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論明代東北地區的邊吏

2023-08-29 13:46楊慧芳
理論觀察 2023年5期
關鍵詞:明代東北

楊慧芳

摘 要:邊吏泛指駐守邊疆的官吏,本文中的邊吏僅特指明王朝委派到東北邊疆主要管理機構的官員,如遼東都司和奴兒干都司的指揮使、同知、巡撫等流官。明朝時期,東北邊疆地區時有動蕩且民族眾多,朝廷以羈縻衛所制管理東北地區,通過因功升遷和族別籍貫選擇官員至都司任職以總轄各個衛所。邊吏在施政過程中執行中央命令,履行自身職能,加強對東北邊疆地區的進一步管理,促進邊疆地區與內地的交流,推動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最終達到邊穩民安的效果。但部分邊吏在吏治中方式不當、忽視民生、貪污腐敗,致使邊民反抗,明王朝對東北邊疆的統治出現危機。

關鍵詞:明代;東北;邊吏;邊疆治理

中圖分類號:K24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3)05 — 0130 — 04

邊疆治理是國家治理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關系到國家的發展。明朝時期,東北邊疆地區總的管理機構以遼東都指揮使司和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為主,都司官員是朝廷選擇的流官充任,然都司下轄各個衛所首領,因此這些流官在東北邊疆的治理中舉足輕重。這些邊吏作為國家在邊疆治理中政策實施的主要人物,其個人的德行素質更是會對邊疆治理產生重要的影響,對這部分群體的關注必不可少。通過對邊吏及其治理的研究,既可豐富明代東北邊疆社會的發展研究,也對國家治理中官員的揀選有現實意義。

一、東北邊吏的選拔任用

邊吏作為中央委派邊吏到地方治理的重要官員,是中央與地方連結的重要紐帶,在邊疆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邊吏其自身的情況直接關系到邊疆地區的發展,因此邊吏的選擇與任用是明王朝邊疆治理中一個重要的環節。

(一)功名升遷

依據功名官蔭進行官員選任是歷代王朝經常采取的一種選官方式,明王朝也不例外。委派到東北邊疆地區的官員有很多都是通過功名升遷,因東北邊疆地區的特殊性,官員選擇多以有軍功者為主或父輩有功而蔭之。

首先是遼東都司屬官,它是明王朝在東北地區設置最早的一個管轄機構,洪武四年(1371)“開設定遼都衛,八年改遼東都指揮使司?!保?]遼東都司設置時東北地區尚未完全安定,還有一些元朝遺兵在東北抵抗,且它的管轄范圍較廣,因此對官員的能力要求較高。遼東都指揮使司的官員在明王朝的東北邊疆治理中起著主要的作用,其人員的選擇更謹慎。其官員的任命主要從已經有軍功的官員中選擇,這也是遼東都司的官員最主要的來源,原因是東北邊疆地區時有動亂,為了滿足平叛動亂的需要,官員多選擇有作戰經驗者擔任。如最初在洪武八年(1371)任命時,明太祖就選擇了長期跟隨自己征戰,已有功名的“馬云、葉旺為都指揮使,吳泉、馮祥為同知,王德為僉事,總轄遼東諸衛軍馬?!保?]事實證明,選擇已有功名的、帶兵能力強的這些官員作為遼東都司的官員,在維護東北邊疆地區的安穩,平定邊疆叛亂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洪武九年(1376),擔任都指揮使的馬云、葉旺就指揮帶領著遼東的軍民擊退了北元殘余勢力納哈出的進攻,維持了遼東地區的安定。此外,部分官員因父輩功名得以升任,如“吳貞由父立徙軍以功,累升至遼東都指揮僉事”[3]、“巫凱金陵句容人……十九秋父百戶職累功升遼東都指揮使”[4]等皆是如此。

