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富裕目標視域下的農業強國建設

2023-08-11 08:45唐旭張波
改革 2023年7期
關鍵詞:鄉村振興

唐旭 張波

摘 ?要:農業強國建設是彌合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舉措,是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必然選擇。當前我國農業強國建設面臨農業科技和裝備與農業強國建設不匹配、農業產業體系不適應農業強國建設要求、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難以有效支撐農業強國建設、農業強國建設的制度支持體系短板突出等困境。在共同富裕目標指引下,可以通過以下路徑提升農業強國建設質效:增強農業科技和裝備韌性,為農業強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構建健全協調的產業體系,確保農業強國建設平穩推進;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強國;完善農業制度支持體系,為農業強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關鍵詞:共同富裕目標;農業強國建設;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543(2023)07-0116-10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目標已然成為新時代中國各方面創新的邏輯起點。改革開放四十余年來,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要立足國情農情,體現中國特色,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由此可知,農業強國建設并非僅強調技術變革、產業體系優化、運營模式革新等,而是要立足世情國情、體現中國特色、厚植人文底蘊。推動以人為本的共同富裕目標與農業強國建設相融共生成為新時代重大命題,亟須科學系統回答如何在共同富裕目標驅動下推動農業強國建設這一核心問題。

圍繞這一核心問題,一些學者展開了分析討論,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共同富裕目標的內涵、合理性與實現路徑。有學者圍繞社會主義發展階段[1]、基本維度[2]、收入分配[3]、制度補償與矯正[4]等視角深刻闡釋了共同富裕目標的內涵;還有部分學者從公平正義思想[5]、推動社會發展的基礎源動能[6]、確保國家安全[7]等角度全面論證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科學合理性;其他學者則針對構建共同富裕目標的具體實現機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8-10]。二是農業強國建設的提出與實施??偟膩碚f聚焦在內涵[11-12]、功能[13]、關鍵指標[14-15]、實現路徑[16-17]等方面。三是共同富裕目標與農業強國建設的關聯。有學者指出,中國農業強國建設要從以物為中心轉換為以人為中心,從產品生產過渡到社會福利,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中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18]。此外,學術界更多的是述及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目標之間的內在關聯[19-20]。

以上研究為本文提供了有益借鑒,但現階段關于共同富裕目標視域下農業強國建設的研究成果較少,現有研究要么在視角上存有偏差,要么其對策建議僅停留在規則技術的設計之上,整體看似完善,實則缺乏一個活的“靈魂”。踏上第二個百年新征程,共同富裕目標已然成為頂層制度設計的基本指引,成為未來中國各領域深化改革的方向?;诖?,農業強國建設必須以共同富裕目標為指引,并以共同富裕目標具體實現機制為重要參考,用以優化農業強國建設路徑,使農業強國建設的方向指引與具體實踐能夠緊密結合,充分挖掘出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潛力,深層次優化農業資源配置,進而助力共同富裕目標最終達成,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農業強國的內涵界定及其與共同富裕目標的關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厘清農業強國的內涵、正確認識共同富裕目標與建設農業強國的關聯,對于明晰農業強國建設路徑、踔厲奮發邁向新征程具有重要指引作用。

(一)農業強國的內涵界定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強國的評價指標雖然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但農業是國家一切發展的原點與根基,農業發展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國家繁榮富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農業不強則國家不穩,甚至會導致國家與社會的動蕩。需特別指出的是,農業規模大并不能與農業強國直接畫等號,原因在于即使農業規模大,但若集約化程度不高、內部各要素相互沖突,仍然無法稱為農業強國?!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打下堅實基礎。據此,農業強國的內涵可以闡釋為,新時代背景下在滿足各國普適性指標基礎上,我國農業整體實力或者特定農業領域已經具有顯著的中國化時代化特色且農業發展水平能夠對其他國家起到引領示范作用。農業強國建設的框架特征則可以具體描述為,以人本思想為核心,堅持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高質量發展為導向,動態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社會經濟繁榮三者之間的平衡,持續從農業科技和裝備、產業體系、綠色農業循環經濟、制度支持規范等維度發力,使得農業供給側與需求側更加契合,農業的基礎地位更加夯實。應當說,農業強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促使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尤其是能處理好農業國工業化的相關問題[21],有利于推動城鄉融合,促使資源合理配置,科學實現共同富裕目標。

