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幼小銜接政策的價值分析及實現路徑

2023-07-30 14:59楊川段秀麗
教育文化論壇 2023年4期
關鍵詞:教育政策價值分析幼小銜接

楊川 段秀麗

摘 要:幼小銜接政策對實現幼小平穩過渡,提升教育生態平衡有重要導向作用。對幼小銜接政策進行價值分析發現,幼小銜接政策的目標及價值偏好體現了政策的價值追求:合法性在微觀上體現了幼兒受教育權的保障,宏觀上體現了教育公平的原則;有效性在于滿足幼小雙向銜接的政策需求。但幼小銜接不能只停留在意識層面,需要在行為層面深入推進。為了更好落實幼小銜接政策,需要多元主體參與,明確各方權責;強化教師培訓質量,加強幼小雙方溝通;建立健全獎懲機制,完善教育評價體系。

關鍵詞:幼小銜接;教育政策;價值分析;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615(2023)04-0101-08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3.04.011

做好入學準備教育與入學適應教育,有助于實現幼小順利過渡。幼小協同的有效機制、科學銜接的生態環境,有利于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要求。2021年3月,教育部頒布了《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對如何進行幼小雙向銜接進行了具體闡述,并對兩個學段制定了詳細計劃。政策的頒布,不但符合廣大教育工作者與家長的需求,更是促進學前教育進一步發展的保障。其強調的幼小“雙向銜接”,使幼兒園與小學明確了各自的立場與主體權責,本質上能為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實現幼小兩階段的平穩過渡打下堅實基礎。

幼小銜接的實踐困境和治理策略一直是學界研究的焦點。實踐困境主要表現在主體、內容、階段三個方面:首先,主體單一,以幼兒園單邊銜接為主。長期以來, 不只小學認為幼小銜接問題是幼兒園的任務, 幼兒園自己也認為這是自己的分內事[1]。其次,內容偏差,小學化傾向嚴重。表現為過于注重學科知識的學習,對幼兒的生活準備與入學適應較為忽視;實施嚴格的紀律規則管理和灌輸式教育[2];教師教學觀念存在主題偏差,教學過程與教學行為貌合神離[3];教學方式以課堂教學為主[4];課程設置經常開設拼音、漢字等課程以及興趣班,對幼兒進行知識的灌輸,滿足幼兒園升小學的要求[5]。再次,階段斷層,僅在大班進行銜接。大班只是幼小銜接的強化期,關鍵要注重整體設計,從幼兒入園那一刻就應進行銜接教育,到了大班進行強化[6]。殊不知幼小銜接貫穿整個幼兒教育階段,從小班就應做好準備。幼兒園與小學銜接,不應只依靠幼兒園來解決,小學也應高度重視,主動銜接幼兒園,做到“幼小銜接”向“小幼銜接”轉換[7]。同時,實現幼小銜接,不僅是幼兒園與保育所等學前機構所做的工作,小學教育也要適當改進,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特征,開展適合新入學孩子的教育工作[8]。幼小銜接要關注幼小兩個主體間的平等對話與資源共享,兩個階段教師應共同設計幼小銜接計劃[9]。但幼小銜接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小學化問題具有復雜性,難以把握度,導致出現了一系列“小學化治理的問題”。嚴仲連、蓋笑松指出,當前小學化的治理標準存在爭議,幼兒教育師資水平低下,難以完成重任,缺少合理政策支持[10]?;诖?,本文結合幼小銜接的時代價值,采用價值分析法,從價值選擇、合法性和有效性三方面進行分析,并結合政策中的實際問題提出改進策略。

一、幼小銜接的價值選擇

價值選擇即不同利益主體的現實訴求及其背后所蘊含的價值選擇邏輯 [11]。幼小銜接政策的價值選擇,主要建立在對幼兒園與小學的價值判斷基礎之上,是對幼小雙向銜接意義的深化與幼小銜接實踐困境反思的必然結果。幼小銜接政策的價值選擇,主要包括目標及價值偏好兩部分。

