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德樹人視域下我國家庭教育的價值本真、現實隱憂及發展路向

2023-08-26 05:22范卿澤譚轢紗賈偉
中國電化教育 2023年8期
關鍵詞:文化自信家庭教育立德樹人

范卿澤 譚轢紗 賈偉

摘要:在新時代立德樹人視域下,家庭教育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價值本真,是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力量、是培養兒童健全人格的根本基礎、是推動教育回歸育人本質的核心動力、也是涵養良好社會風氣的重要路徑。然而,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教育主體的單一、教育內容的功利化及現代數字化技術應用的異化,家庭教育面臨功能式微、主體分化、價值偏失、方法迷途等多重現實隱憂,其育人實效也遭遇提升瓶頸。立德樹人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務,多元協同是家庭教育的關鍵路徑。為此,家庭教育主體應積極創新,堅守“樸素、務實、協同、有效”的家庭教育發展立場,通過建立多方聯動的合作教育體系、重構適應新時代育人要求的家庭教育模式、協商選擇契合兒童成長需求的家庭教育內容、多渠道提升家庭教育主體的信息媒介素養等路徑,引導推動各利益相關者走向“多元一體協同育人”,從而有利于“兒童友好型”綜合育人環境的形成,促進新時代家庭教育現實困境的良性疏解。

關鍵詞:新時代;立德樹人;文化自信;家庭教育;家校社協同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前提和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圩印?。2022年1月我國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家庭教育促進法》)、2023年1月教育部等13部門頒布出臺的《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均強調要更好地發揮家庭教育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更重要的基礎性作用,以及學校、家庭、社會在協同育人中的職責定位及協調機制,這為當下重新認識、推動家庭教育發展指明了實踐方向?!都彝ソ逃龠M法》是我國第一部關于家庭教育的專門立法,國家從立法的高度關注家庭教育,而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則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要決策部署,可見國家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期望之高,同時家庭教育也被國家賦予了歷史性重任和含義[1]。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八大首次將立德樹人提升到教育事業發展的最頂端,并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一目標,其中強調了德育在學生全面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肯定了德性成長在育人中的首要地位,在這之后,多次政府報告都重點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個人主義日益凸顯、金錢至上理念逐漸為王”[2]的意識形態下,嚴格筑牢“立德樹人”這一發展底線,已經成為了教育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但在家庭教育環境下,“立德樹人”的身影則顯得異常匱乏?;诖?,《家庭教育促進法》中要求“家庭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3],此舉體現了我國家庭教育在立法層面的創新和變革。

在立德樹人視域下解構家庭教育具有現實必要性。家庭教育實際上是以私人教育視角展開,而立德樹人則是以公共道德為視角,所以通過二者的充分交叉與滲透,能夠使二者關系更加規范,更加合理[4]。從歷史發展角度看,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細胞,生養和教育本是家庭的應然功能,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家庭教育功能發生了較大變化,而與之相對應的家庭教育的觀念與實踐卻并未真正實現深度革新,仍多沿用傳統的教育功能和教育模式,如此便導致當前我國家庭教育存在錯位、缺位、越位等問題,無法真正實現其教育功能,發揮其重要價值[5]。由此,如何在立德樹人視域下凸顯家庭教育的價值本真,精掘當下家庭教育面臨的現實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探索改革路向,以期在多方協作中推動家庭教育的有效實施,已成為當下各利益相關主體面臨的重要議題。

我國的家庭教育歷經萌芽探索、奠基深化、規范立法三個時代鮮明的階段,已由傳統文化意義上的“家事”上升為茲事體大的“國事”,“由內隱回歸外顯、由單向轉為雙向、由學科化走向綜合化”是新時期家庭教育的內涵凸顯[6]。尤其是在立德樹人視域下,綜合把握新時代家庭教育的價值本真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家庭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力量