(二)農業強國建設與共同富裕目標的內在關聯

農業強國建設并非單純的技術路線或者技術路徑,而是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根本導向,以此減少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加快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首先,共同富裕目標與建設農業強國具有一致性。無論是實現共同富裕目標還是建設農業強國,本質上都是為了讓全體人民在物質和精神富足的基礎上,不斷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種以人為核心的人本思想是共同富裕目標與農業強國建設的本質規定?;诖?,共同富裕目標與農業強國是關聯性極強的概念范疇,在共同富裕目標視域下建設農業強國不存在邏輯阻礙,而是對農業強國建設的科學賦能。其次,農業強國建設為共同富裕目標最終實現奠定堅實基礎。農業強國是我們對農業農村農民建設的一種預設與期許,深層次上仍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進行變革,以此提高社會生產效率,積累深層次發展的資源力量。這種資源力量的沉淀與突破,實質就是物質與精神的積累,是共同富裕目標得以實現的根本基礎。最后,共同富裕目標視域下建設農業強國有利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诘褪杖肴巳喝匀恢饕性谵r村的實際,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點和難點仍在農村,必須在農業農村發展與振興中解決農民共同富裕的問題[22]。農村農業農民問題解決了,低收入人群數量減少了,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了,“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收入格局自然就形成了??偟膩碚f,農業強國建設是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必然選擇。

二、共同富裕目標視域下農業強國建設面臨的困境

農業強國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客觀要求,為我國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但我國農業強國建設目前還面臨著一些困境,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農業科技和裝備與農業強國建設不匹配

提高農業科技和裝備的研發應用水平,是農業強國建設的基礎性任務?!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建設科技裝備強的農業強國。然而,目前農業科技和裝備與農業強國建設尚無法高效匹配。首先,國產農業科技和裝備存在大而不強、多而不精等問題。新時代十年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率有較大程度的提升,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尤其是現有農業機械功能較為簡單、同質化情形較為普遍,導致其無法“能動”應對農業各領域形成的異質化問題。例如,我國雖一直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但這些耕地分布廣泛,地形、氣候、土壤濕度等因素各異,現階段我國農業機械研發因技術限制,難以生產出與實際耕地情形相契合的農業機械,致使在我國部分地區,農業機械應用程度不高;又如,在沒有考慮“投入與產出平衡”的情況下,部分地區布設大量低水平、功能相似的農業機械,導致該地區并未實現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以及生產產出的顯著增加,反而加重了地方財政負擔。這些現實桎梏均體現出我國農業科技與設備中的關鍵技術有待進一步攻關,農業機械化、智能化存有較大改進空間。其次,農業科技和裝備供給不平衡。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和裝備供給總量逐年提升,但是供給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較為突出。例如,優質的互聯網企業、數字基礎設施仍集中于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城鄉之間、鄉村之間的數字技術分布不均,農業農村整體數字經濟增加值比重較低,遠低于制造業、服務業水平[23]。鑒于農村不同地區數字賦能的績效差距較大,農業科技和裝備布局急需形成動態均衡,以推動農村整體數字績效獲得更大突破。最后,農業科技和裝備管護水平亟待提高。農業強國建設仍處于設施設備投入階段,雖然加大農業科技和裝備的投入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基礎性任務,但對農業科技和裝備的高效高質管護亦是農業強國建設提質增效的有力舉措。數字鄉村所關聯的物聯網傳感器、服務器等設施一次性投入資金較大、電力資源消耗多、設備折損消耗快,投入使用后本應進行較為精細、專業的維護,但長期以來,農業科技和裝備重建設、輕管護,導致農業科技和裝備長期效益未能得到充分體現,甚至一些農業科技和裝備設施存在出故障頻率較高、使用壽命較短等情形。

