,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程、專業課程三位一體的高校課程思政體系。浙江理工大學肖香龍等[12]指出從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出發,整體設計和推進課程思政,特別強調構建相對客觀的考核標準和評價體系,能夠有效避免課程思政工作中出現碎片化、隨意化想象。江蘇大學陸道坤[13]明確指出課程思政是一項系統而長期的工程,是由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和輔導員的工作共同產生的疊加效應,因此更需要建立具有全面化多樣化評價主體,集過程性評價、定性評價、發展性評價于一體的涉及態度、情感、意志及價值觀等方面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

(三)? 研究趨勢分析

突現詞是某一個時間段內被引頻次突然增多的關鍵詞,可以用來反應某一時間段內的研究趨勢,鑒于此,為進一步研究高校課程思政研究領域的發展趨勢,運行CiteSpace,參數設置“Burstness”,設置Minimus Duration 為2,Burst items found為5,得到關鍵詞突現圖(圖3)。由圖3可知,從2007—2016年間突現詞為“思想政治理論課”、2009—2018年間突現詞“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到2013—2017年間的突現詞“思政課”,三個突現詞含義一致。2018—2019年間突現詞變為“新時代”。2019年—2021年間并未出現高頻突現詞,結合這三年突增的發文量,推測與課程思政理論研究的散點多發、多學科縱向發展有關。

為進一步反映某一研究主題中研究內容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在關鍵詞共現聚類分析的基礎上,運行CiteSpace進行關鍵詞時區圖譜分析。如圖4所示,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應某一時間段內高校課程思政的研究趨勢。

由此可見,不同時期高校課程思政的研究關注點略有不同。通過CiteSpace進一步運行分析,得到關鍵詞的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數據。該指標常用來表征節點在網絡中的重要性,中心性越高代表該節點在研究網絡中處于越關鍵的位置。為方便分析該領域的發展歷程,將高校課程思政的研究演化歷程分為概念探索階段、理論形成階段和快速發展階段三個階段。結合Excel統計匯總三個階段共現頻次超過10次的關鍵詞(表2),發現在共現網絡中處于環繞狀態的這些關鍵詞的中介中心性數值也高。表明這些關鍵詞在該領域的研究中起著重要的紐帶作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2000年至今高校課程思政研究的熱點。對三個階段詳述如下。

1)概念探索階段(2000—2016年)。這一階段為我國高校課程思政領域的研究起步階段,由于自然學科專業課教材中的大部分經典理論體系源自西方理論成果,高校專業課教師也很少系統參加教研培訓,因此普遍缺乏對思政教育的正確認識。加之此時并未形成“課程思政”的概念,也沒有可供專業課教師參考的典型案例,所以這一階段的研究普遍集中在思政課程、人文課程和輔導員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面,自然學科類專業課的課程思政鮮有報道。直到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至此打開高校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的新局面。

2)理論形成階段(2017—2020年)。這一階段始于2016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關于“課程思政”“協同育人”“三全育人”的內涵和理論研究數量增多,依托于教學改革項目的課程思政實踐教學活動日漸豐富,“工匠精神”“工程倫理”成為理工科專業課與課程思政教育的契合點。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加速了本科高校對課程思政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思政結合點拓展至各專業學科史、人物史中科學精神的挖掘,理工課程蘊含的系統思維、層次思維、工程思維及生態思維等科學思維和方法也成為課程思政豐富的素材。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一流本科專業遴選也將課程思政作為重要的評選標準。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校深入開展課程思政建設。以2020年河南省教育廳為例,通過面向全省本科高校立項富含思政元素、發揮育人功效的樣板課程,遴選教學效果優良、德才兼備的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建設成果豐富、榜樣引領的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以及培育課程思政實施效果顯著的本科示范高校,逐漸形成以點帶面、由典型推動全局的高校課程思政全面、全速建設的新格局。

3)快速發展階段(2021年起至今)。前一階段系統理論的支持,樣板課程、教學團隊、示范中心等的標桿示范引領,超星、學堂云、釘釘和騰訊等線上教學平臺的技術支撐,和雨課堂、超星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融合創新,高校課程思政的研究由本科生教育向研究生教育延申,由孤立的思政元素挖掘向課程思政語言體系的形成與完善進行,由單點分散的思政教育教學研究個體向科學規劃的系統工程發展。

三? 結論

上述關于近20年來我國高校課程思政研究領域的高頻關鍵詞進行的聚類分析,相對直觀地反映了該領域的研究熱點、熱門主題和前沿趨勢。目前國內關于高校課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①基于人文學科、自然學科的課程思政契合點的研究,并以之作為思政教育的豐富素材,未來幾年仍會受到專業課教師的密切關注;②高校通識教育的思政課與專業課課程思政教育知識點的銜接與延申,這類思政課與專業課交叉領域的融合課題依然會受到研究者的持續關注;③超星、雨課堂、釘釘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為課程思政效果評價機制的研究提供豐富的過程性數據,這一主題會隨著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的常態化、普遍化而備受研究者青睞。

參考文獻:

[1] CHEN C, HU Z, LIU S,et al. Emerging trends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a scientometric analysis in CiteSpace[J].Expert Opin Biol Ther 2012,12(5):593-608.

[2] 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 2017(7):10-14.

[3] 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34.

[4] 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2):50-58.

[5] 鄭佳然.新時代高?!罢n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9(3):94-97.

[6] 余江濤,王文起,徐晏清.專業教師實踐“課程思政”的邏輯及其要領——以理工科課程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64-66.

[7] 田鴻芬,付洪.課程思政:高校專業課教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J].未來與發展,2018,42(4):99-103.

[8] 石麗艷.關于構建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0):41-43.

[9] 肖安寶,謝儉,龔付強.雨課堂在高校思政課翻轉教學中的運用[J].現代教育技術,2017,27(5):46-52.

[10] 閔輝.課程思政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J].思想理論教育,2017(7):21-25.

[11] 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 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12] 肖香龍,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0):133-135.

[13] 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3):64-69.

基金項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項目“基于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模式的新工科實踐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實踐”(2019SJGLX332)

第一作者簡介:段學軍(1969-),男,漢族,山西晉中人,博士,教授,能源與環境學院院長。研究方向為環境生物技術,水污染控制與水體生態修復。

*通信作者:晁聰(1985-),女,漢族,河南漯河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環境生態、物理性污染控制教學。

猜你喜歡
可視化分析課程思政趨勢
趨勢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初秋唇妝趨勢
我國職業教育師資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
聲波吹灰技術在SCR中的應用研究
可視化分析技術在網絡輿情研究中的應用
國內外政府信息公開研究的脈絡、流派與趨勢
SPINEXPO?2017春夏流行趨勢
趨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