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叉學科建設的現實困境及轉向路徑

2023-08-03 22:07康誠軒李保忠
現代教育科學 2023年4期
關鍵詞:知識創新師資隊伍建設

康誠軒 李保忠

[摘 要]交叉學科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門類,在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下擁有了正式合法的學術地位,是促進學科持續發展、學生健康成長和社會不斷進步的有效路徑。建設和發展交叉學科已成為共識,但在推進過程中出現的學科建設缺乏規劃且依托組織支撐力度不夠、學科發展各自為政且學科間固有壁壘破除難、學科評價體系同質化且科研成果認可度不高,以及師資隊伍建設松散低質且交叉教學內容缺失等困境,成為制約交叉學科建設的主要因素。只有加強學科建設頂層設計,破除學科間的交叉壁壘,構建多元科學評價體系,提升師資隊伍質量水平,才能擺脫當前交叉學科建設的困境,推動交叉學科建設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交叉學科建設;知識創新;學科壁壘;學科評價體系;師資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3)04-0151-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4.024

隨著新一輪智能技術革命的加速推進,學科之間跨界融合與交叉滲透日益成為當前技術改進的主要助力和科學研究的典型特征,是催生新興專業和產生創新成果的重要源泉,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內在需求?,F有的學科建設大都各自為政,難以形成強大合力來有效回應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出現的和未來即將出現的全球性、復雜性和綜合性的問題,加強交叉學科建設變得日益必要且迫切。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交叉學科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厚實學科基礎,培育新興交叉學科生長點”“下大氣力組建交叉學科群”“鼓勵具備條件的高校積極設置基礎研究、交叉學科相關學科專業”等[1。2020年12月30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聯合發布了《關于設置“交叉學科”門類、“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的通知》,這標志著“交叉學科”正式成為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因此,明晰交叉學科建設的多維價值,剖析當前交叉學科建設過程中出現的異化樣態,并提出相應的轉向路徑,有利于更好地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促進交叉學科建設的良性發展。

一、交叉學科建設的多維價值

交叉學科的建設是不同學科之間知識整合發展,從而形成一個新研究范式的過程,這是知識生產傳播的內在邏輯要求,是學科發展進化的必然遵循趨勢,也是科學技術創新時代的理性呼喚。交叉學科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蘊含著多維價值,在促進學科持續發展、學生健康成長和社會不斷進步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一)突出了知識的協同創新與學科的進化作用

無論是人才培養,還是科研創新,抑或是學科進化,均與知識的傳承、生產、創新、運用和轉化等息息相關。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指出:“科學本身是內在的統一體,它被分解為單獨的部門不是由于事物的本質,而是由于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性?!?sup>[2換言之,即科學是由眾多知識體系組成的有機整體,知識體系之間并不存在嚴格清晰的界限,各個知識體系如同鏈條一般存在著不同程度上的客觀聯系。當前,人類處于由知識生產模式Ⅱ向知識生產模式Ⅲ過渡的階段,一個多層次、多形態、多節點、多主體和多邊互動的知識創新系統正不斷整合、擴大和完善,該系統更加注重知識的協同創新,并以競合、共同專屬化和共同演進的邏輯機理驅動知識生產3。由此可見,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都要求改變某一學科“孤軍奮戰”的局面,希望眾多學科能在具體的問題和研究情境中進行關聯和融合,在探索“無人區”時發揮出知識協同創新的作用。源于知識生產模式Ⅱ的交叉學科作為不同學科間的連結點和學科新的增長點,兼顧了科學的綜合與分化,是一個新的知識生產方式,其建設和發展,彰顯了各類知識間的協同創新,催生了許多新興專業,促進了不同學科的進化,為研究的更加深入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促進了高校人才的培養與學生的發展

學生是高校最主要的社會“代言人”和響亮的“活招牌”,學生的成長與可持續發展情況是衡量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尺。面對我國“萬眾創新、大眾創業”和世界科技日新月異的創新環境,高校進行了交叉學科建設,綜合運用多個學科的研究范式培養學生,有利于完善學生的學科基礎,幫助學生充分學習和全面認識多個學科領域的理論知識、研究方法及前沿問題,使學生能夠捕捉科學問題,解決科學難題。隨著交叉學科的建設,高校不再用單一學科固化的目標方向和培養方式強制要求學生按照某種學科類型研習與發展,而是綜合運用多學科領域的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進行人才培養,賦予學生扎實的知識基礎,激發學生探索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發現自我興趣、優勢和潛力,打造學生將來無限發展的基礎。這有利于學生在未來學術研究和職業發展中將不同學科領域的理論與方法融會貫通,并進行思考、探索和解決問題,從而取得重大創新與突破。交叉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正以其顯著的優勢,有效提升了高校人才的培養質量,促進了學生的長遠發展。