(二)農業產業體系不適應農業強國建設要求

農業產業體系化是實現農業強國的前提。農業強國建設既要處理好農業產業體系內部要素之間、內部各產業鏈條之間的關系,又要處理好農業產業體系與工業、服務業等之間的關系。農業產業體系不適應農業強國建設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其一,農業產業體系過度承載生計功能,科技、金融、人才、土地、數據等生產要素尚未完全融入農業產業體系。目前我國農業產業體系本質上更強調直接提高農民收入,優化農民物質生存環境。進入新時代,我國農業農村農民發展的使命任務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發生轉換,保障農民基本生計功能已然無法支撐農業強國建設。此時從“物質和精神雙向富?!迸c高質量發展的視角優化農民的生存生活環境、充分發揮農業產業的市場經濟效能、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逐漸成為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據此應將農業產業向高端化、精深化方向發展,推動農業產業體系最大程度完整地聚合涉農生產要素,推動農業產業體系功能整體轉型升級。其二,農業產業體系內部要素未形成有機協同,農業產業亟須補鏈延鏈強鏈。在農業產業體系中涉農生產要素尚不完整的基礎上,我國農業產業鏈條內部各要素交互流動還存在各種壁壘和屏障,要素與要素之間難以形成穩定發展的合力,甚至還出現了不必要的相互損耗情形。農業產業鏈條呈現關鍵環節缺失、產業鏈較為脆弱等表征,產業鏈條之間尚無法實現納什均衡或卡爾多—??怂垢倪M,農業產業鏈條上的企業、組織難以進行高效合作。例如,農業產業體系化中的龍頭企業尚未與中小微企業、農民合作社、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成常態化規范化的合作機制,在聯農帶農、利益分配機制方面尚不健全。其三,農業產業體系與工業、服務業產業體系聯系不夠緊密,農業產業化程度亟待提升。如今一二三產業并未形成較為緊密的內在聯結機制,沒有形成三大產業互補效果,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空間較為狹窄。此外,部分地區種植、養殖等仍依靠人力,農業生產的成本較高、收益較低。例如,中國的小麥、大豆、水稻等農作物的種植成本高于國際市場。因此,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企業、個人數量較少,難以形成產業規模,上下游企業之間亦難以形成穩定的鏈條。有學者就指出,中國農業生產成本高,在國際上競爭力不強,抗風險能力較弱,從而在亞太生產網絡中地位不高、參與程度低[24]。

(三)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難以有效支撐農業強國建設

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是農業強國的重要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國農業強國建設實質是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礎上的農業高質量、高品質發展。從生態環境保護的視角來看,我國農業發展還面臨多重困境。第一,綠色生態循環農業體系尚未形成。資源的稀缺屬性是農業強國建設無法回避的現實,例如,耕地資源緊張等問題較為突出,農業農村農民獲得深層次發展缺乏高質量高品質生產資料這一關鍵基礎。生產資料的缺乏使得任何科學技術革新、生產交易模式創新步履維艱,明顯影響到農業強國建設進程。雖然我國早已著手將綠色生態循環理念嵌入農業之中,但在如何構建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生態圈、如何確定綠色生態循環理念嵌入農業的范圍與程度、如何在農業資源再生與消耗平衡基礎上完成農業強國建設等方面的探索仍顯不足,農業發展尚未完成生產經營方式的根本轉型。第二,農業化學產品投放率仍處于高位?,F階段,我國向糧食作物、畜禽等農產品投放的化學產品的安全系數仍處于世界公認的安全閾值的上線。與此同時,雖然近幾年我國加強食品安全監管,農業化肥、農藥等化學產品投放量日趨減少,但施用強度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換句話說,化學產品的高強度施用既對自然環境造成短期難以恢復的損害,又可能增加人體疾病發生的概率,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此外,在化學產品施用強度處于高位的前提下,對化學產品的綠色化改造行動尚未取得重大突破,增大了公眾對農產品安全的擔憂,也對我國農產品融入全球貿易體系形成了阻礙,不利于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構建。第三,農業生產經營所產生的垃圾和污水無害化處理水平較低。長久以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張力一直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要阻滯因素[25]?!?021年城鄉建設統計年鑒》顯示,對生活污水進行處理的鄉僅占36.94%,而鄉村生活垃圾中轉站僅有9 349座。由此可見,農業建設過程中垃圾和污水等污染物源頭防治體系、農業廢棄物收集利用處理體系尚不完善,既無法對農業強國建設過程中生態環境保護指標形成實時監測,又無法基于生態環境保護實時監測的數據對農業強國建設作出科學合理的動態調整。農業強國建設面臨的環境保護壓力較大,農業強國建設與環境保護還未實現實質衡平,農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效果提升并不顯著,無法確保農業強國建設始終沿著綠色道路前進,農業強國建設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