(一)幼小銜接政策的目標

教育部出臺幼小銜接政策,主要為了確保學前教育成效在未來教育中得到延續,防止成果消退;保障弱勢兒童享有教育開端,防止差距加大[12]?!吨笇б庖姟奉C布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推進幼小平穩過渡,形成雙向科學銜接的教育生態,推動幼小銜接高質量發展。

一是全面推進幼小平穩過渡。幼小銜接雖然一直被提及,但由于歷史與體制、機制原因,幼兒園與小學在銜接過程中存在偏差。例如,幼小間銜接意識薄弱且銜接機制不健全;過于注重學科知識,教育觀念較為狹隘;幼兒園單邊銜接較為明顯。諸如此類問題阻礙著幼小銜接工作的推進?!吨笇б庖姟分赋?,全面推進幼兒園和小學實施入學準備與適應教育,減緩銜接坡度,幫助兒童順利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過渡的主要目標??梢?,減緩幼小坡度,全面推進幼小平穩過渡,是幼小銜接政策的直接目的。

二是形成科學銜接的教育生態。教育生態不光體現在學校教育中,家庭教育、校外機構教育也不容忽視。因此,在詳細規定幼兒園入學準備與小學入學適應的同時,也有必要規范引導家長及校外教育機構,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格局,實現科學銜接?!吨笇б庖姟分赋?,幼兒園、教師、家長的教育觀念與行為明顯轉變,幼小協同機制建立,進而形成科學銜接的教育生態。據此可知,幼小銜接政策更深層的目的是形成科學銜接的教育生態。

(二)幼小銜接政策的價值偏好

“價值偏好”是經濟學領域的核心內容,后逐漸擴大到政治、文化等領域,主要表現為穩定性,即任何人都會依據不變的偏好進行價值選擇,即自我利益的最大化[13]?;诖?,教育學的價值偏好可以理解為:個體對教育學的價值觀念形成一定的體系,具有穩定性并據此體系進行價值選擇,是個體對選擇結果的偏好。所以,幼小銜接政策的價值偏好更需要形成包含“誰來銜接、銜接什么、怎樣銜接”的銜接體系,即明確銜接主體、內容及方式。

1.主體偏好由單一主體向多元主體擴充

幼兒園、小學、家庭是幼小銜接的主要力量。詞頻統計顯示,在《指導意見》中,“幼兒園”“小學”是高頻詞,貫穿文本的始終。其中“幼兒園”出現23次,主要集中于主要原則、基本目標、重點任務、主要舉措、進度安排與組織實施中。主要舉措中明確提出,幼兒園做好入學準備,實施家園校共育機制;而組織實施中,明確提出設立幼小銜接區,遴選試點幼兒園,分層推進?!靶W”在政策文本中出現了20次,主要舉措中明確提出,小學要開展適應性教育;組織實施中也提出要建立試點小學。除了幼兒園與小學,家庭也是幼小銜接不可忽略的力量。在《指導意見》中,“家庭”“家長”等有關詞語多次出現,主要體現在主要舉措方面?!吨笇б庖姟访鞔_提出,要及時與家長溝通,了解家長的困惑;告知家長過度學習知識的危害,以緩解家長的壓力??梢?,國家已將家長作為幼小銜接的重要力量之一。

2.內容偏好由知識準備向能力、品質轉變

幼兒園階段與小學階段的兒童身心發展特征具有一定的差異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吨笇б庖姟返幕驹瓌t中明確指出,幼兒園與小學要做好入學準備與入學適應,保證幼兒順利過渡。同時,《指導意見》中重點闡述了“四準備”(身心準備、生活準備、學習準備、社會準備)與“四適應”(身心適應、生活適應、學習適應、社會適應)。

3.方式偏好由單邊銜接向協同合作轉型

在《指導意見》中,“教科研”在基本原則、重點任務、主要舉措、組織實施中出現5次。其中,主要舉措中重點提出建立教科研制度,要求教研員堅持推廣好做法好經驗,建立幼小互通、內容融合的教研制度;積極鼓勵建立幼小學習共同體,加強教師、管理人員的交流?!凹覉@校共育”在《指導意見》中出現3次。在主要舉措中提出,完善家園校共育機制,家園校要積極配合、做好銜接??梢?,銜接方式正朝著教研與科研協同、家園校共育方向轉型。

