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居民金融素養現狀與金融行為提升路徑研究

2023-07-25 05:23錢凈凈
農村農業農民·B版 2023年7期
關鍵詞:金融素養金融科技

錢凈凈

摘 要:農村居民金融素養是空間環境、收入水平、金融設施可及性、傳統文化觀念等因素綜合生成的。為使金融科技更好地作用于鄉村振興,必須持續提高農村居民金融素養,為此可以從六個方面著手:一是界定農村居民需要的金融知識;二是轉變農村居民固有的金融態度;三是普及農村居民必要的金融技能;四是增設農村居民可及的機構網點;五是開發農村居民適用的金融產品;六是構建支農金融機構的激勵機制。

關鍵詞:金融素養;金融行為;金融科技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強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要求在農業領域實施各類金融支持計劃,為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民創業致富打好基礎。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提出“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按市場化原則更多投向農業農村”“做好農民工金融服務工作”等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工作思路。金融政策的實施依托于農民金融素養的提升和金融行為的改進。農村居民金融素養是指,農村居民基于其對金融知識的理解對其所有的房屋、土地、儲蓄以及自身勞動力等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提高收入的能力。研究表明,擁有更高金融素養水平的農村居民能夠更好地實現財富水平的提升。

一、河南省農村居民金融素養現狀

近年來,全國出現了村鎮銀行高息攬儲事件、農村居民因為連帶擔保陷入債務糾紛的法律案件、農村居民重疾返貧、高額彩禮和不當網貸房貸債務加重等現象。這些現象從不同側面說明了農村居民的金融素養仍然跟不上金融下鄉的速度,有可能使政策實施結果與政策目標不符。文章參考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發布的《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報告2019》《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2021》和北京大學發布的2021年數字普惠金融指數數據,對河南省的農村居民金融素養現狀進行描述。

(一)農村居民金融知識相對低于城鎮居民

《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報告2019》顯示,我國農村居民在金融態度方面傾向于延遲滿足,具有良好的信用意識,但是均低于城鎮居民;在金融行為方面,農村居民相較于城鎮居民對賬單的理解能力不夠準確,在貸款前容易不考慮還款能力,表現相對非理性;在金融知識方面,如儲蓄知識、銀行卡知識、貸款知識、信用知識、投資知識和保險知識的掌握度均低于城鎮居民10個左右百分點,部分農村居民對復利計息和單利計息,以及投資風險和信貸風險的理解不夠;在金融技能方面,40%的農村居民不懂得比較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區別,50%的農村居民不能辨別非法投資產品和渠道,但是能夠理解權利和義務的關系,部分農村居民不懂得冠字號碼功能。該調查基于全國樣本得到的結論基本反映了河南省農村居民的特征。

(二)農村居民數字金融技能水平較低

根據調查結果,在獲取金融知識方面,農村居民的主要獲取途徑排名前三的分別是咨詢金融機構的員工、求助家人朋友和網上找資料,社區培訓、機構知識普及等途徑較少。在此過程中,農村居民更容易被金融機構的員工誤導,而購買了不適合的產品,導致利益受損。北京大學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數據顯示,河南省農村居民在數字普惠方面距離東部發達省份尚有距離,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省域值為374.37,縣域平均值僅為119.73。主要原因是,農村居民對于普惠金融工具及數字普惠金融的使用存在畏難心理和抵觸情緒等。金融科技已經通過移動終端等進入農村居民生活,各種信貸工具給農村居民獲取資金帶來了方便,但也伴隨出現了部分電信詐騙、高利貸、首付貸等現象,使部分農村居民因貸致貧。

二、農村居民金融素養生成邏輯

當前農村居民金融素養水平較低,與群體的收入、文化水平、年齡結構和基礎設施等方面息息相關。

(一)傳統村落環境降低農村居民跨時空選擇能力

金融的本質是跨時空選擇,通過資金的跨時空安排平抑生命周期中收入和支出的不平衡性。農村居民生活在相對封閉的村莊,安土重遷的傳統思想左右著人們對外界的認知,禮尚往來和親友互借構成了他們平抑收入不平衡的主要方式,也增加了人情世故方面的支出。部分居民偏信熟人言論,對市場經濟缺乏深入了解,對個體的生命周期和不同生命時刻的資金需求缺乏認識,對社會保障體系缺乏足夠認同,參保意愿和程度不足,投資理財意識較弱,家庭缺乏財富傳承能力,金融參與能力較弱。