我國具有重視家庭教育的傳統。家庭教育不僅是“家事”,也是“國事”[7]?!傲⒌聵淙吮仨氉⒅丶彝?、家教、家風建設,始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源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8],家庭教育的重點就是要明確如何培養人、培養什么人等問題的解決路徑。從根本上講,《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頒布與落實,彰顯著家庭教育在參與立德樹人層面的重要作用,其與立德樹人的持續發展存在同向性與同步性,應作為踐行立德樹人的重要力量存在[9]。從整體層面看,立德樹人是我國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需要多方教育主體的密切協作,不論是作為基礎的家庭教育,還是重要組成部分的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都需以立德樹人為指導方向,在教育過程中積極開展育人實踐,積累經驗、發掘問題,在互相助力中提升立德樹人的發展水平。從家庭教育層面看,其在新時代背景下應承擔起其特有的職責和使命,意識到自身在立德樹人層面的重要作用及與學校、社會協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積極踐行《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過程中發揮自身的育人作用、展現特有的育人價值,以此支撐和促進教育整體的全面進步。家庭教育立德樹人重要力量的發揮和價值的展現,需要學校及社會的共同努力,只有學校、社會、政府等多方主體共同協作,為家庭教育踐行立德樹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健康和諧的環境,才能更好彰顯家庭教育在推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上的重要作用。

(二)家庭教育是孕育培植兒童健全人格的根本基礎

家庭教育是教育體系的根基,對個體而言,家庭教育在教育形式、教育內容和教育空間的天然特殊性,為培養兒童的健全人格奠定了基礎。著名教育學者李希貴曾說,一直以來,我們的教育在用一種“競爭”的方式啟動著孩子們學習和成長的動力,一旦失去競爭,他們就喪失了這個動力?!案偁帯彼季S下一些備受推崇的做法離培養兒童健全人格的目標相去甚遠甚至背道而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教育的未來”倡議中提出:我們未來培養的,或者我們今天應有的孩子,他們身上的品格應該有合作和團結。但是,合作和團結絕對不是靠一系列的過度競爭來培育的。那家庭教育能發揮什么作用呢?從家庭教育本身看,培育個體健全的社會人格是其在新時代不斷追求的目標。健全人格不僅強調個體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還關注個體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只有在身體、心理、精神等層面都健康,并能正確處理和應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多種問題,才能體現出其健全的人格[10]。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必然離不開家庭教育的順利落實。只有家庭教育能從嬰幼兒時期開展培養個體健全人格的教育,也只有家庭教育能持續不斷地參與個體人格的培養,表現出特有的伴隨性、長遠性。從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視角看,其培養個體健全人格也離不開家庭教育的協作。學校教育更側重于教會學生知識、指導學生實踐,在心理健康教育等層面仍有賴于與家庭教育的密切協作;而家庭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本質上說社會教育本就依賴著家庭教育的實踐參與和落實。

(三)家庭教育是推動教育回歸育人本質的核心動力

家庭教育可以促進兒童學習成長實現“有意思、有意義、有可能”的愿景,這是促使大教育回歸育人本質的關鍵動力。家庭是人生成長與發展過程中最為基礎的重要場所,家庭氛圍、家教理念等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11]。從整個教育發展體系看,家庭教育是其整體的根基,這不僅是因為一個人最早的教育起源于家庭,最長時間的教育也依賴家庭,還因為家庭教育深刻影響著個體的行為習慣和思想態度,具有關鍵性、持續性等特征[12],承載著教育最初的使命和職責。因此,家庭教育還具有推動教育回歸本質的重要價值。一方面,家長本身肩負著其他載體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價值。從其發展進程看,自古以來家庭環境便是個體成長不可或缺的影響因素,家庭成員,尤其是家長的言行舉止、喜怒哀樂都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從其發展歷程看,家庭教育從最開始的啟蒙教育入手,結合后期的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共同組成了教育體系,在整個體系中承擔著根基的使命和職責。另一方面,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實現社會與學校教育目標的必要前提和基礎,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在啟蒙階段及學前階段的培育,社會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活動的重要支撐。在當下,雖然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形勢發生了轉變,而家庭教育由于其特有的傳承性和穩定性,能源源不斷地為孩子提供必要的教育和價值觀培育,并以此為基礎逐步形成推動教育回歸育人本質的關鍵動力和多方合力,共同達成立德樹人的育人使命。

