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歐學分測算方法的比較分析

2023-08-10 10:08梁彥
世界教育信息 2023年7期
關鍵詞:學分制學分

摘 ? 要:進一步促進中歐學分互認,是提高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的需要。目前,中歐學分測算方法的差異是中歐高校學分互認的主要障礙之一。文章在梳理民國以來我國學分制發展的基礎上,對中歐學分測算方法進行比較分析,并通過問卷調查實際測算我國高校學生的課業量情況。目前,我國高校每學分的平均課業量相當于1.5個歐洲學分,但不同類型、不同水平高校的課業量有差異。在總學分數要求高的壓力下,我國大學生課外獨立學習時間偏少。為促進中歐學分互認,建議完善培養方案總體設計,降低總學分數,增加學生獨立學習時間,規范不同類型高校學分測算方法,試行以全部課業量為基礎的方法。

關鍵詞:學分;學分制;測算方法;教學時間;學生課業量;歐洲學分轉換與積累制度

中圖分類號:G510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DOI:10.3969/j.issn.1672-3937.2023.07.02

進一步完善中外高校學分互認機制、促進學生短期國際流動,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加強中外高等教育合作與交流、提升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的重要途徑。除了赴國外攻讀學位,短期國際流動也有助于大學生開闊國際視野、提高適應陌生環境的能力、獲得國際就業機會等。同時,留學生接收國的學生也能從短期國際流動中了解外國文化、獲得建立國際聯系的機會。[1]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擴大教育開放,支持學生互換、學分互認和學位互授聯授。2019年,《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進一步要求,全面提升國際交流合作水平,推動我國同其他國家學歷學位互認、標準互通、經驗互鑒。完善中外高等教育學分互認機制有助于實現這些目標。

本文關注中歐學分互認。在與歐盟的合作研究中發現,中歐大學學分制不同,缺乏學分認定與比較的機制,已經嚴重影響到中歐高等教育的交流與合作[2]。此外,我國國內高校間的學分互認也面臨一些難題。經過多年探索,目前我國形成相鄰院?;虼髮W城、同城內、區域內等學分互認模式,但高校在學分設置和質量標準上并不完全相同,阻礙了學分互認的大范圍實施。[3]在粵港澳大灣區,港澳地區高校普遍采用歐洲學分制,區域內學分互認面臨由學分含義、學分制運行機制等差異形成的阻礙。[4]近些年興起的慕課,在學習成果認定上也受到學分標準不明確的影響。[5]不解決國內學分互認標準的問題,就無法建立運行良好的中歐學分互認機制。

為促進中歐學分互認,有必要對中歐的學分測算方法進行系統的比較分析。學分是對完成學習量的一種測量。獲得學分意味著學習者在某些知識、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達到教學目標。在實際操作中,學分通常與一定的教學時間或學生學習時間相關聯。本文梳理了民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學分測算方法的演變,這有助于理解當前我國學分制的特點,以及中歐學分測算方法的差異。本文還根據問卷調查結果測算了我國高校學生的課業量,并與歐洲進行了比較分析。最后提出政策建議。

一、我國學分測算的歷史演變

學分制首先出現在美國。在實施學分制之前,美國大學生獲得畢業證書需要通過專門的綜合筆試。[6]學分制與選修制相結合,是高等教育適應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對人才需求多樣化的結果。[7]我國在民國時期引入美國的學分制。1949年后,高等教育在學習蘇聯經驗的過程中,以學年制代替了學分制。改革開放以后,國家鼓勵高校試點學分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學分制。

(一)民國時期

我國古代學校教學以半日為單位,不以小時為單位。[8]清末《奏定大學堂章程》規定各學科在一周之內應學習的時數,以及每周全部功課的總時數,這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次采用小時制計算學業。[9]

民國以后,高等教育受美國影響,采用選課制和學分制。1929年,民國政府教育部頒布《大學章程》,要求大學采用學分制,學生不得提前畢業,學有余力者可在最后一學年選學“特種科目”。[10]這有別于可以自由選擇學習年限的完全學分制。這個時期,學分授予的標準是:一學期內每周授課1小時、自習2小時計1學分;如果課程需要更多的自習時間,授課1小時可以計2學分;大學四年應修滿132學分,一般不得超過142學分,法律和工學最多150學分。[11]

