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農科背景下農業生態學課程改革教學研究與實踐

2023-08-11 13:57李春梅胡黎明陳青春張姿麗劉凱
科教導刊 2023年8期
關鍵詞:課程改革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李春梅 胡黎明 陳青春 張姿麗 劉凱

摘要“新農科”建設對地方農業高校的學科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農業生態學課程改革正面臨著教學目標多元化,教學模式單一,實踐環節缺乏,考核體系落后等問題。文章從“農業生態學”的課程特點、教學目標等內容入手,以完善課程結構、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及價值觀為目標,對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進行了探討,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查等幾個角度進行了一些思考和改進,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 農業生態學;教學模式;課程思政;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8.018

1課程簡介及特色

農業生態學是建立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和農業系統論的研究方法等基礎上,深入探究農業生態和農業自然環境之間相互關系以及影響機制和規律的一門科學,是生態學在農業領域的重要學科[1-2]。農業生態學利用現代生態學的基本原理與技術,研究農業生態系統環境中各類生物有機體與生態環境整體之間復雜的生態相互發生聯系、協同發生演變、調節與控制規律和農業持續與發展運動規律研究的分支學科,在理論研究方面主要系統闡明了我國農業生態學領域的生態基本技術理論體系、學科起源方法和分子生態學基本原理、農業生態系統環境的整體結構規律和生物功能特性等,在實踐應用等方面系統地介紹了促進我國未來農業經濟發展的生態環境基礎,我國開展農業建設的規劃、模式和技術,綠色發展的時代趨勢等,該課程具有較強的綜合應用性,是全國涉農高校的專業核心課或選修課之一,其課程內容是從事農業工作者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3-4]。作為當代農科教育工作者,我們首先要以立德樹人為引領,深刻領會“安吉共識”思想,積極參與學習“北大倉行動”內容,認真落實執行“北京指南”部署,踐行農科新型專業化人才培養戰略行動,建設順應時代變化的課程結構,為新農科建設貢獻一份力量[5]。農業生態學作為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以下簡稱“我院”)農業與生物學院農學專業學生的專業核心課程,在新農科背景下,如何順應時代發展改革課程教學和實踐應用,需要我們的深入思考和探究。

農業生態學在我國的發展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2],農業生態學的學習既要掌握生態學基礎的理論知識和技術,又要以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為基礎,分析農業生態環境中的各種組分間的相互作用關系,解決和優化實際農業生產環境中生態資源的分配問題[6],推動學生深入學習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等理論知識,以期為今后進行農業學科相關的學習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綠色發展,各大農林類高校對農業生態學的重視程度逐漸加深。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依法科學合理保護我國生態環境建設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7]?;诖?,本文針對農業生態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對授課內容、教學結構,考核機制等進行改革探索,以達到為國家培養農業領域新時代應用型人才的目的。

2“農業生態學”課程教學改革所面臨的問題

目前我院農業生態學授課基本內容、教學手段方法和考查制度等方面均存在諸多問題。第一,教材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教材所涉及的知識缺乏新穎性,研究方法不注重全面系統,在深度和廣度上亦有所欠缺,過度依賴強調基礎理論的書本知識,導致理論與實際脫節,同時不能準確把握和錨定國內最新及國際學術前沿,無法及時聚焦最新的國內外社會議題,用相對陳舊枯燥的例子重復講述缺乏基礎感的學習內容,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8];第二,教學方式過于單一,授課形式單調,學生對知識獲得的渴望性太低,主觀積極性、創新性和開拓性不強,有效教學不能滿足新農科人才培養素質教育的切實教學要求[9-10];第三,教學內容的設計與開設學時相對不足的矛盾突出,農業生態學的課程特點決定了其包含較多的基礎性理論內容[11],講授基礎理論的同時又要充分兼顧其實踐應用的教學性質,我院開設的農業生態學課程僅有32學時,課時投入不足導致矛盾比較突出;第四,缺少綜合實踐的訓練環節,目前我院農業生態學的教學模式中,學術性和應用性嚴重分離。例如,在設計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庫與流的實踐環節中,實驗本身具有較強的社會應用性,但以理論為基礎的學術性不足;第五,考核體系落后,依舊單純以考試和實驗報告為主,造成學生臨時抱佛腳的不良現象,學生缺乏對課堂知識進行實際應用的能力。

