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共振技術與CT在膝關節損傷診斷中的應用對比研究

2023-08-19 23:17陸健
婚育與健康 2023年14期
關鍵詞:膝關節損傷

陸健

【摘要】目的:探析膝關節損傷診斷中采用磁共振技術與CT技術效果比較。方法:此次研究定于2022年1月—2023年2月開展,在本院收治的膝關節損傷患者中選取80例配合研究,對所有患者均采用CT、磁共振技術診斷,比較兩種方法各類型檢出率及檢查時間。結果:MRI技術診斷顯示,關節腔積液56例(70.00%)、半月板變性58例(72.50%)、髕上囊32例(40.00%)、前后交叉韌帶損傷35例(43.75%)、骨髓水腫類型46例(57.50%);MRI技術對各類型的檢出率高于CT技術(P<0.05),MRI技術確診時間短于CT技術,操作時間長于CT技術(P<0.05)。結論:磁共振技術應用在膝關節損傷診斷中其檢出率明顯高于CT技術診斷結果,針對不同類型檢出率較高,同時各檢查時間明顯縮短,臨床上可借鑒及推廣。

【關鍵詞】磁共振技術;膝關節損傷;CT;診斷對比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of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ology and CT in the diagnosis of knee injury

LU Jian

Kunshan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Kunshan, Jiangsu 2153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ology and CT technology in the diagnosis of knee injury. Methods: This study is scheduled to be carried out from January 2022 to February 2023, 80 patients with knee joint injury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study, and all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by CT and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ology, and the detection rate and examination time of each type of the two methods were compared. Results: MRI technology showed that there were 56 cases (70.00%) of joint effusion, 58 cases (72.50%) of meniscal degeneration, 32 cases (40.00%) of suprapatellar capsule, 35 cases (43.75%) of anterior and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and 46 cases (57.50%) of bone marrow edema. The detection rate of MRI technology for each typ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T technology(P<0.05), and the diagnosis time of MRI technology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CT technology, and the operation time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CT technology(P<0.05). Conclusion: The detection rate of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ology in the diagnosis of knee joint injury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T technology, and the detection rate of different types is higher, and the examination time is significantly shortened, which can be used for clinical reference and promotion.

【Key Words】Magnetic resonance technology; Knee injuries; CT; Diagnostic comparison

臨床多種疾病中膝關節損傷常見,主要因高強度運動致病,因現今建筑業、交通業快速發展,膝關節損傷發生率逐年遞增。膝關節損傷患者多伴有關節疼痛、腫脹、屈伸活動受限等,如不能第一時間予以有效治療,可將急性轉變為慢性,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1]。為保證對膝關節損傷患者予以早期治療,因此需選取可靠、有效的診斷方法具有重要意義。磁共振技術、CT技術屬于臨床上應用率較高的影像學診斷方法,兩種技術各自具備優勢、劣勢。根據膝關節損傷診斷結果觀察,CT技術診斷具有局限性,不能準確鑒別損傷類型,對機體具有一定輻射性[2]?,F分析磁共振技術應用在膝關節損傷診斷中的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80例膝關節損傷患者均取自2022年1月—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患者中,其中男性52例,女性28例,年齡21~52歲,平均年齡(36.45±3.25)歲,交通意外傷35例、墜落傷27例、高強度運動傷18例。納入標準:①經CT、MRI診斷確診為膝關節損傷者;②伴有閉合性損傷者;③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者;④對研究內容了解,并知情同意者。排除標準:①伴有陳舊性膝關節損傷者;②伴有既往膝關節手術史者;③伴有多發性骨折者;④伴有精神障礙者。

1.2 方法

CT診斷:運用聯影80排的uct780對患者進行診斷,讓患者保持仰臥位,掃描膝關節組織。參數設置如下:窗位設置為30~50,窗寬設置為85~100HU,電壓設置為120kV,矩陣設置為512×512,層厚設置為5mm,電流設置為350mA,掃描時間設置為2~3s,掃描后對圖像進行重建。