(二)1949年至改革開放前

1949—1952年是高等教育從民國模式向蘇聯模式轉變的過渡期。民國時期的學分制暫時保留下來,同時,有計劃、有步驟地改革教育。一方面,國家明確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方向。1950年《關于實施高等學校課程改革的決定》規定,高等學校的課程應密切配合國家建設需要,在系統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實行適當的專門化;各專業修業年限為3~5年,每學期授課周數滿17周,學生每周學習時間(包括自習及實驗)以44小時為標準,不超過50小時。[12]另一方面,改革也為高校留有一定緩沖。1950年,教育部發布的各院系課程草案規定暫用學分制,以學習(包括聽講、自習、實驗、實習)3小時為1學分。[13]這與民國時期的規定基本一致。

1953年起,高等教育借鑒蘇聯經驗加強計劃性、專業性,以學年制代替學分制,同時嚴格限制學生轉學。1953年《關于修訂高等學校領導關系的決定》規定,全國高校各專業實行統一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14]以工科為例,每周講課、實驗、課堂討論或實習等有教師參加的上課時數以36小時為原則。[15]在實施過程中,高校出現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的問題。理、工、醫科學生每周學習時間一般都在65小時左右,多者超過70小時,超出國家規定的每周50小時上限;教學大綱要求偏高,教材分量過重、教學質量不高、作業過多是重要原因。[16]隨后,國家對高校課程進行調整,壓縮總學時和周學時,減少課程門數。1962年工科本科(五年制)教學計劃將學生每周課內學時降至24小時以內,課內外學習時間安排為48小時左右,總學時控制在3000~3200學時,使中等程度的學生經過努力可以完成學習任務[17]。這個方案中,課內和課外學習時間大致是1∶1。

(三)改革開放至今

1978年以后,教育部會同相關部門逐步恢復高等教育教學工作,包括修訂教學計劃。以工科為例,《教育部關于直屬高等工業學校修訂本科教學計劃的規定(草案)(1980年1月)》[18]規定了課內總學時、課內周學時、每周課內外學習時間。與20世紀60年代的教學計劃相比,學習時間要求略有下降,每周課內學時數由24小時以內降至18~22學時,每周課內外的學習時間由48小時左右變為48小時以內。

同時,為培養社會經濟發展所需人才,1978年教育部提出試行學分制。這次改革針對的是學年制存在的一些問題,如課程設置過于剛性,“專業太專,基礎太窄”,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科學相互滲透的發展趨勢;教學計劃整齊劃一,不利于學習基礎不同的學生按照自己的能力安排學習[19]。改革先從幾所重點大學開始。學分測算方法通常是:一門課程每學期授課15周以上,每周講授1學時,自習2小時,計1學分;沒有自習要求的實驗課、習題課、體育課、課堂討論等課程,一般每周授課2學時,計1學分;生產實習、社會調查等一周計1學分;重要的課程可適當增加學分。[20]

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高校進行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實行學分制的教學改革試驗。此后一些重要的教育規劃明確提出實行和完善學分制。1994年國務院關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明確逐步實行學分制,增加選修課。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推進和完善學分制,實行彈性學制。

改革開放以后,在推行學分制改革的過程中,教育管理部門以政策引導為主,并沒有直接組織高校改革[21]。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后,中國教育體制發生重要轉變,中央保留從宏觀上指導和管理高等教育的權力,留給高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包括制訂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此后,國家通過制定基本培養規格和教學基本要求,從宏觀上指導高校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制訂[22],不再制定統一的專業教學計劃。例如,1998年《關于普通高等學校修訂本科專業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提出科學分配學時的基本要求,包括減少總學時、提高選修課程的學時比例、合理安排課內與課外學時等,沒有具體規定總學時數和各項占比。

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部組織力量研制并頒布了《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這些標準規定了各專業的總學分數(或學時數)范圍及學分測算方法。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等都沒有規定高校必須采用學分制,學生完成規定課程并且成績合格,或者修滿相應學分,都準予畢業,因此,一些專業教學標準也補充說明:如果尚未采用學分制,那么總學時應當參照總學分數進行換算。