3“農業生態學”課程改革教學改革建議及實施方案

3.1更新課程教學內容

農業生態學的課程教學內容編排以生態學理論知識為基礎部分,從生物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構成等多個層次講述生態學的基本規律,要求學生全面掌握現代系統生態學的理論和系統分析方法,從物質、能量運轉以及動態信息交互傳遞的生物學本質上來深入認識生態學和解析現代農業環境的總體組成、結構、功能關系等;掌握農業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結構及組成演變規律、功能系統運轉變化規律、輸入及輸出體系構成演進規律、效益發揮與整體效率協同提高演變規律、系統動態調控演進規律、系統演變規律等。由于教材出版與教師授課時間存在著時間差,缺少近年來出現的新理論和新現象,無法與前沿學科知識接軌。因此授課老師更應多增加國內國外前沿研究成果的介紹,通過資料查找或文獻閱讀,分析最新的研究或創業案例,彌補教材的劣勢。同時在教材知識的基礎上融入課程思政元素,聯系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和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道路,優化教學框架,突出綠色發展理念。此外,在授課過程中,聚焦區域熱點環境生態學問題并推動理論引導。目前,世界資源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全球氣候變化、能源危機、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問題受到廣泛關注。授課教師應實時更新課程內容,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密切關注全球最新資源環境問題,運用農業生態學知識對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提高學生對生態環境問題的研究興趣,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農業生態學中的生態學理念。

3.2建設統籌兼顧思政教育與高效教學的新型教與學模式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12]?!八枷胝卫碚撜n能否在立德樹人中發揮應有作用,關鍵看重視不重視、適應不適應、做得好不好?!绷暯娇倳浀闹v話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新農科背景下農學專業本科生的思政教育迫在眉睫[13],在農業生態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價值觀培養,把思政教育工作貫穿課堂,切實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可以以不同階段課程內容為基礎,在上課前提前到教室與同學們分享與課程相關的時政新聞,也可以播放相關的紀錄片、最新的科研成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了解最新的農業情況和國家的政策。課堂上,教師密切結合課程PPT內容與課前分享內容,運用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對當下的農業生態問題進行分析,與同學們交流思想、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課余時間,教師通過微信、QQ等互聯網工具與同學分享與農業生態學專業相關的思政內容,提出思政主題的研討問題,引發學生的討論與思考[14]。

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性與互動性。具體來說,對于應用性頗強的農業生態學來說,授課方式可以由傳統的“老師講”轉變為“學生講”,在該門課程中重新定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角色關系,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比如,在學期開始時,教師會先給學生講解章節的內容,讓他們對課程有一個大致的認識。在課程的中期階段,教師可以拋出與該階段課程內容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后時間以三到四人的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相互討論,收集資料,并在下一節課的前二十分鐘進行最終的課堂匯報。課堂的后二十分鐘則交由教師點評、打分,并對匯報內容進行修正和補充。

讓學生通過自主選擇性地收集資料、相互提問討論各種問題、自主分析并解決具體問題,有利于系統地培養每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我獨立思考的能力,鍛煉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思維能力,積極發現和解決復雜問題的技能以及團隊意識等,并可使學生進一步透徹全面地理解所學知識,進而拓展新的視野與知識面,同時培養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應鼓勵學生課余時間積極與教師交流,探討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擴充了學生的學習時間與學習范圍。例如在學習農業生態系統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進行預習,布置與農業生態系統相關的內容,例如稻鴨、稻蝦共作生態種養模式、沼氣生態模式等作為下一節課的小組匯報主題,課余時間通過互聯網為學生提供部分案例進行參考。上課之前,播放學生較為感興趣的關于“水稻小龍蝦共作”新型種養技術模式介紹的相關教學科普視頻,吸引錨定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對接下來相關課程講授的興趣。課中,教師根據各學習小組的匯報內容進行點評和講解,透析新型種養模式中蘊含的農業生態學基本理論知識,對學生沒有提及的學術問題進行補充,或引導學生對該例子進行深入的學習和探討。課后,教師提出“我國近期在新型農田共作模式中取得了哪些進展?”“新型農田共作模式是否適合所有農村生產?”“農田共作模式能否帶動鄉村振興”等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讓學生深入了解我國“三農問題”“鄉村振興”等更多國家相關農業問題,并試著討論和分析我國現代農業生產遇到的瓶頸,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實事,培養自主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3.3注重加強實驗和實踐環節

當前我院的農業生態學教學中,很少注重對學生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能力的訓練。當學生在學習一些生態系統循環體系的構建、農田排水處理技術、植被恢復技術等學術性高應用性強的代表性知識點時,教師很難完全將知識點具象化地展現出來,而在這種情況下,知識的學習過程僅由學生自己的主觀想象力來完成,加大了對知識錯誤認識的風險。若能根據這些看似晦澀難懂的具體知識進行相應的模擬試驗,使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所學知識理論,就能提高學生的探究欲望和知識獲取能力。從理論到實踐的總體教與學模式,提升了學生科學研究的綜合素養,促進了理論與生產的結合,這與我院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技術人才的教學目標相契合。進一步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優勢,校企共建共享平臺,加強與省內有關企業、科研院校等領域的產學研結合,為農業生態專業實踐教學提供支撐的條件和基礎。在此期間,我們可以不斷地探討新的產學研合作方式,讓學生獲得充分的專業實踐鍛煉,為今后的實踐活動提供堅實的理論和現實保障。

