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文化視域下鹽城市大豐錫劇團當下生存問題與發展策略探析

2023-08-25 09:05蔡宜霖王志軍
藝術科技 2023年17期
關鍵詞:發展策略跨文化

蔡宜霖 王志軍

摘要:錫劇發源于太湖沿岸的無錫、常州農村,后逐漸流傳至滬寧沿線、杭、嘉、湖地區和皖南城鄉,及蘇北里下河地區的鹽城和南通。作為江蘇四大劇種之一,其傳播地域廣泛。直至今日,江蘇省尚活躍著10多個錫劇團。根據江蘇省的區域分布,錫劇發源于無錫與常州,屬江蘇省南部,語言使用吳語系,是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鹽城大豐位于江蘇省沿海中部,使用江淮官話通泰片方言,歸屬于江淮文化。兩地的語言習慣和風俗文化存在一定的差異。鹽城市大豐錫劇團成立于1956年6月。鹽城市大豐錫劇團區別于傳統戲曲團體,發展一直深受跨文化特點的影響。60多年以來,大豐錫劇團經歷了重重困難,不斷改善自身以適應時代的發展。文章主要運用田野調查法分析跨文化背景下劇團發生的變化與融合,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其目前面臨的困境及發展趨勢下滑的原因,最后針對大豐錫劇團的發展方向提出幾點建議。錫劇在大豐發展時雖然面臨著語言文化不同、人員年齡斷層、傳承狀況不樂觀等多重困境,但若通過劇團、社會和政府等多方同心協力,將其以多種方式呈現與傳承下去,大豐錫劇團就有望實現穩步發展,也能為與其類似的非傳統類跨文化藝術團體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跨文化;大豐錫劇團;生存問題;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7-00-03

1 跨文化視域下劇團的變化與融合

1.1 劇團跨地生存的歷史原因與發展背景

錫劇是江蘇省的主要地方劇種之一。鹽城市大豐錫劇團的前身為無錫市新藝錫劇團,歸屬于民營團體。后受政策影響,為支援蘇北地區的文化建設,新藝錫劇團便響應省廳整編指示,在大豐落戶掛牌。1956年6月,鹽城市大豐錫劇團正式成立。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大豐錫劇團發展極為順利,團體人數最多達到100多人。在全省10多個錫劇團體中,其質量、人員等各方面都堪稱上乘。后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娛樂形式多樣化,戲曲市場逐漸沒落,劇團面臨著人員過多、入不敷出的困境。最終劇團通過人員分流等手段渡過難關,全團僅剩下30多人。1991年,江蘇發生了百年難遇的水災,劇團無法演出,9個月沒有收入。經濟窘迫又迫使許多人離開。最終,為了適應時代的變化與發展,2009年,大豐錫劇團增掛了大豐歌舞團的牌子,改組重招,從各個舞蹈學校與社會招收了15名人員,重新組成了藝術團的班底,才得以維持到現在。

1.2 經營方式與人員構成的轉變

錫劇發源于無錫和常州農村。從地域上看,無錫屬江蘇省南部,大豐屬江蘇省沿海中部,兩地的語言習慣和風俗文化存在一定的差異,劇團要跨地生存,并非一件易事。由此,劇團的經營方式與人員組成發生了相應的變化。2009年,劇團增掛了大豐歌舞團的牌子,此后的演出增添了包括曲藝、唱歌、舞蹈等的綜合藝術形式。每年的演出中,原創錫劇演出占五分之一,剩下的多是需要承擔的任務演出與自己接洽的經營性演出。由此看出,劇團目前為綜藝演出與錫劇創演齊頭并進的經營方式,如此兩頭兼顧既解決了劇團的生存問題,又能夠支持錫劇精品創作,對劇團發展十分有利。

另外,劇團在人員構成上也作出了適應性的改變。原先,團隊中幾乎沒有大豐本地人。20世紀80年代末,劇團開辦藝術培訓班招入了第一批大豐本地的錫劇演員。這些演員不僅是從無錫戲劇學校畢業的專業戲曲演員,而且是土生土長的大豐人。這一舉動使大豐錫劇團終于注入了本土人員力量,真正落地大豐。在此幾年后,劇團繼續開辦了第二期藝訓班。隨著時間的推移,新老交替,這兩期藝訓班的成員們一直為劇團的生存與發展而努力,成為大豐錫劇團的中堅力量。

1.3 演出內容和方式的改變

在演出的內容和方式上,劇團作出了相應的融合與改變。2006年以前,劇團會到別的地方演出,周期為一兩個月左右。后來傳統演出形式改變,江蘇各地都需要保留一個團體承擔當地的公共文化服務。因此劇團除交流性、比賽性的演出外,其余演出幾乎都在大豐本地進行。除原創錫劇演出外,“送戲下鄉”、春節團拜會等以綜合藝術演出為主。

