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演變:基本內涵、邏輯內蘊、時代價值

2023-08-15 00:49
關鍵詞:工農城鄉現代化

張 小 瑛

(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我國的現代化道路曲折艱辛,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道路任重而道遠?!霸诂F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2]。城市與鄉村是相互促進的發展共同體,而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仍是社會主要矛盾的集中體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城鄉發展問題,2017年的黨的十九大報告、2018年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9年的《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2020年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2022年的黨的二十大報告等均對化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作出重要決策。工農城鄉關系的變化、調整與國家的整體發展戰略緊密相關。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不斷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探索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以實現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

一、新時代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基本內涵

2020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提出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3]。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再次指出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重要性。由此,我國工農城鄉關系發展進入新階段。

(一)工農互促

2018年,黨中央提出要構建鄉村振興新格局,優化城鄉布局結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基礎上創新性地提出“工農互促、城鄉互補”,這反映了黨和國家對新時代工農城鄉關系的深刻認識?!肮まr互促”強調工業、農業的相互促進,注重工業、農業發展的均衡性。城鄉產業的融合是“工農互促、城鄉互補”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重要支撐。產業是經濟發展的載體,合理布局城鄉產業有利于加強城鄉之間的聯系,促進城鄉產業融合。城鄉產業融合發展不是空間融合,不是把鄉村變成城市,而是要統籌城鄉發展,優化城鄉空間結構,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提升城鎮化水平。

(二)城鄉互補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1],以及“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等一系列重要論述[4]。推動城鄉發展,要堅持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一體推進,雙輪驅動。一方面,通過發展新型城鎮化,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穩定的資金和技術支撐;另一方面,通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持續滿足市場對原材料的需要,為城鎮化建設提供充足的勞動力和原材料。城鄉體制機制的融合是“城鄉互補”的重要保障。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瓶頸。近年來,我國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農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體制機制的融合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全面的制度安排,為實現城鄉融合指明了方向[5]。促進城鄉進一步融合發展,應強化制度供給,提升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把相關優質資源向下傾斜,以彌補基礎設施的不足。

(三)協調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城鄉協調發展面臨諸多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階段“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2]。保障城鄉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應“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6]。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人才是關鍵。對人才流動問題的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概念上,要確實解決城鎮人才向農村流動、農村人才向城鎮流動“兩頭難”的問題,保障城鄉人才雙向流動通道的通暢。加大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鼓勵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進入農村,引導社會資金參與農村建設,促進城鄉資金及公共資源的均衡配置??傊?應突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人才、資本、技術等資源要素的良性循環及自由流通,使城市與鄉村之間能夠優勢互補、協調發展。

(四)共同繁榮

共同繁榮是要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6]。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旨在突破城鄉界限,整合城鄉社會空間,消除城鄉分割的體制壁壘,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時代是“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7]。盡管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四化”同步發展的關鍵時期,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7]。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肮まr互促、城鄉互補”不是城市與農村的簡單結合,也不是城市取代農村或農村取代城市,而是在城鄉人財物等資源合理流動的前提下,發揮區域協調的空間效應,實現共同富裕。

綜上所述,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是對以往城鄉發展理念的深化和發展,其內涵可以理解為:(1)工業和農業相輔相成,協調發展。農業為工業的發展奠定基礎,工業為農業的發展提供動力,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工農互促糾正了過去失衡的工農關系,建立了協調互動的工農關系,促進工業與農業高質量融合發展。(2)城市和鄉村互為條件,相互促進。城市和鄉村突破二元結構的限制,交流日益頻繁、聯系日益緊密,城鄉實現融合發展。(3)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協調有致,互為補充。發揮工業和城市的輻射作用,促進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發展,實現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構建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二、新時代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演變的邏輯內蘊

工農城鄉關系是貫穿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生產關系之一,其從“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到“工農互促、城鄉互補”的演變是我國工農城鄉關系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蘊含著豐富的邏輯內蘊。

(一)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是發展共同體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運用辯證法改造客觀世界,重要的就是運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及解決問題。城鄉二元思維把城鄉發展對立起來,這是不可取的。城鄉分離是社會分工的產物和歷史發展的趨勢,城鄉矛盾歸根結底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要突破城鄉融合發展的障礙,就必須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作為發展共同體,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進行城鄉生產要素的統籌與配置。隨著工業發展進入工業化中后期,農業應建立與現代工業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這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