此外,奴兒干都司作為明王朝經略東北邊疆的又一重要機構,在東北邊疆民族地區的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洪武二十年(1387)金山之役后納哈出歸降,明王朝清除了統一東北的重大障礙。明成祖即位初,就對黑龍江下游的奴兒干地區各個部進行招撫,永樂元年(1403)即“遣行人邢樞偕知縣張斌,往諭奴兒干,至吉烈迷諸部落招撫之,于是,海西女直建州女直野人女直諸酋長悉境來附”。[5]永樂九年(1411)“復建奴兒干都司于黑龍之地,設都督都指揮等官,與各衛所不相轄屬?!保?]由此可見,奴兒干都司的官員與衛所的指揮使是有區別的,其主要官員也是經過朝廷的選派的流官。明王朝設立奴兒干都司后,選擇東寧衛指揮康旺為奴兒干都司的都指揮同知、千戶王肇舟為都指揮僉事前往任職,鎮撫奴兒干都司所轄地區。在他們晚年時,明中央因他們治邊有力下旨準許他們的后代擔任這些職位,“命都指揮同知佟答剌哈之侄勝襲為都指揮僉事……以都指揮使康旺之子康福襲為都指揮同知,以都指揮同知王肇舟老疾,命其子貴襲為都指揮僉事,食副千戶祿?!保?]但這些職位只是短暫的承襲,主要邊吏仍以流官為主。

可見,明代東北地區邊吏的主要來源就是依據功名升遷至此,或依靠先輩的功名得以承襲職位,但這種形式與世襲制又有所不同,這些官位都是短暫性的繼承,并非可以永久的占有這些官位,在后期明王朝又通過在其他地方選擇流官的形式管理東北地區。

(二)籍貫族別

明朝時期東北地區生活有漢人、蒙古人、女真人、吉里迷人、苦夷人等,他們的語言、文化、生產生活方式都有一定的差異,所以對于民族關系的維護、處理是對邊吏的一個較大的考驗,邊吏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邊疆民族的發展,明王朝在邊吏選擇中對官員的籍貫族源也有一定考量。

遼東都指揮使司的官員前期多為功名世蔭方式下委任,但為了便于對東北地區的治理,同時某些官員本身就是隨著明王朝在東北的平定戰爭逐漸積累的功名,所以明朝選派的官員會趨向于在東北地區進行選擇,這一時期的官員在籍貫族別方面都比較偏向于東北地區。如洪武朝人“王麒,建州松花江人,壯勇善射,洪武末從平內難山河之戰,躍馬沖陣矢不虛發,屢升至遼東都指揮同知進都督同知?!保?]此外有指揮僉事等雖不是以籍貫族別為準,主要體現其功名,但有很多官員本身就是在參與東北地區的平定戰事中獲得功名??梢姰敃r明王朝對于遼東都司官員的籍貫族別并不是十分看重,更側重于在功名方面進行選擇,但很多官員與東北地區有著很深的淵源,這也是遼東地區居于重要戰略位置下明王朝所作出的較明確的選擇。

奴兒干都指揮使司因其管轄眾多不同的部族,所以它的官員委任又要充分考慮到這些問題。明王朝在進行官員選擇時也不拘泥于遼東都司以功名為主的選任方式,更多地是選擇對這些地方風土人情比較熟悉的一些官員。永樂九年(1411)開始設置奴兒干都司時就以當時來歸附的“四酋為都督都指揮賜印,小酋為指揮千百戶鎮撫等仍其俗各統落之,令三歲一朝貢……”[9]當時明王朝在選任官吏時除了注重邊吏對這些地區部落族人風俗習慣的了解,甚至對朝貢作出了規定。此外如女真人佟答剌哈,原是三萬衛的總旗,因其熟知奴兒干地區各個部族的風俗習慣,故將他任命為奴兒干都司都指揮僉事,為戍邊效力,宣德二年(1427)升其為奴兒干都司都指揮同知。[10]奴兒干都司一直存在到成化年間,其官員主要由遼東三萬、鐵嶺等衛官員兼任。弘治年間,奴兒干都司機構不再存在,其官員完全恢復為遼東都司官員。[11]可見最初明王朝對于奴兒干地區官員的選擇是恰當的任命當地原來的首領,即比較注重選擇當地原來的首領來擔任奴兒干都司的主要官員,這也很大程度上維護了奴兒干地區各部族人的生產生活,同時也加強了同明中央的聯系。

