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旅融合背景下少數民族文化與旅游演藝融合發展創新路徑研究

2023-08-10 12:23賈梅爽
藝術科技 2023年16期
關鍵詞:少數民族文化文旅融合融合發展

摘要: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少數民族文化與旅游演藝產品的融合是實現地方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贏的重要途徑。民族文化旅游演藝作為民族文化旅游的一種衍生物,因其在彰顯獨特文化、促進地區經濟增長、擴大地區影響力等方面的作用而受到各級政府和旅游經營者青睞。通過文獻研究與實地考察發現,近年來,我國民族文化旅游演藝經過探索已經形成一些初具市場規模的產品,但仍存在區域發展不均衡、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深入、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不充分、亮點項目較少的現實問題。文章主要探究少數民族文化與旅游演藝融合發展路徑及發展新范式,即通過分析旅游演藝助力民族文化旅游的內在價值,結合少數民族文化與旅游演藝融合發展現狀,提出融合發展創新路徑:在以知名演藝IP為參照對象的基礎上,注重形式與內容的融合;藝術性與商業價值的互惠互利;必須結合時代發展特征,弘揚主旋律;依托景區空間的客流量與配套設施打造旅游演藝,與旅游市場共享觀眾,降低表演的成本和風險,從而實現景區受益與演藝成功的雙贏;政府、企業、社會和居民多重力量融合推進,進一步推動少數民族文化旅游演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文旅融合;少數民族文化;旅游演藝;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2;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6-0-03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各民族的文化匯聚形成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我國擁有數量眾多的少數民族,不同民族文化之間有著明顯的關系邊界,都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部分。然而,少數民族地區往往存在資源稟賦和區位劣勢的結構性矛盾,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加快,少數民族文化的傳統特質慢慢被現代化所稀釋甚至替代。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少數民族文化與旅游演藝的融合是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贏的重要產品形態,文化牽手旅游,將文化基因注入旅游資源,有利于實現良性循環、合作增值[1]。少數民族文化有著天然的神秘性和獨特性,能滿足旅游者的獵奇心理,而旅游演藝是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通過旅游演藝將少數民族文化以更加生動的形式展示出來,是將文化資源稟賦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重要舉措。

1 旅游演藝助力民族文化旅游的內在價值

文化是少數民族文化旅游得以生存延續的精神內核,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產品是激活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形式。那么如何講好民族故事、傳承民族文化?旅游演藝便是一種有影響力、感染力的有效途徑,依托當地資源,通過旅游演藝的創新傳播,將民族文化轉化為可展示的“活文化”,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

1.1 傳播少數民族價值觀,提升民族凝聚力

文化的載體在于民族,少數民族文化是其千百年來在特定環境下形成的價值體系。盡管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有著地域性和差異性,但其蘊含的價值觀有獨到之處,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當今世界的多元文化中也閃耀著普世光輝[2]。借助旅游演藝的藝術展現力,少數民族文化不僅能更好地在本民族中傳承,更能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走出民族,傳播少數民族價值觀。

1.2 創新旅游展示方式

文化和旅游部于2019年發布的《關于促進旅游演藝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25年,涌現一批有示范價值的旅游演藝品牌。隨著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加,旅游演藝賦能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發展趨勢向好、潛力巨大。旅游演藝打破了傳統的靜態文化傳播模式,通過演繹手法的變化、舞臺手段的創新以及劇情、表演等的創新,將旅游者帶入其所創造的文化場域中,讓觀眾更加真切、深刻地感受文化力量與真摯情感。

1.3 借助演藝產品發展相關品牌經濟,助力鄉村振興

旅游演藝以異地游客為目標客群,依托本地居民,為旅游者提供能呈現當地文化、民俗風情、生活方式等的活動。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與精神需求的增加,因此人們對旅游活動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旅游演藝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旅游演藝數目和票房收入不斷增加。旅游演藝能成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當地人的廣泛參與,當地民眾通過參與演藝增加收入,能有效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與此同時,旅游演藝活動能延長游客停留時間,為地區發展其他品牌經濟、充分發揮旅游業的帶動作用、提高經濟效益提供了重要助力。

2 少數民族文化與旅游演藝融合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文化產業的旺盛發展,各地推出了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演藝產品,在內容質量上也不斷豐富自身內涵。從目前的旅游演藝表演形式來看,可以分為歌舞詩、歌舞劇、山水實景劇三種類型。1982年西安的《仿唐樂舞》是中國旅游演藝興起的開端。民族文化旅游演藝作為旅游演藝的一種形式,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1991年華僑城推出的《民族藝術大游行》是我國較早推出的與民族文化相關的大型演藝產品。