(二)較低的教育程度制約金融知識獲取能力

研究表明,教育程度對金融素養水平有正向影響。雖然一些學校教育中缺乏金融知識和技能教育,但求學過程中可以通過閱讀、同輩交流、信息擴散等獲取金融知識、提高金融技能。當前我國農村常住人口普遍年齡較大,受教育程度較低,缺乏同輩間金融知識的交流和擴散,更缺乏代際間金融知識的傳遞。較低的教育程度還使得部分群眾獲取金融知識的渠道較窄,分辨能力較弱,民間流行的各種高利率貸款、借款擔保、高額法人資格回報等成為其追求高額收益的渠道。

(三)數字素養匱乏限制了數字金融工具應用

當前數字技術與各類金融產品和服務結合緊密,消費者的數字素養直接關系到其是否能享受普惠金融發展帶來的益處。一方面,消費者通過數字渠道能夠更加容易地接觸到金融產品,更加便捷地享受各項金融服務,在實踐和試錯中促進自身金融素養的提升。另一方面,消費者基礎金融知識與數字技能的不足、信心的缺乏等會制約其進一步使用各項金融產品和服務。農村居民的數字素養目前處于相對匱乏的狀態,對于銀行App的使用不夠充分,而手機游戲功能、刷屏功能處于主流地位,使城鄉數字鴻溝有所拉大。

三、農村居民金融行為提升路徑

農村居民的金融素養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金融素養決定金融行為,金融行為反作用于金融素養,提升農村居民金融行為要從多方面著手。

(一)界定農村居民需要的金融知識

當前我國農村面臨著生產方式的變革,農業生產不斷向集約化、機械化轉變,這需要耕地承包方式的變革;農民面臨著生活方式的變革,農民個體意識逐漸覺醒,養兒防老、家族互助等傳統生活觀念被小家庭為主、大家庭為輔的生活方式替代。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居民亟須承認并面對生產關系的轉變,農地轉租、抵押、入股、擔保等知識成為金融振興農業的基礎性知識;了解個人生命周期、保險轉嫁風險、經濟周期波動、住房貸款等知識成為引導居民使用金融工具的先決條件;國債、基金、股票等成為居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的渠道。為此,可以制作發放“金融知識小卡片”,在村文化廣場和村民活動中心設立展板展示,讓其樹立起“金融強我”的觀念,明白金融基本規律和風險所在,抵御非法集資和電信詐騙。

(二)轉變農村居民固有的金融態度

部分農村居民對金融的理解不到位,認為抵押農地、轉包農地、轉讓宅基地使用權是拱手讓出土地的行為,離開土地個人就會失去最后的保障。對于個別特困群體,土地確實是最后保障,但對于已經參與到非農產業中的居民來講,土地的流轉卻是解放生產力的有效手段。還有部分居民對保險有誤解,認為保險用不上就是為他人作貢獻了,對保險的參與度不夠高。一些居民不敢使用低息貸款滿足孩子上學和自身創業需求,民間借貸又導致村民關系緊張,甚至發生不良事件。進一步闡釋金融的機理,轉變農村居民的金融態度,可幫助其以積極的心態面對金融變革,做市場經濟中的金融要素提供者和使用者。為此,可以舉辦面向農村居民的“金融態度面面觀”活動,向農村居民介紹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幫助其充分利用金融工具實現個人和家庭財務安全增長。