(三)推動了復雜問題的解決與社會的進步

扎實的科學基礎和廣博的知識素養是一個人認識科學問題的理論儲備,如果沒有這種認知儲備和感知素質,許多科學問題將與你失之交臂??v觀人類科學史,科學創新大都需要厚實的科學基礎和廣博的知識素養,其中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基于不同學科思維碰撞而激發產生的創新研究不斷涌現,且如日方升,學科交叉邊緣也由此被稱之為學科生長的“突破口”。同時,隨著信息技術與社會生產、生活的緊密融合,事物及問題的關聯性越來越強,復雜程度越來越高,這就決定了科學研究的整體性和統一性,要求學科建設必須由高度分化走向交叉融合。當前,我國已大步邁入工業革命4.0時代,基因組合與編輯、人工智能、食品科學與工程、全球性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問題及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的醫學和生物學等領域成為研究的熱點與前沿4。這些研究前沿要探索的領域均較為復雜,單一學科或專業難以深入研究,需綜合多種學科進行交叉融合來開展研究,才能有效解決復雜的問題,取得突破性進展?,F實中的復雜問題大都是由于社會的存在和演變、科技的進步與發展而不斷出現的,滲透在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交叉學科應運而生、蓬勃發展,在解決復雜問題的同時,推動科技和社會發展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二、交叉學科建設的現實困境

交叉學科的建設有著豐厚的價值意蘊,建設和發展交叉學科已經成為共識,但在交叉學科建設的推進過程中陷入了多重困境,面臨著諸多實際問題。交叉學科建設缺乏頂層設計、學科發展各自為政現象普遍、學科評價體系同質化程度較高、師資隊伍數量和質量缺乏保障等異化樣態,嚴重制約了交叉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不利于交叉學科自身優勢的充分彰顯。

(一)學科建設缺乏規劃且依托組織支撐力度不夠

交叉學科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其建設發展離不開前瞻性規劃的指引和組織制度的保障。然而,當前我國部分高校一方面對于交叉學科的建設存在認知偏差,喊著建設交叉學科的口號,卻不清楚哪些交叉學科需要建設以及如何建設交叉學科。在交叉學科布局和建設方面缺乏合理的規劃與論證,不考慮行業產業需求、學校學科設置和學?,F有實力,盲目重視數量的累積,追隨社會熱點跟風建設熱門交叉學科,出現了交叉學科重復、低質建設的現象。這不僅使得所建設的交叉學科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支持,還不利于學校整體學科的發展,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交叉學科建設需要以組織架構為載體,以制度規范為前提。目前,部分高校的交叉學科建設所依托的組織形式有局限性,組織支撐力度不夠,交叉學科建設發展所需的組織制度保障缺失。由于傳統院系組織架構的束縛,單學科組織形式不鼓勵本專業人員跨學科進行交叉研究活動,這無形中給學科交叉融合設置了組織上的藩籬,阻礙了交叉學科的發展[5。即便有高校成立了跨學科的學術組織,但大多虛體運行,只是空有皮囊,缺乏實際權限開展交叉學科的建設。在與已經發展成熟的現有學科的對比之下,交叉學科無論是學術資源還是組織支持方面都處于劣勢地位,這成了交叉學科發展的一大掣肘。