(四)農業強國建設的制度支持體系短板突出

農業制度支持體系是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保障。制度既是行為的底線,又是行為的指引。有學者指出,制度的功能在于通過特殊強制力塑造對象,從而創造出想要的制度效果[26]。但細致梳理相關規范文件,可知目前農業強國建設的制度支持體系尚不完善。第一,關涉農業強國建設的法律制度欠缺。在已出臺的法律規范文件中更多是強調鄉村振興、脫貧攻堅,農業強國建設缺乏系統科學的“設計圖”與“施工圖”。雖然農業強國與這些概念一脈相承,但在內涵、外延、功能、建設路徑等方面仍有不同,因而需要單獨出臺農業強國建設的法律規范本文或在現有法律規范文本中以專章形式予以呈現,從理念、目標、原則、規則等角度對農業強國建設作出相關規定,以增強農業強國建設的法律制度支持力度,為農業強國建設提供基本的法律制度規則指引。第二,政府、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多元投入機制不健全。首先,政府投入責任并未嚴格落到實處。雖然農業農村被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的領域,但各地方政府對農業建設投入主觀態度不一,各地方政府投入責任落實情況參差不齊。其次,金融機構支持力度不夠。從農業資源的投入到農業產品的產出存在一定周期,整個期間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予以保障支撐,方能確保農產品作為商品納入市場交易體系之中。農業因為回報周期較長,且前期投入較大、風險高,不符合金融機構審慎投融資理念,因而并不受金融機構“偏愛”,農業農村農民融資難、融資貴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阻礙因素。最后,社會資本參與機制不夠完善。社會資本尤其是多層次資本市場相較于政府投入、金融機構投融資而言,其“逐利”屬性更加明顯,普通投資者承受風險能力較低,因而涉農要素進入多層次資本市場獲得支持的范圍、數額較小。此外,政府、金融與社會投入未形成有效聯動。實踐中農業強國建設更依靠政府的投入,但這并不符合市場化原則,難以充分調動與盤活農業資源,真正實現農業資產保值增值,農民的收入增益速度緩慢。第三,風險分擔機制的支持保障功能不彰。在“黑天鵝”“灰犀?!睒O易出現的時代,法律制度與多元投入機制并不是支持體系的全部,尤其是相較于工業、服務業而言,農業受氣候、土壤、地形等非人為因素影響較大,農業承受著較高的不可預見、不可避免的損失風險,風險分擔機制理應作為制度支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現有的農業風險分擔機制無法與現存的農業風險完全匹配,這不利于農業從業人員和農業企業堅定從事農業的信心??傊?,現有農業強國建設的制度支持體系尚有較多不完善之處,亟須進行修訂與完善,以此提升制度支持體系的科學性、實效性、包容性、協調性。

三、共同富裕目標視域下農業強國的建設路徑

“十四五”期間,在共同富裕目標視域下推進農業強國建設,必須增強農業科技和裝備韌性,構建健全協調的產業體系,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完善農業制度支持體系,真正實現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深層次平穩推進農業強國建設。

