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著“人”的方向邁進

2016-09-30 08:23
小學教學參考(語文) 2016年9期
關鍵詞:教學實錄評析核心素養

胡小燕++章師亞

[摘 要]《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課堂教學,以語文核心素養來觀照整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始終以認真的、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這一條線貫穿始終;以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為著力點,同時結合課文的情感培養學生的情感,使課堂教學體現了語文核心素養的內在要求。這樣的課堂不僅“得言”“得意”,更“育人”。

[關鍵詞]核心素養 教學實錄 評析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25-005

一、檢測預習,明確學法

師: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事物中,花是當之無愧的寵兒。許多國家都有自己的國花。(屏幕依次呈現荷花、郁金香、牡丹,讓學生說說它們分別是哪個國家的國花;最后呈現矢車菊)

師:這種花我們生活中好像不常見,誰知道它的名字?

生:是矢車菊,它是德國的國花。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預習的時候閱讀了《詞語手冊》上的“博學廣聞”,上面有介紹的。

師:良好的預習習慣讓你比別人更博學!今天,我們要學的這篇課文就和德國有關,和花有關。

(一)讀課題

師: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書寫課題。(寫好后)老師的字不是特別漂亮,但你們發現了沒有,老師在寫每一個字的時候是怎樣的?

生1:寫得特別認真。

生2:是一筆一畫,一絲不茍寫的。

師:是的,你們看得很仔細。其實,不光是寫字,做什么事情都應該認真,都應該一絲不茍。來,咱們一起把課題讀一遍。

【點評:通過板書課題來凸顯學習、做事都應該認真,一絲不茍,寓“育人”于寫字中?!?/p>

師:有不一樣的讀法嗎?

(學生讀課題,強調“花”字)

師:嗯,你有自己的理解,不錯。還可以怎么讀?

(學生讀課題,強調了“自己”和“別人”這兩個詞)

師:你為什么這么讀?

生:因為我覺得自己種的花應該是自己喜歡看,怎么是讓別人看的。

師:原來你是帶著思考讀的,讀得好,想得也好。

【點評:無“思”不為課。不同的讀法即為不同的想法。對課題的朗讀,讓學生的“思維”有了很好的介入和鍛煉?!?/p>

(二)知作者

師:在上學期,我們學過這樣一篇課文——《小苗和大樹的對話》,大家還記得文中的“大樹”指的是誰嗎?

生:季羨林。

師:對,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就是他寫的。關于季羨林,你們有多少了解?

生1:我看過他寫的文章《清塘荷韻》《聽雨》。

生2:我知道他是北京大學教授。

生3:他是被譽為“國寶級”的語言大師。

師:是啊,了解作者更有助于我們讀懂他的文字,走進他的內心。(屏幕呈現作者生平資料)季羨林曾在德國留學十年,寫下了《留德十年》這本書。今天我們要學的這篇課文就選自這本書。

【點評:對作者的了解過程,就是對季羨林這個人的了解過程。這個過程,間接地讓學生學習到了季羨林的“為人”?!?/p>

(三)讀導語

師:這篇課文是第八單元的第一課,咱們先看看單元導讀語,明確一下學習任務。

(出示單元導讀語,讓學生默讀并圈畫出學習要求)

師:我看大家都默讀得很仔細,圈畫得也很認真,學習就得是這個樣子。通過對單元導讀語的解讀,我們知道學習本組課文不僅要了解課文內容,品味作者語言,還要通過查資料領略異國風情。

【點評:評價很到位。這種對學生學習態度的肯定是對“人”的關照,有助于學生的后續學習?!?/p>

(四)測預習

師:通過預習,你覺得哪個生字難讀,哪個字容易寫錯?

生:“脊梁”“莞爾一笑”“姹紫嫣紅”“花團錦簇”比較難讀。(學生讀,其他學生跟讀)

師:你是一位好老師,謝謝你!

師:你覺得哪個字比較難寫?(一個學生上臺教寫“脊”字,有學生喊“錯了”。)

師:是的,第一筆撇應該寫出頭一點兒。不過,你看到她寫字時的樣子了嗎?(學生紛紛說“寫得很認真”)是的,她雖然寫錯了一個筆畫,但寫得很認真,一絲不茍的,真棒!

