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景觀視角下的福州冶山傳統街巷保護與更新

2023-08-08 03:28陸燁
關鍵詞:城市設計整體

陸燁

摘要:傳統街巷反映著歷史城市的總體格局,同時被人們的空間體驗所感知,是重要的遺產資源。以福州冶山歷史文化風貌區傳統街巷為研究對象,強調景觀敘事性、解析肌理與步行空間、關聯社區,探索歷史景觀建構的策略形成街巷的整體保護。主要方法包括:通過主題顯化加強歷史景觀敘事性,形成場所的文化語境,為大眾觸及、記憶;以傳統路網結構的織補、重構延續傳統肌理結構,賦予形成歷史景觀連續性、完整性的基礎;重塑傳統街巷空間,以尺度和界面為重點要素,考慮整體氛圍的形成;作為社區的主要生活街巷,通過功能的復合、社區場所的塑造形成特色活力區,呈現歷史景觀的動態性。

關鍵詞:歷史景觀;整體;城市設計;傳統街巷

中圖分類號:TU-023文獻標志碼:A當代建筑遺產保護的進程已由關注單體文物擴展至城市整體景觀。2005年,教科文組織在維也納召開主題為“世界遺產與當代建筑”的國際會議,形成《維也納保護具有歷史意義的城市景觀備忘錄》,提出城市歷史景觀作為歷史城市保護的方法,整體考慮歷史城鎮的保護問題。在此基礎上,2011年,教科文組織通過了《城市歷史景觀建議書》,其中定義“城市歷史景觀是文化和自然價值及屬性在歷史上層層積淀而產生的城市區域,其超越了‘歷史中心或‘整體的概念,包括更廣泛的城市背景及地理環境”[1]。至此,歷史景觀這一概念既是保護方法也是遺產類型?!皻v史景觀”強調整體性,涵蓋區域的自然、人工環境、人文歷史的積淀,將各方面事物有機結合成一體,使其特征更加突出;另外,“歷史景觀”強調動態性,注重建筑遺產與現代城市的交織、互動,將過往的形態與現實的發展融為一體。

21世紀以來,我國隨著歷史城市保護工作的推進,傳統街巷保護進入了研究視野,涌現出大量關于傳統街巷的研究。有學者探討了道路遺產保護與歷史城市保護的關聯,從而加速對線型道路遺產的理解和建立保護機制[2]。傳統街巷是城市歷史景觀的重要組成。路網形成的縱橫交錯的肌理骨架是城市形態的脈絡,且作為觀察游覽的路徑,是形成城市整體意向的窗口。

多數研究關注傳統街巷的物質環境,在路網格局、空間構成要素(尺度、界面、節點)等方面做了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更新策略,所運用的典型方法包括空間句法、建筑類型學等。張鷹等[3]綜合運用多種分析計算方法,對復雜的山地聚落街巷空間進行定性定量分析,探索其生成的內在關系。

另外,還有學者關注街巷的非物質要素,如集體記憶、文化風俗、社會價值等。張雨洋等[4]依據城市網絡數據,建構街巷活力評價體系,并量化獲得活力影響因素。邵潤青等[5]希望延續傳統街巷作為居民日常生活交往的場所,提出在現代路網中疊加一套生活性街巷。

面對歷史城市遺產保護的復雜性,左力等[6]基于城市歷史景觀中“歷史層積”的概念,提出遺產的時間特征超脫了某個時間段的歷史內涵,包含遺產從產生到現今整體的價值積累,具有“歷時性”特點??臻g特征指遺產在當前時空下價值總和,強調在整體層面上對歷史景觀要素進行識別,具有“共時性”特點。歷時性與共時性相互佐證、相互補充構成了傳統風貌區完整的遺產價值內涵。

傳統街巷作為城市形態認識與文脈傳承的重要載體,體現了“歷史景觀”所強調的整體性與動態性。其保護與更新工作需要突破原有相對孤立的物質或非物質遺產要素的視角,建構多維度信息疊加的整體保護體系。本文將歷史景觀方法納入城市道路遺產保護中,可在整體范圍內對傳統街巷進行遺產價值識別,在歷史景觀整體建構的語境下,將古代肌理有機嵌入現代城市生活,實現遺產資源的保護與更新。

1冶山歷史文化風貌區概況與價值評估福州古城遵循傳統禮制同時因地制宜,結合山水環境布局靈活變通,兩千多年變遷形成獨特的城市形態。城市輪廓為不規則的壽桃形,城內結合山水有明確的軸線關系。三山鼎立,烏山、于山為闕,屏山為屏,一條中軸線貫通南北,兩千余年來不曾移位。冶山歷史文化風貌區位于古城中軸線的北部,屏山南麓。閩越王建立漢冶城即在今冶山一帶,在后續的朝代更迭、城池擴張的變遷中,此地為衙署所在,自古以來便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圖1)。