(二)學科發展各自為政且學科間固有壁壘破除難

學科是科學知識體系的分類,包括一級學科、二級學科和三級學科。一級學科的理論基礎和研究領域較為一致,有著自成體系的知識基礎和研究方法;二級學科是一級學科的分支,擁有相對獨立的專業知識體系和明確的研究方向;三級學科則屬于二級學科下進一步細化的知識體系,研究對象和研究方向更為具體。我國長期以來實施的自上而下層層分類的學科設置,使各學科內部都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研究范式、運行機制和相對固定的人才培養模式,也由此建立起了各自的學科“屏障”。一方面,科研項目、科研經費和科研設備等是學科發展的重要前提,這些資源是有限的,但在我國競爭卻異常激烈,各個學科都想分得一塊“大蛋糕”以滿足本學科教學和科研的發展需求。這進一步加劇了不同學科為實現本學科的發展而各自為政、搶奪資源的現象,嚴重淡漠了學科間的協作、互補和共進,忽略了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和創新。另一方面,不同學科經過長期發展、積累和沉淀,在箱格化的知識體系下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習慣,安于在各自的一隅之地進行深挖研究,并且按部就班地開展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不愿意跳出已經適應和依賴的學科“圈層文化”。改變和創新是個充滿挑戰的未知的過程,囿于一畝三分地的科研傾向和研究習慣,致使學科間缺乏交流、協作、滲透和交叉,固有壁壘難以破除,更有甚者呈現出學科壁壘不減反增的趨勢??傊?,不同學科發展各自為政的普遍現象,與當前呼吁交叉學科建設的初衷相悖,不利于交叉學科的建設與發展。

(三)學科評價體系同質化且科研成果認可度不高

當前同質化的學科評價體系致使交叉學科的評價失之偏頗,交叉學科的成果歸屬界限不清且認可度難等問題凸顯,交叉學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首先,評價體系是一門學科發展的風向標,但現有學科考核評價體系千篇一律,未能針對不同學科的特點開展多類型的評估,大都注重以論文數量和質量來衡量學科的學術影響。交叉學科建設以問題導向為主,強調整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來解決現實中的復雜問題,不僅能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而且能產生非學術影響。然而,交叉學科正處于新興階段,各方面的建設還不夠完善,無論是學術資源還是人力資本都需要大量投入,成果相較于傳統的優勢學科產出較慢。評價中如若不能客觀地界定和衡量交叉學科的非學術影響力,則容易產生唯科學主義的傾向,限制交叉學科研究成果的落地轉化速率,不利于交叉學科的發展。其次,我國第五輪學科評估沿用了“歸屬度”成果認定方法,交叉學科研究成果會按照不超過100%的比例依據內涵歸屬進行分配[6,但由于學科分類過細使得“歸屬度”認定方法在實際分配過程中缺乏可操作性。學科評估的官方文件也未提及如何劃分交叉學科研究成果的歸屬度比例,究竟是申報者主觀劃分還是根據作者所在學科進行劃分7尚不明確??梢?,在傳統學科評估的指揮棒下,交叉成果的歸屬界限不明晰且很難兼顧到不同的利益方。再次,我國第五輪學科評估雖然采用了提交“社會服務貢獻案例”的方式將交叉學科研究的非學術影響外顯,并邀請了同行專家進行評議,但由于大多專家學科背景單一,評價時主要從自身所在學科進行衡量和判斷,對于交叉研究成果不能給予全面、客觀的科學評價。最后,我國缺乏相應的機制和環境來鼓勵交叉學科科研成果的產出。有關交叉學科的期刊數量少、項目申報難度大等因素也導致研究成果認可度不高,進而阻礙了交叉學科的發展。

(四)師資隊伍建設松散低質且交叉教學內容缺失

師資隊伍是擔任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重要主體,是學科建設與發展的核心,師資隊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科發展質量。交叉學科也不例外,其建設要以擁有一流的跨學科師資團隊為前提。然而,目前交叉學科的師資隊伍數量和質量都令人擔憂。首先,在傳統院系單位制的束縛下,交叉學科被看作是其他優勢學科的衍生物,僅僅依靠研究中心或是團隊等來開展研究,尚未建立起實體運行機構。交叉學科研究開展過程中則由研究需要來決定人員的選用與配置,師資隊伍建設十分松散,隨機性和臨時性較強,學科凝聚力較弱,代表性的交叉研究學術共同體還遠未形成,這嚴重阻礙了交叉學科的發展。其次,一般而言,一個人能否出色完成某項工作,一方面源于其對要做的事情有相對比較正確的認知,另一方面其對要做的事情有相關類似的經歷和感受。教師從事交叉學科的研究和教學也是如此,只有對交叉學科理論和前沿問題有著比較清晰的把握,自身擁有豐富的科學研究心路歷程和實踐磨煉,才更有意愿從事交叉學科的相關研究,才更有能力完成教學科研任務。當前由各個學科抽調出來從事交叉研究的教師,大都本碩博教育經歷一致,在學科細分的培養過程中形成了較為固定的價值觀和研究范式。單一的學科背景使得教師缺乏跨學科的知識素養和能力,與其他學科缺少共同的語言體系,難以與其他學科教師建立緊密的學術關系網絡[8。交叉學科師資隊伍的質量水平較低,這十分不利于交叉學科的可持續發展。最后,交叉學科課程體系設置的優劣和教學內容交叉程度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學科師資隊伍的交叉融合水平。目前交叉學科的師資配置不足以提供聯系緊密和系統性強的跨學科教學內容,現有的教學進程中以不同學科的教學內容簡單疊加來開展教學的現象居多,致使交叉教學內容嚴重缺失,交叉人才培養陷入困境。

