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ERG理論的高校貧困生資助問題探究

2023-07-28 09:18鄧軍彪陳傳忠鐘世華
大學教育 2023年5期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

鄧軍彪 陳傳忠 鐘世華

[摘 要]為了更好地保護貧困生的受教育權,我國逐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貧困生資助體系,為貧困生完成學業提供了經濟支持。 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重視經濟扶助卻難以從心理健康發展、技能提高等方面對貧困生給予足夠的重視。文章從ERG理論出發,分析高校貧困生資助現狀,找出資助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完善措施。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ERG理論;貧困生資助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05-0017-04

近年來,為了更好地支持貧困生(本文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各大高校都投入了較多人力物力來開展對貧困生的資助工作,國家也出臺了相關政策來為高校資助貧困生提供保障,基本解決了貧困生吃飽穿暖和上學的問題。但是,這不意味著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已相當完善,其實際工作仍然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制約了資助工作的進一步開展與育人功能的進一步發揮。

ERG理論是由克雷頓 · 奧爾德弗(Clayton Alderfer)提出的一種人本主義需求理論,是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該理論重點關注需求層次理論中的三個核心需要即生存(existence)需要、相互關系(relatedness)需要、成長發展(growth)需要。其中,生存需要主要指生理與安全等方面的需要;相互關系需要指個體需要與他人交往,是一種保持重要人際關系的需要;成長發展需要是個人為實現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而產生的需要。

ERG理論倡導將生存需要、相互關系需要、成長發展需要三要素進行有機結合,可以助力更加全面地對貧困生多方面的需求進行分析。高校在開展資助工作時,可以ERG理論為指導,全面關注貧困生多方面的需求,提高貧困生資助工作的實效,積極引導貧困生發展進步。

一、高校貧困生資助情況調查個案分析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高校貧困生在資助方面的需求,本研究以南寧師范大學的本科生作為調查對象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對象涵蓋文科、理科、工科、農科、醫科不同專業的學生,共計發放問卷1000 份,實際收回985份,所回收的問卷全部有效。此次調查采取匿名方式,以選擇題為主,也有主觀題,以保證調查結果客觀、有效。

(二)調查結果分析

其一,貧困生對資助政策的了解程度。本次調查的結果顯示,在大一到大四的學生中,大部分學生對家庭經濟困難認定辦法與家庭經濟困難程度認定辦法都不夠了解,這說明學生對資助政策缺乏足夠的了解,難以對資助認定的公平性進行準確判斷。其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學生對家庭經濟困難認定辦法與家庭經濟困難程度

認定辦法了解程度的占比情況(%)[年級 家庭經濟困難認定辦法 家庭經濟困難程度認定辦法 很清楚 一般

了解 不太

清楚 不

了解 很清楚 一般

了解 不太

清楚 不

了解 大一 10.82 43.56 38.34 7.28 10.22 42.65 38.88 8.25 大二 11.35 44.39 37.44 6.82 11.39 44.56 36.37 7.68 大三 12.02 47.68 35.28 5.02 12.53 47.99 33.79 5.69 大四 13.21 48.25 33.40 5.14 13.25 48.68 32.05 6.02 平均 11.85 45.97 36.12 6.07 11.85 45.97 35.27 6.91 ]

其二,影響貧困生認定的主要因素。高校貧困生的認定工作往往是由高校學生資助中心來實施的。據了解,相關工作人員在認定過程中,往往會綜合考慮班級民主評議情況、學生家庭收入情況、學生勤工儉學情況、已獲資助情況、生源地經濟情況、學費繳納情況等因素。根據本次調查結果可知,班級民主評議情況對認定結果決定的影響最大,其次是學生家庭收入情況與學生勤工儉學情況。

其三,貧困生對上大學目的的認識和對畢業后發展的信心情況 。根據調查結果可知,此次研究樣本中的大部分貧困生對自己上大學的目的有著較為清晰的認識:68%的學生認為自己上大學的目的在于找到好工作;9%的學生認為自己上大學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為國家與社會發展貢獻力量;另外有23%的學生對自己上大學的目的不明確。另外,貧困生在被問到對自己畢業后的發展信心時,只有48%的學生表示自己對畢業后的發展有信心,有43%的學生表示比較困惑與迷茫,有9%的學生則表示缺乏信心。

