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文化視野下古代山水游記的教學策略

2023-08-10 17:48楊瀾萍羅海燕
文學教育 2023年7期
關鍵詞:教學策略研究

楊瀾萍 羅海燕

內容摘要: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大文化屬于文化軟實力的范疇,涉及多領域多方面。文言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在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古代山水游記作為文言散文體式之一,是作者將自己在旅途過程中的所見所致記錄下來的文章,既有山川美景的描繪,也有作者借助景物抒發的個人感懷,蘊含著地理、歷史、美學、哲學等大文化要素。本文以大文化視野為切入點,以初中古代山水游記為研究內容,針對現階段古代山水游記教學存在文體特征不明、學生體悟不足、拓展延伸不夠三個問題,從堅定文化自信,弘揚文化之“粹”、傳承儒道文化,感悟文化之“豐”、鑒賞審美樂趣,挖掘文化之“美”三個方面提出策略,以期為初中古代山水游記的教學貢獻一絲綿薄之力。

關鍵詞:大文化 古代山水游記 教學策略研究

文言文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古代山水游記在初中文言文中占有一席之地。古代文人大都被貶后流連山水,排解憂郁,蘊含著豐富的貶謫文化、儒道文化以及地理、歷史等大文化。因此,挖掘古代山水游記的文化價值,探討大文化視野下的古代山水游記教學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文化視野下初中古代山水游記散文的概述

1.古代山水游記散文

學術界對于“游記”的概念,還沒有確切的定論。王立群教授認為“古代游記散文是以散文形式記寫游蹤,描摹景觀,抒發主體現實旅行感受的獨立成篇的記體文學樣式?!盵1]強調在真實旅途的過程中所記述的山川美景及所思所感。但還有一些專家認為基于想象而沒有親身經歷的文章也稱為游記散文。因為“游”本身含有神游、超游的意思,所以即使作者沒有親身游歷,基于想象的游覽文章也屬于游記散文的范疇。

雖然不同的研究者對游記散文的概念不盡相同,但都存在共通之處。綜合以上研究,本文認為古代山水游記散文具有以下四個特點:第一,與現代山水游記散文相區別,特指五四運動之前的文章;第二,包含作者游覽的景觀、游蹤、情感三要素的記游之作;既可以是實地之游,也可以是建立在想象基礎上的心靈之游;第三,借山川景物來抒情言志、說理論道、寫景狀物的文章,第四,指形式上的散文化,區別于詩歌、小說、戲劇外的一種文學體裁?;诖?,我國當前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所選古代山水游記散文共有九篇。教材選入的作品涵蓋了各個時期的經典之作,從魏晉南北朝跨越到明清時期,有助于學生全面地了解不同時期的游記作品,學習相關的大文化知識。

2.大文化視野下的初中古代山水游記散文

“大文化”屬于文化軟實力的范疇,是一個廣義的非物質概念。我們可以將大文化理解為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合,囊括文學、史學、地理、價值觀等。此外,在古代山水游記散文中,有山水與神靈文化的結合,展現古人對自然的敬畏;也有山水與民族心理文化的融合,傳遞出團結、向善、思親、念友的思想;還有山水與儒佛道文化的結合,表現了儒家的“入世”與道家的“出世”,以及佛家的向善向美。探討大文化視野下的初中古代山水游記教學,挖掘教材中山水游記的文化意蘊,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涵養,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同時,作者將自己的情感付諸在山川美景之上,將物著“我”之色彩,抒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增強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堅定文化自信,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3.大文化視野下初中古代山水游記散文的教學價值

(1)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古代山水游記是作者書寫旅途之景的記游之作,具有風景美、語言美、思想美等特點,屬于大文化的范疇。初中生的思維、語言、審美等各方面的能力尚不完善,需要語文教師加以點撥指導,實現古代山水游記散文的價值所在。如通過朗讀走入意境,感悟美景;分析語言詞句表達的精妙之美;尋找游蹤,理清線索,學習文章結構之美;結合背景及相關知識,體會美景背后的深刻思想,領會哲思之美。充分發掘古代山水游記的教學價值,從各個方面擴充學生的文化視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促進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熱愛祖國山山水水

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基,語文特別是文言文教學是培養學生民族意識,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途徑。古代山水游記散文兼具文言文與游記的雙重特點,在“游覽”祖國山水之中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語文課程要“增強凝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時代新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盵2]古代山水游記承載著祖國的山川美景、民風民俗,反映著社會地理、歷史的發展狀況,是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堅定中華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此外,新版課標還增加了核心素養一章,并將文化自信作為首個核心素養??梢?,文化素養的培養,文化自信的樹立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值得我們不斷思考和探究,并在教學中加以落實。

