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化媒體中新聞娛樂化現象探究

2023-08-04 15:38劉懿寧
國際公關 2023年11期
關鍵詞:社會化娛樂受眾

劉懿寧

摘要:新聞娛樂化是指在內容上偏向軟新聞或盡力使硬性新聞軟化,并具有形式上強調吸引力、內容上注重軟性新聞、著力挖掘硬新聞中的娛樂性要素的三個特征。當下,移動信息發展迅猛,社會化媒體成為新的新聞傳播渠道。為了迎合受眾,新聞娛樂化已然成為一種趨勢,但目前大眾傳播的復雜情況導致了新聞娛樂化缺乏合理的標準與指導。本文主要以社會化媒體微博、微信及抖音等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社會化媒體中新聞娛樂化現象與動因,并嘗試給出對策,以推動媒體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及發展。

關鍵詞:社會化媒體;新聞娛樂化

一、新聞娛樂化的概念

“新聞娛樂化”,最早是西方媒體對新聞采取的一種態度,美國媒介分析家本·巴路迪肯曾用 “信息娛樂”來表述信息與娛樂合流的這一趨勢,“新聞娛樂化”用英文表示為infotainment,該詞屬于英文合成詞,通常被視為使用休閑娛樂的方式為大眾提供各種新聞信息。國內學者認識到infotainment的發生主體為新聞本身,他們將 “新聞娛樂化”理解成新聞和娛樂信息有機統一后的結果。

21世紀初期,我國學者李良榮開始對新聞娛樂化進行研究,并在 《娛樂化本土化—美國新聞傳媒的兩大潮流》一文中提到,美國的媒體處于不斷發展的階段,且逐漸呈現出新聞與娛樂相融合的趨勢,他認為傳媒娛樂化并非傳統紙媒或廣播、電視中關于娛樂化的信息內容逐漸變多,與新聞有關的內容卻愈發變少,而是新聞內容中的娛樂化元素逐漸增多,新聞中的嚴肅性轉而被更多的娛樂性所代替。他還指出,新聞娛樂化還包括影響力強的人物的花邊新聞、犯罪新聞等。[1]部分研究學者指出,新聞娛樂化是指在報道新聞內容的過程中,新聞的報道人在向社會公眾傳播軟新聞的同時,也進行了硬新聞的傳播,甚至是賦予硬新聞娛樂化的特點,增強新聞的趣味性,吸引更多的新聞受眾群體。[2]

社會化媒體也稱社交媒體,普遍認為 “社會化媒體”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美國學者Antony Mayfield,他于2007 年在 《什么是社會化媒體》的電子書中闡釋了對社會化媒體的總體性認識。該學者在研究中強調,多種不同類型的在線媒體被統稱為社會化媒體,進而凸顯新聞媒體的公開性、流通性、參與性等多元化特點,切實讓社會個體參與到媒體傳播中,不斷提升其傳播能力與水平。將社會化媒體作為分析案例,其中出現的新聞內容、新聞報道等日益簡單化、片面化甚至低俗化,產生以煽情、搞笑、炒作等為價值取向的娛樂化新聞,而政務類、體育類、社會時政類新聞均會受到此類價值觀影響,造成社會化媒體中的新聞娛樂化現象。

二、新聞娛樂化現象分析

(一)成因分析

隨著移動信息的飛速發展,社會化媒體成為新的新聞傳播渠道,當前新聞娛樂化現象尤為突出,社會政治、體育文化等多個領域的新聞都凸顯出娛樂化的特性。

1.媒介對經濟效益的追求

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與新聞相關的政策呈現出開放性的特點,這為媒體的生存與發展營造了自由生存的氛圍,媒體數量大規模激增,而受眾數量有限,使得眾多媒體競爭激烈。如今大多數媒體自負盈虧,所以經濟效益是媒體的必然追求,它能夠憑借流量、廣告等為依托,為媒體創造更多經濟效益。[3]依靠互聯網生長起來的社會化媒體既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又不斷受到高利潤的誘惑,不可避免地產生商業化傾向,為了獲得廣告收益并抓住受眾眼球,許多新聞機構會對新聞工作者有流量、閱讀量等方面的要求,這無形中使得新聞工作者忽視事件本質,放棄挖掘其社會價值,而是想盡方法吸引讀者眼球,導致處處是娛樂的局面。

2.受眾對娛樂的需要

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人們所承擔的心理壓力更加巨大,因為共同的社會需要,大眾在獵奇心理等方面都是一樣的,因此對娛樂產生了更加強烈的需要,期望通過娛樂來釋放緩解壓力。[4]當今都市生活的節奏加快,現代人對于資訊的掌握也日趨碎片化,自媒體為了能在最短時間內快速抓住讀者眼球,結合受眾心理的需要,都選擇將重點放在了娛樂化的內容上。