(四)家庭教育是涵養良好社會風氣的重要路徑

“家國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道德教化、秩序維護、風氣塑造、社會治理、文明傳承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3]。家庭本身就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單位,因此這就決定了家風和社會風氣之間的直接關系。作為家文化的核心,家風代表著家庭的整體風貌和氛圍,表現在家庭成員的行為準則、思維方式及價值觀念等層面[14],而家庭教育是家風形成的有效途徑?;诖?,家庭教育也能有效涵養社會風氣,助力全社會良好氛圍的形成。一方面,培育優良家風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家庭教育重在通過家長或監護人對未成年人開展價值引導、習慣培養及知識傳授,力求通過多樣化的方式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在此過程中,家風的培育和傳承必不可少,也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實現。另一方面,家庭是社會的最小單元,家風也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社區治理中承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使命和功能”[15],不斷展現出其在涵養社會風氣層面的重要價值。新時代家庭教育的影響范圍不斷擴大,教育效果也不斷深化,在此過程中,以培育優良家風的形成涵養社會風氣也成為可能。此外,通過家庭教育途徑,未成年人可在價值選擇、行為準則等層面表現出積極向上的態度,在參與社會生活時能具備更健康的思想觀念。如此,便可直觀地展現出家庭教育在涵養社會風氣層面的重要價值。

一段時間以來,持續增長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安全問題,不斷爆發的家庭親子矛盾極端事件,引起了全社會對兒童身心成長及家庭原生教育的廣泛談論與深刻反思,特別是在這些事件中折射出來的家庭教育問題,觸動著全社會的神經。痛定思痛、由此反思,當下家庭教育主要面臨著功能式微、主體分化、價值偏失、方法迷途等多重隱憂。

(一)功能式微:家庭結構變遷引發家庭教育難度迅猛增加

“現代家庭教育是在現代家庭制度中,影響兒童發展的環境和社會交往活動,是歷史和社會建構的產物”[16]。父母對子女的教育看似順理成章、信手拈來,但卻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白硬唤?,父之過”,父母的最大壓力莫過于子女養育壓力。家庭親子關系本質上是自然而然、平等直接的血緣關系,但父母在其中是主要的引導者,所以家長對孩子成長的作用必然會十分直接和深遠[17]。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變遷,再加之國家人口政策的宏觀調控,當前我國家庭結構與功能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導致兒童身心發展特點也表現出很大不同。與之前相比,當前我國社會上家庭結構呈現獨生子女占比較多、不穩定性加重及處境不利兒童群體增多等趨勢,這不僅表現出家庭結構的變化,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教育的難度,不利于家庭教育的順利有效開展[18]。一方面,現階段獨生子女家庭仍占據一定的比例,且此類家庭更多地與祖父母一代生活在一起,而在此背景下,仍以父母作為家庭教育的主體,其他家庭成員的教育職責和使命未得到明確劃分,且各類家庭成員在教育理念層面仍存在一定的相對排斥性,展現出家庭教育的時代困境。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急劇變革,家庭結構也表現出一定的不穩定性,離異家庭、單親家庭及重組家庭等比例的不斷升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家庭教育的負擔,且不利于家庭教育與學校、社會的有機融合。此外,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現代化的持續推進,農村留守兒童、隨遷子女群體雖然整體比例下降,但絕對數量依然較大。以留守兒童為例,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社會情感能力存在著顯著差異性[19],良好的家庭教養方式是留守兒童生活質量水平與主觀幸福感提高的保障,當家庭教育氛圍比較積極、家庭親子關系比較融洽時,那么留守兒童所處的環境自然也會充滿大愛與溫暖,反之亦然[20],但據國家民政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十三五”規劃末期,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43.6萬名[21],且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的教育活動不僅缺乏必要的教育主體,也缺乏支撐其家庭教育順利開展的條件,成為在新時代提升家庭教育實效的阻礙。

