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人口與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探究

2023-08-29 12:06樓春豪
人民論壇 2023年15期
關鍵詞:人口紅利人力資源印度

樓春豪

【關鍵詞】人口紅利 印度 人力資源 人口問題

【中圖分類號】C924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人口紅利成為觀察和理解印度發展前景的重要維度。這一方面是由于印度人口規模和結構的持續變化,使其迎來勞動力資源充沛、撫養比較低的人口紅利窗口期,各方對印度能否有效轉化人口紅利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非常關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在中國加速進入老齡化、傳統意義上的人口紅利逐漸消退的背景下,印度人口規模的持續擴大更為顯眼,從人口角度進行中印對比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不過,人口規模的擴大和年輕人口比重的增加,并不必然給印度帶來人口紅利,人口紅利也并不等同于“經濟紅利”。如果印度無法系統推進教育、就業、醫療、社會平等領域的治理能力和現代化水平,無法有效解決就業問題,理論上的人口紅利非但無法正向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還有可能成為拖累經濟社會發展的“人口負債”。

鑒于人口規模龐大、年輕人口占比較高、教育水平不斷提升等,印度被普遍認為進入人口紅利窗口期

印度人口結構的變遷提供了人口紅利的時間窗口。印度不僅人口規模龐大,而且年輕人口占比較大,故而能提供充足的勞動力、維持較低的撫養比。2020年7月,印度政府發布的《2011-2036年間印度和各邦人口預測》報告稱,2011-2036年間,印度人口預計將從12.11億增加25.7%到15.22億,而15-59歲年齡組的勞動力占總人口比重高達81.4%。①根據世界銀行的估算, 2021年印度人口為13.93億,其中15歲以下人口占比25.8%,高于中國(17.6%)、印度尼西亞(24.2%)和巴西(20.6%);65周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僅為6.8%,低于中國(12.4%)、印度尼西亞(7%)和巴西(10.2%),顯示印度具有充沛的勞動力資源。除了勞動力規模巨大外,印度勞動力成本的低廉也被認為是人口紅利優勢之一。

印度人口素質的改善為人口紅利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印度要收獲人口紅利,就必須培養一定規模的熟練技術工人,而基礎教育和必要的技能培訓則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在印度政府的持續努力下,印度文盲率大幅減少、識字率不斷提升。根據人口普查數據,印度識字率從1971年的34.4%持續提升至2011年的73%。雖然女性識字率的比例依然低于男性,但兩者差距在持續縮小,已經由1991年的24.8%縮減至2011年的16.2%。此外,在15-34歲年齡段中,15-19歲年齡段的識字率始終是最高的,2011年普查該年齡段識字率為88.8%,這意味著印度基本擺脫“識字率陷阱”。此外,印度的人類發展指數、性別發展指數、性別不平等指數、多維貧困指數等總體上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印度政府的教育、醫療、就業政策總體上有利于人口紅利的釋放。印度政府認識到人口紅利并不會自動到來,也不像有些報道所稱的盲目自信于人口紅利。相反,印度政府努力彌補教育、醫療衛生、就業等領域的短板,提高人口素質,并相應地推進制造業發展,以期更好地釋放人口紅利。教育醫療方面,印度政府不斷加大教育、醫療等社會服務領域的開支。官方數據顯示,印度對社會服務領域的支出從2015/2016財年的9.255萬億盧比增加到2022/2023財年的21.32萬億盧比,占GDP的比重也從6.6%提高到8.3%,占總預算的比例則從24.3%增加到26.6%。此外,2022/2023財年,衛生醫療開支占GDP的比重已由2016/2017財年的1.2%提高到2.1%。青年群體方面,印度早在1985年就成立了青年事務與體育部,1988年出臺了首份《國家青年政策》。2014年,印度政府出臺新版《國家青年政策》,提出教育、體育、就業、衛生、治理等11個重點領域,并配套出臺了系列具體措施。技能培訓方面,印度在2014年成立了技能發展和創業部(MSDE),2015年啟動了“技能印度使命”(Skill India Mission)并出臺《國家技能發展和創業政策》。