(三)普及農村居民必要的金融技能

農村居民必要的金融技能主要是指數字化背景下的金融工具應用,如手機支付、銀行App、證券App的操作等。這部分工作需要村委會、金融機構、財經類院校等多主體共同參與,村委會負責組織宣傳,各金融機構需要根據工作經驗界定農村居民必要的金融技能并制作成視頻圖文等資料,財經類院校負責組織學生進村進行講解和教授。如村委會可定期組織“金融活動周”;各金融機構可將包括信用貸款申請程序、證券開戶申請步驟、低風險證券購買方式、各類證券的功能和弊端等在內的適農金融技能制作成視頻圖文;財經類院??砂才艑W生與村委會對接,利用暑期下鄉實踐機會,向村民開展普及金融技能的活動,比如購買國債、全品類指數基金等。如此一來,村委會、各類金融機構和財經類院校三大主體構成的多元協同機制建立起來:學生在實踐中發現村民困惑,了解村民訴求,幫助金融機構設計適農貸款、保險、債券等產品;金融機構對村民的信用狀況進行摸底,創新信貸產品,撬動鄉村振興的金融需求;村委會起到了組織推進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村民整體金融素養,避免村民經濟糾紛和發生經濟不當行為。

(四)增設農村居民可及的機構網點

研究表明,金融機構設施的可及性對當地居民金融素養的提升具有較大促進作用。當前,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數量仍然不足,特別是部分農村居民數字素養較低,無法在手機上完成操作,需要工作人員的耐心講解和當面示范??蛇m當將金融機構網點向農村下沉,運用線上線下多種渠道拓寬基礎金融服務覆蓋面,為農村居民提供與其風險程度和承受能力相匹配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幫助農村居民獲得正規金融服務,從根本上杜絕網絡詐騙、民間高利貸等現象的發生。通過金融機構下沉,提升農村居民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認知能力和使用效能,增強農村居民信用貸款可得性,積極發展普惠型人身保險,更好滿足居民就業創業、教育、醫療、居住等需求。

(五)開發農村居民適用的金融產品

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農業生產和農企經營面臨著一些困境,可積極引導地方法人銀行深耕本地市場,根據河南省農業生產結構創新完善有特色的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提高金融服務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第一,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支持力度,開發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服務,創新專屬金融產品。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根據地方優勢特色產業風險保障需要,推出了金鯧魚和對蝦風力指數保險等地方特色險種,使全區農業保險品種基本覆蓋主要農林牧漁產業。第二,積極推廣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業務,鼓勵金融機構依法合規開展保單、倉單、應收賬款、圈舍、養殖設施等抵押質押貸款業務,拓寬農村資產抵押質押物范圍。第三,耐心打磨適合農村居民的低風險高收益理財產品,使農村居民在風險承受范圍享受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果。第四,適度放松農村信貸約束,讓更多農村居民了解并享受到正規低息貸款,樹立個體經濟信用獨立意識。

(六)構建支農金融機構的激勵機制

制定《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考核評估辦法》,明確評估對象、評估指標和方法、評估程序、評估結果和運用等具體內容,突出金融對鄉村振興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推動金融機構加大對鄉村振興領域的資源投入力度,以此引導金融機構開展支農活動。例如,寧夏回族自治區深入推進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實施“信貸助農、信用助農、金融科技助農、基礎金融服務助農”四大行動,全面優化提升農村金融服務。山東省著力破解制約小微企業融資的痛點難點堵點,人民銀行濟南分行持續深化“首貸培植”行動,聯合舉辦金融服務小微企業能力競賽,并聯合有關部門開展助商惠民“金融支持個體工商戶發展專項行動”“齊心魯力助商惠農行動”。河南省也應積極制定支農金融機構的激勵辦法,對支農效果卓著的機構進行嘉獎,激發金融機構的支農惠農熱情,提升農村居民“金融強我”的信心。

參考文獻:

[1]李竹.消費升級視角下居民金融素養提升與健康消費關系研究:基于城鎮和農村居民家庭的比較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2(05):146-149+207.

[2]肖勇光.我國農村居民金融素養現狀及提升問題研究[J].金融理論與教學,2021(06):35-38.

[3]李建軍,彭俞超,馬思超.普惠金融與中國經濟發展:多維度內涵與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20,55(04):37-52.

[4]宋曉玲.數字普惠金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實證檢驗[J].財經科學,2017(06):14-25.

[責任編輯:王 麗]

猜你喜歡
金融素養金融科技
金融素養與風險認知對投資選擇的實證研究
基于金融素養的非金融專業金融學教學改革
數字智能時代的供應鏈金融
金融科技發展對保險行業的影響研究
百度金融成立國內首家“金融科技”學院
寧夏平羅縣城鄉居民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淺談金融科技與金融創新的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