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高校學生教育方法的創新研究

2023-08-12 18:05何孟芹
南北橋 2023年14期
關鍵詞:創新策略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學生

何孟芹

[摘 要]近幾年,我國社會經濟、科技水平顯著提升,人們生活已然發生較大變化。高校教育工作也同樣受到時代因素影響,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大學生教育的重要工作內容,如何結合當代社會大環境有計劃開展成為一大重要問題。從目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情況來看,抗壓能力弱、心理調節能力差、心理壓力過大是較為普遍的現象,若不加以有效引導、教育,很有可能產生心理問題,不利于高校學生的未來發展。本文結合實際情況,對新時代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創新策略進行分析,以期為今后開展的有關工作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

在高校教育期間,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向大學生傳授心理健康基本知識,使其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技巧,健全學生人格,是培養優秀大學生的重要手段。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學生所面對的生活、學習環境更加復雜,再加上自身缺少社會閱歷與經驗,容易受不良環境影響產生思想偏差,也容易被互聯網傳播的內容影響產生負面情緒、消極心理,引發心理問題。這些都需要高校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加以規避,為學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因此,聯系實際分析新時代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創新策略,對于培養身心健康的高素質優秀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1 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構成

當代大學生必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擁有健全人格,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下,提高自己的個人能力、知識、心理等,實現全面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大學生真正地適應大學生活以及未來社會發展,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及核心內容[1]。這也就充分說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完全以解決“心理問題”為目標,而是要讓大學生具備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情緒調節能力,做自己的主人,不被他人、環境所左右,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緊隨時代發展,減少心理問題。

1.2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必要手段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就業環境較為復雜,工作崗位對大學生的要求明顯提升,不僅要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技能,還要有較高的素養與心理素質,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也有著較高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能夠讓大學生在教師的專業指導下具備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心理學技巧,在長期鍛煉與教育中,學生心理素質、抗壓能力等都能夠得到極大改善,即使面對復雜的工作環境及較高的就業壓力也能夠進行自我調節,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困難和問題。高校應充分了解現代社會、行業對大學生的高要求,根據學生的學習特征、學習進度、學習與未來職業規劃等,有計劃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心理指導,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其心理素質,幫助其適應社會環境。

1.3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大學生只有經過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具備健康、和諧的心理,對待生活困難始終保持積極心態,塑造良好氣質,提升人格魅力。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下,學生能夠始終以清醒的心理與頭腦處理人際關系,同時對其個人品德也有著促進作用,而在教育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優秀品德也會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符合國家教育部門提出的素質教育要求[2]。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克服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在教師的關心、愛護、幫助下走出心理陰霾,認同自身并具備發現生活美好的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由此可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大學生身心發育、成長和全面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

2 高校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2.1 心理調節能力差

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閱歷的增加,大學生對社會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于周圍事物的看法、要求也會發生變化,然而理想、現實之間往往會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而產生偏差,這種偏差會讓學生感到心理焦慮,且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存在較大差距時,學生很容易產生落差感,難以及時調整,最終產生心理負擔。另外,交際問題、情感困惑、經濟負擔等,均會導致學生出現心理失衡的情況,產生一定的逆反心理,需加大指導、輔導、治療與教育力度[3]。

2.2 心理承受能力不佳

長期以來,高校普遍采取校園教育,注重為大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卻忽視了大學生成長的客觀需要。這也就導致學生缺少接觸社會的機會,缺少磨煉,難以應對突然的環境、生活的變化,無法正確處理生活、情感、人際交往、學習等問題,這些都是由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欠佳所引起的,需要予以針對性教育。

2.3 心理壓力過大

目前,我國產業升級轉型持續進行,就業形勢嚴峻。隨著年級升高,大學生所面臨的就業壓力明顯增加,面對激烈的競爭,有一部分學生會表現得十分擔心、憂慮,甚至還會出現缺少自信、眼高手低、畏懼就業等心理,這些與大學生成長環境、家庭、社會地位、學習能力等有著密切關系,導致其心理壓力不斷增加,并伴隨緊張、焦慮、不安等情緒,給其學習、生活、就業等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

3 新時代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策略

3.1 創新教育模式

傳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通常是以問題為導向,但“問題”通常被狹義地理解為學生可能對社會、他人、自身產生的危害問題或行為問題,具有局限性。這是由于大多數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受突然的環境變化、生活學習方式變化等的影響而產生的,這些問題并不會直接造成嚴重危害,但是不利于大學生個人的長期發展[4]。因此,高等院校必須更新教育理念、教育形式,以大學生為主體、為導向,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首先,高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并重點關注特殊問題學生。在具體實踐中,教師應先利用調查問卷、訪談、學習成績與大數據分析等,對校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有所了解,結合校內心理咨詢情況,對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問題、成因等進行分析,而后開展有針對性的指導、教育,始終保持平等的教育觀念,而不是因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就差別對待,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應側重于幫助大學生認識自己和社會,增強其社會適應力,并具備較好的自我調節能力,挖掘學生潛能、給予其身心鼓勵與愛護,讓其認識到自身價值,促進其人格健全發展。最后,高校管理者、教師等必須充分發揮自身教育職能,依托學校便利條件,定期開展以“心理健康”為主題的活動,與專業心理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階段性開展心理健康篩查活動,并進行全面評估,便于發現學生問題并予以輔導、治療。另外,可以聘請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咨詢師,在校內心理咨詢室為學生答疑解惑,對于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治療,幫助其突破心理束縛,健康成長。