印度人口紅利釋放面臨多重挑戰

印度人口結構的持續變遷壓縮了人口紅利窗口期。人口紅利是人口結構轉型導致勞動力年齡人口占比提升的特殊階段的產物,具有階段性、窗口期的特點。隨著人口結構的持續變遷,包括總和生育率降低、預期壽命延長、死亡率降低等因素,勞動力年齡人口和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也會出現此消彼長,直至進入老齡化社會,從而導致人口紅利的消失。從目前的人口預測來看,印度生育率持續走低,或比預期更早更快進入老齡社會,人口紅利窗口期加速消退。

20世紀70年代以來,印度總和生育率持續走低,從1971年的5.2下降到2019年的2.1(該數值被認為是人口世代更替水平)。印度政府的人口預測報告認為,2011年至2036年間,隨著總和生育率的下降以及預期壽命的增加,人口中老年人的數量預計將增加一倍多,從2011年的1億增加到2036年的2.3億,其占總人口的比例也將從8.4%增加到14.9%。②印度政府2022年新版《印度的青年》報告也指出,2011-2036年間,青年人口(15-29歲)的數量和占總人口的比例都將呈現“先增后減”的態勢。有學者研究發現,1993/1994財年至2004/2005財年,印度青年人口和老齡人口增速分別為 1.9%和3.5%,但2004/2005財年至2018/2019財年,青年人口和老齡人口增速分別是1.8%和5.1%③,這兩個數值的一降一升表明印度將比預期更快進入老齡社會。

印度在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仍存在明顯不足。人口紅利的本質是人力資源,但人力資源并不能簡單等同于人口數量,其還與人口的教育程度、性別平等、醫療水平等密切相關。印度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以提高人口素質,但在實現人力資本的有效開發和利用方面仍面臨不少障礙。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數據顯示,雖然印度的基礎教育入學率有所提升,但仍有高達29%的兒童未能接受完整的基礎教育,其中大部分來自表列種姓、表列部落和宗教少數群體。另有數據顯示,2019-2020年,印度5.42億勞動力中只有7300萬人接受過某種形式的職業培訓(無論是正式還是非正式)。正式技術工人占勞動力總數的比例僅為3%,遠低于中國(24%)、美國(52%)、英國(68%)和日本(80%)。④更為嚴重的是,印度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還導致就業供需失衡,導致較高的教育程度無法轉化成較高的就業率。數據顯示,2011/2012財年至2017/2018財年,不同教育程度的青年群體失業率都增加了,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從19%上升到36%,研究生的失業率從21%上升到36%,這說明印度的教育體系未能有效解決就業問題。⑤

此外,印度的中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雖然有所提高,但仍低于其他主要經濟體,且面臨較為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雖然在印度,每2400名印度人只有一名醫生,但在美國,每1325名美國人中就有一名印度醫生。此外,印度高凈值人士近年來加速外流。2014年以來,已有2.3萬名百萬富翁離開了印度,僅2019年就有近7000名百萬富翁(占印度高凈值人士總數的2%)離開了印度,使該國損失了數十億美元的稅收收入。⑥衛生醫療方面,根據全國家庭健康調查(NFHS),印度超過三分之一的兒童(約35.5%)發育遲緩,這表明他們的健康狀況、教育和職業前景都不佳。

印度的人力資源分布面臨嚴重的失衡問題。印度民族宗教多元、貧富差距巨大、區域發展失衡,導致不同宗教、不同種姓、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不同性別的人力資源分布存在明顯的失衡問題,制約了勞動力資源的有效釋放。