三、交叉學科建設的轉向路徑

當前,建設交叉學科的任務已刻不容緩,這不僅是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進步的應然訴求。針對交叉學科建設中出現的困境,要積極尋求轉向路徑予以治理,只有加強學科建設頂層設計,破除學科間的交叉壁壘,構建多元科學評價體系,提升交叉學科的內在張力,才能擺脫當前交叉學科建設的困境,推動交叉學科建設的良性發展。

(一)從感知到理論:加強學科建設頂層設計

交叉學科建設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對于交叉學科建設的各個方面都予以充分的理論指引和實踐論證。通過建立有效的交叉學科設置機制、構建可靠的組織運行機構、制定規范可行的制度,落實學院組織與學科間的主體職責,為交叉學科建設提供多方面的充足保障。一是面向社會經濟需求,結合學?,F狀,發揮辦學特色,做好頂層設計。要以傳統優勢學科為龍頭,圍繞新興領域、學科前沿設置交叉學科,優化學科布局,促進不同領域的學科交叉融合創新,營造交叉學科氛圍,形成“結構合理、協調融合、持續發展”的學科生態,提升整體學科水平,促進學校實現內涵式發展[9,同時對于建設的交叉學科要保持一定的戰略定力并做好長期資源投入的準備。二是組建交叉中心,給予完善的組織制度保障。交叉中心的設立形式可以多樣,自上而下由學校牽頭組建或是自下而上由學院教師主動組建經學校把關后正式成立,實施建院模式,與學校院系并列,通過研究生培養(交叉學科建設)和中心研究員(交叉隊伍建設)的方式與各院系建立互動關系,作為資源配置的增量改革,在管理體系和評價機制上享有一定的自主權[10。交叉中心可以通過實體和虛體兩種方式運行,對于構建的交叉中心實施評估,進行質量監控,嚴格履行有出有進、優勝劣汰機制,激勵各交叉中心單位加大對交叉學科建設的重視程度與規范程度,提升交叉學科建設成效。實體中心以五年為周期,虛體中心以三年為周期開展機構評估,每年年初提交工作計劃,年末提交工作自評報告,及時監測其發展建設情況,考核期滿后提交建設總報告,并通過校內外同行評議的形式開展論證和評估,作為考核與評估、支持與撤銷的依據。

(二)從封閉到開放:破除學科間的交叉壁壘

數字技術革命時代,人類的知識生態更迭重構速度加快,學科交叉研究的特征進一步凸顯?,F有的深層次的理論研究,不能簡單按照當前的知識體系劃分學科歸屬,從而分門別類地開展研究與實踐,需要破除學科間的壁壘,形成多個學科的合力,進行交叉研究從而攻堅克難。交叉學科建設是對原有學科知識體系的重建和重組,是科研創新的重要推力。如果科學研究漠視以問題為導向的交叉學科建設,相當于切斷了創新的源頭,阻礙了學術生命力的蓬勃發展[11。為破除學科間的交叉壁壘,使各學科從封閉到開放,加快交叉學科的建設,需要在以下兩方面下功夫。一是要改變各學科發展各自為政、搶奪資源的現狀,加強學科間交叉融合的廣度和力度,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高校間的學科發展水平各不相同,需依據其學科基礎、學科規劃、資源約束等綜合謀定交叉學科建設范圍與投入力度12,設立交叉學科專項資金和項目,完善交叉學科建設所需的各項基礎設施,并出臺相應的方案支持和鼓勵其他學科參與交叉學科建設。當然,交叉學科源于傳統學科,需要增強母學科來為交叉學科建設提供支撐??稍谠合祵用婀膭顜熒詥栴}為導向去自發地跨院組建交叉學科項目組,依托各自優勢學科開展交叉學科研究。這不僅為不同學科的師生提供了一個知識交流、理論共生、模式互補、方法互鑒的交叉學科建設平臺,還能以科學研究促進學科建設,推動交叉學科群的形成與發展。二是要鼓勵不同學科教師改變研究習慣,勇于跳出學科“舒適圈”,積極投身于交叉學科的建設,實現自身與本學科的共同進步。高校應積極推動舉辦多學科參與的聯合調研、項目攻關、跨學科研討會等,努力營造學科交叉的校園文化與氛圍,促使各學科間進行深入交流與融合,構建通用的話語體系,開展跨學科研究,進而加快交叉學科的建設與發展[13。