二、幼小銜接政策的合法性

教育政策的合法性,是指教育政策的價值選擇符合社會規范、習慣、文化傳統及主流意識形態,被大眾所承認、接受并遵守;同時也是教育政策制定、實施、評估,進而實現其效能的前提性假設。它表明了教育政策價值選擇的正當性、公平性、正義性和有益性[14]。幼小銜接教育政策的合法性,主要表現在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

幼小銜接政策在微觀層面體現了對幼兒受教育權的保障:一是全面性,即關注每一位幼兒。幼小銜接政策不僅關注初入幼兒園的孩子,還關注馬上進入小學階段的孩子。在《指導意見》中,國家對幼小銜接的受眾群體分別提出了入學準備教育與入學適應教育,關注每一位幼兒的發展,使得每位幼兒享受入學準備與入學適應教育的權利。二是特殊性,即尊重幼兒的年齡差異和個體差異?!吨笇б庖姟访鞔_區分了幼兒園階段“準備教育”與小學階段“適應教育”,是對兒童年齡差異的具體關照。學前期是幼兒大腦發育和智力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開始對幼兒進行入學準備教育,可使他們更好地融入集體生活,更好地進行人際交往。進入小學,面對環境、任務、身份等方面的改變,兒童仍然需要適應過程。三是保障性,推動幼小銜接教師的專業發展。高質量教師隊伍是保障幼兒受教育權的必備條件。隨著《指導意見》的出臺,國家對幼小銜接課程作出了相應調整,重點指出小學課程要采取游戲化、生活化、綜合化的方式,實行體驗式學習。這對小學教師的教育觀念、知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學教師如何一改往日教學技能與教學態度,更好地適應幼小銜接,更好地響應國家政策,成為其發展的關鍵點。

幼小銜接政策在宏觀層面體現了教育的公平原則:一是資源上加強了幼小銜接資源的均衡配置。幼小銜接政策有助于家庭與區域之間、園校之間、各機構之間的優質幼小銜接資源配置達到均衡狀態,實現幼小雙方的教育質量提升,在尊重兒童發展特征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優質教學資源,促進幼小銜接平穩過渡?!吨笇б庖姟芬环矫嬷赋鲆浞终隙喾浇逃Y源,多個機構進行聯動,形成合力;另一方面也提出教育行政部門要整合專業教育資源,促進教師成長,提升銜接質量。有研究顯示,城市幼兒園相比農村和城鄉接合部幼兒園,對幼小銜接關注度較低,且教育水平不論是針對小學教師還是幼兒園教師,都表現出不匹配的狀況[15]。因此,需統籌城鄉、區域,兼顧軟、硬件資源發展,實現幼小銜接資源的均衡配置。二是對象上擴大了幼小銜接的主體范圍。梳理已有的政策發現,不論國家還是地方,多關注幼兒園銜接,注重單向銜接,提及小學較少?!吨笇б庖姟烦雠_后,著重強調雙向銜接,并對兩者怎樣銜接作出了具體描述,分別通過發展目標、具體表現、教育建議呈現。由此可見,從單向銜接到雙向銜接的轉變,正是銜接對象擴大的體現。三是發展上體現了公平與效率的協同進步。在教學方面,幼兒園教師與小學教師及時溝通,雙方可獲得優質的教育資源,提升教學效率。同時,幼兒園與小學雙向銜接,既利于提升雙方在教務管理、學生管理、決策管理方面的工作效率,又利于及時整合信息、分析信息,促進雙方了解學生身心發展,加強教育公平性。幼小雙向銜接政策頒布后,受眾對象與區域不斷擴大,幼兒園與小學的管理信息也會因為雙方不斷交流而變得公開、透明。

三、幼小銜接政策的有效性

教育政策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教育政策的價值選擇與價值政策的實施,有效解決政策問題,完整實現政策目標[16]。幼小銜接政策能否實現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雙向銜接涉及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幼小銜接能否順利實施,二是幼小銜接主體權責邊界是否明晰。