二、 中歐學分測算方法的比較

(一)我國學分測算方法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本科教學標準》),學分測算主要依據學時。學時是教學時間的單位,也稱為課時。很多專業規定了學分和學時之間的換算關系。通常理論課程是16~18學時計1學分,相當于一學期內每周一節課。實驗課因專業而異,有的專業是24學時計1學分(如土木工程),有的專業是32學時計1學分(如化學)。與理論課相比,實驗課1學分的學時要求更高,這其實是考慮到實驗課的課外學習任務相比理論課要少。對實習實踐、畢業論文(設計)等無課堂教學的學習活動,通常規定每周計1學分。沒有明確每學分課內和課外學習時間的比例。

《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以下簡稱《高職教學標準》)對各專業也有總體要求:總學時一般為2800學時,每16~18學時折算1學分。高等職業教育更加注重實踐環節,要求實踐性教學一般不低于總學時的50%。但是,在學分測算上,沒有進一步區分理論性與實踐性課程,也沒有課內和課外學習時間的相關規定。

目前,國家標準對各專業的總學分數或學時數劃定了大致范圍,對課程體系提出基本要求;同時,也留給學校一定的自主權,允許高校在標準確定范圍內自行設定總學分數,細化各項規定??傮w而言,多數課程有課堂教學,學分以教師授課時間為依據,一些本科專業的學分測算區分了實驗課與理論課。但是,無論本科還是??茦藴?,都沒有明確各種類型課程課堂學習時間與課后學習時間之間的關系。

(二)歐洲學分轉換與積累測算方法

歐洲于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探索歐洲范圍內的學分制。此前歐洲一些國家的高校沒有學分制。例如,德國在20世紀末仍然使用中期考試和畢業考試模式。[23]目前,歐洲高校廣泛采用的是歐洲學分轉換與積累制度(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and Accumulation System,ECTS),其研制始于1989年。最初的目的是服務于“伊拉斯謨”計劃,使學生在國外高校的學習成果能夠轉換為國內高校承認的學分。1999年,歐洲29個國家的教育部長簽署了《博洛尼亞宣言》,明確將“建立學分制”作為建設歐洲高等教育區的目標之一。[24]ECTS逐步從服務于短期交流學生國外學習經歷的認定,發展為適用于所有學習者的學分制,兼具學分轉換和積累兩個功能。

目前,大多數加入歐洲高等教育區的國家將ECTS作為國家學分制度;白俄羅斯、保加利亞、哈薩克斯坦、拉脫維亞、瑞典、蘇格蘭這六個國家或地區使用本國學分制度,但同時規定了本國學分與ECTS的轉換方法;捷克和除蘇格蘭外的英國地區,尚未有關于學分制的官方要求。[25]

根據《ECTS指南》[26],ECTS學分授予的基礎是學生的課業量。課業量是指學生在高校完成學業所需的全部時間,它不限于課堂學習,還包括討論、項目研究、實習實踐、自學等。這里的學習時間是一個理論上的時間,即具有正常智力水平的學生所需花費的時間,有別于每個學生實際付出的時間[27]。ECTS將學生一學年的課業量定為60學分。歐洲各國學生每學年的學習時間受法律法規或其他規定約束略有不同,大多數是在1500~1800小時。因此,1個ECTS學分相當于25~30小時的學生課業量。不同國家的規定也略有差異。例如,德國1學分是30小時,法國是25~30小時,意大利是25小時,芬蘭是27小時。[28]

(三)中歐學分測算方法比較分析

我國現行學分制和歐洲ECTS在測算方法上有明顯差異。ECTS學分測算學生課內外學習量的總和。我國的學分主要以課堂教學時間為基礎,雖然也考慮不同類型課程課后學習時間的差異,但目前國家沒有明確學分與學生所有學習量之間的關系。如果能夠確定某門課程課堂教學時間和課后學習時間的比例關系,那么這門課程的學分就較為容易折算成ECTS,反之亦然。

