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協同育人視角下普通高中學生評價反思與優化

2023-08-19 07:09張治平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1期
關鍵詞:學生評價協同育人優化路徑

張治平

摘要:部分普通高中學校對學生的評價存在過度宣傳高考升學率、輕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發展、綜合素質評價數據失真、不能全面關照學生多樣化發展等問題。協同育人視角下的學生評價目標是通過多主體協作評價、多資源統整評價、多場域協同評價,促進學生多元發展。進行普通高中學校學生評價改革,需要在育人環境、治理體系、評價技術和招生制度上不斷進行優化。

關鍵詞:協同育人? 普通高中? 學生評價? 優化路徑

普通高中學校對學生的評價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是影響教育實踐和教學行為的重要因素。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發展多元化和人才科技化的影響,學校培養人才面臨新的挑戰,現有的普通高中學生評價體系需要對標高質量課程體系多元協同建設的要求進行優化。

一、普通高中學校學生評價工作反思

(一)部分學校過度宣傳高考升學率

近些年,一些縣域普通高中通過過度宣傳高考升學率,在同類學校之間競逐優質生源,誤導一些學生和家長只以高考本科達線人數、考上名牌大學的人數來評價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其他學校為了迎合大眾的心理,竭盡全力提高學校的高考本科達線率,并以此作為對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主要評價依據,進一步助推對高考升學率的過度宣傳。

(二)輕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學生智力以外的意志力、道德修養、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自信自立自強的心理素質等。非智力因素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部分普通高中對學生的評價管理體系滯后,并未全面貫徹落實“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的要求。為了學生考試獲得高分,學校被迫迎合家長心理,極力挖掘學生的智力因素,而輕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三)綜合素質評價數據失真

有專家提出,不能對評價改革降低學生課業負擔寄予過多期望,學生評價改革的重點是通過引導學生負擔的投入方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現在的綜合素質評價存在三個方面問題:一是評價的主體問題。綜合素質評價仍然是單一的教師評價。二是評價的信度問題。評價者的工作量沒有保證,評價失信。三是評價的效度問題。到目前為止,綜合素質評價還沒有與學生的升學真正掛鉤。因此,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多有形式主義之嫌,不能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

(四)不能全面關照學生多樣化發展

到目前為止,高考是絕大多數高中學生的選擇。高考和招生制度必然成為普通高中學生的終極評價,并且是伴隨學生一生的最為重要的高利害評價。盡管我們說“高利害學生評價改革的原則,一是盡量減少對青少年學生造成的傷害和壓力,二是不讓高利害評價的選拔、甄別功能扭曲學校應然的價值追求”。但我們知道,從現有的國情來看,學生必須面對這種高利害評價。關于考試與招生制度改革,這些年一直沒有停止過。如,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高校自主招生等,但囿于種種原因,在實施一段時間后被迫停止?,F行的考試與招生制度改革,仍然無法滿足體量龐大的高中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

二、協同育人視角下的學生評價改革目標

普通高中學校學生評價存在問題的原因相當復雜,受人們的價值立場、認識能力、教學愿景和既得利益等種種因素影響。我們認為,普通高中學校學生評價改革的目標,應是基于協同育人視角下的多主體協作、多資源統整、多場域互動,以引導學生多元發展。

(一)多主體協作評價助力學生多元發展

分數至上導致的教師至上和學生就范現象,本質上并不是真正的強權所致,而是在教師和學生的不對等的角色博弈后自然形成的。打破評價主體的單一性,讓更多的“社會人”走進學生的評價生活,“建立以學校為主體、社區家長參與、專家支持和政府調控的多元共管”的多主體協作評價共同體,助力學生實現多元發展。構建多主體協作評價共同體,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群體、學科專家、政府行政人員、社區服務人員、學校職工、學生群體的評價功能,建構不同的協作評價共同體樣式,如行政部門主導-學校審議-教師參與評價共同體、社區主導-學校審議-家長參與評價共同體,等等。在落實多主體協作評價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接收不同主體的評價,有利于學生多元發展。

