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保護的探索與實踐

2023-08-21 06:03孟志軍
今傳媒 2023年8期
關鍵詞:記錄影像非物質文化遺產

摘 要:目前,影像技術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技術工具之一,在傳承傳播、記錄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承載文獻價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非遺影像保護的工作流程包括前期調研、團隊組建、拍攝與采訪和素材整理等,本文針對非遺影像保護在信息共享、影像質量把控、法律意識和影像資料保存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法,旨在為非遺影像保護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

中圖分類號:G2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3)08-0100-04

基金項目:2022年度溫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甌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22wsk367)。

影像技術是強有力的記錄工具,它可以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中來,保存傳承人的影像與記憶。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明確提出了“要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彪S著影像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利用影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記錄和保護的事例越來越多。2012年,國家圖書館啟動的“中國記憶”項目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即國家記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要特色是利用影像技術作為重要的記錄手段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1]。此外,由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國家圖書館聯合主辦的“非遺影像展”已經舉辦了兩屆,首屆于2018年6月在山西平遙舉辦,以“記憶、生活、傳播”為主題;第二屆于2019年6月在浙江象山縣舉辦,以“非遺影像中國實踐”為主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的保護工作實際上是一個復雜的工程,需要相關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像拍攝記錄(包括圖片和視頻)、整理、存儲、管理、展覽和傳播等工作環節進行整體規劃,具體內容包括:一是要采用動態影像和攝影圖片兩種記錄媒介,收集和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資料,要側重于“搶救性”的收集,影像記錄內容要涵蓋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流程、分解動作、歷史背景、時代沿革、現狀、傳承情況等完整數據資料。二是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影像口述歷史進行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傳承人。對相關人員進行訪談時,用影像手段記錄他們的口述史,即傳承關系、人生體驗、個人經歷、制作技藝以及生存空間等,對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至關重要。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保護的重要意義

(一)傳承與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消亡便會永遠沉睡于歷史的長河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是無形的,通常沒有具體的物質載體,因此,相較于有形的文化遺產,它們會更加脆弱,也更容易在社會的發展和變遷中消亡。影像數字化手段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有助于人們了解易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變化趨勢,還可以在其傳承斷絕后作為復原工作的重要依據[2]。

(二)重要的文獻價值

囿于技術條件和觀念的限制,以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料一般是以文本、實物等形式存在的,影像資料相對匱乏。用影像記錄的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做成影像標本,能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景式重現和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正如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項目的負責人陳墨所說,“要考慮到我們是在為50年后或100年后乃至更長時間之后的歷史學者積累素材,因而應該為未來的歷史學研究預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這需要我們有一些遠見,而不能急功近利、鼠目寸光?!盵3]

(三)全息的影像記錄

全息影像復原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傳承都具有重要意義。攝像機所記錄的影像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生存空間的復原,傳承人的音容笑貌及其所處的生活環境、時代特征都可以記錄在其中??梢?,動態影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再現具有重要作用,具有“保持第一手資料”亦即“原生態”的價值。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保護的工作流程

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保護在工作流程上主要分為前期調研、組成團隊、拍攝與采訪、素材整理四個階段。

(一)前期調研

前期調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保護必不可少的環節,主要是為了取得詳實的信息和最新的資料,前期調研越扎實,后續開展工作也就越順利。前期調研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要收集相關資料,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字資料和影像資料,特別要收集齊全其基本情況,包括數據、論文、著作、影像和文件等;另一方面,要實地調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現狀,確定傳承人聯系方式、居住地以及當前狀況等具體情況,為以后的拍攝和采訪提供參考。

(二)組建團隊

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保護涉及傳播學、新聞學、影視學、人類學、歷史學、社會學、檔案學等諸多學科,因此,組建團隊需要考慮學科構成,最好是由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學、影視學、檔案學和圖書館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組建團隊,可以分為學術指導、拍攝記錄、檔案存儲等團隊。拍攝記錄團隊可以分成三個小組,第一組為制片組,主要負責管理經費、管理器材、聯系采訪對象、車輛、住宿等后勤保障。第二小組為采訪拍攝小組,主要負責攝像、攝影、問題設計、采訪、燈光、場記等工作。需要說明的是,在對傳承人進行口述訪談時,工作人員的人數要適當,少而精,不宜有太多的人,否則可能會引起受訪人的不適或者緊張。人越少,采訪的私密性越明顯,采訪的效果通常較好;人越多,就會像是在開會,容易出現自覺或不自覺地表演等情況,這對傳承人的口述歷史不利[4]。第三小組為素材管理小組,負責遴選拍攝完成的圖片和動態影像。首先,要把不符合拍攝標準的素材剔除掉,對選擇使用的影像素材進行編號和分類;其次,要把口述訪談內容形成文本,內容的真實性需要進一步考證,去偽存真。