區別于福州其他歷史街區,如三坊七巷、上下杭,其建筑遺產主要集中于某一時期,反映該特定時期的特征。冶山歷史文化街區內歷史資源時間跨度大、類型數量豐富,在古城內十分少見。其主要歷史遺存有春秋戰國時期鑄劍鼻祖歐冶子鑄劍淬火之池——歐冶池;康熙年間管轄“十二州府”(包括“臺灣府”)的福建都城隍廟,在城隍廟中地位極高。同時,內有小山丘冶山(又名泉山、將軍山,屬屏山山脈,清為私家園林——伊園),遍布春秋至民國時期摩崖題刻53段,建有近代名人薩鎮冰居所仁壽堂,山上九曲二十四景,遍植古樹,郁郁蒼蒼,輔以水系、亭榭,景致了得,為閩都園林藝術的重要遺存;中山路中山堂前身為明清貢院,近代科舉廢除后改為福建省咨議局,也是孫中山在福建重要的政治活動場所。冶山歷史文化風貌區濃縮了福州古城的發展變遷,是名城遺產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保護價值。

2冶山歷史文化風貌區街巷保存現狀及存在問題冶山歷史文化風貌區三面由城市干道合圍,東側為保護道路——中山路,現狀保護區外圍分布若干醫療、教育、行政辦公機構,區內主要為居住用地。區內道路除了東側的中山路,其余巷道分布于風貌區南部。與傳統路網的比對可以發現:現有街巷雖經歷了更迭變化,但大多數仍延續了歷史上原有的方位及走勢,大量歷史信息蘊含其中,是延續傳統肌理的重要遺存。地塊北部及中部由于上世紀舊城改造機關大院大尺度的地塊劃分,傳統肌理已完全消失,導致大量歷史遺跡湮沒于住區中,無法與外部產生關聯(圖2)。在現有街道中,中山路為片區主要道路,兩側以磚混住宅為主,下設沿街商鋪,業態傳統極富生活氣息。中山路北端為近代建筑中山堂的主樓及配樓,中段有林則徐出生地紀念館。在由南至北的空間變化中體會隨時間變化的歷史信息的層層疊加,整體風貌在古城道路中別具一格。片區南部的巷道有麗文坊、城隍街、城直街、能補天巷、云步山巷,多為步行巷道,寬度2~6 m,平均寬高D/H值多為0.4~1.0,尺度不大,氛圍親切、安寧,但界面元素較混雜且多為斷頭路。片區街巷亟需以整體建構的策略,重塑傳統肌理骨架,實現多重功能,發揮出整合的多重效應。

總體上看,區域道路遺產的主題性不強,其文化價值難以體現,而這恰是場所營造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另外,歷史遺產散落、埋沒,無人知曉,歷史景觀支離破碎,難以形成良好的整體意象。破敗的空間界面缺乏連續性和同一性,難以吸引視覺的注意,形成具有識別性與地域性的特征。

3冶山歷史文化風貌區傳統街巷保護整治策略歷史景觀方法強調整體性。整體的觀念是一種將事物聯系起來去解決現實或問題的觀念 [7]。實踐策略即是將一系列物質及非物質要素關聯鏈接、有序疊加以形成組織關系,從而構成有機整體。首先,按時間發展選取重要歷史時期作為區域歷史層積的“切片樣本”,突出其文化價值。其次,針對路網結構殘缺的問題,以空間網絡織補策略,形成傳統街巷網絡,串聯建筑遺存,發揮整體價值。再次,對各級道路遺存采取保護或整治的方式提升整體風貌,改善環境空間品質。最后,突出傳統街巷作為生活性街巷的特點,融入居民生活,保留集體記憶,真正做到文化遺產保護方式的多元性及動態性,遺產價值表達多樣化,具體方法如下。