其四,貧困生需求分析情況。根據ERG理論,貧困生的需求分為生存需要、相互關系需要、成長發展需要。此次調查發現,與滿足生存需要相比,貧困生對相互關系需要和成長發展需要的滿意度較低(見表2),其中有個原因是我國目前的資助政策和資助理念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目前,高校貧困生的資助經費通常直接由國家提供,通過高校分配給貧困生。高校在認定貧困生時,往往會關注其家庭經濟困難的程度,并將資助的重點放在解決學生的經濟困難上,使其不會因經濟困難而輟學。然而,部分高校忽視了開展貧困生自立自強教育,對提高其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重視不夠,以致資助工作難以有效滿足其更高需求。

表2 貧困生ERG需要層次滿足情況

[ERG需要層次 具體需求 現實情況 生存需要 滿足基本生存條件,享有受教育的權利。 基本生活保障問題得以解決,經濟資助以國家支持為主;對現行資助政策較為滿意,但資助公平性有待提高。 相互關系

需要 人際關系和諧,能夠融入集體,得到尊重。 心理負擔較重,在人際交往中易產生自卑心理;對心理問題缺乏足夠重視,較少選擇心理咨詢,以自我調適為主。 成長發展

需要 通過上大學改變自己與家庭的命運,實現自我發展。 社會閱歷不足,實踐能力較弱,對未來職業發展規劃感到迷茫;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沒有制訂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

二、當前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對心理問題缺乏足夠的重視

通常情況下,家庭經濟困難不僅會加重學生的生活壓力,也會引發其一系列心理問題。多方面條件的欠缺容易使貧困生產生自卑感,難以融入大學集體生活中,經常表現出孤僻、壓抑、高度敏感、不善交往等狀態。從整體來看,高?,F階段的貧困生資助工作仍然以經濟幫扶為主,心理方面的幫扶往往沒有在資助體系中得到應有的體現,難以及時幫助學生緩解負面情緒、減輕心理壓力。除此之外,貧困生認定工作也較為繁雜,在認定過程中比如民主評議、公示評比等環節,極易給部分敏感的學生帶來精神上的壓力。這些問題都應在資助過程中得到解決,以向貧困生提供更有效的心理支持。

(二)需求識別與幫扶的精準度有待提高

現階段,盡管已經開始實施精準資助,但是還需要繼續提高貧困生識別與幫扶的精準度,更加重視貧困生的個性化需求。在認定貧困生的過程中,甚至出現了許多不合理的現象,比如夸大或虛構經濟困難事實,這會導致一定程度的資源浪費,使得部分貧困生沒有得到應得的資助。除此之外,不同學生在家庭經濟實際情況、發展需要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但當前的資助工作并未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缺乏動態化與個性化的管理與監督機制,導致資助需求與資助供給之間的不完全匹配。

(三)激勵措施缺乏協同性

貧困生的需求往往不只一個方面,然而,有不少高校尚未采用針對過程支持的協同激勵模式,這不僅影響了資助工作的激勵效果,而且弱化了資助工作對學生的約束作用。目前的資助不夠重視受助學生的感恩意識、誠信意識、責任意識等的培養,這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較為不利。隨著資助力度的加大以及惠及面的擴大,甚至出現了一些不良現象,比如部分貧困生認為自己得到資助是理所當然的,甚至對資助所得進行盲目攀比,這與國家開展資助工作的初衷相違背。

三、ERG理論指導下高校有效開展貧困生資助的策略

(一)動員社會力量,滿足貧困生生存需要

ERG理論認為生存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部分大學較高的學費會進一步加重貧困生的經濟壓力與思想負擔,只有滿足貧困生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才能使其增強安全感,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所以,在開展貧困生資助工作時,仍然要重視做好經濟資助工作?,F階段,大學生資助工作主要由國家承擔,財政壓力較大。為了更好地對貧困生進行資助,需要整合社會力量,讓非政府力量,比如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等,積極參與到高校貧困生的資助中來。政府需要出臺相關政策,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高校貧困生資助的積極性,在提高資助工作針對性與實效性的同時,讓貧困生切實感受到來自社會的關愛。