(三)從結果到過程:構建多元科學評價體系

交叉學科作為新的學科生長點,對于學??蒲袆撔鲁晒挠楷F、整體學科水平的提升以及高校實現內涵式發展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學科評價是分析和判斷學科建設成效的重要舉措,是引導學科發展的鮮明旗幟。為推動交叉學科的建設與發展,亟需構建適應新興交叉學科的學科評價體系,給予交叉學科客觀、公正、科學的評價,為交叉學科的建設發展指明方向。一是要重視事物的特殊性,把握由不同學科發展而成的交叉學科的特點,探索多元分類評價機制,包括考核制度、職稱評審制度和績效評價制度。交叉學科大多以問題為導向開展研究,研究成果可能無法在高影響因子期刊上發表,但卻可以解決現實中具有復雜性的問題,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這是交叉學科非學術影響的主要表現方面。因此,高校應貫徹執行“破五唯”政策,不再簡單地用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來衡量學科建設成效,而是建立由注重結果的成果考核轉變為以過程評估為主、成果評價為輔的考核評價機制,關注交叉學科帶來的社會貢獻度,為交叉學科非學術影響力的持續產生發揮保障作用。在此基礎上,建立交叉學科發展容錯糾錯機制,適當延長從事交叉學科研究教師的考核期限,使其不必過于擔心成果考核,為交叉學科教師的發展解除后顧之憂。二是要明晰學科交叉成果的歸屬界限,制定行之有效的、操作性較強的成果劃分法,使參與者都能基于自身的努力共享科研成果。學科交叉成果的歸屬認定過程中,需經過參與者依據自身貢獻度主動申報成果歸屬比例、參與者所在交叉研究團隊互相劃分成果歸屬比例、交叉學科同行專家論證把關成果歸屬比例3個環節進行,并取三者間的平均值作為最終的成果歸屬比例,如此方能兼顧到不同學科的利益方,激勵教師參與跨學科研究,促進交叉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在選擇參與評估論證的同行專家方面,優先邀請具有跨學科背景的、重點從事交叉研究的專家,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交叉學科的特點,給予交叉研究成果和交叉學科建設更為全面、客觀和科學的評價。三是建立相應的機制和營造寬松的管理環境鼓勵交叉學科科研成果的產出,進一步增強社會成員對交叉學科的認可度。如現有期刊可以設置交叉學科專欄、國家可以出臺交叉學科研究項目、國家和高??梢灾С謩撧k一批專門的交叉學科期刊等,增強交叉學科的影響力,為交叉研究成果的產出與落地保駕護航,從而促進交叉學科的可持續發展。