總體來看,目前民族文化旅游演藝產品開發有著聚焦本土IP、展示原生態文化的特點,題材依賴于當地的山水并呈現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較為知名的旅游演藝IP“印象”系列中,《印象·劉三姐》的演出融合了陽朔的山歌與山水,運用中國畫的構圖手法融入真山真水,代表性地展示出壯、瑤、苗、侗等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以及漓江周邊的百家萬象,濃郁的文化與毓秀的山水和諧相融,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其創作團隊成員梅帥元曾說,真正的旅游實景演出應以山水為基礎,以當地文化為根基,同時實現本土文化與旅游市場之間的有效互動。九寨溝藏謎大劇院的《藏謎》由“孔雀公主”楊麗萍與“藏族歌王”容中爾甲聯手打造,以老阿媽朝圣路為主線,從民間搜集了服裝、音樂、道具等,匯集了我國西北、西南100多名少數民族演員,最大限度還原藏族生活與民俗藝術。獨特的民族資源、表演方式再現了純粹的藏族文化傳統和民族個性特征。

這些旅游演藝成果不僅展示了民族文化特色,還發展了相關品牌經濟,有效推動了當地經濟文化發展,創造了顯著的效益。但旅游演藝產品的整體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

2.1 區域發展不均衡

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區眾多、分布廣,不同地區民族文化旅游演藝產品發展不同。西南地區旅游演藝開發起步較早,影響力較大,出現了一些能展示民族區域特色、知名度較高的產品,如《千回西域》、“印象”系列、《西江盛典》、《藏謎》等,為民族文化旅游演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西北地區具有別具一格的自然風光和游牧文化,但目前知名品牌匱乏、中小型產品占主流,仍處于“破題”階段,需要打造能有效將西北民族文化形象展示給世界的品牌。

2.2 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深入

為創作而創作,為演藝而演藝,盲目套用模仿其他成功的演藝節目,導致演藝節目對民族文化內涵理解不透徹,改編效果不理想,出現一些水平較低、偽文化,吸引力、感染力不強的作品。因此,專業團隊須深度挖掘少數民族文化內容,對文化和旅游進行細化處理,打造出專業、高水平的旅游演藝產品[3]。需要將少數民族文化展示給世人,在市場競爭的浪潮中站穩腳跟,實現少數民族文化與旅游演藝的有效融合。

2.3 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不充分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少數民族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藝術,如神話、傳說、史詩,音樂、舞蹈、繪畫,有價值的科學典籍,以及雄偉壯觀、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4]。每一種少數民族文化都是一個活生生的文化物種,但部分文化的創作表演呈現并不充分,尤其是中小型體量的演藝形式,在表現手法上沒有推陳出新,在節目形態上沒有和高端藝術演出相結合,大多仍以歌舞表演、風情秀為主,導致旅游演藝產品趨于模式化。

2.4 亮點項目較少

以旅游演藝為載體的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曾有輝煌時期,最負盛名、影響力最大的實景演出莫過于“印象”系列,為中國觀眾乃至世界觀眾所喜愛。山水實景的不可復制性,并沒有阻礙“印象”系列旅游演藝產品的發展,其導演曾說,“每個‘印象既是唯一,又可復制”??v觀目前的少數民族文化旅游演藝項目,數量不斷攀升、發展速度較快,但存在規模小、受眾少的問題,經典項目少之又少。

3 少數民族文化與旅游演藝融合發展的創新路徑

3.1 形式與內容融合

旅游演藝不僅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還要注重形式表達。在體驗經濟時代,感官刺激是獲得震撼感和滿足感的重要方式,通過表達形式的創新,不斷迎合旅游者審美的變化,與時俱進地運用各種手段,能更好地呈現文化內涵。同樣,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支撐也無法引起觀眾的共鳴。設計演藝活動時,一方面,在地域特征基礎上深挖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緊扣主題;另一方面,外在表現形式要適合文化的表達,通過多種手段,加快推進VR、AR等數字技術在旅游演藝領域的應用和延伸,完善演藝周邊配套設施[5],提升現場氛圍效果。