3.2 建設專業心理健康教育團隊

從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來看,師源性是較為主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思想觀念存在誤區,間接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對學生產生隱形壓力[5]。另外,不當的教育教學與管理方式也會導致師生關系破裂,引發學生心理問題,可見專業化心理健康教育團隊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師均是由非專業人員兼職的,不管是知識層面,還是實踐、能力層面,都較為欠缺,很難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備受關注,學校必須積極響應。一方面,增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意識,讓每一位教師都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識,這對于日常引導、排遣大學生心理憂慮起著一定作用,其中班主任教師、輔導人員、心理健康教師尤其應作為主要培養對象,這是由于這類教師群體與大學生接觸時間最為密集,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執行者,只有其本身具備較強的知識儲備與能力,才能為后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教師也要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態,高質量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團隊建設需要教師本身身心健全,而后才能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投入較大精力,且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要承擔較大壓力,需要學校根據教師心理健康狀態,定期針對教師進行指導、輔導,對于存在的教育問題可以通過研討的形式共同解決、應對,緩解教師壓力,使其對心理健康教育始終保持高度熱情。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言:“沒有教師對學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響,就不可能有深入人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夠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形成?!敝挥袕亩嘟嵌戎?,才能從真正意義上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步,為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發育創造良好環境。

3.3 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相結合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高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放在統一的工作戰線上,二者雖然在具體工作目標上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均是以健全學生身心、促進學生思想發育、健康成長為終極目標,具有交疊性,可相互結合、彼此促進,提高協同教育水平[6]。首先,在德育課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知識,引導大學生對自己形成正確認知,學會如何妥善處理人際關系,掌握交際技巧、善于調節并控制情緒,做情緒的主人。在具體實踐中,教師可以開展小組活動,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并在主題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鞏固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同步進行品德培養、心理健康教育,借此引導大學生樹立堅定的價值觀,避免其“三觀”受到不良影響。其次,開展個性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趨近于學生心理層面,而德育則是以思想品德、價值觀等為主,教師在教學期間可提前做好學生調研工作,掌握學生心理活動、思想品德情況,會談、討論、調查、生活技能訓練等均是主要手段。另外,也可以創設體驗式、沉浸式課堂,以教師創設的情境為載體,構建暢所欲言的平臺,幫助大學生釋放身心,也可以結合現下短視頻平臺上的熱點話題,組織學生共同展開討論,將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緊密聯系在一起,實現協同教育[7]。

3.4 多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形成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這與長久以來輕視心理健康教育有著密切聯系。在大學階段,學生需獨立面對生活、學習難題,以及復雜的人際交往關系,壓力自然有所增加,若不加以疏導、教育,心理問題難以避免。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夠真正落到實處,高校就必須結合每個學科的特點,有機地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他各學科教學,形成以學生心理、思想思維、知識、能力等為核心的多模態教學模式,統領學科教育。這也就要求學科教師必須能夠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證高校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維持良好學習狀態的重要手段,再以課堂為載體,融入心理健康知識,實現學科知識、心理健康相互促進、相互協調,打造全新的課程體系,改變教學現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綜合素養[8]。比如,在體育學科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時,可以充分利用不同體育項目的特點,與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協調促進教學。體育對于緩解學生心理壓力、培養學生的精神品質有著促進作用,體育教師應了解這一點,有計劃地開展教學。速跑教學可以磨煉學生的意志力與品質,教師可在課上指導學生正確的跑步技巧,借此磨煉學生的身心意志,且運動會能促進多巴胺分泌,教師可利用課堂開展多樣化跑步活動,讓學生在運動中抒發心理壓力、精神壓力,緩解焦慮情緒;球類運動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與能力,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比賽小組,以賽促學,讓大學生在緊張的運動中放松自我、緩釋壓力,促進身心健康發育。

4 結語

大學生是促進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其身心健康對于其未來成長、發展十分重要。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當前部分大學生存在心理調節能力差、心理承壓能力較弱、心理壓力較大等情況,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若不加以干預很容易引發嚴重的心理問題,要求學校必須予以重視,正確看待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因此,高校應通過創新教育模式、建設專業心理健康教育團隊、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相結合、多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高校教育的各個階段,形成良好氛圍,為大學生身心健康發育、成長創造良好條件。

參考文獻

[1]古麗那扎爾·外力,田金艷,葉雙華. 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現狀及提升策略[J]. 西部素質教育,2023,9(8):108-111.

[2]王璐璐,張睿芮. 民辦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教學路徑探索[J]. 大眾文藝,2023(7):171-173.

[3]王濤,王進寶. 傳播學視角下新媒體在高校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中的價值探討[J]. 新聞研究導刊,2023,14(6):146-148.

[4]董婷.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心理教育方法探索[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12):192-193.

[5]孫婷婷.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音樂治療方法的應用研究[J]. 大眾文藝,2022(11):173-175.

[6]張娜. 新媒體視角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路徑[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1,37(2):53-56.

[7]范驕驕. 探討新媒體視角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路徑[J]. 中國校外教育,2019(30):47,56.

[8]饒芬芳. 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體驗式教學方法的運用[J]. 現代經濟信息,2019(6):452.

猜你喜歡
創新策略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學生
高校學生意外傷害事件應對與處理
淺析新形勢下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互動與互補:《新周刊》微博傳播策略淺析
國有企業集團內部控制的創新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全面滲透
關于高校學生工作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