(一)增強農業科技和裝備韌性,為農業強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必須要尊重我國人口規模巨大、人均占有資源較少的基本國情,并以此為基礎增強農業科技和裝備韌性。第一,實現智能技術與農業裝備高效融合,提升智能化機械使用效率。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就農業機械研發、制造與使用而言,要加大農業“卡脖子”技術攻關力度,科學把握地形地勢、氣候狀況、土壤情況、養殖模式、疾病診斷等具體情形,找準農業機械的真實需求狀況與具體應用痛點難點,科學搭建各類農業機械化研發、制造的標準框架,增強農業機械研發制造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例如,注重采取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行動,綜合運用“以機適地、以地適機”策略,從根本上提升種植領域農業機械使用效率;推動機器人高效應用于畜牧、水產養殖等環節,替代重復的、科技含量低的人力投入,提高養殖效率。第二,均衡農業科技和裝備布局,推動農業農村數字績效整體提升。農業科技和裝備需要打破畸形配置布局,強化整體性和差異性格局。要持續整體推進農村電信網絡、寬帶網絡、有限電視網絡“三網”轉型升級,打造更高速、更穩定的數字基礎設施,為智慧農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整體加大對農村電力、交通、物流、社會治理等領域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強化對這些領域的數據搜集、處理以及應用,構建農業科技和裝備安全暢通運行的底層架構;統籌考慮、適度超前部署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持農業領域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平臺的建設,形成區域布局合理、契合發展需求、梯次分明、分工合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和裝備發展新格局。第三,加大農業科技和裝備的管護水平和質量。這是增強農業科技和裝備韌性的重要基礎。農業科技和裝備應由傳統“重建設”逐漸轉為“重管護”,實現增強農業科技和裝備運營質效的目的。要進一步細化農業科技和裝備管護的主體、標準和責任,明確“由誰干”“干什么”“怎么干”等問題,統一管護行為標準,防止“搭便車”以及“各行其是”的狀態;不斷拓寬對農業科技和裝備管護的范圍,分類管護、專人專管、??顚S?,夯實管護的物質保障;定時圍繞農業科技和裝備管護成果開展“賽馬”比拼,對先進的管護經驗進行總結和推廣,讓先進的管護主體帶動落后的管護主體,形成“倒逼機制”,整體提升管護水平和質量;不斷加強農業技術和裝備管護人才隊伍建設,推動農業技術和裝備管護水平邁上新臺階。

(二)構建健全協調的產業體系,確保農業強國建設平穩推進

農業強國建設離不開健全協調的產業體系,健全協調的產業體系如同農業強國的“經脈”,是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動能來源,能有效確保農業強國建設平穩推進。第一,徹底實現農業產業體系功能的根本性轉型。從單純的生計功能轉化為農民“物質精神雙向富?!?、資本增值、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等復合型功能。加大資本有序投入農業各產業,引導資本將科技、人才、土地、數據等現代涉農生產要素注入農業農村,促使農業產業形成結構完整、鏈條清晰的體系。農業產業體系更加契合農業強國建設的宏觀中觀微觀框架、順應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基本規律。第二,提升農業產業體系化水平,通過農業產業體系化來引領農業各要素協同創新。應當說,現有鄉村振興可資借鑒模式或經驗,實際都是農業產業體系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如農村“三變”改革就是農業產業體系化的顯著表現,因為只有農村產業各生產要素協同發展到體系化的程度,企業的運作模式才有可能適用于農業發展過程,新型經營主體以及由此產生的新型合作模式才有誕生的前提和必要?;诖?,要充分發揮農業新型主體作用,重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形成黨的全面領導下,政府機構、鄉村組織和廣大農民群眾參與的多元主體振興格局[27]。第三,完善各產業間高效聯結的機制。在建設農業強國的同時,培育與之配套的工業基礎設施、專業化市場化服務組織。農業、工業、服務業協調發展在各領域各區域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協調發展才能使新型工業化成為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的有力支撐,服務業現代化成為農業資源要素高速流轉的重要媒介,農業強國的實現成為工業、服務業存續革新的穩固基石。應促進農工、農商、農文、農旅深度融合發展,最大限度減少產業體系之間的摩擦,釋放產業發展活力。例如,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就是要將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社會化服務向農業生產前、生產后延伸,擴大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覆蓋面和服務質量,以此強化農業與服務業的深度融合。第四,對我國農業各產業的發展狀況、發展潛力、發展目標進行綜合考量,實施差別化的推進方略,制定產業規劃和中長期路線,并在產業規劃和中長期路線實施過程中緊密結合國家政策導向,以各?。▍^、市)發展特色為依托,培育出多個農業優勢產業集群。各優勢產業集群皆具備要素吸附力,生產要素在不同優勢產業集群的流轉強化了各農業優勢產業集群的內在聯結,由各農業優勢產業集群聯結形成的推動力使得我國農業產業鏈全面從低端向中高端躍升。