(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滿足貧困生相互關系需要

ERG理論認為,當第一層次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后,人們更注重滿足第二層次的相互關系需要,希望自身的歸屬感等情感需求得到滿足?,F階段,高校貧困生普遍存在自卑、孤寂、壓抑等負面情緒,嚴重影響到其正常的學習與生活。高校一方面需要開展多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可以將貧困生資助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為貧困生創建心理檔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支持貧困生塑造健全人格,并通過心理咨詢等方式幫助貧困生緩解負面情緒和心理壓力;另一方面需要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開展多樣化的課余活動,鼓勵貧困生更好地融入集體生活,增強其歸屬感,滿足其受尊重的需求。另外,高校在開展貧困生資助工作時,要堅持以貧困生為中心,充分尊重學生合理的精神需求。無論是減免學費、發放獎學金還是提供助學貸款,這些資助方式僅僅能夠幫助貧困生緩解一時之需。與物質資助相比,更加重要的是引導貧困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充分意識到自己能夠在學校與社會的幫助下成為更加有用的人,提高貧困生主動學習、提升自我的主動積極性。

(三)加強學業指導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滿足貧困生成長發展需要

根據ERG理論,人們除了關注第一、第二層次的需要,也非常重視自身的成長發展需要。對于高校貧困生而言,大學是他們改變自身乃至整個家庭命運的重要轉折點,他們希望通過大學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為后續的發展奠定基礎。但是在實際的學習與生活中,很多貧困生都承受著比較大的壓力,比如在勤工儉學方面投入過多的時間,使其學習時間得不到保證,難以按時完成學業,對后續發展也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在對貧困生進行資助時,除了需要對其進行經濟方面與心理方面的幫扶,還需要幫助其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通過開設學業指導課、職業生涯規劃課等方式,進一步加強其學業指導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盡可能增強其發展信心。一方面,在學業指導上,要引導貧困生端正態度,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充分利用好時間來豐富自身的知識積累,并鼓勵貧困生積極參與多種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以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豐富自身的實踐經驗;另一方面,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上,則需要重點引導貧困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與就業觀,不斷提高其創新與創業意識,并結合其實際情況進行專業職業訓練,使其進一步加深自我了解,提高其就業能力,為其尋求到更好的工作機會奠定基礎。

四、結語

從長遠來看,高校應該充分利用相關部門的力量,整合更多資源,相互合作,努力做到資助工作的公開透明。高校要發揮ERG理論的指導作用,不僅要關注貧困生的生存需要,注重提高其綜合素質,使其認識到自身價值,積極健康地成長;還要滿足他們的相互關系需要和成長發展需要。高校應該積極引導他們成長為富有責任感的人,給予他們更多的心理支持與思想指導,提供多種幫助途徑和發展平臺,引導他們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能力??梢試@貧困生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技能指導,比如就面試技巧、人際交往技巧對貧困生進行指導。進一步探索以ERG理論為指導,構建資助貧困生的教育模式和資助模式,以更好地提高貧困生的整體素質。

學生資助工作是高校的一項重要日常工作。大學生資助工作績效是關系到高等教育改革成效、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只有以人為本,從貧困生的實際需求出發,關注他們的心理動態和切身感受,動員高校力量、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資助工作,共同探索多種有效的資助途徑,才能更充分地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促進他們全面健康成長。

[ 參 考 文 獻 ]

[1] 繆芳,朱一瑋.基于ERG需求理論的高校貧困生幫扶路徑研究[J]. 科教導刊,2022(24):141-143.

[2] 朱娟. 高校貧困生資助滿意度研究[J]. 科教文匯,2022(15):19-23.

[3] 劉佳,朱學博. 大數據視域下高校貧困生資助的路徑探析[J]. 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22,20(2):27-30.

[4] 鄭露,馮伶莉,王思長. 人文關懷視域下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研究[J]. 吉林教育, 2020(29):71-72.

[5] 肖彩霞,趙林. 廣西高校貧困生資助機制問題與優化策略[J].廣西教育,2020(19):10-11.

[責任編輯:龐丹丹]

猜你喜歡
高校貧困生
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淺析高校學生精準資助的理論與實踐
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后續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貧困大學生“精神資助”的實踐與思考
高校資助育人體系的現狀及完善對策
新媒體視角下的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醫四診合參理論對于高校貧困生的鑒別作用
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完善對策
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存在的問題與策略
高校貧困生消費能力與消費心理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