【點評:如果沒有前面對學生學習態度的肯定,說不定就沒有這個女孩子的這種“寫字表現”。這樣的持續關注很重要?!?/p>

師:課文中還有一句話挺難讀的,不知你們是否會讀?

(出示句子:“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保?/p>

(指名讀。學生第一遍讀錯了)

師:別急,再試試看。

(學生再讀,還是有錯。等到第三遍,終于讀正確了)

師:讓我們為他的勇敢、不放棄鼓掌?。▽W生熱烈鼓掌)

【點評:課堂上很需要對“錯”的學習、“差”的學生進行鼓勵。這樣的鼓勵是比學習本身更重要的?!?/p>

師:四五十年后作者再次來到德國,舊地重游時發出了怎樣的感嘆?請快速瀏覽全文,并用雙橫線畫出相關的句子。

(交流后出示“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學生齊讀)

二、品味語言,體會情感

(一)賞奇麗

師:作者為什么會發出如此感嘆?默讀課文,用橫線畫出描寫奇麗景色的句子,用波浪線畫出描寫奇特現象的句子。

(交流后,教師板書:奇麗、奇特)

師:走在德國的街上,作者看到的是怎樣的景象?從文中找找看。

屏幕呈現:

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師:來,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一段中的四字詞語。

(教師把段落中的“家家戶戶”“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四個詞語著上紅色)

師:這里面哪兩個詞語是寫花的?

生(齊):“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師:這兩個詞語都是形容花怎樣的?

生1:形容花五彩繽紛。

生2:形容花非常漂亮。

師:不錯。兩個詞語都寫花,那不是重復了嗎?

生1:沒有重復,“花團錦簇”是說花簇擁在一起,“姹紫嫣紅”是說花的顏色很漂亮。

生2:一個是寫花多,一個是寫花很好看。

【點評:雖說是賞詞,其實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分析力、理解力、辨別力便在這種思維訓練中逐漸形成?!?/p>

師:理解得真到位!真是好一個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老師也想去欣賞一下這奇麗的景色,有愿意跟我一起去的嗎?請閉上你們的眼睛,跟著老師走進花的海洋。

(教師配樂朗讀)

師:一路走來,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生1:我看到花真多,遍地都是。

生2:我看到花五顏六色,真漂亮。

師:這樣的情景你喜歡嗎?可以試著讀出你的喜歡。

(指名讀)

師:是啊,讓我們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的不是一條街,而是每一條街。如果你是一名游客,走過德國的這一條街,抬頭向上看,你看到的是——(男生齊讀)你走過德國的那一條街,抬頭向上看,你看到的是——(女生齊讀。讀后板書:花的海洋)

(二)品奇特

師:你們平時家里有養花的嗎?你們喜歡看花的什么?當你看到有人把花的笑臉都朝向窗外,而把花枝花葉對著自己,你會有什么感覺?

(學生有的說“奇怪”,有的說“吃驚”,有的說“不理解”……)

師:其實,季羨林來到德國,也感到非常吃驚。他吃驚的是什么?

生1:家家戶戶都養花,可是他們不像我們中國,把花養在屋子里。

生2:他們是把花都種在臨街的窗戶外面。

生3:他們都讓花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師:什么是“脊梁”?指指自己的脊梁在哪兒?如果我是養花人,你們就是花兒,我在家里看見的是怎樣的現象?(學生轉過身背對著老師)如果我走在街上,看到的是怎樣的景象?(學生又轉過身來面對著老師)對啊,這真是奇特的現象。(板書:花的脊梁)

師:你能從這一段的那些關鍵詞感受到德國人與眾不同的養花方式?

生1:我從“在屋子里的人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中的“只”字感受到德國人養花的與眾不同,這表示他們很無私。

生2:我覺得是“都”?!岸肌北硎炯壹覒魬舳歼@樣做,而不是一家一戶這樣做。

師:我把它改了一下,誰來讀一讀,看看有什么不一樣?(去掉句子中的“都”字讓學生讀)這樣改行不行?為什么?

生1:第一個“都”是告訴我們家家戶戶都在養花,去掉“都”字,就看不出他們都喜歡花。

生2:如果把第二個“都”去掉,就說明他們也不是都把花養在外面,就和中國人一樣了。

生3:去掉第三個“都”意思就矛盾了。

師:是啊,“都”字是不能去掉的,去掉了“都”,就表現不出作者的吃驚和不理解了,也不能表達出德國人養花跟我們中國人不一樣了。誰能讀出這樣的吃驚?