(一)有效性:滿足幼小雙向銜接的政策需求

幼小銜接的有效性在于滿足幼小雙向銜接的政策需求。

第一,明確幼小銜接主體責任。以往的銜接多是幼兒園單方面銜接,小學配合度較低,對自身權責意識不明晰,這種錯誤的認知使得銜接工作難度加大?!吨笇б庖姟访鞔_指出幼兒園與小學要各司其職,并對其任務進行了細化。幼兒園準備與適應教育具體到方方面面,且有完善的監督制度。通過對雙方權責的細化,使得雙方依靠政策與外界社會力量結合,發揮其應有價值。

第二,促進幼小銜接科學發展。一是學習興趣銜接。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教學方式上可實行“玩中學”,以游戲化的方式,促使幼兒對幼小銜接產生濃厚的興趣,以興趣促發展。二是好的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銜接。從小班就堅持良好作息,保持個人衛生習慣?!吨笇б庖姟访鞔_提出,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利于幼兒適應小學的作息與生活。而學習習慣則需堅持好學好問的態度,堅持專注地做某件事,遇到困難決不放棄,做事情養成善于思考的好習慣?!吨笇б庖姟芬蔡岢?,要支持兒童專注地完成任務,引導兒童獨立思考且有計劃地做事。

第三,為杜絕幼兒園“小學化”提供制度支持。在家長與外界呼聲的影響下,許多民辦幼兒園甚至公立幼兒園為搶奪生源,“偷偷”教大班幼兒學拼音、文字、數學等小學知識,以滿足家長的愿望。從短期看,這樣做會使幼兒得到暫時性的成長,但長此以往,幼兒的身心發展與各項能力都會受到影響。所以,《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防止和糾正把小學的環境、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簡單搬到幼兒園的錯誤做法。也就是說,幼兒園內容需要游戲化、兒童化。

(二)改進空間:《指導意見》雖指明幼小的雙向銜接意識,但仍待改進

銜接內容上,從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出發,作好內容的延續與螺旋上升?!吨笇б庖姟分惶岢鲆P注幼兒園與小學的雙向銜接問題,注重教育幼兒的整體性、連續性與可持續性。對幼兒園與小學階段的具體做法,政府出臺了相關文件,但缺乏對幼小銜接內容的延續性。所以,教育部門應從幼兒身心規律出發,在遵循“幼兒為本”的基礎上,對幼小銜接內容的延續性作出明確規定,促其穩步發展,不斷上升。

銜接過程中,幼小銜接更需關注小學的參與度,對其不愿深度參與的原因進行探討并制定明確政策。在《指導意見》中,“小學”出現的次數少于“幼兒園”。這從側面反映出,政策文本雖提倡雙向銜接,但還是偏向幼兒園。而小學不愿意深度參與的原因,《指導意見》卻無明確說明。文件對其怎樣參與的表述,更應結合小學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其參與度不夠的問題及原因,應進行深度探討。相關部門要深刻意識到小學也是幼小銜接的主要參與者之一,兩者缺一不可。

參與主體上,校外機構的法律地位界定有待提升?!吨笇б庖姟分械木C合治理層面,多是加大對違規小學與幼兒園的治理,對校外機構治理的規定并不明確。據此,政府應出臺明確政策并落實,加強對校外培訓機構法律地位的界定,明確校外機構的有所為、有所不為。對校外機構的胡為、濫為(超前培訓)等,應加大綜合治理力度,使其明確自身的法律地位。

銜接方式上,措施要堅持“軟硬結合”?!吨笇б庖姟丰槍τ變簣@與小學的違規行為,明確提出要嚴懲不貸。這不免過于強硬,應分情節而定,堅持“軟硬結合”:對違規行為較輕的機構與學校應先給予教育,而對違規行為嚴重的機構與學??蓪嵤├牒诿麊?、嚴格懲戒等措施,做到松弛有度、軟硬兼施,以此促進幼小銜接的發展。

四、幼小銜接政策價值實現的路徑

當前,幼小銜接政策的價值選擇在于:杜絕幼兒園小學化,實現幼小雙向平穩過渡,達到教育生態平衡。但這一價值如何實現,取決于如何將應然的政策文本轉換為實然的操作路徑?!吨笇б庖姟冯m然也提出了具體措施,但如何實施還是要看地方,各地應在《指導意見》的基礎上對其細化。幼小銜接政策價值的實現,要從主體、內容、方式方法上拿出具體措施。