MRI診斷:運用聯影3.0T的uMR770對患者進行診斷,讓患者保持仰臥位,使膝關節維持并攏狀態。T1WI參數設置為:TE9ms、TR470ms。PD壓脂序列參數設置為:TE30-40ms、TR2000-3000ms。對斷面進行掃描,層距控制在1mm,層厚維持在4~5mm。依次對橫狀位、冠狀位實施掃描觀察。選取兩名高年資醫師共同完成閱片,給予準確診斷結果,當意見不統一時,經商討獲得一致結果后再做最后診斷。

1.3 判定指標

(1)評估兩種技術對各類型(關節腔積液、半月板變性、髕上囊、前后交叉韌帶損傷、骨髓水腫類型)的檢出率;(2)評估兩種技術檢查時間。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種技術對各類型的檢出率

MRI技術診斷顯示,關節腔積液56例(70.00%)、半月板變性58例(72.50%)、髕上囊32例(40.00%)、前后交叉韌帶損傷35例(43.75%)、骨髓水腫類型46例(57.50%);CT技術診斷顯示關節腔積液38例(47.50%)、半月板變性42例(52.50%)、髕上囊18例(22.50%)、前后交叉韌帶損傷20例(25.00%)、骨髓水腫類型32例(40.00%);MRI技術對各類型的檢出率高于CT技術(P<0.05),見表1。

2.2 比對兩種技術檢查時間

MRI技術確診時間短于CT技術,操作時間長于CT技術(P<0.05),見表2。

3 討論

膝關節損傷在臨床關節受損類型中常見,主要因高空墜落、交通事故、暴力傷等致病。膝關節受損后會導致膝關節伸不直、腫脹、劇痛、關節內出血等情況,為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緩解,促使膝關節恢復,因此臨床需選取高效的診斷技術具有重大意義。以往膝關節損傷治療具有極大難度,其關系到膝關節損傷類型及程度,因醫療技術快速更新,臨床診斷技術也隨之加強,在疾病診斷、治療、效果評估中可發揮重要的應用價值[3-4]。

影像學診斷屬于直觀、常見的診斷方式,臨床上常用的技術包含CT技術、X線技術、磁共振成像技術,其中CT技術、X線技術診斷具有一定局限性,但對膝關節韌帶損傷、半月板病變、關節腔積液等診斷效果不佳[5]。CT技術在臨床上應用率較高,其診斷具有片面性,可有顯著很短骨折線、粉碎性骨折、骨折錯位等情況,但對于關節腔中情況不能予以準確診斷,其不同有效區分半月板損傷前后角度,在韌帶損傷、關節囊積液等類型診斷中效果不佳。相關資料表示,膝關節損傷患者在臨床診斷中,采用MRI技術效果較優,此種方法可借助儀器識別得到的參數、脈沖順序等,提升圖像對比度[6]。運用核磁共振技術對患者實施診斷時,T1WI信號可清晰顯示患者膝關節解剖結構,可對膝關節損傷及嚴重情況予以準確反應,并借助壓脂方法,對骨髓中高脂肪信號予以清晰顯示,進而對患者骨髓病變情況予以更加清晰的觀察,此外還可對不同角度成像予以支持,告知患者在檢查中不可改變體位,因此借助磁場調節的方法,自不同角度對病灶所處部位進行觀察,進而更加明確膝關節損傷程度[7]。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MRI技術對各種類型的檢出率高于CT技術,確診時間短于CT技術,操作時間長于CT技術(P<0.05),表明MRI技術應用在膝關節損傷類型診斷中檢出率高于CT技術,CT技術屬于先進膝關節損傷診斷的常用技術,經CT掃描可全面觀察到骨折錯位、粉碎性骨折、局部軟組織腫脹等情況,但不能清晰顯示出骨碎片進入到關節腔中情況,CT檢查具有局限性,在滑膜、肌腱、軟骨組織結構檢查方面效果不佳,不能對半月板的前后角進行準確區分。MRI技術的應用可對CT技術診斷的不足予以彌補。相關資料顯示,MRI技術在關節腔積液、半月板變性、髕上囊、前后交叉韌帶損傷、骨髓水腫類型檢查中具有顯著優勢。膝關節損傷診斷中MRI技術應用意義重大,可對儀器各參數指標及脈沖順序進行有效調節,T1WI信號可對患者膝關節解剖結果予以清晰顯示,借助壓脂技術可清晰觀察骨髓病變情況[8]。