(指名讀,其中一名學生站起來有點懶洋洋的)

師:如果你能挺直脊梁肯定會讀得更好,愿不愿意再試一次?

(學生挺起身子,捧著書本,讀得果然好多了)

【點評:“怎樣讀書”比“書讀得怎樣”重要得多。教師深知這一點?!?/p>

師:然而,當作者滿懷吃驚與不解問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時,女房東只是——

生: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

師:“莞爾一笑”是怎樣的笑?

生:微笑。

師:如果你形容你爸爸微笑可以用“莞爾一笑”嗎?

生1:好像不行。

生2:不行,“莞爾一笑”是形容女性的。

師:不錯。從這莞爾一笑中,你體會出了什么?

生:他們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沒有什么特別之處。

師:自己養花給別人看,還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難怪作者會發出由衷的感嘆——

生(齊):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悟道理

師:在這奇麗景色、奇特現象的背后是一個有著怎樣品質的民族?

生(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師:所以,四五十年后季羨林重游德國時說“美麗并沒有改變”。同學們,這美麗僅僅是指那奇麗的景色嗎?

(出示句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保?/p>

【點評:“悟得道理”是教學的旨歸,更是“育人”之所在?!?/p>

三、補充故事,感悟道理

師:讀著這句話,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個故事。想聽嗎?

(教師講故事:在地獄生活著一群人,他們吃飯的時候,用的都是長長的勺子……講到這兒,忽然有一名學生喊道:“這個故事我知道的?!保?/p>

師:哦?那你幫老師接著往下講好嗎?

(學生站起來把故事講完)

師:講得真好,謝謝你!不過,以后遇到這種情況,要忍住,不要輕易把別人的講話打斷,因為這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

【點評:這個評價很到位,欲抑先揚。同時,也是寓“育”于評?!?/p>

師:聽完剛才的故事,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1:地獄的人不懂得互助合作。

生2:他們都很自私,所以個個挨餓。

生3:生活得很不快樂。

生4:天堂的人知道“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所以他們生活得很幸福,很快樂。

師:是的。天堂里的人的做法讓你想起了哪句話?

生1: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生2: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師:不錯。讀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句話,你想到了什么?請寫一寫生活中你所看到或聽到的這樣現象。

(學生獨立寫,教師表揚很快進入寫作狀態的人。寫好后交流,結課)

【點評:用故事來領悟文本所表達的情感,學生在對故事的感悟后又反過來強化文本的情感。最后的練筆是這種情感的進一步升華,從而讓“文境”和“人境”得到和諧與統一?!?/p>

總評

課堂總是“人”與“書”的對立和統一。傳統的課堂,可能更多的是對“書”的關注,教什么、學什么,或者怎么教、怎么學。這是一種偏向。作為對象的“人”是客觀存在,焉有不睬之理?更何況,“人”是明顯要比“書”重要的。如果“人”沒了或者壞了,“書”還有什么用?正可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執教者深知這一點。所以,她的課在對“書”的把玩中時時,不忘對“人”的關照。認真的、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是這節課的一條“線”,貫穿始終卻又閃耀其中——教師自己的“做”和對學生的“評”,都始終沒有忘記這一點。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也是這節課的一個著力點。在詞中、在句中、在篇章的把玩中都能自覺地讓學生進到思維的殿堂中——所析、所辨、所感、所悟。當然,結合文本的情感來培養學生的情感更是這節課著力要做的事。通過讀、思、悟、寫,將“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旨意逐漸地落實下去。王崧舟老師說,課堂的境界應該“人中有課,課中有人”,應該“人課合一”。讓我們高興的是,胡老師的這節課正朝著這個境界行進著。相信,在“核心素養”的觀照下,胡老師還會走得更遠。

(責編 韋 雄)

猜你喜歡
教學實錄評析核心素養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張名河詞作評析
評析復數創新題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與完善評析
《分數的簡單計算》教學設計與反思
如何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
《數字編碼》教學實錄及反思
“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教學實錄及反思
《車營叩答合編淺說》評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