3.2 藝術性與商業價值的融合

一方面,少數民族文化旅游演藝產品的核心是文化,人民群眾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故而應鼓勵創作者深入民族,在展示方式上推陳出新。在尊重本土的基礎上,通過“變”拓展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間,實現深層文化內涵與表演藝術性的結合,才能滿足旅游者不斷提升的審美需求。另一方面,演藝產品進入市場創造出商業價值,才能維系其可持續發展?!队∠蟆⑷恪返膮⒀菡叽蠖嗍钱數卮迕?,他們白天打魚、晚上表演,這場演藝為表演者增收數萬元,極大地改善了生活條件。因此,演藝產品設計立足本地的同時,更要兼顧藝術性與商業價值。

3.3 民族與時代相融合

民族文化必須結合時代發展特征、弘揚主旋律,在文化特性與時代特征中找到連接點。從古至今,音樂之美、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等都能激發人們對審美的不懈追求。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能偏離時代,要正確看待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問題,從全局的、發展的視角反映少數民族生活、思維、情感變化。少數民族文化產品的創作發展,一方面要立足本民族,展示出不可或缺的價值,以現代化詮釋傳統之美,摒棄娛樂至上的觀念;另一方面要弘揚時代主旋律,真正與傳統對話,把民族與時代、世界結合,以取得“美美與共”的審美效果。

3.4 民族景區和演藝的融合

文化富集的民族地區往往有著交通區位的劣勢,但旅游演藝投入成本高,要求有良好的基礎設施。以景區的客流量、知名度、配套設施為依托,將“演藝+旅游”和文化、民宿、娛樂項目等聯合起來,打造豐富的旅游項目。一方面,能延長游客的停留時間,豐富景區產品業態,延長旅游產業鏈;另一方面,通過與旅游市場共享受眾,降低表演的成本和風險,提高景區的商業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實現景區受益與演藝成功的雙贏[6]。

3.5 政府、企業、社會和居民多重力量融合推進

民族地區存在資源稟賦優勢和區位劣勢的結構性矛盾,旅游演藝產品對藝術性的要求較高,僅憑自身力量進行旅游開發往往會因管理不當、治理不善而出現諸多問題,需要地方政府、社區、外來力量主體合力完成。少數民族文化旅游演藝產品具有地域性,需要地方力量用行動演繹出活態的地方故事。但旅游演藝也不是地方居民的獨角戲,需要政府發揮統籌協調的作用。同時,政府在藝術性的創作表達方面受體制機制的約束。因此,需要政府、市場、社區、外來力量同頻共振,共同推進民族文化旅游演藝的發展。

4 結語

在旅游和文化產業日益勃興與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文旅演藝產品對文化的再生,可以充分展示出民族文化的深刻內涵。隨著旅游者的審美品位不斷提高,各地都在積極探索文旅演藝產品的優化、轉型。在此背景下,我國涌現出一批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旅游演藝作品,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但也存在發展瓶頸。知名演藝IP是增強游客體驗感的參照對象,在此基礎上,可推進形式與內容融合、藝術性與商業價值融合、民族與時代融合、民族景區和演藝融合、多重力量融合,創建旅游演藝發展的新范式,以進一步推動少數民族文化旅游演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關月嬋.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創新路徑研究:以廣西京族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為樣本[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2):68-75.

[2] 鮑揚.貴州民族文化資源的文旅演藝產品開發現狀及對策[J].貴州民族研究,2020,41(10):127-133.

[3] 閆福佳.從地方劇種到旅游演藝產品的轉化路徑初探:以吉林省為例[J].戲劇文學,2021(5):103-106.

[4] 黎富兵,孫小嵐,段華瓊.攀西地區精準扶貧與民族旅游經濟融合發展研究[J].北方經濟,2018(6):60-63.

[5] 李文明,裴路霞,孫玉琴,等.旅游演藝項目游客游后推薦行為影響因素與機理:以撫州《尋夢牡丹亭》演藝為例[J].經濟地理,2022,42(10):216-223.

[6] 陳敏,單世聯.旅游演藝重構傳統表演藝術的路徑研究:對《印象·劉三姐》的案例分析[J].中國文化產業評論,2023,32(1):245-255.

作者簡介:賈梅爽(1999—),女,河北邢臺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文化旅游產業。

猜你喜歡
少數民族文化文旅融合融合發展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產業發展
新媒體傳播環境下貴州黔南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研究
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元素在網頁設計中的運用探討
經濟新常態下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與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