由于我國目前沒有關于課內外學習時間比例的國家規定,中歐學分互認就缺乏可以直接采用的明確依據。筆者所在研究團隊在與歐方合作研究中了解到,由于中歐學分測算方法的差異,中歐高校的學分互認基本上先由學校對課程進行逐門審核,再簽訂校際學分互認協議。學分互認工作給雙方高校教學管理帶來沉重負擔。

三、對我國學分與課業量關系的調查分析

(一)調查基本情況

為推進中歐學分互認,教育部原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于2019年底就中國高校學分和課業量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問卷設計借鑒歐洲類似調查經驗,也考慮中國實際情況,采用方便抽樣,選擇試點專業高校的教師和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各試點專業負責人組織該專業領域的電子問卷調查。樣本涵蓋5個試點專業,分別是:工商管理、土木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物流工程、護理。樣本量合計1400(見表1)。

為了解學分和學生課業量的實際情況,問卷調查請學生或教師填寫一門課程的學分、教學方式、教學周數、每周課堂講授及學生獨立學習時間安排等。據此得到每學分的平均教學時間和總課業量。①

(二)對學分和課堂教學時間關系的分析

對于講授課,1學分對應的教學時間平均值是17.1小時,中位數是16小時。表2列出了???、本科、碩士的調查結果。???、本科講授課每學分的教學時間分別是16.4小時、17.2小時,符合《本科教學標準》《高職教學標準》中每學分16~18小時的規定。雖然不同學歷平均值略有差異,但是統計上并不顯著。

與講授課相比,實踐類課程1學分對應的教學時間平均為20.1小時,略高于講授課,但是統計上不顯著。實踐類課程的樣本數量比較少,不適合進一步做出結論性判斷。

(三)對學分和學生課業量關系的分析

1.我國每學分課業量的平均值約為ECTS的1.5倍

課業量包括學生在課內外用于與課程相關的所有學習時間。從調查看,我國高校每學分的課業量平均為40.7小時。??频钠骄凳?6.8小時,本科的平均值是41.7小時,顯著高于??疲╬值=0.057)。碩士的平均值是40.3小時,與本科沒有顯著性差異(見表3)。

與歐洲ECTS學分相比,我國每學分的課業量略高。ECTS學分制度規定,每學分相當于25~30小時的課業量,不同國家的規定略有不同。如果以調查所得平均值與ECTS規定的范圍進行比較,我國1學分相當于ECTS的1.4~1.6倍。有研究認為,歐洲學生的實際課業量通常都低于ECTS給出的參考范圍。[29]據此分析,我國1學分的課業量可能比ECTS的1.4~1.6倍更高一些。

2.高水平高校每學分的課業量更高

對于同是本科層次的高校,我國高水平大學每學分的實際課業量更多。研究型大學每學分課業量平均為43.5小時,非研究型大學為41.2小時(統計上差異不顯著);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每學分課業量平均為45.6小時,非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為39.9小時(p值=0.031);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每學分課業量平均為48.0小時,非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為40.2小時(p值=0.016)(見表4)。

3.高職每學分課業量低于本科

我國高職學生每學分課內學習時間與普通本科差異不大,但是課內外總課業量低于本科(見表 3)。如果僅考慮講授課,高職每學分課業量也顯著低于本科(p值=0.032)(見表5)。

相同的課堂教學時間下,高職的課外學習時間少。一方面是高職更加重視實踐而非艱深的理論學習,在教學設計上不需要大量的獨立學習時間。另一方面是本科和高職在學分測算方法上具有差異,《高職教學標準》中的學分計算沒有進一步區分課程類型,實踐性教學也按照16~18學時計1學分;《本科教學標準》中,實驗課1學分的學時要求通常是24或32學時。因此,平均而言,本科生1學分的課業量要高于高職學生。高職與本科在學分測算上存在差異,對于高職學校內部同類課程的學分互認影響不大,但不利于推進不同教育類型學習成果的認定與轉換。

