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藝”內涵源流考

2023-08-24 20:48孫秀健
今古文創 2023年28期
關鍵詞:六藝內涵

【摘要】“六藝”的內涵的演變,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先秦時期的“六藝”內涵,此時“六藝”指六種技能;第二階段是漢代到清代時期的“六藝”內涵,這時“六藝”也指“六經”和圖書的分類;第三階段是近代時期,由于馬一浮提出了“六藝論”,從此“六藝”的內涵又增加了新的含義,即國學的代名詞。通過梳理“六藝”一詞的含義,對“六藝”與“六經”的內涵可以有一個清晰認識,這也足以看出中國文化在不同時期的發展,也體現出中國文化的內在超越力。

【關鍵詞】“六藝”;“六經”;內涵

【中圖分類號】K224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8-006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8.021

“六藝”一詞最早見于典籍至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人們現在應該對“六藝”做一個比較系統的認識,因限于篇幅,現在只能對這個問題做一個簡單的考證,提出自己的一點看法。因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六藝”或者“六經”也是屢見于古代文獻之中,因此只能從較有代表性的文獻中尋章摘句,以見其含義大概的演變過程。

對于“六藝”的源流問題,本文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先秦孔子時期的“六藝”內涵。這一階段的“六藝”的內涵有兩個,一是“禮、樂、射、御、書、數”;二是指“詩、書、禮、樂、易、春秋”。第二個階段:漢代到清中期的“六藝”內涵,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此時的儒家學說已然上升到了國家的意識形態層面,此時的“六藝”便從原先的含義又增加了新的含義,即代表儒家的經典。并且對經典的解釋也需要得到官方的認可。除此之外,隨著中國史學的不斷發展,班固的漢志中的藝文志,成為目錄學具有里程碑式的著作,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在《藝文志》當中還正式賦予了“六藝”以圖書分類意義。這個階段時間雖然很長,但是儒家地位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所以“六藝”的內涵也就沒有發生太大變化。第三個階段是近代新儒家時期的“六藝”含義。代表人物便是馬一浮提出的“六藝論”,使“六藝”的內涵又擴大了?!傲嚒迸c“六經”的關系大致是,先有“六藝”之名,再有“六經”之名,其后“六藝”的內涵擴大化,即“六藝”也包含“六經”。最后“六藝”由原來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擴大為國學的代名詞?!傲嚒弊鳛槿寮业慕浀?,自然也就具有中國哲學的內在超越性,這種超越性越是在中華民族面臨巨大變革時候越是能夠顯示他的優越性。同時這種內在超越性也具有包容,圓融的特征,這也成為“六藝”含義不斷變化的內在動力。

一、先秦時期“六藝”含義

“六藝”這個名詞得到關注和孔子有關,孔子教學以“六藝”分科教學,這一點在現在對孔子的研究上是毋庸置疑。但是“六經”與孔子的關系問題,歷來是學者爭論的焦點,尤其是經今文學家和經古文學家的爭論??梢哉f到現在學界也沒有明確的證據去驗證“六經”與孔子的相關度有多少。周予同先生在他的《〈六經〉與孔子的關系問題》一文認為:孔子的確會以《六經》為教,這在《論語》之外的其他典籍內,也有很多的記錄。如《禮記·經解》說:“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這是說可以從人們品德知識的不同表現,來分別判斷‘六經教育的效果?!?①從《禮記·經解》這段話中可以得知孔子之所以以“六藝”教學的緣由。但是,這種教學經過一段時間的檢驗后也會有一定的局限性。這時候還沒有把“六藝”看作一個整體來進行反思。

“六藝”一詞在現有文獻中最早見于《周禮·地官·大司徒》,即“禮、樂、射、御、書、數”是當時國家要求國民應學的六種基本技能。另一種“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是指孔子為學生開設的六門課程,但不是指“六經”。雖然孔子刪定和整理古代的文獻典籍,以作為教學參考書,也就是后來人們所說的“刪定六經”,但是學者對這個問題顯然看法不一。因為孔子生活在魯地,而魯國則被認為保留了周朝的禮儀制度,所以孔子對《周禮》是很熟悉的,于是仿照《周禮》之“六藝”來分六科以教學,此六科亦名為“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但與《周禮》之“六藝”不同。

在今天所能見到的存世文獻中,提到孔子以“六經”為教材的是《莊子·天運》:“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所言,猶跡也?!?②因為現在學者比較傾向認為《莊子》成書于戰國時代,所以關于在這部書里,孔子和老子的對話可能存在爭議。但是首次提出了“六經”系統,原來像《論語》等文獻并沒有系統提出“六經”的系統。而《莊子》里面經的排列順序是后世經今文學家所推崇的,而老子把“六藝”與“六經”看作先王的陳跡,也就是當作歷史來看待,但這是經古文學家所推崇的。

