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外循環的歷史與思考

2023-08-07 00:00黑飛龍
中國體外循環雜志 2023年2期
關鍵詞:首例體外循環外科

黑飛龍

17 世紀醫學家就了解了心臟的結構和功能,但在跳動的心臟手術卻始終是外科醫生的“禁區”。心臟是一個泵血器官,擔負著全身的血液供應,這個循環的動力源一旦停止工作,人類將無法生存;而且在停跳的心臟手術,肺內就沒有靜脈血流過,血液的氧合也無法完成。 因此,要實施心臟手術,首先需解決手術期間人體呼吸和循環支持的問題[1]。 隨著人工心肺機的發明,這一難題得以解決。 1953 年,美國Gibbon 醫生完成了世界首例心肺轉流下的心內直視手術,從此也誕生了一個新的專業——“體外循環(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

ECC 是指用特殊的人工心肺裝置暫時替代人的心臟和肺臟工作,進行血液循環和氣體交換的技術。 我國的心臟外科起步并不晚,在世界首例ECC手術5 年后,留美歸國的蘇鴻熙教授于1958 年完成了中國第一例ECC 下心內直視手術。 中國心臟外科的開局十分精彩,首例ECC 心臟直視手術患者至今仍然健在。 從此,中國ECC 在經歷了艱苦創業,奮力發展后不斷進步,目前,已成為治療心血管外科疾病的關鍵支撐技術,并且由ECC 衍生出的體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技術,正在危重癥救治領域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我國目前能開展ECC 心血管手術的醫院有700余家,年手術量在1 000 例以上的醫院近70 家,ECC心內直視手術已逐漸成為我國三級甲等醫院普遍開展的常規醫療技術。 2021 年全年心血管手術27 萬余例,ECMO 也開展了1 萬余例,數量居于世界前列。 近20 年來,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醫學領域的進步巨大,新的治療方法和治療技術不斷涌現,ECC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在不斷發展的同時也面臨嚴峻的挑戰[2]。

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心血管外科面對的疾病日趨復雜危重,需要ECC 專業提供更精細、更高超的輔助支持,ECC 正逐步向精準化的方向發展。 近年來,ECC 專業發展也很快,取得了不小的進步。 設備材料的不斷改良優化,如集成膜式氧合器和新型人工心肺機的推出,使其性能更加高效、設備更加智能、對機體干擾更小,為心血管外科診療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強有力的硬件支持;術中監測技術更加快速智能,可及時為專業技術人員提供患者ECC 過程中生命體征的變化及決策建議,使臨床治療的安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同時,ECC 的治療理念也在不斷更新,如目標導向灌注、綜合血液管理策略、吸附ECC 及個體化預充等先進理念的引入,為患者提供了的更加精準的支持治療。

隨著人們對治療舒適化要求的不斷提升,微創治療快速發展。 心血管外科的微創治療是目前以及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 目前,非ECC 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先天性心臟病及瓣膜疾病的介入治療的逐步成熟,需要ECC 支持的心血管外科技術有明顯減少的趨勢,對ECC 學科發展構成了一定的挑戰。 此外,ECC 規范化培訓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已經建立的全國ECC 標準化及質量控制也需要進一步落實。

2023 年對體外循環來說是格外有意義的一年,今年是世界首例ECC 心臟手術開展七十周年,也是“中國體外循環學會”成立以及《中國體外循環雜志》創刊二十周年。 站在歷史的交匯點,ECC 專業既有機遇,也面臨挑戰,全體同道應投入足夠的精力和熱情,保持毅力和耐心,再創ECC 專業的輝煌!

猜你喜歡
首例體外循環外科
首例,北京出發!
山西首例給未成年人文身被判停止侵害公開道歉
首例豬心移植患者活了2個月
肩肘外科進展與展望
3例肺動靜脈瘺的外科治療
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巡回護士護理配合
全國首例“被遺忘權”案被駁回
小兒先天性心臟病體外循環的術后護理
扁平足的外科治療進展
哪些胰腺“病變”不需要外科治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