3.4考核方式的改革

客觀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不是單一地通過考試來考查學生的收獲,也是現代教育中潛在的但又極其重要的激勵學生進步的關鍵點?;谵r業生態學本身的課程性質,考核方式的改革刻不容緩。

農業生態學中涉及大量的理論知識,大部分是靠著發散思維來理解,而多數的農藝測試都是按照固定的標準和生硬的方法來完成,學生通常在學期將要結束時進行集中復習,對知識的掌握短暫而膚淺,這種模式難以客觀評價和反映學生的水平??己说哪康氖遣粩喔纳片F有的教育方式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目前的考核模式很明顯無法全面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狀況,也很難對其進行客觀的評估。新考核體系的構建,有利于培養學生勤于動手實踐和團結協作的精神。農業生態學考核應該由專業理論知識考核、實踐技能操作環節考核、學生日常工作表現的過程考核三方面構成。其中,能夠體現過程技能考核重點和自主動手實踐能力的考核結果為主,如提高小組作業、實驗項目和社會實習三個部分的得分和評定,既能兼顧學業和實用能力,又能全面評估大學生的學業成績。讓學生理解生態系統物質與能量間平衡、轉換的思維,學習生態系統在實際農業生產中的利用,提高學生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是農業生態學的教學目的。所以,我們不能僅僅用傳統的分數來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而是應該在考核體系中采用更加實際且新穎的考核方法,確保學生有充分的想象空間和動手能力。例如在課程后期,課堂模式可以設置成一場新型農業生態系統模式項目比賽,以某地區實際生產環境為主題,以生態學基本理論為依據,以改善農田生產經營模式為出發點,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資料收集、案例分析、方案擬訂,最終進行方案匯報。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當地的種植農戶、大型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進行考察與采訪,讓學生切身體會農業生產的全過程,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他們的自主思考、小組協作、實地考察的能力。教師會根據學生的陳述能力、學生的選題、項目的實用性等因素對小組匯報內容進行打分。通過實踐把表現突出的優秀小組推薦到學校、社會,鼓勵他們主動參加校內外各項農業科學技術競賽,大大豐富學生業余生活的同時,又令他們充分參與并體驗知識轉化的過程,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研素質,增強科技意識,激發科技興農的思想,開闊視野,最終實現該課程的教育目標。

4結語

通過對農業生態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評制度的改革,使課程理論知識更加完善,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對理論知識有比較全面、系統的認識,并能應用其基本原理進行實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積極響應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培養學生綠色發展的理念,樹立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服務的思想旗幟。提高農業生態學教學水平,加強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綠色發展意識,本著為國家輸送農業生態學領域學術性型應用型兼顧人才的目的,培養理論知識過硬、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農業生態學領域人才。

*通訊作者:劉凱

基金項目:2021年仲愷農業工程學院高等教育教學研究和改革項目“新農科背景下《農業生態學》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粵教高[2021]3號;仲教字[2021]51號);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現代植保技能實踐教學基地項目(KA2103180);2021年廣東省“仲愷-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聯合培養研究生示范基地項目;2018年廣東省省級“質量工程”項目(KA1905722);廣東省省級一流專業——植物保護(KA2103111)。

參考文獻

[1]駱世明.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與我國農業生態學的發展[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2021,29(2):340-344.

[2]李春梅,萬小榮,陳青春,等.農業生態學教學改革探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1(7):159,144.

[3]章家恩,駱世明.農業生態學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6(3):29-31.

[4]潘旭東,王翔飛,楊樂,等.新農科背景下綠洲農業生態學課程思政教學探索[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1(11):84-86.

[5]楊錦忠,高玉香,杜金哲,等.新農科背景下涉農類專業網絡課程建設的思路——以“作物栽培學”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21(1): 37-42.

[6]楊海昌,龐瑋,張鳳華.以學生為中心的農業生態學課程思政實踐探索[J].大學,2022(3):124-127.

[7]錢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J].中國生態文明,2022(6):15-20.

[8]栗杰,張大庚,劉慧,等.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的土壤肥料學實驗課程改革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48):101-103.

[9]李永春,李永夫,秦華,等.基于問題導向和區域特色的農業生態學課程實踐教學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7(50):126-127.

[10]教育部.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指南[J].農村新技術,2022,507(11):42-43.

[11]王林林,李玲玲,謝軍紅.新農科背景下農業生態學教學改革與思考[J].榆林學院學報,2021,31(4):107-109.

[12]王剛,賈雯.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多維透視[J].思想理論教育,2023(1):60-67.

[13]段蘇虎,鄭紀午.新農科背景下農學類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策略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1):84-85.

[14]舒迎花,王建武,章家恩.農學類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與方法探索——以“農業生態學”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22(1):63-68.

猜你喜歡
課程改革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探討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雙創”形勢下高職財務管理課程改革探索
基于創意的對口單招色彩課程改革突破點研究
校企協同實施高職專業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
“一精三多”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導航杯”實踐教學模式的做法與成效
5E教學模式對我國中學數學教學的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