印度各個邦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人口規模、結構和素質也有差異。2011-2036年間,印度預計增加3.11億人口,其中超過一半(約1.7億)人口集中在比哈爾邦、北方邦、馬哈拉施特拉邦、西孟加拉邦和中央邦這五個邦,而南部五個邦,即安得拉邦、卡納塔克邦、喀拉拉邦、泰倫加納邦和泰米爾納德邦,僅占新增人口的9.32%(約2900萬)。到2036年,比哈爾邦、北方邦、馬哈拉施特拉邦、西孟加拉邦和中央邦的青年人口占全國青年人口比例約52%。人口最多的北方邦,老年人比例預計從2011年的7%增加到2036年的12%,而人類發展指數最高的喀拉拉邦,老年人比例預計將從2011年的13%增加到2036年的22.8%(超過青年人口占比19.2%)。此外,印度75%的輟學兒童來自北方邦、拉賈斯坦邦、比哈爾邦、中央邦、奧里薩邦和西孟加拉邦;全國仍有58%的人口處于貧困狀態(每人每天支出3.1美元),其中七個最低收入的邦占全國貧困人口的比例高達62%。⑦顯然,越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的邦,總和生育率越低、老齡人口占比越高;越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的邦,總和生育率越高、年輕人口占比越高,這顯然不利于人口紅利的釋放,甚至有可能因語言問題、選舉問題引起央地關系、邦際關系的緊張。

印度貧富差距問題也非常嚴重,這部分是由于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對人員和財富流動的桎梏,部分是權力尋租使得與政治權力關系密切的利益集團往往能從印度經濟增長中獲得最大利益。根據樂施會最新的研究報告《最富者的生存:印度故事》:“印度不到5%的人擁有全國60%以上的財富,而底層50%的印度人只擁有3%的財富。從2012年到2021年,印度創造的財富40%流向了1%的人口,只有3%的財富流向了底層50%的人口。印度的億萬富翁總數從2020年的102人增加到2022年的166人,而印度100位最富有的人的財富總和已經達到6600億美元,大約是印度政府財年預算的1.6倍?!雹啻送?,印度還存在性別歧視、宗教矛盾等影響社會公平公正的問題。比如,印度適齡女性勞動參與率一路走低,從2000年的32%下降到2019年的22.5%,不僅遠低于中國的68.6%,甚至低于孟加拉國的38.5%和斯里蘭卡的37.6%。⑨

印度的產業結構與人口紅利存在匹配失衡的情況。這種失衡既體現在前述的勞動力素質不高抑制了勞動力資源的有效利用,同時也體現在印度的產業結構無法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從而無法有效解決就業問題,而大量勞動力特別是青年群體的失業有可能影響社會穩定。

與中國、韓國、新加坡等東亞經濟體的現代化進程不同,印度經濟增長模式是服務業驅動。服務業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印度基于基礎設施建設拖累制造業發展的現實情況、20世紀80年代信息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的國際環境、“重精神、輕物質”的傳統文化等多重因素作出的選擇,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其弊端也不容忽視。比如,印度農業吸收勞動力占比最高,但農業生產效率長期得不到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得不到足夠資金支持,農民自殺事件屢屢發生,“三農問題”比較嚴重。再比如,通信、金融、醫療等服務業領域對人口素質要求較高,資本密集型制造業也比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獲得更大發展,這些行業都難以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

對中國的影響與啟示

人口問題始終是我國面臨的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問題。中國與印度同為全球人口大國,在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方面具有共同利益。同時,由于人口政策不同,中國和印度在人口規模、人口結構、人口素質等方面呈現了不同的走勢,對兩國各自的發展模式和進程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我們需要加強與印度在人口問題上的交流互鑒,豐富人口紅利內涵,以“人才紅利”延長人口紅利窗口期。同時,對于印度可能借人口紅利推進對華產業競爭乃至產業脫鉤的風險,也需予以充分重視。

中國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推進人口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近年來,我國人口發展出現了一些顯著變化,既面臨人口眾多的壓力,也面臨人口結構轉變帶來的挑戰。2012年以來,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和比例持續“雙降”。2022年中國人口較上年末減少85萬人,勞動年齡人口減少666萬,引起了全社會對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的爭論。但通過對比中印進入人口紅利窗口期之后的政策實踐和效果可以發現,人口紅利不僅與人口結構有關,還與人口素質、人口治理有關。人口結構的變遷創造了人口紅利機會窗口,但人口紅利機會窗口并不等同于收獲人口紅利;人口紅利機會窗口需要有利的國內外環境和積極的政策保障,才能轉變成真正的人口紅利。此外,人口規模并非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產業結構的升級,人口紅利的內涵外延也在不斷豐富發展,預期壽命的延長事實上拉長了勞動力年齡的時間限度,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可以也必須通過不斷提高人口素質、優化人力資本,加大在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的投入,推動人口紅利加速向人才紅利轉變。