(一)主體:多元主體參與,明確各方權責

因佩里亞認為,“協同治理理論”是為實現共同目標而對不同組織和個人展開的控制、指導協調[17]。斯蒂芬·佩奇也闡述了治理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著重強調西雅圖市的公民參與[18]。由此可見,系統治理理論需多元主體參與,其具有一定的吸納與包容性。幼小銜接更要注意參與理念的共治共享共建,通過多元主體參與,合理配置幼小銜接資源,使其權責明確,推進幼小銜接的具體落實?!吨笇б庖姟诽岢?,完善家園校共育機制,建立聯合教研制度,省級與地方行政部門分別協調統籌推進幼小銜接工作,并加強完善幼小銜接政策舉措。

首先,幼兒園與小學是幼小銜接政策價值實現的重要主體。幼兒園作為幼小銜接的第一大主體,應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積極響應《指導意見》的號召。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幼兒的年齡特征做好生活準備、學習準備、活動準備、社會準備。幼兒園老師應帶領幼兒盡早熟悉小學環境,參觀小學課堂,為促進幼兒園銜接小學作出努力。小學作為幼小銜接的第二大主體,是最終的“接收所”,更要放低姿態,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幼小銜接。幼兒初入小學,身份轉換較為緩慢。所以,小學教師也要走進幼兒園,與幼兒拉近距離,促使孩子做好生活適應、學習適應、活動適應、社會適應,并根據幼兒園的管理、教學狀況等,積極建言獻策,調整小學的銜接工作,更好地為雙向銜接作出貢獻。

其次,家長是幼小銜接政策價值實施的重要力量?!吨笇б庖姟烦雠_后,多數家長對政策中杜絕小學化的相關條款措施持懷疑、不理解、不滿意態度。有研究者對北京市和河北邯鄲市兩所公辦幼兒園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家長在幼小銜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9]。幼小銜接價值得以實現的關鍵,還在于家庭的參與、家長觀念的轉變。所以,家長應及時更新對幼小銜接的看法,積極參與到幼兒教育中,并加大對幼小銜接政策的宣傳;同時利用微博、公眾號、抖音等,促進社區與幼兒園、小學的聯系;尊重幼兒并與幼兒多溝通交流,豐富自身對幼小銜接的認知,積極為幼小銜接建言獻策。

再次,行政部門是幼小銜接政策價值實現的重要保障?!吨笇б庖姟窂娬{教育行政部門要統籌協調,完善政策,健全機制,加強治理。所以,行政部門要堅持完善幼小銜接教育的監督體制,定期對校外教育機構進行監督、檢查;對其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加強指導,設立明確的禁區,對其進行規范化監管;建立評估機制與評估標準,堅持自評與他評,以評促建;積極邀請社會其他機構參與其中,堅持“內外結合”,促進幼小銜接實驗點的試行,層層推進,最終落實到各個幼兒園;加大幼小銜接的社會宣傳力度,以主持講座、建立幼小銜接宣傳組織委員會等方式向家長及社區積極宣傳,促進雙向銜接,平穩過渡。

最后,科研機構是幼小銜接政策價值實現的輔助力量?!吨笇б庖姟诽岢?,要建立聯合教研制度,深入實地,確定研究專題,指導區域教研與園本教研活動。所以,幼小銜接教研室至少應從四方面開展工作:一要有明確的定位,增強自身幼小銜接的科研意識,建立自上而下的幼小銜接教研網絡機制,為幼小銜接的發展出謀劃策。二要堅持從幼兒需求出發,以幼小教育研究為核心,圍繞其共性問題,有計劃地開展幼小銜接研究。三要堅持與一線教師交流互動,形成科研共同體?!坝變簽楸尽笔侵行?,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科研機構人員應到幼兒園與幼兒交流,在交流中發現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研活動。四要增強服務意識,充分挖掘幼小銜接的教育資源,實現幼兒園與小學間資源的溝通與整合。