同時,為適應地方,劇團的錫劇內容創作融入了大豐當地的風土人情。近兩年,劇團正式踏上了錫劇創新之路,其聯合江蘇省演藝集團錫劇團創編了大型原創錫劇《淑娘》與《大先生》?!妒缒铩芬悦鞔拇筘S白駒鎮為故事發生背景,講述主人公之間的感情故事。而《大先生》基于真實的歷史故事,講述了張謇先生于百年前創辦“大豐公司”,使大豐從鹽業文明走向現代化的經歷。這兩部原創錫劇深刻地展現了劇團已經逐漸順應大豐的風土人情,融入大豐的歷史民情的創作特點。兩部作品都獲得了好評,后在全區巡演,受到了大豐人民的喜愛與認可。由此可知,劇團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努力,改變創新,終于在大豐這片土地上得以扎根生長。

2 跨文化視域下劇團面臨的困境及原因

2.1 錫劇方言與大豐本地語言文化不同

在跨地生存背景下,劇團遇到了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不同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劇團的傳承和發展。錫劇使用吳語系,“錫劇表演藝術是中華吳文化人文精神的藝術表達,更是對吳文化審美藝術的深入闡發”[1]。而鹽城大豐本地的語言屬江淮官話通泰片方言。20世紀80年代以前,劇團發展極為順利,這是因為那時戲曲藝術十分興盛,且當時在大豐有許多啟東海門移民與蘇南下放知青落戶,親切的語言與對家鄉音樂的想念,使這些人對錫劇更加鐘愛和眷戀。但這樣的大好形勢并不持久。

以方言為基礎的地方劇種本身就是族群的文化象征,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民俗習慣等直接作用于方言,使其負載著豐富的地方文化特征[2]123。大豐的本土文化為江淮文化,人們對吳文化的認同不足。隨著時間的推移,錫劇作為外來劇種,發展便呈下滑趨勢。同時,在錫劇音樂的傳承中,人們的音樂概念、審美趣味、音樂評價、音樂行為都呈現出母語的思維特征[3]。讓錫劇在大豐傳承,讓大豐人學說吳語、學唱錫劇,這種脫離了本土文化和母語思維的傳承,十分困難,深刻地影響著錫劇團在大豐的發展。

2.2 劇團內人員年齡斷層,錫劇演員缺失

劇團如今陷入了人員年齡斷層嚴重、錫劇演員極其缺失的困境。經調查發現,劇團內的演職員年齡跨度在25~60歲不等,其中40~60歲的人占整個劇團的75%。團內有60%左右的藝人從藝時間在25年以上,整體呈老年化趨勢。同時,自2009年后,劇團招收的人員幾乎為綜合藝術演員,很少有戲曲演員。團內戲曲演員的年齡大多在50歲左右,他們支撐著全團的錫劇表演,現也面臨著退休。

由此可以看出,團內的年輕人才極其缺乏。待老一輩錫劇演員退休離團后,大豐錫劇團極有可能轉型為僅表演綜合藝術的團體。王暉團長擔憂道:“再照這種情形下去,三五年后,傳統的錫劇就沒辦法繼續演了?!惫P者分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個方面:首先,目前小地方對年輕人就業的吸引力不足,很少有人愿意到劇團工作;其次,專業的戲曲演員必須從小送至專業學校培養,但大豐本地沒有這樣的條件,也很少有人愿意將孩子送離身邊去受累吃苦。受地理位置、教育條件等限制,劇團很難招收到錫劇演員。

2.3 劇團發展呈下滑趨勢的原因

筆者認為,跨文化的生存背景并不是劇團面臨多重困境的主要原因。錫劇的發展自20世紀80年代起便呈下滑趨勢,市場日趨衰落。為此,許多中小劇團與大豐錫劇團一樣,將目光轉向了綜合藝術演出,即錫劇表演與綜藝演出同步進行,但也面臨著人才匱乏的困境。

錫劇的傳承狀況也不容樂觀。提到傳承,主要是培養錫劇后備人才。但江蘇省專業培養戲曲人才的學校數量少,生源稀缺,而培養一名專業的錫劇演員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學習錫劇的精髓,演員須跟著師父認真細致地學習唱腔、身段、念白等,不斷演出歷練,形成個人風格。即便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已很少被使用,也考驗著演員的天賦、毅力等。同時,錫劇的發展前景并不樂觀,許多學生望而卻步,形成了惡性循環。此外,普通話被大力推行,方言的使用率較低,錫劇所具備的母語性也成為其傳承發展的一道阻力。因此,無論是否處于跨文化背景下,錫劇的演出狀況、傳承狀況都不容樂觀。在眾多新的藝術形式中,錫劇藝術正漸漸被邊緣化。

3 大豐錫劇團生存與發展的建議和思考

3.1 在演唱時適當加入普通話,方便推廣傳唱

“劇種因方言而生,方言是劇種的基礎?!保?]122

錫劇音調中的母語性是其一大特色。但目前這一特色在其發源地或大豐,都一定程度上約束了錫劇的向外傳播。因此,要想讓錫劇傳播得更廣,讓大豐錫劇團繼續發展,就要轉變思路,提出新的策略。