其中半月板損傷MRI分為三級:I級損傷為早期退變或變性;Ⅱ級損傷為嚴重變性,是Ⅰ級損傷的延續。Ⅲ級損傷包括斜方撕裂、水平撕裂、垂直撕裂、徑向撕裂、縱向撕裂、屈曲撕裂、復雜撕裂和半月板包膜分離。交叉韌帶:正常的前交叉韌帶起源于髁間前嵴,從股骨外側髁的后部向上。PCL起源于髁間后部,并且是向前和向內的,觀察股骨內側髁間后交叉韌帶損傷的MRI表現,前交叉韌帶損傷的范圍從完全撕裂到部分撕裂。MRI上難以區分部分撕裂和完全撕裂。ACL完全撕裂的直接跡象是:ACL連續性中斷;韌帶扭曲呈波浪狀;前交叉韌帶形成假瘤,T1WI顯示低信號,未見完整的纖維束。后交叉韌帶斷裂的跡象是:PCL連續性中斷、殘余韌帶收縮和扭曲,MRI上未顯示PCL,T1WI不規則高信號;PCL的脛骨附著部位有撕裂的骨碎片附著在后交叉韌帶上,而沒有中斷韌帶的連續性。外側副韌帶損傷:正常解剖的脛骨副韌帶從股骨內側內收肌結節下方開始,止于脛骨內側,相當于脛骨粗隆水平,長約11cm,寬約1.5cm。腓骨副韌帶從股外側上髁上方開始,止于腓頭下方,在長度約為5~7cm的圓形電纜帶結構中。髕骨韌帶損傷:通常從解剖學角度來看,股四頭肌的延續是全身最有力的韌帶之一。它位于膝關節囊的正前方,從髕骨頂點及其后的氣管表面開始,向下到脛骨結節,長約8cm。MRI上的任何序列都顯示低信號矢狀面和良好的橫切面撕裂。MRI顯示韌帶內出現高信號完全撕裂,顯示韌帶斷裂,髕骨向上移位,韌帶發生波狀變化。因MRI技術可獲得多方面成像,其具有較高的檢出率,還具有操作簡單的優勢,結合不同方面數據,縮短確診時間,為臨床診斷及后續治療方法選取提供可靠依據。

綜上所述,MRI技術應用在膝關節損傷診斷中可有效鑒別不同損傷類型,在獲得較高檢查準確率的同時,縮短確診時間,可清晰觀察到患者膝關節損傷情況,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可靠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 董海明.分析核磁共振技術診斷膝關節損傷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21,27(1):75-77.

[2] 姜輝,朱浩文,楊顏碩,等.磁共振技術在診斷膝關節損傷中的應用意義評估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2,6(10):167-169.

[3] 范成嬌.核磁共振技術與CT診斷膝關節損傷的臨床價值比較[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8,27(3):796-797.

[4] 林日曉,王和平,周海偉.磁共振技術與CT在膝關節損傷診斷中的價值對比[J].浙江創傷外科,2019,24(5):1057-1059.

[5] 林燚僑,劉祥治.核磁共振技術診斷膝關節損傷的臨床價值[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0,4(22):108-109.

[6] 王星.核磁共振技術診斷膝關節損傷的臨床價值分析[J].現代醫用影像學,2022,31(2):278-280.

[7] 姜輝,朱浩文,楊顏碩,等.磁共振技術在診斷膝關節損傷中的應用意義評估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2,6(10):167-169.

[8] 徐英春.用1.5T核磁共振技術診斷膝關節損傷的效果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20,28(18):45.

猜你喜歡
膝關節損傷
膝關節損傷的關節鏡手術治療
護理干預在關節鏡治療糖尿病患者膝關節損傷中的效果
膝關節損傷的調查分析
MRI診斷膝關節損傷的臨床價值
不同角度對等速運動膝關節屈/伸力矩比值影響的研究
探討關節鏡手術治療膝關節損傷對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