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轉為高質量發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為城鄉發展提供了新機遇,這些推動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工業、農業是分工中的兩大基本業態,城鎮和農村是人類聚落的兩大基本形態,它們相互補充、密不可分[8]。隨著城鄉不斷融合發展,城市與農村,工業與農業之間相互促進,相互依存,互促共榮,形成發展共同體。城市工業向城鎮輻射,鄉村工業向城市集聚。工業、城市的發展穩中有進,農業、農村的基礎地位和作用得到強化。同時,通過農業規?;?、農業現代化、農民職業化等方式,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型,使城鄉之間形成相互支撐的經濟服務體系??梢哉f,“以工促農”屬于單向的鏈接,更多是工業對農業的促進,但“工農互促”則屬于雙向對流,包含“以工促農”和“以農促工”。

(二)生產力的發展助力工農城鄉關系優化

當前,城鄉關系發展的關鍵詞主要涉及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與城鄉融合發展等。黨的十八大以來,鄉村振興發展力量不斷匯聚,形成全社會參與、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充分體現了我國的制度優勢。期間,總體的工農城鄉關系持續改善。我國進入“工農互促、城鄉互補”的發展階段,這是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工業化發展階段和國家發展戰略等方面綜合判斷的。唯物史觀強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要求以生產力發展為前提,構建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v觀生產力發展的不同階段,人類社會大致經歷了3次社會大分工(畜牧業與農業、手工業與農業、商業與工業)?!按蠊I的起點是勞動資料的革命,而經過變革的勞動資料,在工業的有組織的機器體系中獲得了最發達的形態”[9]??萍紕撔轮まr業發展,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了社會分工的深度和廣度,這一決定作用主要通過生產工具體現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勞動者成為影響生產力的決定因素,城鄉生產力發展差距在相當長時間內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工農關系、城鄉關系的演變。

進入新時代,我國整體工農關系不斷優化。農村面貌持續改善,農業生產力不斷提高,農民生活日益富裕。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新時代調整工農關系明確了重點和方向。隨著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實施和戶籍制度的改革,我國大多數城市都相繼取消或放寬了戶口登記條件,從而推動了一部分農村流動人口在城鎮中定居。新時代,對工農城鄉關系發展作出的重大決策和安排表明中國共產黨對城鄉關系的認識發生了重要變化,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已提上日程。

(三)政策傾斜是實現“工農互促、城鄉互補”的關鍵推力

國家政策在推動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演變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0]。長期以來,國家的資金、人力等資源配置存在城市偏好,這對農業要素的流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隨著工農城鄉關系的不斷調整,財政支農比例提高,農村資源的分配得到有效促進。黨的二十大報告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部分,有近1/4的內容重點落腳于農村改革工作。進入新時代,國家加快了多層次、多領域的城鄉融合發展改革試點工作。(1)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生產,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黨中央歷來把解決好糧食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應“樹立大食物觀”[1],確保糧食基本自給和絕對安全。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我國確立了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強化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嚴格保護耕地,形成糧食安全新格局。(2)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11]。農業是“四化同步”的短腿,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強化農業的基礎支撐作用,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建議完善農產品價格機制,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農產品加工為紐帶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共享經濟新業態等,從各個層面不斷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3)深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及土地制度改革。一方面,持續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近年來,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醫療、養老、教育等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升,城鄉制度逐步銜接;另一方面,大力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鼓勵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進入市場。目前,我國的農業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為改善城鄉關系,實現“工農互促、城鄉互補”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總之,針對城鄉發展,我國在不同時期制定并實施了不同的發展政策。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城鄉發展在公共產品供給制度、戶籍制度、財政支持體系等多個層面產生差距。為了改變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黨和國家不斷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和對策,使得工農業發展逐步協調,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程度不斷加深。在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從城鄉統籌發展到城鄉融合發展,乃至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建立,無不體現出黨和國家對城鄉發展差距的持續關注。

三、新時代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構建的時代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歷史責任”[1]。時代在變化,社會在發展,我國整體工農城鄉關系不斷優化,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不斷縮小。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構建有利于進一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為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明確方向指引,有利于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城鄉共同富裕。