(3)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合理看待得與失

教材所選的古代山水游記大都是作者被貶之后,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尋找慰藉之作。除了其本身所具的山水文化之外,還蘊藏著豐富的貶謫文化、儒道文化等等。初中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期,人生觀、價值觀也在不斷建立完善。深入挖掘和分析古代山水游記背后的貶謫文化、儒道文化,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合理地看待學習中、人生中的得與失,不因一時的成功或失敗而驕傲自滿或一蹶不振,幫助他們形成堅韌的品質,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初中古代山水游記散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1.忽視文體特色

古代山水游記散文最明顯的文體特征便是游蹤、景觀、情感三要素,這也是與其他文言散文相區別的重要標志。游蹤是山水游記散文最重要的特點之一,也是理清文章結構的重要標志。山川美景是山水游記不可缺少的內容,所謂游記,正是將自己在“游覽”過程中的所見所致記錄下來。當然,景物的記敘離不開情感的抒發,“一切景語皆情語”,因而情感也是游記的重要組成部分[3]。但在具體教學中,部分教師忽視了古代山水游記的獨特性,將其當做一般文言文來教學,按部就班地介紹寫作背景和作者簡介——翻譯文言字詞——總結主旨大意。這樣的教學削弱了山水游記獨特的審美特性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無法真正實現山水游記文體的價值所在。導致教師教的費勁,學生學的困難,加劇了文言文教學的緊張形勢,不利于語文教學的發展。

2.學生體悟不足

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教師講解的內容過多,相應的學生情感體驗不足。在學習古代山水游記散文時,更側重對文言文本身的翻譯、理解和背誦,而對于其所特有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關注不夠?!吧⑽氖且灾黧w內心情感和思緒的流動起伏為線索,具有心理結構和情緒結構的特點?!盵4]散文的重要特征便是抒情,山水游記散文是作者借山河湖海抒發內心情感,因而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也是教學的重要任務。但是,初中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尚未完全成熟,加之文本作者與學生存在時代與年齡的差距,在教學時要結合學情綜合考慮。既不能直接告訴學生作者的情感所在,又不能令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打擊其學習的興趣。因而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等現代信息設備,結合文本補充相關的背景知識,幫助學生搭建理解作者情感的梯子,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拓展延伸不夠

教學時,對古代山水游記散文的教學內容大多局限在教材之中,拓展延伸不足。教材提供的僅僅是教學的基本素材,教師可以根據不同文體以及學生實際情況拓展內容,豐富知識。對于山水游記散文來說,教學時可以抓住“游蹤”,引導學生將散文改寫為導游詞,開展“游學”、“以游代教”等活動,以此激發學習興趣,更好地感知文本。當然,教師也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借助視頻、音樂創設意境,引導學生走入美景之中,“身臨其境”地學習古代山水游記。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地“游玩”之中,學習了古代文化知識,擴展了地理、歷史、審美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識,開拓了學生的文化視野。

三.大文化視野下初中古代山水游記散文教學策略

1.堅定文化自信,弘揚文化之“粹”

古代山水游記大多借山水美景抒發個人感慨,既有借田園之美、山川之樂表達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也有耕種避世、熱情待客,抒發對和諧安寧,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既有與民同樂、生民之樂的民本思想,也有遠離世俗、縱情山水,堅守情操的執著。在教學時,教師要抓住文章精粹所在,借助朗讀、想象等教學方法,將游蹤、景觀、情感三要素聯系起來,突出游記文體特色。

如《三峽》一文描繪出四季的不同美景,語文教師可以借助朗讀,引導學生想象三峽在四季畫面,如夏季的奔騰、秋季的哀婉等,借助畫面之美感受自然山川的美景,激起學生對祖國山水的崇敬和愛戴之情,增強其保護自然的意識。自然的山川不僅可以激發人們的愛國之情,還可以成為失意時的精神寄托。陶淵明經歷了晉宋易主的動亂,目睹了時代更迭的殺戮,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體制腐敗,亂象橫生,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了《桃花源記》這樣一個看似安寧和樂、淳樸自由的“世外桃源”。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創作背景等相關知識,幫助學生搭建理解文章的腳手架,更加深入的體會作者美好愿景背后的所思所想。此外,人民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基,與民同樂的民本思想在山水游記中也有所體現。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教學時引導學生分析文本,體會作者的山水之樂、宴飲之樂、禽鳥之樂、滁人游樂,正是這些構成了本文的與民同樂,體現出重民、安民的民本思想。山水之景令人平和寧靜,成為失意之人的絕佳選擇。古代文人大多仕途坎坷,他們遠離塵世,寄情山水,堅守本真。柳宗元借“小石潭”景色的由“美”到“凄”,抒發自己心情的跌宕起伏,改革失敗,貶謫郁結,盡管心中憤懣難平,但依然堅守本心。古人的生活離我們相對久遠,學生對于作者所抒發的情感尚不能完全理解,就需要語文教師將風景之美與情感之深結合起來,理清游蹤、補充背景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賞析古代山水游記,堅定文化自信,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2.傳承儒道文化,拓展文化之“豐”