(三)拍攝與采訪

拍攝與采訪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保護工作的核心,主要由第二小組負責完成,小組可細分為攝影師、攝像師、采訪記者、燈光師等四個崗位。攝影師主要負責靜態圖片的拍攝;燈光師要協助攝像師工作,保障拍攝時所需的正常照明;攝像師負責動態影像的拍攝;采訪記者負責和采訪對象溝通交流,擔任小組組長角色。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訪談時應注意的事項如下:

1.正式采訪前要先把訪談提綱發給采訪對象。由于大多數傳承人的年齡較大,需要考慮采用郵寄或者電話的方式傳達給他們,尤其是郵寄的訪談提綱,字號通常要大一些,以方便受訪者閱讀。最佳的選擇仍是采訪團隊親自將訪談提綱送達傳承人,這樣可以讓采訪人和受訪人見面交流,相互了解,提前熟悉,為后邊的正式訪談打下良好基礎。

2.出示介紹信。要提前進行自我介紹,讓受訪者對此次采訪目的和任務有基本的了解。

3.項目介紹。要讓受訪人了解項目的意義和目的,說明影像素材、訪談素材的用途和使用范圍等,最好能與其簽訂法律協議書。

4.正式訪談。要以受訪者的講述為主,采訪者更多扮演的是傾聽者的角色。在訪談中,切忌按照采訪提綱照本宣科,一定要注意臨場應變,在訪談現場一定要發現新的話題,抓住契機,因勢利導,充實口述內容。

5.訪談結束后。要對訪談內容進行鑒別,去偽存真,如果有疑問還需和受訪者再次溝通和確認。

6.制作文字抄本。錄音和影像的傳播方式有一定的缺點,再加上很多傳承人在訪談時會說方言,因此,非常有必要將傳承人的口述內容做成文字抄本,這樣更有利于使用和傳播,也便于檢索。

(四)素材整理

為了更便捷地管理和使用影像素材,提高檢索效率,需要以每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單位對其進行分類整理。門類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拍攝的影像素材數量也不一樣,像傳統戲劇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素材很可能是海量的,從演員后臺排練到演出再到采訪,信息量極大,比較適合用影像來表現。由于影像素材的數量通常是多且雜亂,因此,加強對影像素材的管理至關重要。首先,要依據影像的基本技術標準,對影像素材進行甄別和取舍,剔除不合要求的影像素材?;炯夹g標準主要是指畫面清晰、鏡頭穩定、曝光正確、焦點準確等。其次,動態影像素材相對復雜,要核實采訪對象口述內容的真偽,并將影像訪談轉化成文本。最后,要對經過篩選的影像素材再進行備份,并將其保存在不同的移動硬盤里。

三、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影像技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新途徑,但是目前普遍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缺乏信息共享平臺

拍攝完成后,雖然對影像素材進行了整理和歸納,但這不是最終目的。如果這些影像素材無法擁有較好的展示渠道,就無法發揮出應有的價值。拍攝完成的影像素材需要一個展示平臺,便于后期人們檢索、觀看、使用和研究這些影像資料。實際上,很多影像素材只能暫時作為資料保存,并沒有找到合適的展示平臺和渠道。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且沒有統一的標準,這些拍攝成果沒有專門的機構對其加以收藏與利用,導致開發利用率低,這無疑是文獻資源的極大浪費[5]。對此,筆者認為可以借助當地圖書館開設特色館藏,將這些影像素材加入圖書館的自建數據庫中。此外,數字圖書館是對收集、整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資料進行數字化存儲的網上圖書館,包括對經典典籍、研究著作、地方文獻、研討會議記錄、研究期刊、音像資料、圖片展示等進行數字處理和存檔,方便網上查閱者使用[6]。針對具有地域特色的影像素材,可以考慮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圖書館,

(二)忽視法律風險

毫無疑問,影像記錄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影像記錄的知識產權問題、肖像權問題以及個人信息的泄露問題等[7]。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像記錄主要涉及到兩個方面的法律問題:一是因為影像記錄涉及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肖像權、隱私權等問題;二是影像素材本身的著作權問題,也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權歸屬問題。