3.媒體從業者專業素養的缺失

自媒體大多由零散的社會個體或小規模的社會組織構成,在發布信息時,較少考慮對于社會的影響,這歸根結底在于媒體素養與新聞道德教育的缺失。因此,社會化媒體從業者必須要有正確的新聞觀和導向意識作指導,必須要對所反映事情的真實性負責,對新聞報道所產生的經濟、社會影響承擔社會責任。

(二)新聞娛樂化現象特點

新聞傳播初期,其傳播模式較為單一,新聞的傳播者通過單一的方式主動傳播信息,而社會化媒體中的新聞娛樂化現象則是依靠動態化、系統化的信息傳播模式。傳播主體作為信息發布者,在與接收者的雙向傳播與交流中,發出信息、接收反饋,與接收者轉換角色,新聞的接收者轉而成為新聞的發布者,實現客體向主體的轉換,由此可見,新聞傳播期間的所有元素并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變化發展的狀態。

1.傳播主體商業性質濃厚

一些自媒體賬號其實是商業化組織的運營團隊,是企業獲取利益的手段,因此商業性質濃厚。為了追求利益,他們會借助自媒體賬號發布沖突話題,如各類短視頻平臺中的自媒體賬號正是利用其低門檻、開放性的特點放大網民之間的對立性,制造各種對立沖突的話題,使網民對這一話題加大討論熱度,以獲取流量和關注。而炒作和爆料明星新聞是自媒體賬號最常見的內容,因為明星本身就具有巨大的粉絲群體,發布與之相關的信息,則會立刻引起粉絲的關注和熱議。關注是獲取流量的關鍵環節,流量能帶來商業利益,很多自媒體都是通過賺取流量的方式獲得生存發展空間。

2.傳統媒體微博新聞娛樂化傾向較低

大多傳統媒體順應時代的變化也開通了社會化媒體賬號,如 《中國青年報》官方微信公眾號 “中國青年報”、《中國日報》官方微博 “中國日報”、央視 《新聞聯播》節目官方抖音賬號 “新聞聯播”等,這些官方媒體發布的新聞內容娛樂化比重較低,多是以正面新聞、社會正能量來引導社會輿論,起到正面導向的作用,獲得網友的信任和關注。如 “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目前活躍粉絲數超300萬,頭條閱讀數超10萬,它不僅對報紙進行網絡化,還對網絡資源進行收集整理加工,使新聞更加直觀簡要,更適合網絡傳播。

3.網民主觀性強、易跟風

微博作為影響力巨大的社會化媒體,具有草根性等特點。微博網民可以隨時隨地在網絡上發布信息發表言論,致使多種不同類型的民生新聞都能被網民所發現,而這也是導致很多網絡新聞質量堪憂的原因。網友大多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缺乏新聞職業素養,發布信息主觀性較強。網民由個體組成,但會存在群體跟風的行為。在微博上有著大批粉絲并具有相當影響力的 “網絡大V”,在微博中已經掌握了巨大的話語權,網友會對其產生較強的認同感,所以他們對某些事情表達的觀點會影響粉絲或者網友們的意見。網民對網絡大V以及網民之間的點贊、評論和轉發成為默認的形成連接的方式,易導致盲目的跟風。

4.社會化媒體涉及新聞領域廣泛

社會化媒體中的新聞娛樂化現象涉及社會、經濟、體育、政治等多方面內容,尤其是體育新聞中的社會化、娛樂化現象更為明顯。傳統新聞媒體在報道體育新聞時,多將注意力放在競技類體育運動、重大賽事情況、賽事轉播以及戰術分析等層面。有學者提出,從 《南風體育》對體育新聞不再重點報道而是強化其娛樂性元素開始,就掀起了體育新聞娛樂化趨勢。人們不僅僅關注賽場內運動員的比賽情況,更將目光鎖定在賽場外運動員的個人生活、花邊新聞等與體育無關的內容上。在微博中可以看到與之相關的話題#體育趣聞#擁有17.3萬討論量、4.9億閱讀量,由此可見,體育新聞中的娛樂化特征尤為明顯。

(三)新聞娛樂化現象的影響

新聞娛樂化也可以適應受眾的需要,因為新聞娛樂化減少了對新聞報道的嚴肅感,以一種幽默放松的方法傳遞信息,從而更有利于人們接收消息,縮短了聽眾和報道者的距離。同時,新聞娛樂化也適應了市場的需要,有利于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掌握輿論陣地,從而占領新媒體市場。[5]

但受眾每日都會受到各種表現形式的信息轟炸,由各種社會化媒體所構成的社會氛圍時刻沖擊著每一個人,信息影響著每一個人的感覺神經,也沖擊著人類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價值觀的思考。社會化媒體很可能在為觀眾制造著一種虛構的世界,當人們在現實世界中面臨失敗之后,產生的心理反差就極易引起受眾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厭煩,因此受眾很可能會面臨精神的空洞、價值觀的消解等問題。

