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化中職生思想政治課核心素養的行動思考

2023-08-07 10:24朱開鋒
客聯 2023年4期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中等職業學校核心素養

朱開鋒

摘 要: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職業精神、法治意識、健全人格和公共參與。本文旨在通過思想政治課程的實踐性活動,培育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促使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核心素養

2020年2月,教育部印發了《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20年版)》,該標準將中職思政學科的核心素養總結凝練為政治認同、職業精神、法治意識、健全人格和公共參與五個方面。作為思想政治課教師就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強化對中職生思想政治課核心素養的培育。

一、通過入團宣誓、成人禮、國家公祭日等政治儀式,強化學生政治認同

中職學生的政治認同,主要表現為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進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作為政治傳播方式之一的政治儀式,有著悠久的歷史,經過不斷地打磨淬煉,已經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樣態。政治儀式一般分為制度性政治儀式、節日紀念儀式、行為性紀念儀式、國家治理儀式、國家標志物的法律強制行為等。與一般的教學資源相比,政治儀式具有可觀、可探、可模擬的優勢,可以通過音頻、視頻等方式全面展示問題情景,引導學生進行層層探究,激發他們的政治意識,也可以通過現場表演、模擬的形式,讓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提升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對學生的認知、情感、思維模式和行為的培養和發揮有著重要的影響。政治儀式與政治信仰的培養息息相關,與課堂教學的培養目標相吻合,不僅是一種學生可以廣泛參與的活動,更是教學中的寶貴資源,在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找那個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二、通過職業體驗、社會實踐、課堂思考等方式,培育學生職業精神

中職學生的職業精神,主要表現為具有積極勞動態度和良好勞動習慣,具有正確職業理想、科學職業觀念、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行為,具備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能夠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發展與個人成長的關系,并做出正確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在社會實踐中增長才干。

作為教師要引導中職生樹立工匠精神,把自己的所學與社會所需結合起來,能夠敏銳地觀察到社會所要倡樹的價值觀念。比如在教《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勤儉節約、艱苦奮斗”這一原則時,老師可以引用海底撈員工在客人點菜過多時會發出善意地提醒這一案例,引導學生樹立“有權消費,無權浪費”的理念,教導學生以后走上工作崗位后也要提高職業素養,增強社會責任感,向海底撈的員工學習,也提醒自己的客戶做到勤儉節約。

職業體驗以學生生涯發展方針為指導,發現并體驗自己目標職業,并了解目標職業的社會需求、職業環境,體驗職業要求,確立職業目標,制定職業規劃,最終根據職業目標,培養職業興趣,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規劃能力,為終身生涯發展奠定基礎。如杜同學假期跟隨家長在鄭大科技園的一個超市當收銀員,負責打掃衛生、打開各種電器、清點貨物等,她表示通過這次就業體驗,明白了各行各業都有各自的困難,沒有哪項工作是輕松容易的。每一份工作都要用心對待,錢來之不易,這也告訴自己要節約,不亂花錢。

三、通過網絡問政、旁聽審判、模擬法庭等活動,提升學生法治意識

中職學生的法治意識,主要表現為具有社會主義法治觀念、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維護憲法尊嚴,自覺參與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

培養學生的法治素養,就是要引導學生接受和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觀,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思考和處理問題。中職學生法治意識的培育,必須在學校、家庭、社會之間建立起法治教育協同網絡,整合學校、家庭、社會三方的法治教育資源,建立以學校教育為主,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為輔助的法治教育共同體。

培養學生的法治素養,一是提升教師法治意識素養和法治教學能力,發揮對培育學生法治素養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在日常生活和教學實踐中,能做到依法執教、言傳身教,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不斷提升法治專業素養和法治教學能力。二是深入挖掘課程教材資源中的法治教育內容,提高學生法治認知水平,通過對法治知識的整合和挖掘,形成本課的法治知識體系,引導學生從學習中國特色政治制度中理解和認識全面依法治國、依憲治國。三是通過落實網絡問政、旁聽審判、模擬法庭等活動,提升學生的法治實踐能力,使學生能結合法治實踐活動,理解并運用所學法治知識,從而實現法治意識與素養的提升。

四、通過主題班會、挫折教育、生命教育等形式,培養學生健全人格

中職學生的健全人格,主要表現為具有積極心理品質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心態,能自我調節和管理情緒,做到自立自強、堅韌樂觀,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職業心理素質。

人格健全就是指一個人不斷認識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實現的結果。培養中職學生的健全人格應對孩子進行常規的素質教育和學校教育。如注重學生的技能培養,讓學生具有一技之長,在學校藝術節、班級元旦聯歡會等場合能夠展示自己的技能;加強獨立自主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經過探索獲得成功中認識到獨立的快樂,引導學生在離返校時獨立乘車,不要依靠父母接送;重視學生的身體健康,引導學生通過課間操、課余時間等加強身體鍛煉,提高身體免疫力;重視心理健康教育,通過主題班會、主題沙龍等形式釋放學生心中的壓抑情緒,對其進行及時疏導,幫助他們擁有健康的心理;要加強學生的溝通交流,特別是異地的學生,要引導家長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懷和愛,讓愛環繞在學生周圍。

另外,還要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引導學生遵守法律法規和社會道德;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贏得他人的信賴和尊敬;要培養禮儀意識,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等。

五、通過社會調查、社區服務、基層選舉,提升學生公共參與能力

中職學生的公共參與,主要表現為具有主人翁意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能夠有序參與公共事務、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思想政治學科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就是要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積極行使權利、依法履行義務,通過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培養青年學生的親社會行為,不斷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共事務的參與能力。思政課課程方案將“社會活動”列入必修課,彰顯了課程要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加強對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具體的課堂內容,設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議題,并將其轉化為政治實踐活動(如社會調查、社區服務等),以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

社會調查是一種特別受學生歡迎的實踐活動形式,結合一、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交往特點,每學期組織學生結合課程內容,至少完成一項社會調查,社會調查的主題確定應聚焦具有研究價值的現實問題,體現在真實情境中學習,解決真實問題的理念。除了社會調查,老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利用周末或節假日以個人、班組或者家庭為單位,每學期至少進行一項社區服務活動等。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20年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 沙剛.學科核心素養本位視角下的中職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3(01).:

猜你喜歡
思想政治課中等職業學校核心素養
中等職業學校平面設計課教學模式優化探究
中等職業學校實施“長短課”的必要性與實施建議
高中與高校思政課銜接的問題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有效性研究
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培育學生職業精神的研究
中職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改革與反思
論思想政治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作為“核心素養”的傾聽
“1+1”微群閱讀
向著“人”的方向邁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