3.1追溯起源,建構主題

冶山風貌區歷史遺存豐富,但呈零星狀、碎片式散落。如何使公眾通過物質及非物質文化的體驗,建構認同感并在景觀主體與客體間建立關聯是關鍵,本文認為可以采用景觀敘事的方法達到目的。依據景觀敘事理論:一方面包括物質性載體,如建筑、花木、山石、水體、園路等;另一方面輔之以非物質性的敘事媒介,如圖像、聲音、文字等。它們共同構成了景觀敘事的載體[8]。多元載體的融合匯聚需要一定的主題。片區根據不同的區段特征進行劃分并設定主題,通過主題的引導,使公眾更易于以建筑遺產為媒介獲得其承載的歷史故事或觀念,由場景形成感性認知,從而增強歷史的可觸感。在實踐中首要任務為強化主題,遵循“一街巷一特色,因街制宜”的原則挖掘街巷的特征,強化其特色,在保護整治工作中予以凸顯傳承。這一做法在歷史信息豐富、歷史遺存交織錯雜的地區尤其重要。

冶山歷史文化風貌區自漢建城以來隨城市發展更迭演化,歷史信息層層疊加,遺產類型多樣、風格元素豐富。在保護中可圍繞重要的建筑遺存劃分出3個不同區段,以共同主題增強遺產資源間聯系的同時強化其特色,體現不同時期的建筑特征及歷史人文內涵。在不同主題區段間做好銜接與過渡,使冶山風貌區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能夠體現歷史變遷的主題特征,形成老城區內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斑塊”。地塊北部以歐冶池、冶山為核心,以古樸厚重的漢文化為其風貌特征,代表著福州的起源;南部住區街巷以三坊七巷為藍本,體現福州典型的明清傳統街巷風貌;東部以福州民國官式建筑典型代表中山堂為核心,輔以中山路凸顯其近代風貌特征(圖3)。資料來源:福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建筑與人居環境工作室

3.2織補網絡,重構骨架

在主題建構的基礎上,完整、清晰的游覽路徑是形成整體性的重要方法。國外有與之類似的“遺產足跡”保護方式。通過建構點狀和線狀線路,將具有文化相關性或相同文化主題的建筑遺產資源有機融入整體保護與展示系統中,形成一種整合性的遺產保護與整合框架[9]。游覽路徑的形成基于傳統肌理骨架的織補與重塑實現。

織補的方法被吳良鏞院士曾形象描述為“百衲衣”,現今在名城保護的各層級實踐中均有廣泛的運用,通過織補使不完整的、碎片式的建筑遺產具有連續性、可讀性。重構的對象具有更大的不完整性,通過重構繼承傳統城市美學,恢復歷史記憶。通過區內道路遺產資源的織補與重塑,將區內建筑遺產、自然景觀、開放節點串聯,增強其內在聯系,強化整體特征;依據傳統的路網結構,結合現有使用情況,盡可能恢復地塊內縱橫交錯、細密的路網肌理骨架。

冶山片區東側中山路在歷史上為干道,現今也是片區的主要道路。地塊北面山水相伴,將軍山、歐冶池、云步山使原有路網脈絡依山就勢,呈現出獨特的肌理結構。南部小街巷多由傳統街巷發展而來,基本延續了原有方位及走勢,但原有細密肌理骨架遭到了一定破壞,多為斷頭路,不能形成完整的游覽路徑,需要通過織補的方法,實現連續性與整體性?;诖?,提出“兩縱一橫一片”的路網結構。

“兩縱”其一是中山路,首先將中山路向北延伸至城市干道,加強與城市的聯系。中山堂西側節點擴大,作為區內唯一聯系3個風貌區的重要節點?!皟煽v”其二是依據原有路網結合山形地勢整體重塑,加強區域與城市的聯系,“顯山露水”。沿云步山(現為省直機關醫院所在,為屏山山脈)將城直街向北延伸,依據原劍池后(巷名)形成公園步道,通過肌理的重構,自然實現與城市的銜接以串聯其區內遺產資源?!耙粰M”是依據原北斗宮(巷名)走勢,形成東西走向的步道,將片區與西側城市道路及地鐵口相接?!耙黄笔怯傻貕K南部小街巷形成多個環路,延伸麗文坊北段與中山堂節點相接,在游覽時空的變化中體驗明清貢院文化與近代歷史的交織。其余幾條南北走向的街巷:能補天巷、城直街則根據原有肌理,恢復其東西向的聯系,形成縱橫交錯、細密的步行網絡得以體驗街巷市井文化(圖4)。(a)傳統路網結構(1937年)(b)現狀路網與規劃結構(c)織補與重構的具體方法