三、新聞娛樂化傳播的策略

通常來說,公眾利益優先的原則具體表現為公平性、獨立性、全面性、不迎合性以及多元性。一旦其中的一項規定被打破,就意味著公民的權益將遭到侵犯。而新聞報道娛樂化行為所產生的社會問題表現在:很多大眾媒體都缺乏社會責任感,新聞報道多注重商業利益而忽視客觀事實,而公民權益也遭到了市場經濟法則的威脅,淪為了商業利益的犧牲品。因此,要正確看待當前的新聞娛樂化現象,正確引導新聞娛樂化的發展。

(一)媒體加強把關職責

新型主流社會化媒體應起到把關責任,關注民生,起到正確的導向作用,把握新聞題材和內容取向,正確看待其存在的重難點問題,切實結合新聞實際。進行新聞報道時,不僅要善于使用多元化的報道方式,增強觀眾的觀看體驗,媒體自身也要注重強化自身的專業素養,完善組織架構,切實從新聞報道的實際情況出發,遵循新聞報道的原則,不斷提升文字書寫與語言表達能力,保證新聞報道內容的準確性,提高新型主流社會化媒體自身的應變能力。

(二)媒介平臺加強內部管理

媒介平臺應明確自身責任,完善管理規范,對平臺新聞內容提供者進行監督。通過議程設置,加強新聞傳播內容審查。如微博于2017年9月8日發布了 《關于微博推進完成賬號實名制的公告》,要求全體用戶都要在一周內進行微博的實名認證,只有完成實名認證之后才能夠轉發、評論微博。在該公告發布前,部分傳播主體會存在僥幸心理,在傳播信息時欠缺考慮。當所有的用戶都完成了微博實名認證之后,此時微博賬號為真實賬號,因此博主在發布信息時會有所考量。相對來說,公告頒布后人們發布的信息真實性、新聞性更強。這也會激勵網民樹立公共媒體中的社會責任感,正確引導娛樂導向。

(三)發揮受眾監督功能

新聞的受眾群體能夠行使監督新聞媒體的權利,共同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廣大受眾應自覺樹立社會責任感,積極弘揚正確價值觀,提高自身媒介素養,擁有正確處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只有受眾不將娛樂作為主要需求,媒介才能夠對自身提出更高要求、提供更優質內容,規避不良風氣,避免新聞娛樂化現象的泛濫。

(四)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為營造一個開放、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新聞管理部門應當完善相關政策,規范平臺的信息內容,為新聞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正確的發展方向。2011年國家廣電總局下發了 《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該意見對每周娛樂節目的播放次數作出了要求,“限娛令”由此得名。之后,相關部門又對 “限娛令”進行了進一步深化與加強,要求不同類型節目播出的時間和比例要有所差異,要求每個地方衛視所播放的節目中要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少兒節目等多個不同的領域,嚴禁出現過度娛樂化現象。在加大對新聞娛樂化現象監管的同時,應加大獎懲力度,對公益新聞等社會性、公益性、專業性強的作品給予政策扶持,為媒體營造良好環境。

四、結束語

如果社會化媒體單純為滿足受眾心理以獲取較好的評價而增強娛樂化成分,就會降低報道的真實性和客觀性,進而使媒介缺乏影響力,這勢必會偏離媒體改革的初衷。媒體沒有正確地運用信息娛樂化表達,損害的不僅僅是受眾,還有傳播媒介自身。因此,新聞媒體應遵循網絡時代的新聞傳播規律,讓新聞報道保持新鮮感的同時兼顧新聞的客觀性與真實性,實現新聞報道的社會效益,提高我國的新聞傳播質量與水平。

參考文獻:

[1] 李良榮.娛樂化 本土化:美國新聞傳媒的兩大潮流[J].新聞記者,2000(10):6-7.

[2] 唐文邦.淺析中國新聞娛樂化現象[J].攀登,2008,27(06):151-154.

[3] 顧家棋.新媒體背景下嚴肅新聞娛樂化現象分析:以新聞短視頻報道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8,4(21):80-82.

[4] 馬松娟,郭亞婷.試析當前的新聞娛樂化現象[J].新聞傳播,2006(10):47.

[5] 唐丹.新形勢下新聞娛樂化的研究與思考[J].傳播力研究,

2017,1(04):34.

猜你喜歡
社會化娛樂受眾
牽手校外,堅持少先隊社會化
行政權社會化之生成動因闡釋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娛樂眼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電視節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高校學生體育組織社會化及路徑分析
公共文化服務亟須推進社會化
娛樂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