4. 對課內、課外學習時間的分析

是否應該用我國高校每學分課業量的估算值與ECTS進行換算?這涉及到對我國現有學分制和教學安排合理性的判斷。從此次調查看,本科生講授課1學分對應的教學時間平均是17.2小時,課外學習時間是24.5小時(即:實際課業量41.7小時,其中教學時間17.2小時)。課堂教學和課外獨立學習的時間分配是1∶1.4。課外學習所占比重高于計劃管理體制下學時分配的要求,反映出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推行學分制、科學分配學生學習時間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與美國相比,我國學生課后學習時間略低。目前,美國大多數高校采用兩學期制(每學期15~16周,外加暑期學校),講授課和研討課(seminar)的1學分相當于一學期內每周1小時課堂教學加2小時學生課外學習;實驗課1學分相當于1小時課堂講授或討論、1~2小時實驗、以及2小時學生課外學習;獨立研究、實踐類(如實習、實地調研等)學習活動每周3~4小時計1學分。[30]在教學設計上,美國大學1學分要求的課外學習時間是每周2小時,高于本研究中對我國調查得到的平均值。不少調查研究也證實,與美國相比,我國大學生課外學習時間偏少。我國高校教學采用“高課堂投入/低課外投入”模式,美國則是“低課堂投入/高課外投入”模式。[31]

在培養方案上,我國總學分要求較高,課堂講授時間多,導致留給學生獨立學習的時間不夠充分。我國與美國的1學分在課內學習時間要求上類似,但是美國獲得本科學位要求120學分②,我國要求130~180學分。全國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學質量的調查結果顯示,工學類專業平均為172學分,哲學類專業平均總學分最低,也達156學分。[32]按總學分160估算,每學期平均要修20學分。對7所研究型大學調查的情況是,低年級有70%的學生每周上課時間超過20小時,高年級這一比率有所下降,為52%[33]。如果按照1學分對應每周3小時學習的要求,一學期修20學分,每周需學習60小時。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實踐已經證明,這個學習安排是不可行的。學生所修的課程中,每學分的課業量也不均等。為獲得學分,學生會選修一些難度低、作業少、考評容易的課程[34]。一項對大學生對待公共選修課態度的研究認為,學校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的重心在必修課上,選修課的考核沒有硬性規定,考核方式通常也不嚴格,很多學生沒有將精力投入在選修課上。[35]

歐洲ECTS沒有規定每學分課堂教學時間和獨立學習時間的比例關系。從全年課業量看,中國本科生每學年的課業量與歐洲全日制本科生大致相當。在歐洲,全日制學生每學年課業量為1500~1800小時。如果按照本次調查每學分41.7小時的課業量,總學分160~170估算,那么我國本科生每學年課業量為1668~1772小時,與歐洲全日制大學生大致相當。根據一項全國性調查,2019年我國本科生每周上課時間平均為28小時,課后學習時間為20小時[36],合計每周48小時;每學年按34周計算,全年課業量平均為1632小時,也與歐洲大致相當。

對我國大學生課業量的理論分析以及中歐比較分析都表明,當前大學生的平均課業量并不低。如果要進一步提高課外學習時間的占比,就需要完善教學計劃,壓縮總學分,優化課程結構。應該增加多少課外學習時間?是否應該采用講授課課內、課外1∶2的做法?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課內學時安排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高等教育發展所處的階段性,在發展中國家,高校課堂教學時間通常更多一些,原因是國家希望通過快速提升高等教育質量促進經濟發展。[37]

四、研究結論和政策建議

歐洲ECTS學分測算的是學生課內外的全部學習時間。我國學分測算主要基于課堂教學時間。雖然我國的測算方法也考慮到不同類型課程對課后學習時間要求的差異,但國家沒有明確學生課內外學習時間的比例以及每學分的總課業量。中歐學分測算標準不同,并且缺乏折算的明確依據,這是推進中歐學分互認的重要障礙之一。

僅考慮國內情況,我國本科與??茖W分在測算方法上有差異;根據調查,同是本科高校,不同類型、不同發展水平的高校每學分的實際課業量也不同。這些都是進一步推動國內學分認定和轉換需要解決的問題。