(二)主體分化:教育主體單一導致家庭教育力量勢單力薄

現階段家庭教育的主體主要依賴家長群體,而由于監護人教育專業素養的缺失、日常工作生活的繁重,以及對成為家長后“家庭教育技能”的學習惰性,導致其在開展家庭教育時,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不利于家庭教育實效的增強,再加上部分家長對家庭教育的認知和定位存在不足,其在開展相關教育活動時,仍面臨較大阻礙。一方面,部分家長認為學校教育是最重要的,更多地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校教育中,對家庭教育活動的開展便缺乏必要的重視。再加上部分家長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在開展家庭教育時,也存在唯分數論偏向,而忽視對學生的愛和關懷。這不僅體現出家庭教育中教育主體層面的單一性,還表現出家庭教育主體育人專業性的缺失和育人力量的不足,導致其形成了一系列錯誤的認知和不正確的教育行為[22]。另一方面,學校與社會教育在參與家庭教育層面的表現也存在較大進步的空間,由于對家庭教育認知及相關支撐活動設置的限制,學校及社會對家庭教育的專業化指導無法得到有效實踐,導致家長提升自身的育人素質缺乏有效途徑,再加上學校與社會參與度的不足,導致家庭教育的力量無法得到實質性提升,其育人實效也難以得到增強。

(三)價值偏失:家庭教育內容功利致使價值引導良莠不齊

“中國社會進入以注重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新階段,要求教育培養的人必須具有適應和引領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所應有的社會人格”[23]。但由于家庭教育在選擇教育內容時無法有效契合孩子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需要,也無法體現家庭教育特有的價值和作用,導致其教育功能的異化,無法真正培育孩子健全的社會人格和良好的社會情感能力。一方面,受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以及教育目標的脫軌,導致很多家教內容的功利化過于凸顯,使得家庭教育的發展脫離了正確的發展道路,也無法真正為孩子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F階段,唯分數論、唯學業論、唯學校論等理念充斥在家庭教育中,在此觀念下,家庭教育長期作為學校教育的附庸存在,其在選擇教育內容、設計教育方式時,也更多地以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滿足學校教育的需求等為主,表現出較強的功利性特征,背離了家庭教育應有的發展方向[24]。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中良好家風、紅色基因及優秀傳統文化等融入不足,導致其教育內容與核心價值觀之間存在較大差距,而以此類教育內容培育孩子的價值觀也難以順利推進。再加上家長在選擇教育內容時,對孩子自身的心理健康素養、知識能力水平及身體發展需求等缺乏必要的定位,導致家庭教育內容缺乏針對性,無法真正深入孩子內心,影響其價值引領作用的有效發揮。

(四)方法迷途:信息媒介使用異化驅使家庭親子關系淡漠

“促進我國多主體參與中小學生信息素養教育,對于信息社會的人才培養和終身學習型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25]。但目前,我國中小學生信息素養教育主要由學校負責,而家庭等社會主體在兒童信息素養教育中的參與程度較低、參與類型單一,多半呈現出規避、禁止、限制或者不管不顧等不良處理方式,這不利于兒童信息素養和家庭親子關系的長期發展。特別是在當下,互聯網信息技術和載體的快速發展在為家庭教育帶來全新局面的同時,也同步帶來了深刻的影響。缺乏親子交往互動的信息媒介使用,使得家庭成員之間天生的血緣親情關系變得稀少而彌足珍貴。目前,很多家庭存在家長沉迷于手機,孩子沉迷于游戲而互不交流的狀況。部分家庭教育主體缺乏必要的信息媒介認同,無法正確認識信息媒介對教育的影響或有效使用信息媒介開展教育活動,對何時、何地、何事、何種程度上該借助手機、電腦等信息媒介終端難有共識,甚至由家長無序無節制使用手機等導致的嚴重后果深刻影響著親子關系,導致家庭教育無法順利進行。據2021年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發布的《未成年人沉迷手機網絡游戲現象調研報告》顯示,83%的家長明確表示孩子沉迷某款游戲,且指出沉迷游戲造成了一系列負面影響[26]。表明家長如缺乏必要的信息媒介素養,或缺乏必要的時間精力、資源儲備開展家庭教育,便會引發孩子在網絡行為層面的缺失和偏頗,進而形成家庭教育層面親子關系間的“數字鴻溝”。此外,由于當代未成年人生活環境的影響及學習習慣的養成都與信息技術密切相關,家長缺乏必要的信息媒介素養,在使用信息媒介開展家庭教育時存在滯后性,便會引發親子關系的淡漠,無法與孩子保持有效的交流,從而影響家庭教育的整體效果。