“雖然劇種的特色在于方言或由方言的延長而形成的音樂,但是,戲曲的傳播和發展卻離不開官語。從戲曲的傳播和發展情況來看,歷史上絕大多數戲曲劇種都曾經歷過一個官語化的過程?!保?]例如,目前流傳極廣的黃梅戲就經過了改良,《天仙配》《女駙馬》現已幾乎完全使用普通話,越劇在傳播到上海時同樣如此。筆者到訪劇團了解到,劇團的一些淮劇小戲也會為適應大豐人民的語言習慣,結合大豐方言演出。因此,可以借鑒這一方法,在保留錫劇方言特色的同時適當加入普通話,既能夠有效推廣錫劇,降低錫劇傳承的難度,又能夠給大豐錫劇團接下來的發展減輕負擔。但須注意,這種做法是一把“雙刃劍”。語言負載著豐富的地方文化特征,錫劇與吳方言之間的聯系是無法割斷的。若在錫劇中加入普通話,則在其動態發展的過程中,方言特色有極大被削弱的可能性。因此,如何在更新錫劇語言的同時保留其方言特色是有待商榷的一個重要論題。

3.2 劇目創作緊貼大豐鄉情,利用新媒介宣傳劇團

語言雖是阻礙劇團發展的一個原因,但戲曲表演所帶來的藝術美感是人人都能享受到的。筆者了解到,大豐民間有許多錫劇愛好者,他們自發組成了各類協會,對錫劇有極深的感情。劇團近幾年在創作錫劇時融入了當地風土人情,使劇情圍繞著大豐的鄉情故事,非常受歡迎。因此,劇團以后也應延續緊貼大豐民情、與民眾接軌的創作特點。同時,為了拓寬受眾群體,其創作要充分考慮年輕人的審美,如將錫劇與各類演出串燒結合、重視舞臺設計等。

另外,目前正處于信息爆炸的新媒體時代,抖音、微信等APP幾乎已是最快速、最廣泛傳播信息的媒介。新媒體平臺能夠快速實現人與人之間跨空間的信息交互,重視新媒介的運用不僅能夠讓人們更便捷地了解傳統錫劇文化,還能夠使人們深入了解有關錫劇的各類細節。因此,大豐錫劇團也應多利用新媒體宣傳,如開通“大豐錫劇團”抖音號,直播演出過程,發布成員們排練、演出花絮的視頻等,讓人們快速了解劇團,使大眾足不出戶就能夠近距離觀看錫劇,感受錫劇的魅力。

3.3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重視學校傳承

政府在保護傳統戲曲文化方面起著積極作用。筆者調查發現,當地政府已將大豐錫劇團作為區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音樂文化建設團體,但對其重視度依舊較低。政府應深刻認識到劇團目前所處的困境。針對劇團內最嚴重的人才斷層問題,應增加每年劇團的事業編制名額,壯大劇團;應為劇團劇本創作提供更多的物質保障,提高人員待遇,吸納人才;還應重視培養傳承人,積極與劇團溝通協商,倡導團內的老師們開班授課。并發揮自身管理職能,倡導社會各界力量支持區內錫劇音樂發展。

另外,學校傳承能夠培養青少年熱愛傳統文化的意識,使錫劇藝術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板a劇進校園”是學校傳承的一項重要舉措,應在中小學普遍落實,培育錫劇的年輕受眾,創造良好的錫劇傳承環境,使其獲得穩定持久的生命力。劇團還可利用節假日,對興趣較高、天資較好的孩子進行專門的訓練,培養潛在的錫劇接班人,將傳承落到實處,開辟大豐錫劇團更好的未來。

4 結語

傳統戲曲文化是我國珍貴的藝術瑰寶。鹽城市大豐錫劇團生存發展了60多年,語言、文化是發展中較大的阻礙。但劇團不斷用自己的方式適應市場,為自身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大豐錫劇團的跨文化式發展使更多人能夠了解和近距離觀賞錫劇,為傳統戲曲團體帶來了新的思考。筆者認為,若劇團、社會和政府能夠同心協力,大豐錫劇團便可實現穩步發展,也能夠為與其相似的有著跨文化發展特點的劇團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彭青.當代錫劇傳承與發展的思考[J].四川戲劇,2021(12):71-74.

[2] 宋立民.地方戲曲理當固守的方言特色:以雷劇為個案[J].藝術評論,2014(6):119-123.

[3] 夏蕆.錫劇在常州傳承現狀的考察[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

[4] 戴和冰.官語化和大劇種: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研究重點[J].文化遺產,2010(2):18-25.

作者簡介:蔡宜霖(1999—),女,江蘇鹽城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王志軍(1970—),男,江蘇鹽城人,博士,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中國音樂史、中國傳統音樂。

猜你喜歡
發展策略跨文化
超越文明沖突論:跨文化視野的理論意義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寫作
群眾文化在和諧社會建構中的作用與發展策略分析
在線視頻用戶付費的商業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識,促進學生體育競技能力發展
淺談我國電視真人秀節目存在的問題及發展策略
論跨文化交流中的沖突與調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