東北邊疆不同的部族眾多,因此明王朝在邊吏選擇時也重視官員們的籍貫族源,常將籍貫為東北的官員作為主要的人選。其次對他們的族源也比較注意,選擇的官員對這些邊疆民族的風俗習慣、語言文化比較熟知,也有利于邊疆民族地區的發展。

二、東北邊吏的職能作用

邊吏作為代表明王朝在東北邊疆地區進行治理的主要人員,其職能豐富、責任重大,邊疆治理中通過切實履行各項職能,成為中央與邊疆地區聯系的重要紐帶。

(一)統轄衛所、維護朝貢

明王朝在東北地區設置了兩個主要的管理機構,即遼東都司和奴兒干都司,都司官員為流官。對東北邊疆地區的各族進行管轄時,采用設置衛所的方式,這些衛所的官員主要來自原先的部族首領,即采取以土官治理為主的羈縻政策來治理東北邊疆地區。明中央發給部族首領頒發“誥印冠帶襲衣及鈔幣”[12]作為行使權力與前往朝貢的象征,這種因俗而治、以夷治夷的羈縻政策在明王朝邊疆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羈縻政策下,朝貢是明政府接觸邊疆民族最為直接的一個渠道,是這些民眾臣屬于明王朝的重要體現。明王朝規定了各衛所首領一年或三年一次朝貢,同時委派官員“鎮撫之間,歲相沿領軍,比朝貢往還護送,率以為常?!保?3]即邊吏要擔任護送各族朝貢首領的職責,將首領及所貢方物進行清點,安全護送至京上貢。據《明實錄》記載,永樂至萬歷年間東北邊疆地區衛所首領及家屬多次朝貢,而且至京進行物資采辦,這也促進了邊疆民族與內地的聯系。除了邊疆民族朝貢之外,朝鮮、琉球等與明王朝的朝貢也是東北邊吏的管理事宜之一,因其入貢路線需經遼陽入京,遼東設有“夷人館”“朝鮮館”專管朝鮮等的事務,遼東地區的邊吏需要保護外來朝貢者的安全,確保順利進京朝貢。

邊吏通過對衛所的管轄,間接地實現了對東北邊疆的開發,促進了東北地區的發展,進一步加強了明王朝對邊疆民族的羈縻統治。邊吏對朝貢者及貢品的保護,不僅是其職能的履行,更重要的是維護了邊疆地區對中央的朝貢體系,政治上加強了中央與東北邊疆地區的聯系,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在這種關系下,邊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升,邊疆地區的發展得以穩定。

(二)經營屯田、總理馬市

明朝在立國之初,由于東北地區漢人較少,軍需物資供應不足,所用物資需內地轉運,糧食等物資多經旅順口運至遼陽。遼東地區在建立遼東都司之后,各個衛所相繼建立屯墾以滿足需要,屯田所行政策、糧食之收成等都對東北邊疆的穩定有重要影響。洪武初安定遼東時,官員葉旺等人“至遼東完城郭繕甲兵置軍衛建屯田以廣儲蓄興學校以明教化邊具悉舉……”[14]遼東地區的屯田時間甚至早于遼東都司設立的時間。在東北地區穩定之后,明王朝對東北地區的屯田更為重視,多次專門派人督察屯田事宜,“前往彼處總理督同,都布按三司管屯管糧官員及督并分理錢糧,知州通判化壹應屯田,務要照例逐一清出,撥軍屯種,各倉場糧草收支之際務要關防嚴密,除奸革弊、禁約官吏軍民人等,不許包侵盜及侵占屯田不納子粒,違者六品以下官員即奇送按察司……”[15]邊吏管理屯田的具體情況在史料中也有較多的記載,其中關于下轄衛所屯田的具體情況記載也比較準確。都司邊吏在屯田的管理中履行自身職能,滿足軍需的同時也加速了東北邊疆地區的開發。