當前,家庭教育地位逐漸凸顯,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指導,切實落實《家庭教育促進法》的相關規定,成為新時代教育改革需要思考的重要議題[27]。為促進新時代家庭教育現實隱憂的良性疏解,在立德樹人視域下,應堅守“樸素、務實、協同、有效”的家庭教育發展立場,以兒童發展為“圓心”,引導推動各利益相關者構建“同心圓”式的多元一體協同育人新格局,推動“家庭好子女、學校好學生、社會好公民”的育人目標一致性,從而有利于“兒童友好型”綜合育人環境的形成,讓“家事”與“國事”齊步走、同發展、共命運。

(一)和合共生:完善多方聯動的家校社育人合作體系

“新時代我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須與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相適應,以滿足家長日益增長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需求”[28],在促進兒童成長中推動家庭教育認識、學校教育常識與社會教育共識同向而行是基本追求。雖然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占據基礎地位,承擔著教育根基的職責,但實施和發展仍然離不開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而且由于現階段家庭教育仍存在教育主體單一、教育力量薄弱等問題,更加呼吁多方聯動教育服務體系的形成,在不斷提升家庭教育專業性的同時發揮學校及社會的綜合化育人力量。

首先,對家庭教育主體而言,其應意識到在新時代立德樹人背景下自身教育職責的變化和教育形勢的嚴峻,擺正自身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基礎地位,同時從思想觀念層面重視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對自身發展創新的重要作用,以此理念促進多方協作教育體系的順利開展。在此過程中,家庭教育主體應不斷以時代發展和社會變化要求自己,密切關注家庭教育相關政策和規定的出臺,不斷以更高標準和新要求審視自身在家庭教育活動中的表現,以積極的眼光和創新的理念開展各類教育活動,以此提升家庭教育的時效性。其次,家庭教育應立足自身實際,在與學校、社會的有機結合中,共同構建助力家庭教育創新進步的家校社協同育人新模式。同時,學校及社會也應積極加強對家庭教育指導和幫助,在為家庭教育提供必要支撐和指導的過程中,助力家庭教育協同育人體系的升級和完善。學校作為家庭教育指導的主要載體和重要力量,要將家庭教育指導作為學校工作的重要內容,通過系列化活動為家庭教育提供有效指導。如學??赏ㄟ^家庭教育宣傳月、開設家庭親子學校、“空中課堂”等加強家校之間的聯系,建設學段進階式家庭教育微課程體系,為家長提升自身的育人素養提供有效途徑。社會應積極構建普惠性家庭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為家庭教育的順利實施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通過必要的資金、人力及物力等保障,組織專門的家庭教育指導隊伍、舉辦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與家庭教育主體保持良性互動,為家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健康和諧的社會環境[29]。最后,在建立多方聯動合作教育體系的過程中,各主體應注意家庭教育與學校、社會教育之間的邊界,有選擇地開展合作,保持各類教育在恰當的范圍內活動,避免落入過度指導的困境,以此在保持良好協作的基礎上構建和諧的教育聯動機制[30]。此外,對家庭教育指導成效予以及時監督和評價,是形成長效化發展態勢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抓手[31],應在政策與實踐中得到更加充分的重視。

(二)返璞歸真:重構適應新時代育人要求的家庭教育模式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家庭結構及家庭文化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參與家庭教育的人員及其教育模式也需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變,以適應時代形勢和發展需求,創構“理念—目標—路徑—模式”家庭教育新樣態,在全面創新的基礎上推動家庭教育的高質量開展。