中國可以探索推進中印人口問題對話,攜手提升全球人口治理水平。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迸c中國一樣,印度也在努力推進現代化進程。印度總理莫迪在2022年獨立日講話中提出要在2047年建成發達國家的宏大夢想。中國和印度都面臨著如何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的共同任務,都面臨著如何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共同課題,都面臨著克服人口治理不足、推進人口均衡發展的共同使命。因此,中國和印度可以探索推進兩國關于人口問題的對話,就提升人口治理水平互學互鑒。

此外,人口問題也是包括中國、印度在內的許多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在內外多重因素沖擊下,當前不少發展中國家面臨嚴峻的發展挑戰,而人口規模擴大與資源緊缺、就業減少之間的矛盾也將更加凸顯。根據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2021年發布的《全球趨勢報告2040——競爭更激烈的世界》,未來20年全球新增人口大部分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亞國家,屆時將對這些國家的教育系統、衛生系統、基礎設施等造成巨大壓力。因此,除了雙邊對話外,中印還可以在上合組織、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二十國集團等框架下,推動關于全球人口問題的對話。

中國需防范應對印度借人口紅利對華搞產業脫鉤乃至替代的風險。當前,印度對華政策表現出意識形態因素凸顯、安全疑慮加重的特點,中印關系中的“發展合作”逐漸讓位于“安全碰撞”。在此背景下,印度傾向于對華采取歧視性經貿政策,其中一點就是印度試圖對華搞產業脫鉤甚至替代。近年來,印度出臺了許多刺激本國產業發展的倡議和舉措,以期降低進口依賴度、提高經濟自主水平。這既反映了印度強烈推動國內產業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現實需求,也折射了印度試圖減少對華產業依賴、抑制對華貿易逆差的政策考量。在可預見的未來,由于全球產業鏈日益區域化本土化、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難以替代的地位,以及印度國內產業結構的制約,印度要成為全球制造業中心困難重重,其對華歧視性經貿政策還有可能反噬到其自身產業發展。不過,只要印度發展本國制造業的戰略軌道不變、只要中印結構性矛盾難以解決、只要美國堅持對華戰略競爭,印度就有對華搞產業競爭、替代乃至脫鉤的圖謀,而人口紅利則是印度可茲利用的重要資源。

(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研究所執行所長、研究員)

【注釋】

①Ministry of Health & Family Welfare, Population Projections for India and States 2011-2036, Report of the Technical Group on Population Projections, July 2020, pp. 3-4.

②Ministry of Health & Family Welfare, Population Projections for India and States 2011-2036, Report of the Technical Group on Population Projections, July 2020,p.3.

③Jajati Keshari Parida, S. Madheswaran, "Harnessing Demographic Dividend Before It Is Lost Forever in India", p. 6.

④"Indias Demographic Dividend", https://edukemy.com/dailycurrent-affairs/gazette/2022-04-19/indias-demographic-dividend.

⑤Jajati Keshari Parida, S. Madheswaran, "Harnessing Demographic Dividend Before It Is Lost Forever in India", p.11.

⑥Mani Verma, "How the Great Indian Brain Drain Is Taking A Toll on the Economy", January 6, 2022.

⑦數據來源:https://www.unicef.org/india/key-data.

⑧Akshay Atmaram Tarfe, "Richest 21 Indian Billionaires Have More Wealth Than 700 Million Indians", January 15, 2023.

⑨楊怡爽:《印度究竟是否需要控制人口》,《世界知識》,2021年第21期。

責編/周小梨 美編/宋揚

猜你喜歡
人口紅利人力資源印度
五彩繽紛的灑紅節 印度
印度簽訂長單合同 需求或將減弱
寶雞:松綁人力資源
我國人口出生率的研究分析
中國人口紅利的國際比較與測算
人口紅利漸失對我國外貿的影響及對策
試論人力資源會計
印度式拆遷
尋找人力資源開發新路
印度運載火箭的現在與未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