有合理的學分測算方法不意味著學分自然就能認定和轉換,但學分測算標準不一、方法不合理,必然會成為阻礙。為推動我國國內高校學習成果認定,進而促進中歐高校學分互認和學生流動,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進一步壓縮學分總量,優化學生課內外學習安排,將經過研究論證的方案納入國家標準??傮w來看,我國高校學分總量偏高,在現有學分制安排下,每周教學時間偏長,留給學生獨立學習的時間不夠。但是,課后學習時間應該增加多少,需要考慮我國當前大學生的學習特點、高等教育發展階段、實際教學效果等因素。建議從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普通學生能夠完成的角度,組織高校在學分總量、課內外學習時間安排等方面開展合作研究,達成共識,并納入國家標準。

第二,統籌考慮高職和本科的學分制度,做到標準一致。目前,我國高職在學分測算方法上與本科存在差異,也沒有進一步區分講授課與實驗、實踐類課程。在下一步修訂國家標準時,建議統籌考慮高職和本科的學分制度,推動國內不同類型高校的學分互認。

第三,試行以學生課內外所有課業量為基礎的學分測算方法,作為現有方法的補充。高校應該探索以學生總課業量(包括課內和課外學習)為基礎的學分測算方法,與現有學分制度并行,以便與歐洲高校開展學分互認;可由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實際測算每門課程學生的平均課業量,并在培養方案中單獨列出,作為學生選修課程和高校間學分互認的參考。

第四,目前,我國高校與歐洲高校簽訂校際協議時,在沒有更優方案的情況下,可以參照1學分對應1.5 ECTS學分的換算關系,本科高??梢月愿?,??聘咝?梢月缘?。

注釋:

①為短時間內收集課業量信息,研究設計采用了讓回答者事后回憶的方法,缺失某一周的數據導致生成的課程總課業量也成為缺失值,因此,總課業量以及其他相關變量的有效數據大幅減少。

②兩學期制每學期15~16周,畢業需修滿120學分;三學期制每學期10~11周,每學分的課業量相當于兩學期制下的2/3,畢業需修滿180學分。兩種學期制度的學習要求相當。

參考文獻:

[1]芭芭拉·M.柯姆, 程化琴. 大學生國際流動對人力發展和全球理解的貢獻[J].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2005(1):11-15.

[2]竇現金. 歐盟學分認定、累計與轉換體系的發展[J]. 世界教育信息, 2018,31(7):50-54.

[3]潘潔, 翟紅華. 我國高校學分互認制度改革實踐及推進策略研究[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17(5): 34-38.

[4]李均, 張若辰, 黃丹陽. 灣區一體化視域下的校際學分互認:困境及對策[J]. 城市觀察, 2021(6): 21-30.

[5]汪基德, 李博. 在線開放課程學分認定:形式、問題與建議[J]. 開放教育研究, 2018,24(5): 39-45.

[6]梁彥. 美國學分轉換及先前學習評估研究[J]. 中國考試, 2017(10): 49-59.

[7]蔡先金. 大學學分制的生成邏輯[J]. 高等教育研究, 2006(6): 8-18.

[8]蘇渭昌. 關于學分制[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1981(6): 56-63.

[9]金陵生. 我國推行學分制的歷史經驗[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979(3): 90-97.

[10]蔡國均. 談改學年制為學分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84(2): 69-71.

[11]唐德海. 中國高等學校課程設置百年[M]//潘懋元. 中國高等教育百年. 廣州: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65-179.

[12]教育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課程改革的決定(政務院1950年7月28日批準)[M]//《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 中國教育年鑒(1949-1981).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4:777.

[13][15][16]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大事記1949-1982[M].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1983: 27,66-67,119.

[14]政務院關于修訂高等學校領導關系的決定(1953年10月11日公布)[M]//《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 中國教育年鑒(1949-1981).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4:781.

[17]教育部關于直屬高等工業學校本科(五年制)修訂教學計劃的規定(草案)(1962年6月14日)[M]//《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 《中國教育年鑒》(1949-1981).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4:295-296.

[18]教育部關于直屬高等工業學校修訂本科教學計劃的規定(草案)(1980年1月)[M]//《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 中國教育年鑒(1949-1981).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4:296-298.

[19]吳大任. 實行學分制的幾點設想——兼論教學計劃[J]. 人民教育, 1980(4): 14-15.

[20]朱承平. 試行學分制前的準備[J]. 有色金屬高教研究,1985(1): 50-55.