一是要孕育家國情懷新觀念。要小中見大,充分發揮家庭教育落實國家育人政策主場作用,將“依法依規帶娃”的思想觀念根植于家庭教育的全過程。家庭教育要在日常生活與交往中突出“以德為先”的鮮明特色,理直氣壯、春風化雨地進行理想信念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汲取道德滋養,讓兒童在耳濡目染中浸潤式成長,讓家國情懷成為兒童身心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二是要確立家庭教育新目標。各主體應意識到在家庭教育過程中面臨的多樣化問題,從家庭結構變化的視角上助力家庭教育模式的創新。在此過程中,原有的家庭教育主體應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在有效分析家庭教育現存問題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家庭結構變化的實際,有針對性地選擇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導實踐,同時聯合新時代全員成長及“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等發展方向,將家庭教育的目標轉向家長與孩子的共同成長[32]。三是要構建主體教育新路徑。在現實中,很多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成為了學校教育的延伸與附庸,不斷沖擊著家庭教育的應然主流,使家庭教育失去了本真價值。因此,社區等有關主體應立足家庭教育群體文化建設,充分利用與家庭接觸的便利性,營造家庭整體參與的氛圍,在過程中逐漸反思、不斷深化,通過推送家庭教育資源包、宣傳引導手冊等形成“普法普策”“選樹典型”的常態化機制,逐步引導父母從家庭教育的“監督者”“旁觀者”與“額外介入者”向“同行者”“陪伴者”與“積極輔助者”的角色轉變。四是要踐行家庭教育新模式。教育主體應踐行具有新目標、新內容、新方式及新標準的家庭教育模式。在構建全新家庭教育模式的過程中,家長教育主體應基于孩子的發展實際,在重視孩子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提升教育模式的適應性,以此減輕孩子接受家庭教育的抵觸心理。家庭教育可參考學習“愛—榜樣—邊界”三角形的教育模式,將各項家庭教育活動置于“愛”的包圍下,同時各類教育實施者做好榜樣示范,在注意主體邊界的基礎上推進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33]。在上述模式下,家庭教育的參與者都可找到自身的定位,并以一種近乎和諧的方式開展教育活動,再加上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落實,此模式便可在良好的溝通中完成教育活動,進而助力家庭教育的高水平開展。

(三)兒童立場:協商選擇契合兒童發展需求的家庭教育內容

《家庭教育促進法》基本框架的一個十分鮮明的特征是家庭教育基于家庭生活這一基本理念。生活教育是掌握《家庭教育促進法》立法本質的一個精髓。站在家庭教育的視角來看,由于其既不同于學校教育固定化的模式和場域,也區別于社會教育的全覆蓋性和整體性,其在開展時更應關注教育內容的生活性、生成性和科學性,以契合兒童實際需求的教育內容提升教育的針對性和親和力,籍此來推動家庭教育和常規教育的有效協同。

一方面,家庭教育各主體要重視兒童在教育中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日常行為的觀察分析及與學校的交流溝通,明確孩子的學情實際,精準定位孩子在知識儲備、能力鍛煉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層面的學習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以此指導家庭教育的發展方向,也為選擇教育內容提供有效依據,進而在供需平衡中提升家庭教育應有的價值和地位。比如心理健康教育應當成為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鑒于各個家庭都有差異,而且孩子學習的過程比較漫長,時間較久,再加上家長與孩子之間存在的天然聯系,在家庭教育中更多地選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內容能更貼近孩子的實際需求,彌補學校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層面存在的不足,同時引領孩子更積極地面對學習生活中的各類挑戰,培育其健全的人格。另一方面,在選擇家庭教育內容時,還應強調良好家風的熏陶和紅色文化的融入,以此引領家庭教育內容的正確發展方向,避免家庭教育落入過度功利化的困境,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對孩子價值引領的重要作用。這就要求家庭教育各主體能具備正確的育人觀念,同時以核心價值觀要求自己,并積極接受學校及社會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導;在選擇教育內容時,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并關注自身良好家風的培育,在傳承與創新中形成家庭教育特有的內容體系,既符合新時代教育形勢需求,又契合人才發展需要,進而在精準對接中完成教育任務,真正培育孩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與時俱進:多渠道提升家庭教育主體的信息媒介素養

信息媒介素養是指個體對信息媒介的詮釋、理解、判斷、評價、抉擇等能力。信息媒介素養的高低決定了個體能否恰當運用信息媒介的能力。當前,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為構建網絡化、個性化、數字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大范圍提升家庭主體的信息媒介素養提供了機遇。需要在觀念改良和認知提升的提出上,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化平臺資源實現科技賦能,加速推進家庭教育信息化進程,更好地服務學生自主學習,服務家校協同育人等方面的實際需要。