(二)內容:強化教師培訓質量,加強幼小雙方溝通

“系統科學理論”的本質在于,無論是動物界還是人類社會,都以系統的方式存在,均有著復雜的結構與組織特征。該理論比較注重整體性,更注重系統內部各個要素之間的聯系與邏輯關系[20]。幼小銜接本身便是一個整體,幼兒園與小學是其組成部分。想要提升幼小銜接質量,就需加快推動幼小教師專業培訓的步伐,并注重雙方的及時溝通,通過提升教師質量,以局部促整體,推動幼小銜接的整體發展?!吨笇б庖姟芬鬆I造科學銜接的教育生態,促使小學課程游戲化、生活化。所以,需將師資力量與雙方的交流溝通作為系統框架之一,推動各幼小銜接要素有序發展,以實現更加合理且高效的幼小銜接。

首先,教育部門建立優秀教師模范團隊,加強培訓,以優帶普??梢约瘓F為單位,以縣域教師帶動鄉鎮教師,以優秀教師帶動普通教師,通過不斷學習、交流,促進幼兒教師的發展。其次,加強教師培訓方式,注重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師的教學技能,將幼小銜接教師的發展與現代科技相互關聯,精準對每位幼兒教師進行培訓。最后,不同地域幼小銜接教師的能力與素質水平不一樣,要加強區域間教師的溝通交流,讓城鎮教師帶動鄉村教師,讓沿海地區教師與內陸地區教師座談,傳授科學知識與先進經驗。教師在學習科學知識與先進經驗后,開創適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新式幼小銜接課程,促進幼兒平穩過渡。

此外,幼小雙方可建立“雙向靠攏”的模式,摒棄傳統簡單參觀小學課堂的銜接方式,促進深入交流。通過調整教學計劃與教學手段,幼兒園向小學靠攏,小學也向幼兒園銜接。幼兒園教師積極向小學教師請教,爭取明晰小學知識;小學教師也向幼兒園教師了解幼兒的變化,提前掌握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促進雙向銜接。行政機構需進行幼小銜接培訓,使教師明確“什么是幼小銜接”“雙向銜接的范圍是什么”“如何幼小銜接”等基礎性問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幼兒園“送一程,再送一程”,小學“接一站、再接一站”。

(三)方式:建立健全獎懲機制,完善教育評價體系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的“強化理論”指出,影響行為再次出現的關鍵因素是強化物,如懲罰、獎勵等。當產生的行為結果對行為者有利時,此行為會反復出現;當不利時,此行為會減弱甚至消失,最終達到強化某種行為的目的[21]。幼小銜接過程中使用獎懲機制,要堅持正強化為主、負強化為輔的原則,鼓勵和表揚幼小銜接中各主體積極正確的行為。

首先,建立獎勵激勵政策并堅持底線原則?!吨笇б庖姟分赋?,相關教育部門對違反教育規范的學校、機構加大打擊力度。但還要實行獎勵政策,對表現優異的機構與院校進行獎勵??梢远嘣黾咏處熉毞Q名額、園校評級機會等;對校外表現良好的機構、組織進行表揚并進行大力宣傳,但同時要設置底線,明白“有所為”“有所不為”,清晰地界定自身的本職工作。

其次,將幼小銜接內容作為教育評價的標準之一?!跋到y理論”具有一定的整體性、層次性、動態性,其中層次性主要指各系統的有序分層,重點在于分析要素與要素的關系[22]?;谙到y層次性分析,便可得知幼小銜接的教育評價包含評價標準,而評價標準又包含了幼小銜接內容體系。因此,應將幼小銜接內容作為教育評價的標準之一:其一,可以增強教師的幼小銜接意識,加大對幼小銜接的關注度;其二,有利于幼小銜接更好地發展。在評價過程中,把幼小雙方所做的工作作為評價標準,將其納入園校評估的重要內容,以此帶動幼小銜接發展,最終實現系統理論的動態發展,形成“輸入——反應——輸出——反饋”四個環節連續互動的幼小銜接動態模式,使幼小銜接政策的實施更加合理化、平衡化。

參考文獻:

[1] 劉曉東.中國小學教育亟待戰略轉型——兼論“幼小銜接”應向“小幼銜接”翻轉[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9(3):1-7.

[2]趙宜君.幼兒園幼小銜接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40):17-18.