二、漢代到清中期的“六藝”內涵

自從《莊子》提出完整的“六經”系統,漢代的人也大都同意這種觀點,并沿用。到了漢代的賈誼才正式把“六經”歸結為“六藝”:“是以先王為天下設教……以與詩、書、易、春秋、禮、樂六者之術,以為大義,謂之六藝?!?③由上文可以得知賈誼認為“六經”即為“六藝”。真正地把“六藝”和“六經”給糅合在一起。自此之后“六藝”除了指六種技藝以外,還代指“六經”。

在漢武帝時期發生了一件重大的歷史事件,那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彪S著儒家地位的上升,儒家的經典也由此上升,這便是漢武帝“表彰六經”,本來只屬于表現儒家思想著作的“六經”,在此刻便賦予了他政治的意識?!傲洝钡慕忉寵嗖辉僦皇菍W術觀點問題,而是是否被君主立于學官作為尺度。從此作為“六經”代名詞的“六藝”的含義,也上升到了政治意識層面的階段,這一階段一直到近代新儒家提出“六藝論”為止。

漢代司馬遷的《史記·滑稽列傳》載:“孔子曰:《六藝》于治一也?!抖Y》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④這段話可以看出“六藝”的作用,而漢代的人看待“六藝”的角度和觀點顯然與前人有很大的區別,那就是更重視他所發揮的政治作用,或者是它作為儒家經典的教化作用。

“六藝”不僅指六種技能和“六經”,還是中國儒家最早最系統的圖書分類方法。見于劉歆的《七略》當中的《六藝略》,《七略》是我國目錄學史上最早的圖書分類著作,把圖書主要分為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和方技略七類,故稱《七略》,原書已佚,此時的“六藝”顯然已被賦予了圖書分類的意義。班固的《藝文志》實際上則是在《七略》的基礎上加以改造而成,也是現存最早的目錄學著作之一,堪稱目錄學的經典著作,也把“六藝”作為圖書分類中的一類。

漢代儒學發展到鄭玄時期,可以說是成熟時期。鄭玄通注“五經”,他致力于調和漢代經今古文兩派的矛盾,他的注疏博采今古文經學兩派之所長,推動了儒學的發展。鄭玄也關注到了“六藝”問題,曾著《六藝論》一卷,已佚。

唐代儒學的發展較緩慢,但是隨著佛教思想的發展,這一時期韓愈、李敖等人吸收佛家思想對儒學的發展也做出了貢獻。韓愈對于“六藝”內涵的觀點如《師說》:“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⑤在韓愈這里“六藝”指的是“六經”。

宋代“六藝”的內涵在表面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但是由于理學的出現,使得宋代“六藝”的詮釋始終圍繞理學而展開。除此之外宋代學者在“六藝”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出了一個新的獨立系統——四書系統。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的問世,表面上使得“六經”“六藝”的地位有所下降,實際上是“六藝”“六經”的進一步升華的結果。這時候人們更關注朱熹提出的四書系統,即“孔曾思孟”的道統,再一個就是他調整“四書”的次序,把《大學》和《中庸》才能從《禮記》當中單獨拿出來分別作為初學入德之門,而《論語》和《孟子》分別代表孔子和孟子兩位大師的言論。并且“四書”到元代時候已經被朝廷指定作為科舉考試的教科書,其地位可見一斑。理學家們重視四書系統并不代表他們不重視“六經”。到朱熹這里,“六藝”的內涵得到的升華。并提出一個看似新系統,但實際上實為“六藝”升華的產物——四書系統。

到了陸九淵那里,“六藝”的內涵也發生了變化。那就是 “我注六經”向“六經注我”的轉變。王陽明的心學體系明顯受到禪宗的影響。王陽明的“六經注我”標明我們自身具足經典里的智慧,但是人們必須去把經典的智慧付諸實踐當中,才能體現自身所具足的智慧。王陽明建構的哲學體系是“心即理”。侯外廬等編著的《宋明理學史》這樣認為:“陸九淵的‘心即理之‘心,并不是指人心各自具有的感覺、知覺、分析、綜合等認識能力及其內容,而是指人心共同具有的倫理道德屬性。他不僅說明對封建主義的道德規范是人心所固有,而且進一步把這一點擴展開來,聲稱這種為人心所固有的道德規范是宇宙的本原,故也可以稱之為‘理?!?⑥由此可以發現陸九淵所說的“六經注我”的“我”應該理解為“心”,也就是“理”。由這個角度出發,陸九淵的這句話可以解釋為“六經”就是道的載體,“他認為充塞宇宙的萬物之理(道)即在心中、發自心中。他說:‘道,未有外乎其心者?!?⑦因為“道”在“心”中,而“心”即“我”,故言“六經注我”也。陸九淵認為“六經”就是人的心的體現。