(二)多資源統整評價支撐學生多元發展

早在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第三份教育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中提到,可以將知識廣泛地理解為,通過學習獲得的信息、理解、技能、價值觀和態度。無疑,這是我們除傳統知識之外需要考慮的。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人,需要學校在學生學習教材資源之外,引導學生關注更多的校外資源,把學校和外部世界、國家及國際社會的文化、經濟生活持久地結合起來,盡可能地擴大學校課程學習的邊界,拓寬課程學習渠道,關注學校周邊社區資源、高校相關資源以及校友、家長等資源。特別是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有別于傳統課程資源的網絡新資源,有學習時間自由化、學習空間開放化、學習內容隱蔽化等特點,其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課程資源。這些課程資源共同構成學生學習經歷的評價支撐。

(三)多場域協同評價促進學生多元發展

糾正長期以來只重視學生智力培育,將高考窄化為“唯智考核”,而不重視其他方面培養的錯誤行為,就要重新審視學校的社會屬性,讓更多的社會場域共同承擔起育人的重任。學校都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學校由各種社會性存在構成,學校日常生活也是社會生活。更多的社會場域與學校一起,協同互動,能促進學生多元發展。隨著學校課程建設協同創新機制的完善和發展,多場域協同評價學生會成為普通高中學校課程建設的重要環節。目前,學校課程建設的協同創新機制有多種表現形式,包括?!鐓f同(可細分為企業—大學—中小學協同、區—校協同、課內外協同、學?!貐f同)和家—校協同。這些豐富多彩的課程建設實踐探索,其共同點就是以開放的姿態、包容的精神、共贏的心理建設課程。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在學校外的場域,甚至是完全虛擬的網絡空間完成學習,接受評價。

三、普通高中學校學生評價改革優化路徑

普通高中學校學生評價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多元協同視角下的學生評價改革,不僅要求我們破除“以分數給學生貼標簽的不科學做法”,樹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要求”,還要在育人環境、治理體系、評價技術和招生制度上不斷進行優化。

(一)營造多元協同評價的良好育人環境

隨著新課改進入深水區,教育高質量發展必須走向內生發展的道路,從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導轉變為上下互動協同驅動創新,營造多元協同評價的育人環境。多元協同評價的良好育人環境的形成需要多方支持。一是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政策支持。沒有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評價和教師評價的科學標準的支撐,學校就難以擁有自己正確的辦學方向。二是學生和家長的行動支撐。要引導學生和家長正確地看待考試和分數,引導學生和家長合理地評價學校的教學質量。三是教師的教育情懷的支持。有教育情懷的教師是有溫度的,是能夠引導學生走向生活,并快樂地享受和發現生活的意義的。四是社會媒體力量和輿論的支持。社會媒體要積極宣傳普通高中學生評價的新理念、新政策、新措施,引導人們轉變錯誤評價理念。要繼續嚴格控制對中高考狀元的宣傳報道,嚴格控制對普通高中畢業生升入“清華北大率”“一本率”等情況的宣傳報道,治理新聞媒體中各種胡亂排名的現象。

(二)加強多元協同評價的治理體系建設

普通高中多元協同評價治理體系建設離不開教師評價改革、學校評價改革、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評價改革。教師評價改革要重在“布道”,即關注教師轉變育人方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努力和實效。布道,即是虔誠地傳道的行為。將教師能不能“布道”、會不會“布道”作為評價教師的重要標準,就會營造教師行業本身的德藝雙馨。一個思想品德高尚、厚植家國情懷、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靈魂,是培養不出一顆懦弱而卑微的種子的。學校評價改革要重在“聚魂”,即關注學校開發和整合課程、進行教學創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優化學校內部治理等舉措。學校評價改革要將學校能“聚魂”作為硬性標準,學校工作的一切努力都應該旨在抓住教師和學生的心靈,鼓舞和激勵師生成長,喚醒并點燃師生夢想。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評價改革要重在“凝心”,即明確教育發展方向、推進課程與教學改革、建設高質量教師隊伍、優化區域教育治理等。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能夠團結各行各業的人才,凝心聚力,便是有作為、敢擔當。