(三)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強國

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是農業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方面。在建設農業強國過程中,要突出新型城鎮化的作用,建立低碳可循環的農業系統,逐步推動農業綠色轉型,建立綠色化的農業強國。首先,遵循城鄉融合的綠色發展邏輯。當前農民工流動半徑逐年縮小,農民就近擇業已經成為新趨勢新特點。對此,應當強化縣城、鄉鎮、村莊三者之間的聯結,打破城鄉體制機制壁壘,走出一條綠色集約的新發展道路。具體而言,要注重新型城鎮化的帶動作用,使農民成為城鄉關系的關鍵節點,幫助農民在城鎮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以及農業強國建設中謀取雙向福利,使得農民成為城鎮與鄉村建設的核心力量,充分發揮出農民這一核心人力資源的作用,為培育新型農民階層奠定堅實基礎。其次,構筑農業發展的低碳綠色可循環系統。生態系統內部各個要素相互作用,并不斷地進行物質、能量、信息循環,其中一個要素的變更常常引發“蝴蝶效應”,造成事物本身性質、結構的變化。因此,在農業發展過程中,保障生態環境的穩定性、綠色化十分重要。綠色化有可持續和生態兩個層次,形態上可分為循環農業和種養結合[28],要將可循環可持續、綠色生態理念嵌入農業各領域全過程各方面,形成綠色農業的典型模式和知名品牌。例如,華容縣建構出綠色循環種養系統,通過畜禽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加速糞肥還田技術的發展,減少了溫室氣體的排放,提高了土壤固碳增匯的能力,減輕了農民負擔,推動了當地特色農業的發展。此外,還要建立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綠色可循環指數評估機制,將農業相關主體、農業相關機制的綠色指數劃分為高中低三個區間,并將該指數作為監管主體作出治理決策、農業市場相關主體獲得政策扶持的重要依據之一。最后,提高農業治污能力。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將農業用水量控制下來、化肥和農藥的施用強度降下來,加強化肥、農藥等化學產品的技術化、綠色化改造,有效降低化學產品對環境和人體的損害。重點整治東北黑土地退化、南方地區土壤重金屬污染、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鹽堿化等問題,加強農村土地生態修復。在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的基礎上,實施輪作休耕。與此同時,要建立生態環保智能檢測和決策平臺,通過數字技術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實時監測農業強國建設過程中的環境數據變化,并科學優化農業強國建設方略。要健全農業廢棄物收集利用處理體系,提升農村污染物的處理能力和處理效率,增加鄉村生活垃圾、農業生產垃圾中轉站、處理站的數量,對可能造成嚴重環境污染的農業企業或者工業企業予以搬遷或者關停,從根源上減少環境污染行為的發生。