事實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記錄者在實踐中有人關注或規避這些法律問題,極易產生各種矛盾和糾紛。非商業用途的影像記錄和訪談暫時還沒有出現法律糾紛的先例,但是,如果不簽法律協議,其法律風險就會一直存在,特別是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覺醒和契約精神的建立,越來越有必要簽訂法律協議[8]。目前,人們關于隱私權的法律意識相對淡薄,各大視頻網站、視頻號和公眾號上都會有未經當事人授權的影像出現,有些影像引發了關注,發酵成網絡事件,而更多的影像則是淹沒在信息洪流之中,無論哪種情況,影像拍攝者和傳播者以及發布平臺都面臨著較大的法律風險?;诖?,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影像保護的過程中,攝制組要提高法律意識,與相關人員簽訂法律協議,避免法律糾紛。

(三)拍攝內容選取比較隨意

影像記錄的內容越多越好,這樣能夠保證拍攝對象的信息完整性,但是,影像記錄本身就是選擇的藝術,從拍攝內容到拍攝機位再到拍攝角度,攝像師無時無刻都面臨著選擇。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海量信息,一些攝像師在選擇拍攝內容時比較隨意,沒有制定拍攝的取舍標準。影像拍攝內容選擇的標準應該是以拍攝對象的價值為依據,而實際操作時由于攝像師的時間安排、采訪對象的態度、拍攝難度等限制因素,往往會以攝像師的主觀意向為中心決定拍攝的內容和拍攝時長,甚至一些攝像師為了盡快完成拍攝任務,會舍棄很多需要拍攝的內容,這樣就會造成影像素材品質的不穩定性,導致作品質量參差不齊。

(四)影像資料保存難度大

自影像誕生起,影像資料的存儲一直就是個難題,尤其是影像檔案的保護工作,是一項非常復雜和難度極大的綜合性工作[9]。影像的記錄材料和存儲介質都是由化學物質組成,無論是在膠片還是在磁帶、磁盤、光盤的結構中,都有各種粘合劑,如:聚氨酯、明膠等,如果保存不當,隨著時間的流逝,影像檔案上可能會出現生霉、感光層和磁粉掉落、反射層剝離等現象[10]。此外,傳統影像磁帶對保存環境要求較高,特別是對溫度和濕度要求苛刻,溫度一般要求在15攝氏度至25攝氏度,相對濕度一般在40%-60%,否則,長時間放置容易產生掉磁、霉變、老化等現象,影響畫面品質,導致磁帶無法使用。例如1993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拍攝的有關四川甘孜藏族生活的影片,到目前,這些錄像帶的圖像質量已有損失,主要表現是圖像色彩和對比度減弱與雜波增加[11]。對此,要和有保管影像資料經驗豐富的檔案部門進行合作,共同保存影像資料。

四、結 語

本文首先概括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保護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傳承與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的文獻價值和全息的影像記錄三個方面;其次,詳細地介紹了工作流程中前期調研、組建團隊、拍攝與采訪和素材整理等四個階段的具體工作方法;最后,指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保護在信息共享、影像質量把控、法律意識和影像資料保存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希望能夠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加強和完善工作方法。

參考文獻:

[1] 全根先.口述史、影像史與中國記憶資源建設[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5(24):10.

[2] 樸原模.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工程與數碼檔案的構建[J].河南社會科學,2009(7):22-25.

[3] 陳默.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實踐與理論[J].當代電影,2010(3):51-58.

[4] 陳墨.口述歷史門徑(實務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33.

[5] 全根先.口述史、影像史與中國記憶資源建設[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5(24):16.

[6] 賈東水,侯艷娜.試論邯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路徑的構建[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21-22+26.

[7] 歐小林.世界遺產時代的非遺保護———影像記錄及制作的方法與問題[J].文化遺產,2016:49-62+158.

[8] 孟志軍.口述歷史的影像記錄原則與方法[J].新聞知識,2015(10):72-73+108.

[9] 楊靜.影像檔案保存與維護淺談[J].現代電影技術,2013(3):56-58.

[10] 郭莉珠.影像檔案保護技術研究現狀與發展方向[J].檔案學通訊,2004:74-76.

[11] 龐濤.論現代視聽科技在影視人類學中的應用[J].民族研究,1999(2):31-41.

[責任編輯:李慕荷]

猜你喜歡
記錄影像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何評價一堂體育課
從紀錄片《鄉村里的中國》看記錄者應擔負的責任與情懷
怎樣提高中小學日常教學視頻資源拍攝的整體質量
電影《逃離德黑蘭》的現實主義影像剖析
融合與分離:作為一種再現的巫術、文字與影像世界的構成
秦秀英:自己“記錄”自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