此外,東北邊疆的邊吏在馬市管理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永樂初即設立了馬市,地點為開原、廣寧兩地,馬市從最初的購馬場所逐漸轉變為內地與邊疆民族經濟交往互通有無的重要場所。馬市雖然設有馬市官專門負責管理,但其行為受遼東邊吏的監督,成化十五年(1479),由于“通事劉海、姚安稍侵牟之,諸夷懷怨寇廣寧,不復來市”,遼東邊吏“申嚴禁例,每為市,令參將及布按司官一人監之,有侵刻者重罪之?!保?6]邊吏仍然是馬市主要的管理者,通過馬市加強對邊疆民族的管理,同時對邊疆民族社會的產生和發展了重要影響。

邊吏通過對屯田、馬市等的規范管理,不僅解決了東北地區物資短缺的問題,也推動了東北邊疆的開發,這一時期遼東等地的農業及農業技術得到了改進。邊疆民族與中原人民在馬市貿易中交換中原的先進生產工具,改善了生產方式,加速了邊疆民族經濟模式的農業化,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邊疆民族的內地化。同時馬市加強了經濟聯系,促進了邊疆地區經濟的發展,對促進邊疆民族生產生活水平的提升、維持邊疆地區的穩定發展起到了主要作用。

(三)處理民務、教化民眾

作為邊吏最重要的就是維護明王朝對東北邊疆的統治秩序,穩定明王朝對東北邊疆民族的管轄。然而東北邊疆地區地理位置特殊,部落眾多,不時會出現一些叛亂的情況,如景泰年間反叛的建州女真頭領卜花禿,朝廷在平定之后對其“從長計議,候卜花禿回還到彼或暫且羈留遼東,密切防范,仍行文與海西、建州各種女直野人頭目,使其知卜花禿先前不合背叛朝廷,侵擾邊境原情,定罪合置極刑,朝廷但念其躬親赴京服罪,寬宥其死,令在遼東隨軍聽調,使其革心向化、刷恥易行?!保?7]邊吏不止平定叛亂,同時對叛亂者進行教化,卜花禿后被任建州右衛都督。

成化十四年(1478),邊地因治理失策出現摩擦,馬文升前往招撫,即“以牛布賑給慰之(女真),且令其酋長赴京。適諜報海西酋猶欲寇邊大掠始歸。文升偵察得實……文升因論諸虜反側情狀,請移兵往剿,或姑與自新,仍舊撫之。事下兵部主撫,朝廷從之。海西人聞之,則感懼交并。文升復檢先授官停襲子孫名數,令譯者審實請于朝,下兵部赴內閣考驗璽書底簿明白,由是得襲官者復數十人。蕃族愈感國恩,文升之功也?!保?8]馬文升受命治邊,因地制宜選擇恰當的治理方式,對女真采取“撫”“戰”并行的招撫策略。正因為這些邊吏在處理民族事務中宣揚教化、革除某些民族陋習,中原地區的文化逐漸傳播到了東北邊疆民族之中,豐富了邊疆地區的民族文化,加速了邊疆民族向中原文明的進步。

邊吏在為官期間積極貫徹落實明王朝中央的邊疆治理政策,實行德治、宣揚教化、團結東北民眾,使得明中央與東北邊疆民族的關系逐漸密切,擴大了明王朝在東北地區的政治影響力,加強了東北邊疆民族對明王朝的向心力。對于東北邊疆鞏固、民族經濟發展有著大力的推動作用。

三、東北邊吏的歷史局限

邊疆地區的穩定是邊疆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邊吏不僅是邊疆社會發展的建設者,更是穩定邊疆局勢的關鍵力量,他們的個人品質和施政行為也是邊疆經略是否有效的重要影響因素,不可忽視。明王朝在選擇東北邊疆地區治理的官員中,雖然經過多方面考量,盡量委派適合的官員進行東北邊疆地區的治理以穩定邊疆,然而這些邊吏在施政過程中會出現對邊疆地區認識不足,而對其他邊民的歧視、壓榨等的行為,導致民亂的發生,影響到邊疆地區的穩定發展。