一是綜合提升家庭成員對信息媒介的甄別使用和自控能力。家庭應在充分考量信息媒介人文性、工具性和娛樂性的基礎上,約法三章、互相監督,防止家庭成員沉迷于網絡,努力把精力“轉移”集中在開展有意義的家庭教育活動上。對家庭教育主體而言,還應加強信息媒介的認知意識和能力,具備學習信息技術使用能力及正確認識信息媒介的主動性;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參加學校等相關機構組織的信息媒介能力提升活動,同時以創新的眼光分析家庭教育中信息媒介的使用,不僅自己要正確、合理使用信息媒介,還要指導孩子科學使用,知行合一、以身作則,以支撐新型家庭教育活動的開展,也避免孩子沉溺于信息媒介。對社會相關機構而言,應為家庭教育主體提供學習信息媒介使用技能的培訓。通過信息媒介知識和能力的普及與培訓,幫助家庭主體樹立正確的信息媒介使用意識,同時鍛煉其使用技能,不斷消除其與學校、社會及子女間的“數字鴻溝”,緩解其信息焦慮,指導其更高效地使用信息媒介開展家庭教育活動。同時,在充分契合當代學生學情實際的基礎上提升家庭教育的針對性,也結合必要的信息媒介提升教育的時效性,進而全面強化家庭教育的質量,在與新時代背景保持同步的過程中完成教育任務[34]。二是充分發揮“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家庭教育模塊的作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以下簡稱“智慧教育平臺”)為家庭教育指導提供了有利保障。智慧教育平臺從“家庭教育觀念”“家庭教育方法”“家庭教育指導”三方面,通過“云教程”的方式為家長提供了全方位的家庭教育指導,為家長在運動作息、時間管理、心理修復等方面提供兒童家庭教育方法。面對目前智慧教育平臺推廣使用過程中出現的知曉率低、傳播性弱、指導性差、轉化期長等現實困境,需要依托各級教育部門、社區活動中心、家長學校等各方主體,暢通“建設平臺資源—指導家長實踐—促進兒童成長”的主渠道,促使智慧教育平臺賦能新時代家庭教育,推動家校社在兒童教育上的育人觀念一致、實踐步調協同。同時,應完善家庭反哺智慧教育平臺的機制,促使在應用過程中吸納更多一線家庭的優秀育兒真經,形成智慧教育平臺與家庭教育共生共進的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 吳重涵,賀小茜等.現代教育制度中的家庭教育——解讀《家庭教育促進法》的時代特性[J].教育發展研究,2022,(10):33-40.

[2][4] 傅國亮.中小學家庭教育立德樹人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教育科學研究,2019,(3):94-96.

[3] 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EB/OL].http://www. 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qtxgfl/202110/t20211025_574749. html,2022-11-26.

[5] 辛治洋,戴紅宇.家庭教育功能的歷史演進與時代定位[J].教育研究與實驗,2021,(6):34-41.

[6] 劉莎莎.家庭教育的時代變遷、現實困境與進路選擇[J].教育學術月刊,2023,(1):44-49.

[7] 人民網.家庭教育是家事,也是國事[EB/OL].http://theory.people. com.cn/n1/2019/0108/c40531-30509139.html,2022-11-22.

[8] 任嘉蕊.立德樹人必須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21,(Z3):56-58.

[9] 余清臣.面向立德樹人的當代中國家庭教育:挑戰與治理[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118-125.

[10] 彭飛.為未成年人筑起全鏈條、全方位的網絡保護屏障[N].人民日報,2022-06-07(05).

[11] 崔學鴻.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J].人民教育,2022,(Z2):80-83.

[12] 康麗穎,李媛.家庭教育當合“規”合“道”[J].人民教育,2021,(22):31-34.

[13] 田旭明,楊正梅.中華家國文化的新時代闡發與實踐[J].中州學刊,2023,(3):115-122.

[14] 洪明.論新時代我國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1):94-100.

[15] 鹿錦秋.新時代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對社區治理作用的評價體系[J].社會科學家,2023,(1):153-160.

[16] 吳重涵,張俊等.現代家庭教育:原型與變遷[J].教育研究,2022,(8):54-66.

[17] 俞國良.家庭教育中的“父母倦怠”:心理健康視角[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1,(6):21-28.