(一)有利于進一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基礎上,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方法,針對中國國情和發展階段,作出“以工促農”到“工農互促”的戰略轉變。探索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構建,梳理中國共產黨處理城鄉關系的實踐經驗,有利于更好地解決城鄉之間的矛盾,進一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馬克思經典作家對城鄉關系、工農業發展有許多精辟論述。農業和工業的分工是城鄉分離的重要原因,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解決城鄉矛盾的前提是實現工農業的有機結合。一直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問題導向,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的深入融合,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篇章。當前,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根本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12]。中國建設發展的經驗表明,現代化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工農城鄉關系不斷趨向協調和繁榮的演進過程。中國共產黨正確認識和把握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主要矛盾,采取了相應的路線、方針、政策,取得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成果。新時代,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構建是中國共產黨立足具體國情和生產力發展要求作出的現實選擇。工農城鄉關系的演進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工農城鄉關系的變化、調整與國家的整體發展戰略緊密相關。在本質上,國家政策是根據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來調整工農城鄉關系,這體現了馬克思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作用的原理。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不僅是一種經濟關系,也是一種社會關系。在工農城鄉關系演變過程中,城鄉生產要素的調整和變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工農互促、城鄉互補”能彌補“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不足,從而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共同繁榮。

(二)為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明確方向指引

保持工農城鄉關系的良性互動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由之路。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構建有利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協調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13]。新時代,妥善處理好“三農”問題,用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方法分析城鄉發展失衡問題,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有利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鄉深入融合,從而為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明確方向指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4]?!肮まr互促、城鄉互補”要求城市與鄉村形成一個有機互補的整體,強調工業和農業互促互進,發揮城市產業的輻射作用,使得農村零散產業得以更好的發展。同時,通過農業規?;?、農業現代化、農民專業化等途徑,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型發展,使城鄉之間形成相互支撐的經濟服務體系。

工農城鄉關系的優化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當前,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諸多現象都與城鄉要素流動不無關系。隨著我國城鎮化發展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向工業和城鎮,這加速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有利于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三)有利于以中國式現代化促進共同富裕

中國式現代化與共同富裕二者辯證統一于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實踐過程中。以中國式現代化促進共同富裕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推動力,從頂層設計到政策落實,中國式現代化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制度保障,而共同富裕則是踐行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特征。

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構建與世界發展模式的變化和調整有著深厚的淵源。鑒于目前國際和國內的復雜情況,我國提出了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1]?!半p循環”的核心是國內大循環,而內循環中的城市和農村生產要素循環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關鍵是打通城鄉要素流動的瓶頸,改變資源的單向流動,發揮工業和城市的帶頭作用,激發農村經濟發展的活力,推動城鄉要素雙向對流[15]。工農業互促發展,是實現城鄉融合的重要抓手,要加強城鄉之間的產業聯系,為農業農村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因此,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應成為暢通國內大循環的主攻方向之一。

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推動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有利于提升經濟活力和競爭力?!肮まr互促”要求推動城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形成城市與鄉村“你中與我、我中有你”的格局,進而助力產業融合發展。作為內循環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工農互促、城鄉互補”是實施國家“雙循環”戰略的需要,“協調發展、共同繁榮”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工農城鄉關系不斷優化。城鄉融合發展進入關鍵期,擴大內需、激發鄉村市場消費潛力,建立城鄉一體化消費市場,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笆奈濉睍r期,促進共同富裕,其關鍵仍然在農村,要處理好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的關系,讓城鄉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民增收,持續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推動城鄉發展從不平衡向高質量融合發展??傊?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構建是在立足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思想的基礎上,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方法,根據中國國情和發展階段作出的重要選擇。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有利于突破城鄉界限,整合城鄉社會空間,消除城鄉分割的體制壁壘,推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猜你喜歡
工農城鄉現代化
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促進城鄉融合
邊疆治理現代化
湖南省第一次工農代表大會何時何地召開
朱德:“撫育部曲親如子,接遇工農藹如風”
城鄉涌動創業潮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城鄉一體化要兩個下鄉
縮小急救城鄉差距應入“法”
城鄉一體化走出的新路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