[3]陳志其,李中英.幼小銜接過程中“小學化”傾向的原因探析——基于“科學做好入學準備”的思考[J].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19(12):8-11.

[4]楊文.當前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學前教育研究,2013(8):61-63.

[5]張旭.北京市“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上海教育科研,2015(6):28-31.

[6]李玉杰,趙春穎,李桂云.幼兒園與小學教育銜接的有效策略[J].教育探索,2012(12):137-138.

[7]謝玉坤.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表現及對策[J].教育探索,2013(5):150-151.

[8]王幡,白健,王建平.日本學前教育中“幼小銜接”的實踐與啟示[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80-85.

[9]劉磊.澳大利亞幼小銜接中多元合作的實施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5(6):26-30.

[10]嚴仲連,蓋笑松.論治理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合理路徑[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150-154.

[11]馬立超.基于價值分析的中小學生減負政策評析[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21(2):1-6.

[12]許浙川,柳海民.OECD國家推行幼小銜接的目的與舉措——基于對《強勢開端Ⅴ:幼小銜接》報告的考察[J].比較教育研究,2019(1):85-91.

[13]白一然.公共價值偏好的提取與分層——基于WORD2VEC文本特征提取和DBSCAN聚類的大樣本分析[D].蘭州:蘭州大學,2020.

[14]王舉.教育公平:教育政策合法性的價值前提[J].當代教育論壇,2015(1):58-61.

[15]王彤.河北省幼小銜接教育現狀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6.

[16]李娜.高等學校民族預科教育政策的價值選擇與實現——基于中央民族大學預科學院的實證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1(6):32-37.

[17]IMPERIA M T.Using Collatorntion as Govistnance Strafegy:Lessons from Six Watershed Management Programs[J].Administration and Soclely,2005(3):281-290.

[18]PAGE S.Integrative Leadership fo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Civic Engageme in Seattle [J].Leadership Quarterly,2010(2):246-263.

[19]劉麗偉,李敏誼.在家努力還是參與學校:家長參與幼小銜接情況調查[J].學前教育研究,2015(6):31-39.

[20]魏宏森,曾國屏.系統論:系統科學哲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5:201-208.

[21]代文玲.強化理論視域下思政課教師素質培養的路徑探析[J].重慶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22(2):47-49+64.

[22]張瑩,黃朝峰,湯艷紅.系統論視域下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內涵與構建[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2(6):1-9.

Value Analysis and Realization Approaches to the Policy for the Connection of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hool

YANG Chuan1,2, DUAN Xiuli1

(1.Institute of Educatio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China, 550001; 2.Guizhou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Center, Guiyang, Guizhou, China, 550001)

Abstract:The policy for the connection of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hool plays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in realizing the smooth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and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education. The value analysis of the policy shows that the goal and value preference of the policy reflect its value pursuit: its legitimacy reflects the protection of children's right to education on the micro level and the principle of educational fairness on the macro level; its effectiveness lies in meeting the policy needs of two-way connec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However, this connection can not only stay in consciousness, but also needs to be further promoted to behaviors. In order to better implement the policy, it is necessary to involve multiple subjects and clarify th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each party,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teacher training an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reward and punishment mechanism, so as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the connection of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policy; value analysis; realization approaches

(責任編輯:楊 波 蒲應秋)

收稿日期:2022-10-12

基金項目:貴州省理論創新課題2021年度一般課題“3—6歲兒童家庭教育指導課程體系構建研究”(GZLCLH-2021-423);貴州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2021年度一般課題 “小學、幼兒園聯合教研促進幼小雙向銜接的策略研究”(2021B064)。

作者簡介:楊 川,女,河北廊坊人,貴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講師,貴州省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兼職研究員。

段秀麗,女,內蒙古赤峰人,貴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教育政策價值分析幼小銜接
我國教育公平的內涵與實施策略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政策實施滿意度調查研究
探究性教學方法應用于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價值分析
簡談大班幼兒跳繩能力的培養
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文獻綜述
《十周嫁出去》新型網絡相親節目價值分析
試析幼兒教育中游戲教學的價值
農村幼兒園“幼小銜接”的“五步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