3.3延續尺度,修復界面

片區內的街巷在全市路網層級中為支路、巷弄。最寬的是片區主要道路——中山路,道路寬度7~8 m,與傳統次干道寬度(四軌、六軌,約7~11 m)相當,街巷空間的D/H為1~2,延續了傳統街巷尺度,氛圍親切舒適。中山路重點處理空間界面,側界面主要采用米色石材、青磚處理空間要素,包括沿街店面、圍墻、建筑山墻面等,體現近代建筑風格。同時,豐富界面層次,利用沿街店面設置騎樓,拆除違章搭建,形成界面自然的進退,再用行道樹、灌木等綠植點綴形成界面的柔性要素。節點景墻的浮雕、壁畫凸顯文化內涵,結合花壇設座椅、涼亭形成休閑空間。保留道路兩側高大喬木,改造涼亭、座椅,營造良好的步行氛圍。上部住宅也進行了整體改造,材質與下部統一,外墻以米色外掛石材為主,用青色劈開磚改造陽臺,更換暗色金屬門窗,統一空調機位。端頭重要節點中山堂為保護建筑,在修繕主樓的基礎上重點整治配樓,配樓屋頂由黃瓦改為灰瓦與中山堂一致,拆除不協調的廣告牌及擴出的店面,恢復其原本的近代騎樓特征。底界面道路鋪裝對不同出行方式予以區分引導,中間車道鋪設瀝青,兩側人行道及各休閑活動廣場采用傳統條板石路面。

片區內的小街巷為生活性的坊巷,其改造提升體現了福州典型的粉墻黛瓦的明清傳統坊巷風貌。坊巷中兩側建筑多為5~7層的住宅樓,相較于傳統街巷,尺度偏大,需充分利用院墻進行尺度調整與風貌重塑。根據現狀,部分小街巷充分利用院墻調整巷弄尺度,將人們的視覺注意力吸引在有效視域范圍內;調節街巷D/H值帶給人的視覺感受,從而使街巷空間視覺比例較為開闊舒適(圖5)。對于沿街商業,可增加傳統風格的外廊作為吸引視線的第一輪廓線,上部住宅則能得以視覺上的弱化(圖6)。

3.4融合社區,融入生活

當前歷史城區保護更新模式向動態、多元參與的模式轉變,避免了陷于空間的表象營造而忽略其背后的精神意義和文化傳承。盡管空間更新后,設施得到補足,環境品質得到提升,但曾經附著在空間中集體或個體的記憶卻已消失[10]。歷史街區保護如果單純在多重保護線的劃定框架下容易導致街區被孤立,街巷也喪失了活力和發展的持續性。在傳統城市中,街巷作為重要的公共空間,承載著居民的日常生活。街巷的活力保持則需要與社區高度融合,由日常生活積淀出人情味與煙火氣。鮮活的交往體驗和文化積淀交織形成特有的場所精神與社區凝聚力。

冶山歷史文化風貌區隸屬中山社區,片區內山水結合,文化遺產豐富,具有優越的景觀條件。社區居民樓建于上世紀,并且基本為多層機關大院住宅,在街巷交往尺度及鄰里熟悉度上也有先天優勢。但同多數舊社區一樣,受限于破敗的空間環境和微弱的城市鏈接[10]。

塑造特色活力區,需要功能交混、城市要素緊湊、以步行為脈絡、以公共空間為骨架組合而成,具有良好的可達性與環境特色[11]。首先需結合路網構建社區緊湊清晰的結構,將前文“兩縱一橫一片”的路網結構融入社區。由橫縱軸線加強片區與城市的連接,步行環路為內部半開放空間,多節點形成重要活力點。

將路網設置與社區組團劃分結合,由路網體系實現開放空間—私密空間的良好過渡。中山路、冶山春秋園步道、城隍廟街在片區的東側、北面形成開放空間,與四周的主干道相連,增強片區的開放性與公共性。地塊南部由街巷將居住區劃分為更多更小的組團,這些街巷作為鄰里社區生活的半開放空間,其主要入口在南側湖東路主干道上,設置坊門標識限定空間。通過片區內街巷空間的開合變化形成開放與私密空間氛圍上的區別,自然地減少游客進入居住性街巷,而居民卻可便捷到達公園、開放道路等場所。

利用節點空間營造社區公共活動空間,貼合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南部居民樓間的小街巷與居民的日常生活貼合,其空間功能在于實現日常生活需要。如能補天巷中的店面、風雨廊,結合民間信仰及古樹,形成特有的生活氣息與歷史底蘊的場所。中山路為社區開放性較強的街巷,是整個社區的交往核心,社區服務功能在此集中設置。結合歷史建筑的功能活化設置社區服務單位,如居民議事廳、社區居委會、長者食堂、學堂,考慮各年齡層居民的生活,形成富有歷史底蘊的特色活力街巷(圖7)。