[21]韓磊磊, 源國偉. 中國高校學分制30年——大學教學制度改革討論述評[J]. 高教探索, 2008(4): 62-67.

[22]胡建華, 陳玉祥, 邵波, 等. 我國高等學校教學改革30年[J]. 教育研究, 2008(10): 11-20.

[23]林璐. 歐洲學分轉換與積累體系在德國的實施經驗及其借鑒意義[J]. 高教探索, 2018(12): 60-65.

[24]Eurydice.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in 2015: Bologna Process implementation report[EB/OL].(2018-02-19)[2021-12-15]. https://eurydice.eacea.ec.europa.eu/publications/european-higher-education-area-2015-bologna-process-implementation-report.

[25]Eurydice.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in 2018:Bologna Process implementation report[EB/OL]. (2018-05-03)[2021-12-13]. https://eurydice.eacea.ec.europa.eu/publications/european-higher-education-area-2018-bologna-process-implementation-report.

[26]European Union. ECTS users guide 2015[EB/OL]. (2017-01-05)[2022-10-20]. https://op.europa.eu/en/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a7467e6-8450-11e5-b8b7-01aa75ed71a1/language-en/format-PDF/source-277509663.

[27]竇現金. 歐盟學分認定、累計與轉換體系的發展[J]. 世界教育信息, 2018,31(7): 50-54.

[28]European Commission. ECTS user guide[EB/OL]. (2009-08-17)[2022-06-12]. https://op.europa.eu/en/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9ac30b32-f6af-486e-ba4b-891459942bfd/language-en/format-RDF.

[29]TUTOR C G, M?譈LLER S, 陳穎.基于學習負荷調查之教與學的探討[J]. 應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19,4(3): 35-41.

[30]International Affairs Offic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tructure of the U.S. education system: credit systems[EB/OL]. (2008-02-21)[2022-06-10]. https://www2.ed.gov/about/offices/list/ous/international/usnei/us/credits.doc.

[31]鮑威, 張曉玥. 中國高校學生學業參與的多維結構及其影響機制[J]. 復旦教育論壇, 2012,10(6): 20-28.

[32]《全國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學質量報告(2020年度)》編委會. 全國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學質量報告(2020年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218.

[33]吳凡. 我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學習時間與學業任務的調查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 2018,39(11):71-78.

[34]丁潔瓊. 減負與加壓之間:本科課程數量的變遷——學分制是如何失靈的?[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20,41(3): 129-139.

[35]劉小慶, 明慶華. 大學生對待公共選修課態度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以湖北大學和華中師范大學為例[J]. 高等理科教育, 2014(2):49-56.

[36]李琳琳. 本科生課外學習時間投入特征與影響因素研究[J]. 中國高教研究, 2020(6): 20-24.

[37]呂林海, 張紅霞. 中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學習參與的特征分析——基于12所中外研究型大學調查資料的比較[J]. 教育研究, 2015,36(9): 51-63.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Higher Education Credit Measurements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LIANG Yan

(Research Center for Future Education,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Beijing 100888, China)

Abstract: Promoting the credit recognition and transfer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differences in credit measurements are one of the main obstacles in the mutual recognition of credits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of the credit system in China, and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in credit measurement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workload per credit in China is calculated. It is found that the workload per credit in China is about 1.5 ECTS, but differences exist in differ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Due to the large amount of ?total credits, students independent study time after class is comparatively less in China. To promote the credit recognition and transfer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it is suggested to redesign Chinese credit system, reduce the total amount of credits, increase students independent study time, standardize the credit measurement in different typ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ry out credit measurement system based on total workload.

Keywords: Credit; Credit system; Measurement; Contact hour; Student workload; ECTS

編輯 朱婷婷 ? 校對 呂伊雯

猜你喜歡
學分制學分
學分制模式下的學生到課率
如何用學分幣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分美食
高職教育學分制實施策略研究
斯皮爾伯格為什么要歷時33年修完學分?
學分制與高校教學管理體制改革探析
廣東 開辦終身教育“學分銀行”
高校實踐育人學分制模式構建研究
頸部淋巴結超聲學分區
學分制下的校院教學運行管理思考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