[18] 王淑清.《家庭教育促進法》視域下家校合作的問題與對策[J].中小學管理,2022,(1):46-49.

[19] 楊傳利,毛亞慶等.西部民族地區小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發展困境與對策[J].基礎教育,2020,(4):93-104.

[20] 趙可云,劉冠玲等.教養方式對農村留守兒童成就動機的影響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2,(12):9-17+106.

[2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民政部對“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的提案”的答復[EB/OL].https://xxgk.mca.gov.cn:8445/gdnps/pc/ content.jsp mtype=4&id=15314,2023-03-19.

[22] 劉元昊,楊麗.大學生家庭教育失位錯位問題的研析與對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2):153-158.

[23] 毛亞慶.基于社會情感學習培養學生新時代所需要的社會人格[J].人民教育,2021,(24):30-32.

[24] 張戈平.論家庭教育的秩序支撐功能——從中國傳統家訓出發的理論考察[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22,(4):18-27.

[25] 吳亞楠,黃雨婷.日本多主體參與的中小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經驗及啟示[J].圖書館建設,2021,(5):152-161.

[26] 人民網.《未成年人沉迷手機網絡游戲現象調研報告》發布[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707755263491631684&wfr=spider&for=pc,2022-11-22.

[27] 邊玉芳,張馨宇.“雙減”背景下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指導[J].中國電化教育,2022,(5):8-12+34.

[28] 邊玉芳,張馨宇.新時代我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內涵、特征與構建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21,(1):20-25.

[29] 張妍,曲鐵華.家庭教育政策的歷史變遷、現實困境與進路選擇[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22,(3):139-150.

[30] 滕洋.試論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合作邊界[J].當代教育科學,2022, (2):17-24.

[31] 梁麗嬋,邊昊天等.我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督導評估的現狀、關鍵問題和實施建議[J].中國電化教育,2022,(5):19-25.

[32] 程豪,呂珂漪等.我國家庭教育的內涵反思與時代重構——基于“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的視域[J].現代遠距離教育,2021,(6):3-12.

[33] 彭靜雯,曹根.超越西方親子溝通的實用工具:中國家庭教育“鐵三角”模型的構建[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22,(1):28-38.

[34] 鄒紅軍.數字化時代的空間流變與教育的家庭向度[J].南京社會科學,2022,(2):148-156.

作者簡介:

范卿澤: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德育。

譚轢紗:助理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為德育、教育領導與管理。

賈偉:助理研究員,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基礎教育政策、教育領導與管理。

The Value Implications, Hidden Worrie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Family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stering Moral Characters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Fan Qingze1, Tan Lisha1, Jia Wei1,2

(1. ChongQing Academy Of Educatinon Science, ChongQing 400015; 2.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of fostering moral characters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child discipline have been given a richer value of the true, it is the key force of carrying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setting up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e fundamental foundation of cultivating children’s sound personality, the core motive force of promoting education to return to the nature of educating people, and the important path of cultivating good social atmosphere. However, with the change of family structure, the single educational subject, the utilitarianism of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the dissimil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digital technology, the child discipline is faced with many problems, such as function decline, subject differentiation, value deviation and method deviation, etc. . Setting up people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hild discipline, and multi-synergy is the key path of child discipline. To this end, child discipline should actively innovate and adhere to the “Plain, pragmatic, coordinated and effective” child discipline development stance,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ulti-pronge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ystem,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child discipline model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the negotiation of child discipline content to meet the needs of children’s growth,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and media literacy of child discipline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to guide and push all stakeholders towards “Multi-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a “Child-friendly”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to promote the child discipline reality of the new era to solve the plight of the benign.

Keywords: new era; fostering moral characters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family education; home-schoolcommunity cooperation

責任編輯:趙云建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教育學西部項目(國家一般)“新時代中小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機制研究”(課題批準號:XEA180292)、重慶市教育委員會2022年度教育綜合改革委托重點課題“‘雙減’背景下中小學課后服務長效機制構建研究”(課題批準號:22JGW03)研究成果。

① 賈偉為本文通訊作者。

猜你喜歡
文化自信家庭教育立德樹人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家、園合作是幼兒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初中生家庭教育與心理健康
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家庭環境對中學生性格及成長的影響
新常態視閾下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