4結語

片區乃至城市,街巷劃分串聯著各個區塊,也是體驗并形成區域整體意向的窗口。街巷的振興是實現區域復興的手段,其本身也應從城市設計的角度考慮保護策略,通過歷史景觀整體建構,提升其可讀性、延續性與場所感;具體可采用主題的強化、肌理脈絡的織補、空間要素塑造、結合社區營造的方法落實;實現傳統街巷的有機更新,延續傳統風貌,融于城市生活,真正成為體驗城市的具有歷史底蘊同時充滿活力的窗口;通過歷史景觀整體建構的方式,使道路遺產和城市環境、公共空間有機融合,實現其動態保護與有機更新。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關于歷史城市景觀的建議書[R/OL]. (2011-11-10)[2022-04-21]. https://unesdoc.unesco.org/in/documentViewer.xhtml?v=2.1.196&id=p::usmarcdef_0000215084_chi&file=/in/rest/annotationSVC/DownloadWatermarkedAttachment/attach_import_c222c3da-632d-41bd-a45b-73610ea9dd80%3F_%3D215084chi.pdf&locale=en&multi=true&ark=/ark:/48223/pf0000215084_chi/PDF/215084chi.pdf#%5B%7B%22num%22%3A1012%2C%22gen%22%3A0%7D%2C%7B%22name%22%3A%22XYZ%22%7D%2C0%2C842%2Cnull%5D.

[2] 陳薇, 王承慧, 吳曉. 道路遺產與歷史城市保護: 以南京為例[J]. 建筑與文化, 2009(5): 22-25.

[3] 張鷹, 陳曉娟, 沈逸強. 山地型聚落街巷空間相關性分析法研究: 以尤溪桂峰村為例[J]. 建筑學報, 2015(2): 90-96.

[4] 張雨洋, 楊昌鳴, 齊羚. 歷史街區街巷活力評測與影響因素研究: 以什剎海歷史街區為例[J]. 中國園林, 2019, 35(3): 106-111.

[5] 邵潤青, 段進, 王里漾. 中國當代城市日常生活街巷的系統性重構[J]. 規劃師, 2016, 32(12): 91-96.

[6] 左力, 王莉娟, 李和平. 文化景觀視角下傳統風貌區保護與更新研究: 以重慶市大田灣-文化宮-大禮堂片區為例[J]. 中國園林, 2021, 37(9): 42-47.

[7] 陳燁. 城市景觀環境更新的理論與方法[M].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3: 141.

[8] 陸邵明. 淺議景觀敘事的內涵、理論與價值[J].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 2018(3): 59-67, 209.

[9] 秦紅嶺. 基于城市設計的北京老城建筑遺產保護: 一種整合性策略[J]. 中國名城, 2018(10): 4-9.

[10]黃瓴, 陳欣, 牟燕川. 社區空間文化結構城市社區更新規劃的新理念[J]. 時代建筑, 2021(4): 42-49.

[11]盧濟威, 王一. 特色活力區建設: 城市更新的一個重要策略[J]. 城市規劃學刊, 2016(6): 101-108.

(責任編輯:周曉南)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Traditional Alleys in Yeshan,

Fuzhou Under the Concept of Historical Landscape

LU Ye

(Fuzhou University Zhicheng College, Fuzhou 350002, China)Abstract: Traditional alleys reflect the overall pattern of historical cities, and are perceived by peoples spatial experience, so they are important heritage resources. This paper mainly takes the traditional alleys in Yesh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rea of Fuzhou as the research object, emphasizes the landscape narrative, analyzes the texture and walking space, connects the community, and explores the strategy of constructing historical landscape to form the overall protection of the alley system. The main methods include: strengthening the narrative of historical landscape by highlighting the theme, forming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place for the public touching and remembering; continuing the traditional texture structure by weaving and reconstructiing the traditional road network , which is the basis for the continuity and integrity of the historical landscape; reshaping the traditional alleys space, and forming the overall atmosphere with the scale and interface as the key elements; develpoing the main living street of the community into a characteristic dynamic area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functions and the shaping of community places, presenting the dynamic nature of historical landscape.

Key words: historic landscape; holistic; urban design; traditional alleys

猜你喜歡
城市設計整體
歌曲寫作的整體構思及創新路徑分析
關注整體化繁為簡
因式分解中的整體思想
設而不求整體代換
基于生態安全格局下的濱海地區城市開發
基于城市設計視角的建筑遺產文化價值構成及評估
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關系探討
高鐵車站站前廣場城市設計探討
城市設計視角下的街道綠化規劃設計研究
健康扶貧應融入整體扶貧開發戰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