首先是貪污腐敗問題嚴重。明中后期,朝政秩序混亂,統治者貪圖享樂、消極不為,宦官專權擅政、勢力膨脹,官場中貪污、賄賂成風。邊吏更是如此,他們鎮撫失策,濫殺上貢首領,在邊地治理中嚴重失職,景泰二年(1451)“建州等衛女直(即女真)都督李滿住、董山等,自正統十四年以來,乘間竊掠邊境,”[19]遼東地區此時已出現明顯的統治危機。成化年間,朝貢、互市規定有所變化,東北邊疆各部族的朝貢、互市都必須經邊官查驗,這就進一步加重了邊吏的貪污腐敗。如成化十四年(1478),遼東開原的守將為了隱瞞向入貢的海西女真人散赤哈索要賄賂的罪行,故意制造摩擦。建州女真也借此報明殺董山之怒,聚集了海西民眾千余,乘機入境肆掠而歸。巡撫遼東右副都御史陳鉞于是率領諸軍攻打那些未參與犯邊女真地區并隨意殺戮,卻向中央謊報稱其擊破了入寇的建州女真,且與遼東副總兵韓斌等人冒功請賞,加劇了女真等部與明廷之間的矛盾,原有的朝貢體系也被破壞,局勢頗為混亂,東北邊疆地區的穩定受到嚴重沖擊。

此外,還有一些邊吏在治理中出現民族歧視與民族壓迫的行為,這也激起了邊疆民族的強烈反抗。因他們歧視這些民族,對部族中的老弱濫殺無辜,所以“(成化)十六年,建州女直以復仇為詞,深入遼東,犯陽清河等堡,長驅四百余里,勢甚猖獗,所掠男婦皆支解,或碓舂火蒸以泄其忿,劫奪牛羊,焚燒廬舍,如蹈無人之境。邊將斂兵自守而已。陳鉞方冒前功,恐阻其賞,隱匿不奏。于是屯堡屏跡,弗克耕耨,而遼地騷然矣?!保?0]邊吏沆瀣一氣、謊報邊情、貪欲貪功,邊防治理懈怠、守衛松弛,以致邊患日益嚴重,破壞了邊地人民的生產生活,對邊疆治理產生了重大影響,東北地區的邊疆危機日益嚴重。

綜上所述,以明代東北地區的邊吏為例,可見在邊疆治理的過程中邊吏的揀選尤為重要,邊吏的個人品行直接影響其治理中的所作所為。良治之吏可以推動邊疆民族的生活穩定發展,加強邊疆民族對中央王朝的向心力,加速邊疆地區的內地化;而邊吏擅權專政、貪圖名利、互相勾結壓迫地方民眾,長此以往則邊患日益嚴重,邊疆民族逐漸離心,出現邊疆危機甚至是加速王朝滅亡。

〔參 考 文 獻〕

[1]任洛.遼東志,卷2,建置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49.

[2]黃光升.昭代典則,卷7[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108.

[3]曾顯.(弘治)宿州志,卷上[M].天一閣藏明弘治增補刻本,40.

[4]任洛.遼東志,卷5,官師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177.

[5]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卷24,女直[M].北京:中華書局,2000:734.

[6]張萱.西園聞見錄,卷55,兵部4[M].民國哈佛燕京學社印本,1940:1928.

[7]楊賓.柳邊紀略,卷2[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4:24.

[8]任洛.遼東志,卷6,人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195.

[9]王圻.續文獻通考,卷238,四裔考[M].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4334.

[10]楊旸.明代東北疆域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84.

[11]佟冬,叢佩遠.中國東北史,卷3[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566.

[12]雷禮.皇明大政紀,卷7[M].明萬歷刻本,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316.

[13]任洛.遼東志,卷5,官師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275.

[14]任洛.遼東志,卷5,官師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176.

[15]任洛.遼東志,卷5,官師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145.

[16]徐日久.五邊典則,卷1[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9:22.

[17]陳子龍.明經世文編,卷34[M].北京:中華書局,1962:212.

[18]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卷24,女直[M].北京:中華書局,2000:737.

[19]明英宗實錄,卷210[M].景泰二年十月乙酉.

[20]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卷24,女直[M].北京:中華書局,2000:738.

〔責任編輯:包 闊〕

猜你喜歡
明代東北
東北冬景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東北就變成了“凍”北
大東北的春節
明代科舉對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東南亞香藥與明代飲食風尚
明代休寧隆阜戴氏荊墩門的派分、建構及生活
明代容像的繪制表現及技法淺析
明代延綏鎮列女研究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