我國古代統治者將儒道文化作為主流文化,很多文人受到儒道思想的熏陶,他們的作品也打上了儒道文化烙印,山水游記也不例外。古人大都在被貶之后,寄情山水抒發情感。面對挫折,不同的人選擇不同,因而作品所表現的思想也有所差異。儒家的“入世”強調走入仕途,有所作為,實現人生抱負,以蘇軾為代表。他雖仕途坎坷,屢次被貶,但他一直“位卑未敢忘憂國”,心系國家人民。而道家則提倡遠離紛繁復雜的社會,有著濃烈的“出世”傾向,陶淵明是典型代表,在他的詩文中都有體現。運用到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文本適當補充儒道知識,既可以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處境,感受作者面對挫折依然樂觀、豁達的心態。例如在講解《小石潭記》時,教師可以將柳宗元與陶淵明、蘇軾三人的儒道思想進行對比:面對貶謫的失意和生活的苦難,陶淵明走出仕途,歸隱田園,接納“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的平凡生活;蘇軾借佛道實現“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的釋放,放下俗世的牽絆;而柳宗元是如何選擇的呢?可以借機引導同學們結合文本加以思考,說說自己的理解與感受。這樣的教學設計一方面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文本背后的文化意蘊,另一方面通過作者對挫折的樂觀態度,指導學生合理地面對學習、生活的得與失,樹立正確的三觀。[5]

3.鑒賞審美樂趣,體悟文化之“美”

古代山水游記語言精煉、意境優美,蘊含多方面的文化知識,是開拓學生文化視野,增強其體悟能力,培養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重要途徑。在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既有四季交替之美、也有地形奇特之美,還有山水奇崛之美等。

如《三峽》中對四季變化景色的描繪:夏季的險峻、春冬的秀美、秋季的凄涼,不同季節、特征不同。教師要抓住不同季節景物的特點來分析講解。夏季三峽的“水”最具代表,通過“沿溯阻絕”“朝發白帝、暮到江陵”突出夏天的三峽之水雄奇險峻、湍急奔流的特征。春冬的水“素湍綠潭”,“素”是白色的意思,“湍”是動詞,兩個字組合,形成反差美,再加上“綠潭”二字,更突出潭水的清幽、寧靜之感。秋天的水則完全不用,猿鳴長嘯,哀婉凄涼。除了季節之美,還有地形地勢之奇。如《小石潭記》中作者對小石潭兩岸的描寫,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將兩岸的地理風貌比作“犬牙”“差互”,生動形象地展現在我們眼前,有種身臨其境之感,教師在教學時也要抓住這些細節進行分析點撥,幫助學生鑒賞文章用詞之美。除了四季、地形之美外,奇崛壯麗的山水之美也值得我們玩味體會?!杜c朱元思書》一文開門見山“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接著圍繞山水的“奇”“異”展開描述。教學時,語文教師要依托文本展開教學,幫助學生達成“知其美,知其所以美”。文章對水的描寫相對簡單,動靜結合,僅僅24字,寫出了水色、水深、水中游魚、水底細石,突出了水的縹緲清透。寫水速比箭急,寫水勢猶如萬馬奔騰。對于山的描寫著墨較多,將山中事物分為六類進行描寫,姿態各異,各具特色,可謂精妙絕倫。教學時加以比較分析,突出富春山奇山異水之美。

總之,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所選的古代山水游記散文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涉及文史、地理、美學等多個學科,范圍之廣,價值之豐。將古代山水游記與大文化相結合進行研究,對于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我們不斷思考和探索!

參考文獻

[1]王立群.游記的文體要素與游記文體的形成[J].文學評論.2005(3):155-16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3]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13.

[4]任文君.初中古代山水游記教學研究——以部編本教材為例.[D].華中師范大學.2020.

[5]謝珺.在深度學習中提升思維品質——以《小石潭記》的文本解讀與教學設計為例[J].中學語文.2022(5):50-53.

基金項目:文章系四川輕化工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大文化視野下初中古代山水游記散文教學策略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2022234。

(作者單位:四川輕化工大學)

猜你喜歡
教學策略研究
“生活即教育”思想在職校數學教學中的教學策略和實例
新課程視野下高中物理教學策略研究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研究
低年級看圖作文 “四步導學”教學模式解析
淺談科學課中充滿活力的生態教學
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可持續發展觀教學策略研究
淺談鄉鎮小學英語教研探索與嘗試
中年級“解決問題”教學策略的研究
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