(四)從無序到規范:提升師資隊伍質量水平

建設與發展交叉學科,必須打造一支水平高、結構合理、規范有序的交叉學科師資隊伍作為主要的助推之力。在交叉學科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要堅持“激活現有教師資源”與“大力引進優秀人才”相結合。一是要改革人事聘任制度與人事管理制度,為交叉學科師資隊伍的建設提供制度保障。高校應通過建立聯合聘任、專兼職結合聘用、交叉聘任等機制構建交叉學科人才聘任體系,將不同院系和不同學科的優秀領軍人才聚集在一起,進而構建學科交叉團隊,并在加強團隊交流合作開展跨學科研究的基礎上,鼓勵現有教師依托研究興趣和現有基礎拓展新的交叉學科方向。二是要根據學校交叉學科建設的目標與定位,積極引進海內外具有多學科、跨學科背景的人才,促進優秀交叉學科人才的集聚,為交叉學科師資隊伍的建設補充新鮮血液。同時,高校要注重發揮引進的交叉學科人才的帶動作用,加強其與現有教師隊伍之間的深入交流,幫助現有教師轉變單兵作戰的思維,培育教師的學科交叉意識,鼓勵教師主動開展交叉學科探索與創新。這樣有助于在全校范圍內營造學科交叉的氛圍,構建交叉學科師資隊伍建設的長效機制[14。三是高校應完善交叉學科學術委員會,在招生名額、經費撥付、項目申報、學位授予等方面給予交叉學科更多的支持[15,從而激發教師從事交叉學科研究的動力和參與交叉學科建設的熱情。從交叉學科師資隊伍的組建,再到交叉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其最終目的是培養交叉學科人才,這三者之間又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因此,交叉學科所在的教師應提升自身開展交叉教學的能力,強化教學內容的交叉性與前沿性,并引導學生參與交叉科研項目,在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幫助學生樹立跨學科思維,培養學生開展交叉研究的能力,從而為交叉學科的建設與發展輸送高質量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大力發展交叉學科,健全新時代高等教育學科專業體系[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1-01/15/content_5580120.htm,2021-01.

[2]夏禹龍,等.科學學基礎[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5.

[3]劉紅,謝冉,任言.交叉學科教育的現實困境和理想路徑[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02):32-36,90.

[4]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2021研究前沿》報告[EB/OL]http://www.casisd.cn/zkcg/zxcg/202112/P020211208408005795077,2022-06.

[5]陳偉斌.“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新興交叉學科建設路徑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21(09):80-86.

[6]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改革與創新[EB/OL].www.cdgdc.edu.cn/xwyyjsjyxx/xkpgjg/283496.shtml,2022-07.

[7]殷朝暉,劉子涵.“雙一流”建設背景下交叉學科研究的非學術影響評價[J].教育發展研究,2021(09):21-28.

[8]張新培.學科交叉場域的功能失靈及其治理路向[J].高校教育管理,2022(01):61-71.

[9]郝少盼,高雪梅,陳達.高水平行業特色型大學交叉學科建設現狀與發展路徑探析[J].中國高??萍?,2022(03):20-25.

[10]李寧,黃俊平,黃海軍.交叉融合,相生共贏——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建設模式探索[J].大學與學科,2021(04):108-120.

[11]袁廣林.學科交叉、研究領域與原始創新——世界一流學科生成機理與建設路徑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2(01):13-20.

[12]崔育寶,李金龍,張淑林.交叉學科建設:內涵論析、實施困境與推進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22(04):16-22.

[13]包水梅.基于交叉融合的高等教育學學科發展理路[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09):39-46,66.

[14]姚樂野.以學科交叉融合賦能本科創新人才培養[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6):14-19.

[15]朱華偉.我國高水平大學交叉學科建設與發展現狀研究——基于46所研究生院調查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22(03):15-23.

(責任編輯:姜佳宏)

The Practical Dilemma and the Turning Path of Interdisciplinar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KANG Chengxuan1, LI Baozhong2

(1 Wuhan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2,China; 2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Hubei 430074,China)

Abstract: As an emerging discipline,interdisciplinary discipline has a formal and legal academic status under the guarantee of law and system,which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and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society.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disciplinary has become a consensus.However,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on,such dilemma as lack of planning for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insufficient organizational support,discipline development being fragmented and difficult to break the inherent barriers among disciplines,homogeneity of discipline evaluation system and low recogni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loose and low-quality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and lack of cross teaching content have become the main weaknesses restri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Only by strengthening the top-level design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breaking down the cross barriers between disciplines,building a multi-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level of teachers,can we get rid of the current dilemma of inter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inter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Key words:? inter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knowledge innovation; discipline barriers; subject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猜你喜歡
知識創新師資隊伍建設
企業開放式創新知識協同的作用、影響因素及保障措施研究
基于知識創新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思路探索
守望沃野助力小康
關于加強鄉村學校美術師資隊伍建設的幾點思考
淺談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協同創新能力培養研究
基于知識創新體系的高校專利管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