(四)完善農業制度支持體系,為農業強國建設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農業強國建設必須要充分運用制度優勢,為農業各領域健康發展保駕護航。第一,圍繞農業強國建設相關內容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利用法律法規來保障農業高質量發展是西方一些農業強國的普遍戰略選擇,例如美國作為典型的農業強國和農業大國,農業現代化水平較高,其積極采用法律規范完善休耕制度就是一大特色[29]。雖然我國目前已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從產業發展、人才支撐、文化繁榮、生態保護、組織建設、城鄉融合、扶持措施等維度提出振興之策。但鄉村振興與農業強國畢竟存在一定區別,特別是農業強國建設的理念、具體指標設計、農業強國建設參與主體的行為底線等都需要通過立法予以直接體現與彰顯,因而需圍繞《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制定農業強國建設實施細則。該細則既可以單獨立法,通過法律法規的形式予以出臺,也可以直接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設立農業強國專章,融入農業強國建設的理念、原則、規則。第二,完善農業強國建設多元投入機制。首先,要壓實地方政府投入責任。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并作為各地政府農業建設投入的底線性規定;建立涉農資金統籌使用的長效機制,優化財政資金支出結構,增加現代化良田建設、種源保護與研發、打造現代產業園等領域資金的投入。其次,要加大金融機構支持農業強國建設的力度。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強化金融服務的普惠性和可及性,推動金融機構向農業強國建設各領域傾斜性投放貸款,重點保障糧食安全的信貸需求。金融機構還可以通過發債等方式融資,并將該資金投入農業強國建設重點領域,徹底打通農業強國建設的資金渠道。最后,要大力推動社會資本參與農業強國建設。主板、新三板、創業板等多層次資本市場應提高涉農企業上市比例,政府機構、證券交易所應當為涉農企業上市募資提供專業輔導工作,以此幫助涉農企業成功募資。與此同時,還要注重政府、金融機構與社會多元投入協同聯動,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盡可能減少政府的行政干預,發揮電商等新興銷售平臺媒介功能,助力農業生產穩定發展、農產品價格市場化以及農民持續增收。例如,我國部分地區創新推出了“云稻米”小程序和“云認養”模式,吸引全國各地消費者在線認養稻田,實現當地農民收入翻倍增長,就是典型的政府功能與市場效能高效結合、推動農產品價格健康增長的典型商事例證。第三,健全風險分擔機制。完善農業保險和再保險制度,增強農業抵御風險能力。例如,可以逐步擴大完全成本保險、種植收入保險等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保險種類實施范圍;各地區政府還可以通過設立農業風險穩定金,對農業強國建設各領域風險造成的損失進行補償,以風險分擔機制形成的保障效能助力農業強國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發展。

四、結語

黨的二十大報告總結了過去十年我們取得的新成就,尤其點明了“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我國成功奪取了脫貧攻堅戰的勝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領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績。踏上第二個百年奮斗新征程,我國要堅持以共同富裕為目標,以農業強國建設面臨的困境為導向,以人本思想為方向指引,彌補農業強國建設過程中的短板與不足之處,利用農業強國建設累積下來的物質與精神財富助推共同富裕目標最終落實落地,確保農業強國建設的勝利果實為勞動者共享,讓廣大勞動者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為全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最大力量。當然,農業強國建設的演變與發展不會僅僅停留在本文所論及的困境以及具體對策建議之中,農業強國建設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呈現“螺旋上升”的發展趨勢。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國家“十四五”規劃以及《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等相關文件,可以預見,未來農業強國建設可能會朝著以下路徑進行延展:就宏觀層面而言,農業強國建設內部科技、金融、人才、土地、數據等生產要素將逐漸歸集于高端化、專業化的組織體,并依借資本的形式有序擴張,以此最大限度釋放農業強國建設的效率與營利空間。當然,基于資本單純“以效益最大化為導向”等特性,此時國家安全則更需要被夯實強化。就中觀層面而言,農業強國建設與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之間融合協調的需求日漸增強,幾大強國戰略之間的內生循環鏈條將逐步形成,內部行業壁壘逐漸被打破,各個強國戰略內部要素交叉流動速度顯著加快,如何將有限的資源精細化協調配置于各個強國建設中、如何實現各強國建設不同發展階段的指標與國家整體戰略之間達成高效銜接,則是亟須思考的問題。就微觀層面而言,智慧農業將是農業強國建設的核心組成部分,用技術替代簡單的重復勞動,也是生產關系革新的必然趨勢。因此,未來農業強國建設亦應重點關注技術在農業中的深度運用,尤其是現階段到未來較長時間范圍內,如何在現有農民時間、人力等資源投入的基礎上,配合新型城鎮化,盡可能提升農民收益水平;之后在徹底形成穩定的新農民階層后,如何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也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偠灾?,農業強國建設不是一句簡單的政治術語或者行政指令,其蘊含的問題紛繁復雜,需要學術界與實務界予以廣泛關注與研究探索。

參考文獻

[1]邱海平.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與實現途徑[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6(4):21-26.

[2]唐鑫.正確理解共同富裕理論內涵的四維審視[J].社會主義研究,2022(2):1-8.

[3]王朝明,徐成波,丁志帆.共同富裕:理論思考與現實審視——基于國家級城鄉統籌實驗區(成都)的經驗證據[J].當代經濟研究,2012(8):38-45.

[4]陳麗君,郁建興,徐銥娜.共同富裕指數模型的構建[J].治理研究,2021(4):5-16.