(三)推動協同育人評價的教育評價技術創新

教育主體多樣化、學生發展多元化、學校發展多極化,是高中學校學生評價的重要指標。其中勢必要關注教育評價技術的更新與換代。首先,要關注教師與學生的不同需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可以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以建立網絡電子檔案為主,便于隨時調閱;學生同伴之間的評價要以質性評價為主,開發紙質評價模板,以學生的描述性文字為主,便于相互欣賞,相互激勵。其次,要注意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和評價標準的多樣化。要從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細化學生評價內容,教師對學生的量化評價以等級制呈現,師生的質性評價以文字或圖表形式呈現,注重個人內差異評價,即對學生個體同一學科內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學科之間成績與能力差異的橫向比較和評價,以及對個體不同時刻內的成就表現出的前后縱向評價;注重差異性評價,提倡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再次,要注意聯系實踐場景。學生的德育評價、體育評價、美育評價、勞動教育評價,要借助廣闊的生活天地,注重實踐性和活動性,及時創新,動態管理?!叭恕钡男纬膳c發展需要在真實的生活世界里探討。因而要關注教育中的“人”的形成與發展,引導“人”回到真實的生活世界。最后,要注意開發不同評價主體的評價清單。探究學校、家庭、社區、實踐基地等不同教育場景的需求,開發出學生、教師、社區委員會、實踐基地負責人等不同評價主體的評價清單。多側面、多角度、多場合還原學生的生活模樣,建立學生動態綜合素質評價空間。

(四)構建協同育人評價的招生制度支持體系

從協同育人的角度來看,當前圍繞高考招生制度支持體系,要著力加強考試試題、錄取渠道、監察制度等方面的研究。第一,要加大對開放性考試試題的研究,縮小知識記憶類試題的比例。將學生的學習引向生活本身,尊重學生科學的認知規律,必然也要在學生考試命題中,擴大生活情境試題比重,縮小知識識記類試題的比例,以此引導學生在勞動中成長,在“做”中體驗生活的真諦。第二,要打破“唯分數”的單一錄取渠道,探索“綜合素質+分數”的大學新生錄取制度。對于優秀學生來說,分數是他學習的最強烈的動力;可是,對于學習困難生來說,他不具備在考試中獲取高分的優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既需要在學理上強化綜合素質的重要性,也需要在高考錄取實踐中彰顯它的重要地位。第三,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招生監察制度。任何一項改革,其最初出發點都是本著利益最大化原則,盡可能讓更多的學生得到發展的可能。防止高考和招生環節,出現利益尋租現象,是學生評價改革中必須要注意的地方。因此,制定合理有效的招生監察制度,比如,將招生監察制度予以立法,明確懲罰力度,會有效規避高考和招生過程中的利益尋租可能。

參考文獻:

[1]柯政.學生評價改革的難為、應為、須為[J].教育發展研究,2021,41(18):2937.

[2]徐巖,丁朝蓬,王利.新課程實施以來學生評價改革的回顧與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12,32(3):1221.

[3]胡定榮.高中課程自主發展的體制機制分析[J].教育研究,2017,38(5):99105.

[4]S.拉塞克,G.維迪努.從現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發展的全球展望[M].馬勝利,高毅,叢莉,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274.

[5]楊清.新高考背景下學校課程建設的困境與出路[J].教育科學研究,2020(10):6267.

[6]吳康寧.學校究竟是什么——重申學校的社會屬性[J].教育研究,2021,42(12):1421.

[7]王本陸,汪明.學校課程建設的三大趨向[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6,17(2):15.

責任編輯:趙瀟晗

猜你喜歡
學生評價協同育人優化路徑
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在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生評價
專業教師與思想政治教師協同育人機制研究
中學物理課堂教學中學生評價的思考
協同育人視角下高校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
小學英語課堂中對學生評價的改革
信息安全下企業經濟信息管理分析
新形勢下的黨群干群關系及優化路徑探索
優化國有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徑研究
由“依附”走向“聯動”:學校與政府協同育人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