清代樸學大興,使得大批士人都鉆進故紙堆,訓詁文字,考鏡源流。這一派以戴震,惠棟為代表的繼承經古文學家傳統的漢學,還有一派繼承經今文學家傳統的以紀昀為代表的宋學。章學誠就是宋學派,認為“六經皆史”。他希望通過對歷史的考察以達到對漢學的批評。如:“六經皆史也。古人不著書,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六經皆先王之政典也?!?⑧他認為“六經”都是歷史。古人不著書,但是古人沒有離開事去說明理,“六經”記載的都是古代先王政典。這種觀點不是章學誠的發明,也是經今文學家的觀點。又如:“道不離器,猶影不離形。后世服夫子之教者自六經,以謂六經載道之書也,而不知六經皆器也?!?⑨雖然乾嘉考據學對人們學習古代典籍做出了貢獻,但是,大多數士人都去側重考據,便使得“六藝”的內在超越性得不到很好的發展,所以這個時代“六藝”的內涵也沒有真正地得到關照。

三、近代“六藝”內涵

近代新儒家經歷了西學東漸和新文化運動,從而使他們著眼于經典去思考本民族的文化價值。在這個背景下,馬一浮作提出了“六藝互攝論”。這是自鄭玄作《六藝論》以來,國人重新整體系統審視“六藝”的思考和著作。盡管每個時期都有對經典的考察,像這樣系統考察的,自古而今只有劉歆、鄭玄、和馬一浮。雖然新儒家力求揭示宋明理學之不足,但他們同樣也受到佛家禪宗思想的影響。馬一浮也不例外,他從我國傳統文化經典出發,考究其內在價值,他說:“六藝者,即是《詩》《書》《禮》《樂》《易》《春秋》也。此是孔子之教,吾國二千余年來普遍承認一切學術之原皆出于此,其余都是六藝之支流。故六藝可以該攝諸學,諸學不能該攝六藝?!?⑩馬一浮這里“六藝”即是“六經”,在此“六藝”的內涵便進一步擴大為國學的代名詞。并且他是中國學術之源,也就是中國兩千年來學術命題皆出于此,其他都是“六藝”的支流。

四、結語

由上面論述,人們對“六藝”內涵的源流有了一個大概的輪廓。先秦時期,《周禮》之“六藝”是指的是六種技能。到了孔子開私學之風,便以“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來分科教學。漢代時,“六藝”內涵除上面的含義之外,更包含“六經”,并且還是分類方法。唐代時候“六藝”內涵沒有發生明顯變化。到了宋明理學時候,朱熹在“六藝”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出了四書系統,這不是獨立于“六藝”之外,而是從“六藝”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出來的獨立系統。王陽明的心學則提出了“六經”“六藝”都是道的注釋,并且不必外求道,而是自己的內心具足道。清代的章學誠則認為“六經”都是歷史。到了近代新儒家的學者使“六藝”的內涵進一步超越,充分顯示中國哲學的內在超越性,發揚了本國優秀傳統文化。了解“六藝”內涵的演變過程及“六藝”所具有的超越性,也就是深刻挖掘和弘揚中國哲學的內在超越性。深入思考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現在依然有著深刻的意義。

注釋:

①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01頁、802頁。

②陳鼓應注譯:《莊子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16年版,第450頁、第451頁。

③(漢)賈誼撰,閻振益、鐘夏校:《新書校注》,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316頁。

④王利器主編:《史記注譯》,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第2633頁。

⑤(唐)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49頁。

⑥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宋明理學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62頁。

⑦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宋明理學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61頁。

⑧(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原道下》,引自葉瑛《文史通義校注》,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39頁。

⑨(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原道下》,引自葉瑛《文史通義校注》,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頁。

⑩馬一?。骸短┖鸵松綍Z》,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7頁。

參考文獻:

[1]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劉樂恒.馬一浮六藝論新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宋明理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于文博.馬一浮六藝論的內涵與意義[J].中國哲學史,2017,(03).

[5]郭泗昌.馬一浮的六藝論及其價值[D].黑龍江大學,2009.

[6]于文博.馬一浮六藝論的內涵與意義[J].中國哲學史,2017,(03).

[7]王秀臣.六藝之變與中國古典學術的生成[J].中國社會科學,2022,(04).

作者簡介:

孫秀健,男,山東濟南人,云南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中國哲學專業。

猜你喜歡
六藝內涵
活出精致內涵
論馬一浮對六藝論儒學經典體系的重建*
理解本質,豐富內涵
略述《歲月生香》的壺中內涵
長沙市六藝天驕星城園學生作品展示
內涵漫畫
御風六藝
要準確理解“終身追責”的豐富內涵
自選動作拓展改革內涵
馬一浮“新《六藝》論”論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