[5]肖祥.共同富裕:社會正義的中國實踐及其發展啟示[J].理論月刊,2023(1):15-25.

[6]謝伏瞻.如何理解促進共同富裕的重大意義[N].人民日報,2021-10-08(10).

[7]師喆.共同富裕:維護國家安全的基礎工程[J].探索,2022(5):28-41.

[8]陳友華,孫永?。餐辉#含F實問題與路徑選擇[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1):100-108.

[9]文豐安.以中國式現代化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辯證關系與創新路徑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1):10-21.

[10]鄒新月.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與實現路徑[J].人民論壇,2022(22):78-79.

[11]魏后凱,崔凱.建設農業強國的中國道路:基本邏輯、進程研判與戰略支撐[J].中國農村經濟,2022(1):2-23.

[12]黃祖輝,傅琳琳.建設農業強國:內涵、關鍵與路徑[J].求索,2023(1):132-141.

[13]郭翔宇.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以農業強省支撐農業強國建設[J].農業經濟與管理,2022(6):4-7.

[14]姜長云,李俊茹,鞏慧臻.全球農業強國的共同特征和經驗啟示[J].學術界,2022(8):127-144.

[15]周立.從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兼論大農業、大安全、大食政[J].求索,2023(1):105-112.

[16]姜長云.我國推進農業強國建設的戰略思路和現實舉措[J].社會科學輯刊,2022(6):128-135.

[17]魏后凱,崔凱.農業強國的內涵特征、建設基礎與推進策略[J].改革,2022(12):1-11.

[18]耿鵬鵬,羅必良.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建設農業強國——從產品生產到社會福利的發展模式轉換[J].南方經濟,2023(1):1-14.

[19]田祥宇.鄉村振興驅動共同富裕:邏輯、特征與政策保障[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3(1):1-12.

[20]熊琬瑩.鄉村振興推動農村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及現實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24):91-93.

[21]張建華.農業與工業化[J].經濟研究,2022(3):20-24.

[22]陳思,羅爾呷.大學生村官政策對農村收入差距的影響研究——基于2015年和2017年中國家庭大數據1 324個村社的實證分析[J].南方經濟,2022(12):82-98.

[23]霍鵬,肖榮美,馬九杰.數字鄉村建設的底層邏輯、功能價值與路徑選擇[J].改革,2022(12):57-65.

[24]湯碧,常月.中國農業價值鏈地位測度與發展研究——基于亞太區域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9(10):50-62.

[25]程志高,李丹.后全面小康時代綠色治理助推鄉村共富的邏輯進路[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1-10.

[26]武西峰,杜宴林.經濟正義、數字資本與制度塑造[J].當代財經,2023(3):15-27.

[27]唐任伍,許傳通.鄉村振興推動共同富裕實現的理論邏輯、內在機理和實施路徑[J].中國流通經濟,2022(6):10-17.

[28]吳海霞,劉爽,陳凡,等.新時代農業科技現代化的內涵特征及實現路徑[J].中國科技論壇,2022(11):155-162.

[29]鄒學榮,楊慶媛,陳展圖.美國休耕制度及其對中國耕地休耕制度構建的啟示[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7):78-84.

The Construction of a Powerful Agricultural Country under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TANG Xu ?ZHANG Bo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a powerful agricultural countr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bridge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and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Currently, our construction of a powerful agricultural country faces such predicaments as unmatched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and equipment, unsuitabl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ystem, insufficient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and incomplete institutional support system. Guided by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we may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powerful agricultural country through the following paths: enhancing the tenacity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and equipment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powerful agricultural country; building a complete and coordinated industrial system to ensure the steady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powerful agricultural country; improving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to build a powerful agricultural country with harmony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and completing the institutional support system for agriculture to provide clear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powerful agricultural country.

Key words: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the construction of a powerful agricultural country; rural revitalization

猜你喜歡
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安徽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探析
美麗鄉村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鄉村振興戰略下新型職業農民從業素質提升研究
鄉村振興:從衰落走向復興的戰略選擇
鄉村振興戰略的宏觀思維
基層黨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思考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個抓手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